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是像素级复刻诶,但这样的翻拍有啥意义?另,阿甘是呆,不是傻,阿米尔汗瞪着铜铃般的眼睛,像大鹅一样把脑袋晃来晃去,那是傻子吧。。。 |
|
其实吧…我挺想知道,要是中国翻拍会是个什么样子(别做梦了) |
|
来个中国版阿甘正传吧 49年拍到19年 |
|
印度本土化改编的阿甘,歌舞和配乐恰到好处,大体剧情没有变,加入了许多关于宗教的元素,还有沙鲁克·汗的惊喜客串。当然,巧克力也变成了炸脆球。 |
|
本土化得很妙,很印度,内核依旧是治愈的真善美。在本土引起争议是因为米叔敢于以一个纯正穆斯林的身份扮演锡克教徒,亲手认真为自己戴上头巾,敢于重现卡吉尔冲突,还拍出印度人救出巴基斯坦人并成为终生好友这种剧情,只为呼吁自己追求的大同理想,这种勇气和格局令人敬佩。但整体来说太过冗长,尤其是结尾收束太久了。跑步那段的音乐Tur Kalleyan非常好听,一闪而过印度城市灯光以及莫迪的大幅海报。 |
|
巧克力变油炸球,公交车变绿皮火车,而羽毛...依然是羽毛。宝莱坞对“阿甘正传”的1:1复刻,用虚拟的小人物反映壮阔的大时代。问题是,最近三十年印度只有小时代啊,这直接导致电影的历史植入感很轻。另外阿米尔·汗真的是一脸机灵相,很难让人信服智商只有75... |
|
米叔演学生没啥违和感,演弱智倒是违和感满满,大眼睛瞪着,看着就累。还原度极高(有些镜头甚至都是一比一复刻),本土化挺成功,问题就在这,两头都想抓就把原片的精华都抹去了,比原版少了阿甘不服输,一直向前的精神。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傻子靠着各种运气获得了成功。“我妈妈以前常说,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这话怎么听咋都感觉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欲望呢? |
|
有《阿甘正傳》珠玉在前,《阿辛正傳》的翻拍註定失敗,最直觀的感受,是對於原作主要情節的熟悉感和对于印度近現代歷史的陌生感,於是在熟悉與陌生之間不斷跳進跳出,而更加喜劇化的改編和更加緩慢的叙事節奏之間也在不斷跳進跳出,但是在失敗中又不那么失敗的,没有一味地复刻,做了充足的本土化,拍出了印度特色,不同於原作明確的保守主義傾向,改編去掉了對嬉皮士的刻意醜化,顯得更加中立、多元、包容。阿米爾·汗長相過於機靈了,愈發顯得他刻意扮蠢的表演用力過猛,同時部分情節的改動也讓角色顯得有點狂躁症和媽寶味,對比之下,卡琳娜·卡普爾的表演準確許多。 |
|
我们都知道是模仿那个故事,但是总是希望再看一遍,哪怕只是模仿。2022年在英国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
|
基本原样重拍了原版98%的内容,非常忠于原版电影传达的价值观,属于非常有潜力进入豆瓣电影250的那种电影。几处利用歌曲进行转场、抒情是不错的本土化优点。不过我不是很清楚这样和原版剧情、细节相差不大的翻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然也没有拍砸,另外阿辛的黄色眼角膜实在是太晃眼了……值得称赞的是阿米尔·汗敢在电影中展现各个宗教友好交流的美好愿景,把印度历史上残酷的宗教冲突全用“疟疾”糊弄过去了,而且以穆斯林的身份演锡克教徒真的是莫大的勇气,也难怪imdb被刷到了5.0分。 |
|
它绝不比阿甘差 |
|
拍的倒也不差,也有一些动人的地方,但我实在想不到谁会需要一版印度人原模原样复刻的《阿甘正传》,看着在国内惨淡的票房,似乎印度人自己也不咋需要。 |
|
3.5/5 阿米爾罕這次翻拍湯姆漢克斯的《阿甘正傳》,整體沒有太大改動,但是片長拉長了20分鐘,開頭的感謝名單就佔了快5分鐘,第三幕與愛人的重逢以及再次離別鋪陳也有點過長,不過阿米爾罕版也加入了印度地域最複雜的宗教之爭,將宗教戰爭借喻為瘧疾,永遠無法根除,永遠無法有止息的一天,但是透過拉辛在戰場上所救的伊斯蘭教徒,試圖在宗教之爭上做出改變,這點改的不錯。另外美版的阿甘童年是貓王,印度版的阿甘童年是好久不見沙魯可汗,本人客串實在是太驚喜了😆😆。除了片長有點過長這個缺點,整體來說是尊敬美版同時又有在地特色的溫情改編,《三個傻瓜》的CP相隔13年又再度演戀人,如果是三個傻瓜的粉絲,光是這點就一定要看了,另外阿米爾罕真的是完全不會老的不老神仙欸,55歲扮20歲大學生竟然無違和感!! |
