|
12th BJIFF No.13@英嘉。为女子的发髻拍了部电影。梳辫子好似上古结绳记事,一桩桩一件件把生活琐细理出来想清楚,是女孩从小必修的功课。但辫子终究扎眼,透着不谙世事的天真。女人的发髻就不同,梳定盘稳插了簪子,谁也讲不好放下是蓄了多长的故事,故事里有多深的漩涡。堆起藏住成为秘密的,总是受压抑而结成的负担愧疚,不由自主。女主那一匣头发,正是她十数年的噩梦之源。像女主为丈夫洗白头那样将发丝放下抚平,才得自由解脱。电影里回到前夫身边实在是莫名其妙的敷衍结尾,前一小时铺垫的悬念和心绪落到这里,一拳打在棉花上。p.s.跟王家卫浑比什么,哪都不像,说像的王家卫也没看明白。朴赞郁倒有那么点可对照的地方。 |
|
花樣的印尼年華 |
|
印尼深宅大院儿,抄了不少王家卫的作业(音乐尤甚),但最重要的缱绻和复沓是一点儿也没学来,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背景,遮遮掩掩的创伤,令人厌烦的噩梦,极其功能性的配角,最后得来100分钟毫无新意的慢动作大戏,观感得有100小时。放wkw手里应该不超过30分钟 |
|
画面服装真好看,音乐真满真好听,但剧情空洞,无病呻吟。有钱女人的哀愁我不懂,我觉得她生活挺好的,我愿意那么过一辈子。 |
|
整个片子好东亚,但过多的慢镜头和连续不断的bgm看得我好疲惫,而且Ino的设定稍微有点让人迷惑。不过我还挺喜欢噩梦、头发和秘密这几个点的。她一直在森林中逃亡,直到有一天她终于走出了那片深林。 |
|
#12th BJFF# 前获2022柏林电影节最佳配角奖。看导演《Yuni》拍得不太行我就对这片子没啥期待,结果嘛虽然是有进步但是也不太行……以及这个配角奖纯属过誉了。片子首先严重自我东方化搞个种植园主怀旧,其次这性别议题写得也是含糊不清,当然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每次做梦都得拍醒过来导演你土不土啊,以及这个闹心的配乐……佳句都得使劲找找就别说佳章了…… |
|
# 72 Berlinale # 本届柏林最惊喜的一部,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男权视角,但去除亚洲女性的负罪感已经是东南亚电影的巨大进步,加以克制隐忍的方式展现女性的悲伤和挣扎,并多处辅以致敬《花样年华》的方式高雅刻画东方女性之美 |
|
(二刷)我们已经无法确定娜娜究竟是活在过去、如今还是之后。秘密盘入长发,忧愁似个长。优雅的音乐、体态和神情让她缓慢舞动在时空和人物关系之外,“解放”是一个无关外部政治的内部斗争。《花样年华》只是一层画皮,其下主体性极强的女性表达是王家卫也无法触及到的另一个视阈。 |
|
Apolitically political |
|
让她降落。 |
|
#2022BJIFF#真的很雨打芭蕉啊。。印尼本土观众看了应该会觉得很悬浮吧,但是身为外国人还是得到了很异国的体验!沉迷在美轮美奂的服化道里,还有印尼习俗音乐舞蹈也太美了。太花样年华的部份我反而不太喜欢,而且前半段的音乐虽满却有很多民族音乐元素,后半段只剩重复的大提琴了听得人烦躁,太用力了。但比雨打芭蕉肯定要好因为我喜欢其中女性表达的部份,和女主简直一模一样的年轻女子是她的幻想吧,是她的情绪出口,也替她说出心中的想法、做出自己应该做的决定,跳入水中的那个镜头真棒啊,当你不够勇敢时是需要这样一个角色的。女主把隐忍、顺从到最后纵身一跃的过程表达得很好,甚至有种通透。隐隐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爱情就是有很多种形态啊。 |
