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家庭自传一部分,焕发着金色记忆光芒的《超八岁月》,与安妮作品形同一体。超八机器制造的家庭录影,在那个年代的资产阶级家庭风靡一时,它也成为私影像/纪录片的常见表现途径。有趣在于,离婚后的丈夫带走了机器,将胶卷素材和投影设备甩手留下——安妮成了儿子和素材的监护人。沉睡多年以后,她要它们开口说话(几十年后的旁白,充当了回望的音轨)。影片记录了夫妻小家庭的旅游路线,不停搬家,夏日海滩,冬季滑雪。他们去了1972年智利,1975年的阿尔巴尼亚(但“没有看到阿尔巴尼亚”),科西嘉岛、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莫斯科,法国左派知识分子关心的世界大局。安妮看着儿子长大,在这段岁月中出版了作品,成为了作家。 |
|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是安妮陪着她老公去开会,自己一个人闲逛,那会她完成了一本小说,她说:“”我才刚开始写作,我的女人故事,婚后被指定为养育者。沉默的经理和管家,而我从小就相信自由和与男人平等。” 这是一个女人开始写作的原因。 |
|
2022导演双周入围。Annie Ernaux(《正发生》原著)的超八家庭录影与自述,与儿子联合导演。开始自全家1972年冬季搬到安纳西(买了摄影机),主要是家族和旅行,包括阿连德时期的智利,摩洛哥,阿尔巴尼亚,英国,科西嘉岛,西班牙,葡萄牙,终结在1981年秋天的莫斯科(之后离婚,两个儿子跟母亲,摄影机归父亲……)。自述则是安妮自己成为职业作家的历程。思考、自省,对女性议题和政治议题(尤其冷战历史)的涉及,以及多年后对家庭历史-亲密关系的重探。结尾煽情太动人了…… |
|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 埃尔诺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家庭私人影像
个人记忆和时代印迹轮番诉说
不得不说 当下西方最先锋 或者说拿奖偏多的转向了私影像
去年威尼斯金狮奖《正发生》就是根据安妮 埃尔诺的小说改编 完全私人化的讲述残酷时代下女孩堕胎的故事
中国的私影像作品还很少
记得之前看黄树立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第一次被私影像震撼
以及《她房间里的云》那种一个女性对自身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呈现在大荧幕上 私处在波光里流淌令人感动
有人说这种影像太个人 太局限 但事实上电影发展至今 电影语言的发展可能还真得靠那一个个个体私人的观察 找寻自己的语言 这是诺奖对获奖作家看重的一方面 也是一个导演穷其一生要去寻找的 自己的视听语言 自己的创造
|
|
一段段家人生活和旅行的无声胶片配上女作家画外音的讲述,构成了一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私影像回忆录,影像纪录了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又见证了时代大环境的变迁,同时作者又通过自己的女性视角不时地透露出对写作的渴望和对婚后成为家庭主妇以及夫妻之间(男女)分工的不满,也暗示着作家之后的“女权”写作方向吧。“一本书不会像你希望或者相信的那样改变你的生活”,诚然,一部影像也是。 |
|
影像基本出自前夫之手,但并不妨碍埃尔诺通过画外音对画面行使最终解释权。从头到尾的长句子昭示着文学写作属性,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埃尔诺的左翼立场(不仅是自己在国内的阶级,还包括法国在全世界的位置)、如何将个人生活(主要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假期旅行)和时代政治紧密贴合,以及如何在与自己立场完全相反的资产阶级生活中不自在地挣扎。所有一切都被超8忠实而不自洽地记录下来,直到物是人非,全都变为回忆。声音配得细致入微、真假难辨。 |
|
顯然是不相信影像的人會做出的作品。 |
|
NYFF 私人影像没有必要承但任何失职的指责,只要看到想看的东西就好了。 |
|
3.5;私影像的迷人之处在于足够浓烈而独特的情感被记录后呈现的文献功能,胶片仿佛改变了时间的维度,即使在被拍摄者抛弃之后,时间依然能复活。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缠绕,个人写作之路的打开与70年代冷战态势的并置,写作倾向在一次次旅行中渐渐厘清。 |
|
7.8 相关背景不了解,中间看睡着了。
那时候的人们才刚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吗?短短五十年,天气已经如此异常极端了。甚至,生态对人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够新鲜、激进的话题了。
镜中内容:脸——轮廓——景。人与人,从好奇、熟悉,到疏远、死亡;人与阶级,从工人跃升中阶,屋内墙纸、古铜肌肤;人与世界,从左翼共产党、智利苏联毛,到流逝的历史、消失的国界。
家庭影像与历史变迁。个人如何表达世界?世界是个人的表达目的吗?会不会个人撬不起宏大?既必有偏颇,只能相信世界躲在每个个体的历史中。