|
美版阿甘一比一复刻,拍的认认真真,不到必须要改的内容都不会改,本来一开始是抱着看一些印度本土化的期待,到后来一直在思考中国如果拍会是什么样,吴京章子怡主演,妈妈从小告诉阿京要爱国,这样看来进30年的变迁也足够正能量了 |
|
由阿米尔·汗实力飙车倾情演绎(以伊教徒的身份去演绎锡克教徒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勇气),堪称宝莱坞对《阿甘正传》的一记化骨绵掌真爱情书。
影片做了践规踏矩的本土化复刻移植,故事以印度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男女主角的情感羁绊及各自的成长经历等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可谓社燕秋鸿,无限别情,关山迢递,渊渟泽汇。比较神奇的是这厮竟然连OST都制作得非常应景恰到好处。
阿米尔·汗偶尔用力过猛、莫名抖机灵,演技上还是不及汤姆·汉克斯的悃愊无华、大巧不工,而本作的辛辣程度(宗教、族裔、女性等)亦不及《阿甘正传》。
不过,至少,这部片子比起近期满屏幕填鸭式的灌输正能量、花式歌功颂德与自我感动要有意思得多。 |
|
1/非常忠于原作的一次翻拍,80%的剧情内容几乎一致,关键的几场戏甚至镜头调度都能见到原作的影子,但电影的本土化做的相当不错。
2/这部的故事年代跨度,是从英迪拉·甘地被刺杀的1984年讲到2018年,中间同样穿插了印度这三十年来的时代变迁,由于对印度的历史事件不甚了解,这部分的波澜壮阔感不如原作感知那么大。
3/阿米尔汗不愧印度国宝级演员,印度电影工业也再一次让人折服,50多岁的他在特效化装的加持下,扮演18岁的大学生竟毫无违和感。
4/原版里的核心道具“巧克力”换成了“酥炸球”,妈妈那句至理名言也换成了“人生就像酥炸球,虽然可以让你吃的饱饱的,但你的心却还想要更多”。如果说原作讲的是人生的未知和可能性,那么这部则在强调人生要知足以及珍惜眼下。 |
|
很尊重原作,可问题就出在这里!原作美国那30年发生的事件都很有代表性,印度这30年,不熟悉印度历史的人都不知道。 |
|
鬼知道我们多期待有朝一日能复刻一部这样“纪传编年”体电影。
其实不难,毕竟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就以动物不许成精后开始,有《活着》中福贵这样的主角和辅助,有《霸王别姬》荡气回肠的冲突和张力,有《让子弹飞》中细思极恐的桥段和台词………
名字我都想好了,叫《新.阿Q正传》。 |
|
印度今年翻拍美国老片《阿甘正传》的新电影,二个半小时不显长,非常好地把原作印度化了。50多岁的阿米尔汗不愧是个好明星,从二十多岁演到中年,将角色的“笨”演得恰当、可信,不输原作。以“白痴”的善良、执着、真诚来反衬、抨击社会的假丑恶,呼唤真善美,是自陀翁的《白痴》以来的人类许多文学艺术精品的屡试不爽的“套路”,这次加上印度近几十年历史事件和歌曲、美景的特色,让你在享受之余,可体会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与自然、命运关系等哲理问题,不错。 |
|
一次复刻级别的翻拍,本地化做得不错,阿米尔汗也适合这个角色,唯一不足就是对应历史方面实在是太弱了 |
|
在和阿甘正传的历史背景上,一一对应甘地遇刺,蓝星行动和卡吉尔战争,这点结合印度历史的改编很不错。其他部分就是逐帧翻拍,分镜都几乎一样。内容上,阿米尔汗把宗教讽刺的力度放在了深层,算是和原版相比多增加的内核。 |
|
不算失败的翻拍,剧情上本土化做的很成功,但也不算有必要拍出来的作品;有空拍这个,还不如多拍几部三傻~ |
|
形而至上的复刻。没有像阿甘那样透过历史表达价值观,而是把价值观表达这个核心主题抛开,复制阿甘的情节生硬的套上印度历史。实在失望。 |
|
阿米尔汗主演,印度本土化的阿甘正传 |
|