|
怪怪的,女主整个心态我都无法共情,还不如和女二搞姬。 |
|
硬泥网卡位 |
|
12th北影节No.13。容纳许多元素的影片,都处理得比较简单。“女性”标签除了体现在女性导演、女性主角和女性朋友(红蓝cp)外,几乎没做讨论,对女性困境也浅浅点过。不知是不是囿于当地文化压力。|仔细想想,要梳成一个优秀的发髻,需要先忍受日复一日洗发的繁累蓄到足够长,然后梳顺捋平,手指灵活有力顺滑地翻绕挽拧,不能有一丝迟疑和笨拙,再把碎发别进去,这样一日日下来,便养成了女孩子的温厚坚韧灵巧。并不是不好,但少了些披发的自在,如她们跃入水中一般。|对于国际观众很有吸引力很陌生化的社会环境只作为背景音出现,最终只是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时代的家庭故事。|看豆瓣简介发现片中讲的是巽他语,名字好酷。咚咚咚的音乐有点可爱。|观影时注意点,这种短的双钗发簪是个自己照镜子都无法看到的饰品,戴上只能供他人观赏。 |
|
要是说这片像王家卫,我觉得没毛病,导演在音乐的使用观念上都和王家卫一模一样。本片一直过度使用着音乐,用起来也完全没有巧思,杀死了留白,破坏了影像,丝毫不节制,当然问题也远不止于此了。其实开场前几个镜头一出来非常有质感,比如通过控制景深,利用目视距离制造出一个丈夫还魂的幻觉,让我还蛮期待之后在视听上会有所作为,结果也就这么短短一瞬罢了。如果依照柏林的性格,这片倒是很有得奖相… |
|
在王家卫自己都仿不好自己的时代还要仿王家卫,片名更仿自王家卫曾经仿的森田芳光《其后》(& Then)....满满的BGM令尬更尬。 |
|
1.王家卫导演课上到中学阶段的水平;2.女性背负着内疚感,即压抑着自身美丽。但影片所呈现的,女性的内疚感是男人给的,美丽似乎也是男人给的,仿佛都跟女性自身无关,女人好像要么依附这个男人,要么归属另一个男人。这一切似乎并不美丽。 |
|
三星半。影片的落脚点在于探究受压迫的女性会为自己做出怎样的生活选择,而这样的选择看似充满主动性,却恰恰可能是社会逼迫你做出的。在这样一部氛围感吃重的影片中,导演卡米拉·安迪妮熟练掌握了一群亚洲大导的拍摄手法,但作为一位作者性导演,还是需要探索独树一帜的风格调性。女配角劳拉·巴苏基的表演属实碾压女主角哈皮·萨尔玛。 |
|
其實前面還挺好看的,後半段重遇前夫就真的特別印尼版的花樣年華,但我覺得印尼的傳統音樂很好聽,配樂也沒有過度的感覺,可能也是一種偏愛吧。 |
|
6/10。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注飞过秋千去。有很明显的借鉴王家卫痕迹,尤其是外遇一段。不如阿彼察邦的是梦境过于写实,但看完我竟有一丝惆怅,一个活在过去,如今和之后的女人,如泣如诉中寻求解放。 |
|
比较浅层的女性自省故事,透过象征物、噩梦和神秘的角色引出女主角内心压抑的秘密,从而立下决心改变下半辈子的命运走向。美学风格设计有模仿王家卫的倾向,却营造不出那种韵味,对于新手而言无需苛责,然而反复使用梦境的手法则显得过于取巧,更惹人烦厌。这一点也令本来较为单薄的剧本显得更支离破碎,不堪入目。 |
|
并不是蒙一层滤镜就唯美,也不是配乐铺满就抒情,模仿得很拙劣... |
|
【1.5】文本和调度都是学生作业级别,音乐的滥用程度有种在看横屏Tik Tok的错觉,戏仿王家卫电影则更加佐证了这一点。 |
|
抄了个王家卫的皮毛,仅此而已。 #硬盘清理计划# |
|
印尼王家卫???辱毕赣了 |
|