「一本書不會像你希望或相信的那樣改變你的生活。」「在這些無聲的圖像中,身體在為自己說話。」而真正的生活,永遠在影像和文字之外。 |
|
C’était une époque où tout changeait, mais il devait y avoir quelque chose qui n’avait pas changé. De merveilleuses vacances passées dans différents villes, de beaux paysages vus, des visages et des corps rencontrés dans les rues... Toutes ces moments fugaces l’avaient amenée à commencer à utiliser l’écriture pour résister à l’horreur de l’oubli. |
|
太vblog了… |
|
我把片子看完了。怎么讲呢,太中产阶级了。所以,阶级性是隐藏不住的,它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受的教育告诉我,身为中产阶级,你是要自省的。你要知道自己的阶级性,你要知道所受的益处,要时常反省,时常修正,时常意识到有更多的人没有办法获得或者维持这个位置。你脆弱的阶级性也在时代的麦浪里摇摇欲。 |
|
弥补了在戛纳没看上。很法。很欧洲。本质上是欧洲中产回顾昨日的世界(可能价值在于女性视角吧 |
|
“to make silent scenes talk” |
|
令人想起来《冰山的阴影》,对复古介质塞入满满的文字(声音)忆述,情感隐秘动人。 |
|
2022.10.8 |
|
主角是那个不在场的女人,因为写作的欲望而漂浮在岁月边缘的女人。最好的是在那句“我是他生命中多余的一部分”后,开始播放西班牙斗牛,家庭生活有时像斗牛一样鲜红又残忍。 |
|
72/100 |
|
由五十年前开始,记录浮在时代动荡与迷茫之上的十载春秋,那些对人对事的困顿,也成了自我思想、女性立场对照夫妻生活漂浮、开裂与四散的基准。在“人”渐次缺席的画面里,怀疑的苦闷逐渐变成痛苦的开阔。那时候觉得新千年何其遥远,而我们不过是领用了一簇簇挣扎,把余晖当做新纪元。三星半。 |
|
用舒适的语调讲述家庭的记忆 是对过往的整理 也是一次创作的回顾 |
|
本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与其文学作品的关联与解读上 |
|
Le Louxor. 电影的旁白是安妮·安尔诺朗读的。70年代,她仍在婚姻里,有两个孩子,教课。抽空写了三本书。第三本书出版以后,她与丈夫离婚了。丈夫离开时留下了他之前拍的所有录像带,安妮用这些录像带剪出了这部电影。 |
|
不夠。一個好的作家和一個好的filmmaker間顯然有堵牆(有時、對於有些如馬克和杜拉斯的人來說牆上有扇開著的門)。某種程度上作为那段歲月影像的赞歌(挽歌?),影像在這卻純粹是文字和“共同”记忆的载体,偶有靈光和嘗試但整體而言对其本身的敏感和基於影像的發揮極度缺乏。私影像在展現出來時,珍貴的是那些universal的和雋永的事物(Annie反復強調在家庭生活以外的世界狀態和共同記憶),可惜歲月的沈浸氛圍沒有建立起來,也沒有像馬克那樣在影像上創造足夠的“關聯”。最動人的其實是影像中逐漸消失的人和背後逐漸斷裂的家庭關係,只有在這,影像顯現出某種無須言語的力量。 |
|
10.11.2022 |
|
Ultimately more of a writer than filmmaker, the narration is a little more captivating than the images and editing themselves.
Wait but then I just realized Anne isn't responsible for any of the images and montage, which makes it fundamentally not feel like a "film" with coherent vision. |
|
埃尔诺不信任影像,所以话语满到溢出。但灵光乍现,“生活在被庄严夸大的秩序中”。 |
|
穿透我 |
|
Publicis Cinémas香街电影节,开场前主持人说2h前收到消息Annie Ernaux确诊不能来了,我知道你们很失望,但是你们也不会现在就离开吧..呜呜我就是想来看作家的!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一边看一边感慨AE年轻的时候真的好美,小孩子好可爱,他们真的去了好多国家啊。最后的原话当然不记得了,大概就是前行的路上时不时回头看看过去悠悠岁月的光芒(我瞎编的)。看电影前翻了几页Les Années,感觉没太多关系,而且制片人也说是AE先写好了texte。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女性视角和社会自传。哦说是12月院线上映。 |
|
私影像里的家庭史,给时光以生命,给影像以感情。一个女人深情回望她的前半生:亲情淡漠,爱情消失,似乎她自己也不过是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前进罢了。但那些尘封已久的旧日影像又告诉她:我们爱过,没有忘记。 |
|
阶级性很强,而且埃尔诺对影像的解释有备而来,所以才那么敏锐捕捉到生活的不平衡。 |
|
私人影像与社会变革相交织,人生、爱情、岁月终究一去不返 |
|