#2022台北電影節 |
|
又是睡倒一大片…这什么情节…勉强当作印尼风光片…好多与“前夫”的戏码给我一种造作的王家卫感…喜欢不起来… |
|
她想探讨什么呢?像水一样适应生活的女性追求自由吗?但最后,娜娜是离开了,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周围舆论,结果还是去找前夫。战争、政权、社会,对这个故事 好像没啥影响,我会觉得少了些,总是挠头啊,抽烟的,渲染氛围而没有意义的镜头。
伊诺应该是那个指引娜娜的人吧。可她的出现,她们的关系,让我有些模糊。我甚至一开始认为她是为了接近娜娜才找上她丈夫的,她还送东西说感谢他。
P.S. 不熟练的字幕操作员,让我有种在戏剧社的感觉。
|
|
电影的拍摄方式脱离于近些年东南亚惯有的「城市风」与「聒噪感」自成一派,节奏与配乐相当优秀,值得赞赏。且对于亚洲区「女性觉醒」亦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剧情结构上除了晦涩难懂的「家庭伦理」外,又引进了些许关于六十年代印尼政治时局的诸多因素,这点做的却不够直接明确过于隐晦,对于文化与背景的生疏导致无法共情。至于戛纳银熊(配角奖),说过誉也好讲实至名归也罢,没看过其他的片子则不便评论。但在我心里,演的也不过是中规中矩罢了! |
|
看的时候睡着过两次,也不是太无聊了,就是BGM太重复了。但剧本也确实如同梦境一样纷杂迷乱,可惜镜头没跟上,能理解为毛都在说印尼王家卫,学到形但没学到神,只有小三突然跳下十月的水池(?)那个镜头令人稍稍感受到了那种试图描绘的旧时光的灵动,其余要么是时尚杂志味的摆拍,要么是受制于能力的拙劣模仿。不过总得来说还是能给个及格啦,至少有一段挺好的梦。 |
|
开始以为是政治惊悚片,过会儿以为是严肃历史片,之后以为是怀旧家庭片,再后来又以为是狗血伦理片,再后来以为是文艺拉拉片,最后才发现是编剧脑子一团浆糊、导演装逼失败片。美术和音乐都不错,印尼片怎么经常扎出一个美术优秀的复古文艺片架子但剧本稀烂,太可惜了。就这女配还能得银熊,柏林评委瞎了吧? |
|
第一次看印尼电影,节奏慢到像电视剧般,女导演视角的整体风格偏诗意化,也许这就是她的《花样的印尼年华》,以发髻物件元素穿起了女性的秘密,配乐作为转场的方式太频繁了,但确实是柏林喜欢的格调。 |
|
近乎一无是处。前一个小时所有人物都在背诵故事梗概和人物小传,室内戏调度呆板凝滞,并且依旧继承着努格罗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铺张,乱灌的配乐更是满到凹出了喜剧效果,简直是《花样年华》parody。 |
|
潮湿、丰盈而典雅的东南亚雨林美学,前半段的氛围塑造非常成功。本以为会是一个黄锦树式的以历史创伤为内核的魔幻主义文本,没想到最后反转成了夫妻双双把轨出的八点档电视剧。即使在狗血之外也留存了一定的女性叙事,但也显然不是很够看。很喜欢女二。 |
|
导演师从王家卫吗?或者朴赞郁 不过如果是后者nana应该和另一个女主在一起了 我已经脑补出很多画面了 从妒忌到好奇再到欣羨 完美完成自我认同和解放 结果没想到是令我一种自由 不过金熊肯定稳了吧 这视觉语言这配乐这民俗风情 政治隐喻 柏林最喜欢惹😆 |
|
表面是王家卫和时尚广告,实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局势。女主那归来的前夫是新上台的军方势力,小三被疑似共,未来的大屠杀里他们会如何? |
|