观感远不如《狗心》,漂浮的念白始终描述着银幕上的内容,粗暴地夺走了影像的多义性(不过超8的影像质感是真的永远如魔法般管用)。看得如此不舒服,这假装成字幕组作品的机翻字幕得背一半锅,愿意在字幕洗版之后重看一遍。 |
|
【D+】 |
|
3.6 |
|
家庭私影像混搭70年代的异国旅行随感,两者的边界在8mm模糊画质下隐去,正如“人”在后半段的退场。合家出游的最后一站选在苏联,似也冥冥中预示了往昔美好的崩裂。唯有埃尔诺抒情的旁白和身为女性作家/左翼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嗅觉,始终是贯穿时间线的主轴,在零散的素材叠加之外,刺穿了画面深度,让我们直抵个人与集体记忆的缠绕。 |
|
一口气连看了两遍!ARTE 既有 82 岁 Annie 自己依然清晰灵动的旁白配音,也有 Eva Matthes 来当叙述者转译的德语版。从 72~81 年,前夫 Philippe 作为无声影像的拍摄者,Annie 则更多成为素材内的主角。她时而沉浸过往点滴细节,时而跳出回看历史变动,涵盖了前三本书的写作出版,两个孩子的童年时光,婚姻关系的逐渐变化。从智利到阿尔巴尼亚,从英国到前苏联的诸多旅行见闻,一边解读着前夫视角下的片段,一边还会诞生新的感悟甚至追问。儿子 David 作为导演也说了,和 Annie 在彼此平行不相互干预下,完成了单独的视频剪辑与评论音轨书写。Florencia Di Concillo 创作的配乐对于冷战背景里的“异见”国度有着些怪异或猎奇,而转向休憩恬静的消遣时光则会突出甜蜜与忧伤 |
|
@2023-03-19 23:17:30 |
|
+ |
|
作家的旁白是真的催眠。旅行风光+家庭自传片,很契合岁月那本书,“享受生活是一种责任。” |
|
「2022戛纳影展导演双周单元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安妮·埃尔诺私人影像诗,一小时的心灵洗涤及世界环游之旅。」关于安妮的70年代记忆便是冷战格局、政权林立以及思想启蒙的撞击。超8下呈现的记忆碎片配以「左岸派」深情的文字旁白记述缓缓道来,惬意珍贵,温婉动人。饱含政治思想与文学、哲学、婚姻与女性思维的真实影像如同其文字般缓缓流淌,细腻真挚,不可多得。这波感动我收了。 |
|
文人對過去時光的溫柔緬懷
我相信漫長婚姻中會有爭吵疲憊不堪 但回憶起甜蜜時光還是
「我的丈夫Phillip Ernaux」
兩個孩子小時候好可愛調皮有活力搗蛋 母親就只是靜靜地看著 不責備
羨慕這樣的中產階級 去往藍色星球的每一處 兩個孩子應該很豐富飽滿完整吧
太愛古早膠片感的家庭影像 |
|
#ruby4 没有读过Annie的书,只看过电影happeing。观感是粗粝的影像作为生活的流水账记录,如果不把我按在电影院,我可能不会看。一个同学说本片和Annie书的风格很像。 |
|
#curzon bloomsbury 我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他们都不用办签证诶而我去滑雪难就难在办签证aaaaaaaaaa |
|
一些毫无价值的过去家庭影像,加上一些娇揉造作文字的现在解说,即使解说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讲述的是她的家庭,也一样显得非常无趣。 |
|
AnnieErnaux的家庭電影,Super8mm底片模糊質感… 依循時間線剪輯編排,搭配畫外音敘述(回憶過往發生的事情,敘述旅行/心路/情感/成長歷程… )
但也因為她是''諾獎''得主,這些''私影像''才變得有公映''價值''?… 最近跟研究''個人電影''的前輩在討論一件事情:當代,父母們每天用手機大量拍攝自己的小孩並發到個人SNS,這些影像累積起來,幾十年後能變成他們家的''家庭電影''嗎?如果可以算作是''電影'',那這部''電影''能公映嗎(還是只能家庭內部自娛自樂欣賞)… 很傻的困惑,但或許這就是所謂''檔案影像''的時代,每個人每天都在大量記錄''檔案'',留給後續的問題便是:為什麼要公開?,什麼時候公開?,公開哪些內容?,如何(經由編輯重整後)公開?… |
|
取消逗号分隔电影名容错搜索的产品经理程序员啥时火化 |
|
旁白写得很好,很emotive。虽然是一个小时的电影,中间还是昏昏沉沉睡了一小会,醒来看结尾,还是有点感伤。 |
|
70年代由埃尔诺先生拍摄的家庭影片,40年后由埃尔诺和儿子剪辑而成,并由作家做独白解说。1个小时的时间里浓缩了私人生活的日常与假日(不断搬家、孩子成长、情感生活、写作)和各处旅行的时代之音(智利、摩洛哥、阿尔巴尼亚、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苏联旅行记录和政治反思),中产生活与左翼关切,妻子母亲的身份与写作的渴望在这里交汇。埃尔诺用冷静、细腻和平实的叙述重现了过往的时光与人们,也点明了这些影像背后的没有被呈现的情感故事与政治追求。一次次假日记录成为她个人婚姻与大时代的一个个鲜活的切片与节点。 |
|
共产国家的游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想象/古代文明的残余与共产主义粗鲁的宣传之间,令人不安的脱节/私人家庭记忆与时代社会之间。埃尔诺很敏锐,她对于个人记忆与自我身份(在法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反思,是法国资本社会内部的危机,与未竟的共产主义理想(后冷战格局)之间的关联吗?Fanon说,从冷战格局中解放出来,才能创造一种“完整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