地主婆二婚抓奸反被出轨,女屠户小三扮憨成功转正。开片说好的“发簪里藏秘密”呢?两件义乌道具就把剧情糊弄完事了?60年代历史和巴厘岛酒店式的庄园有啥关系呢?ins网红自拍也比这印尼杨紫琼要精彩吧?前景纱帘不停飘,后景抒情靠虚焦。抽不完的烟,喝不完的咖啡,没完没了的配乐,搞不清楚是酒吧MV还是三流广告集锦。把第一炉香拍出了咖喱味,把花样年华抄成了雨打芭蕉。片头说献给孙陀土著,片尾说珍藏故土,可是全片无处不在缅怀腐败的殖民主生活,彻底沦陷在庸俗的自我东方化的迷恋中,既没有过去的传统,也没有如今的苦难,更没有之后的想象,只剩下特写、慢镜头和影楼洗剪吹的卡拉OK... |
|
可能比较空的部分都睡过去了,还蛮喜欢醒来看到的部分…纵身跃入水中,放下的头发,缠绕的梦境,女性之间的耳语。虽然是有些配角棒读破坏氛围感。一直在想除了音乐中那没有落点的拨弦到底哪里wkw了,直到后面有一段好家伙真照板复刻 |
|
王家卫真是极好的模仿对象,稍微有点样子都能跟奖项沾边,但一直在浪费时间的电影,实在太可怕了。 |
|
太多想讲的内容,最后切入情爱角度,成片看似朦胧优美,实则空洞无物,柏林配角奖几无发挥,颁的莫名其妙的。 |
|
要想知道什么叫无病呻吟,看看这部电影就知道了。倒是第一次知道有种“巽他语“,以前也知道印尼反H、反G都很猖獗,这部影片的背景便与这种历史大环境有关。 |
|
#BJIFF12#非常稚嫩的模仿秀。除了画面上的一点唯美可供观赏之外。试听上简直超级无敌大灾难!再也不会有人铺满140钟的音乐了,且难听。 |
|
不仅仅在视听上模仿王家卫,它还借鉴了王家卫的史观,以一种无关政治的方式表达政治。在这片季风吹拂的土地上,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带着被过去撕扯的神秘基因,由收音机、日常话语中流露出来。印尼的史观和意识形态还是太复杂,短暂又激烈,卡米拉·安迪妮稍有不慎,方向就容易出现偏航,她对“之后”是乐观的,放在印尼民族志的残酷过去中又显得轻佻,这一点表现在了视听上,她依赖音乐辅助叙事节奏,反复呈现雷同的镜头,使电影在观感上也枯涩了些。 |
|
色彩音乐构图很不错,表达欠缺。 |
|
#chicago# 3/10 我不理解 |
|
#BJIFF#观感就像是喝崂山白花蛇草水,初品无味,细品怪异,回味寡淡,喝到半瓶便难以忍受。学王家卫是根本性错误,整个形式建立与叙事系统完全变成了四不像的东北亚电影劣质模仿,更可怕的是导演作为女性居然在性别议题上如此保守和言之无物,对女性互助的描写也基本停留在八点档连续剧的水准(不是强求女性作者一定要有女性主义表达,这当然是她的创作自由,只是现在的呈现效果实在太差)这大概才是名副其实的“岛屿上的煎熬”吧…… |
|
太难看了。空有王家卫视听技巧的一点皮毛,廉价的噩梦桥段和直截了当的政治话题插入真的超级减分,更别提乏味的主线剧情和不知所云的前尘往事。女主角这个但凡演好了就是拿柏林主角奖的水平,但无奈她是如此木讷,如此不会演戏。女配稍微看着活泼一些,会做表情一些,但也不至于塞个配角奖吧?柏林电影节今年的颁奖真的是灾难级别的。 |
|
#BJIFF# 很王家卫风,甚至前夫第一个特写镜头有点儿神似梁朝伟。配乐讲故事,但主题音乐到后面开始滥用了。通过仆人之口体现时局动荡,主线还是将挣扎与苦难浪漫化到底,现实背景虚焦到模糊,无足轻重。娜娜与伊诺美美贴贴,是美丽的风景。 |
|
4.0。存在大量對於王家衛的模仿痕跡,但最後的成品只能說是毫不相干。立青映畫字幕組的源是不是有色彩問題? |
|
有点普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