對經典如許的原作給足尊重的同時,在本土化的改編中,加入印度電影常見的宗教與種族思考,而還原(並非複製)的仍是專屬於《阿甘正傳》的感動。 |
|
好故事永远是好故事。不熟印度近代史只能听个大概,不过相比原版的大时代变迁,这里基本只是一条宗教冲突的线。而个人际遇,心无旁骛的回报也好顺其自然的奇遇也好,原来真是普适的 |
|
印度的千疮百孔构成了阿辛的人生底色,但印度不是美国,这个底色的普世性因此淡了许多,更多是被看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奇观。这个改编太过于中规中矩,背景问题过于点到即止,对人物的刻画因此显得为了单纯而单薄。 |
|
我最喜欢的一个美国影片,由我最喜欢的一个印度演员来翻拍。
翻拍归翻拍,但这次拍的太保守了,照搬太多了,并且炸脆球代替巧克力也属实难绷,阿米尔汗这次表演也远不如汤姆汉克斯,但好在《阿甘正传》本身本子就够优秀,可以撑起故事。 |
|
这命题作文做的已经足够好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啥印度观众恶评居多,电影中将印度结束紧急状态后面对的蔚蓝行动极其后的德里骚乱,乃至90年代孟买的摩登革命,08恐袭,卡吉尔战争,这些大事件背后用“瘟疫”来指代,而在印度人人皆知,但却不能提及的是这些惨剧都是“宗教”因素使然,电影中直白的台词难怪让本土观众不满意,但对于国际观众来说,却没造成什么影响,即使不熟悉背景也能理解,主线是阿幸从旁遮普北部到昌迪加尔的火车上讲述故事,熟悉的风景和车站,阿幸从喜马拉雅到喀拉拉漫长的奔跑,更是不自觉地联想到多次印度之旅的美好记忆,歌曲的大段插入也不算太突兀,阿甘的故事本身就是理想主义的虚幻的断代史,是属于普通人的童话, 阿米尔·汗是印度翻拍的当之无愧的代言人,我们也能相信他就是阿幸,不管现实如何肮脏,我只需要内心的纯洁 |
|
被调侃沙鲁克·汗的舞姿,我姑且可以当它是彩蛋吧。复刻程度很高,但阿米尔·汗把它改的非常本土化。妈妈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这是我之所以喜欢跑步的原因。单纯简单一点没什么不好,至少会少了很多烦恼。 |
|
其实印度有个《我的名字叫可汗》就够了,不知道为什么要翻拍这部!阿米尔汗的表演没的说,可是看上去过于聪明了,而且大部分减龄特效,就让人觉得更没必要了。 |
|
20221008模仿阿甘正传,女主太丑,表演太僵硬,其它高分只是看在演员有熟脸的份上. |
|
1:1逐帧复刻式翻拍,原片里对于人生无常的豁达一大半让给了对宗教冲突的探讨,无形中提高了非印度人群的观影门槛,反正我是全程懵着的。沙鲁克汗惊喜客串。米叔傻子演得过于用力,还没从外星人PK的方法论里跳出来。真想把热带惊雷里唐尼拖到他耳边对他吼,演傻子不能真往傻了演啊! |
|
2022.10.19:1.“我妈妈以前常说,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2.我喜爱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主演我同样喜爱有加演员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本来让我挺期待,但由于上映后不佳的评价调低预期,看了正片之后感觉还行;3.看到演员名单有沙鲁克·汗意外一下,结果他在《阿辛正传》中的存在只是相当于《阿甘正传》中的猫王而已;…… |
|
鲁帕无疑是幸运的 阿辛永远在等她
巴拉的牺牲/穆罕默德离开/母亲去世都有点小难过
哈哈哈哈哈哈 小沙是米叔(阿辛)表哥
小沙的经典舞蹈动作是阿辛教的
这算不算官方吐槽小沙的舞蹈😂😂 |
|
意思不大,《阿甘正传》是保守主义对美国60年代激进自由主义运动的纠偏,和美国历史息息相关,《阿辛正传》和印度历史有啥关系?除了阿米尔汗的伸缩体型与冻龄容颜之外,没啥看点。 |
|
Netflix现在是什么片都愿意给钱了吗? |
|
现在的人还相信阿甘的故事吗? |
|
3- |
|
3.5,原作本身是个好故事,它的底子就在那儿,只要本土化进行的自洽,就不会难看到哪里去。只不过片里所展现的历史事件编排有些刻意且都一知半解,不像原版那么自然且都如数家珍(这就是国家影响力的差距啊),所以也就没有个人遇上历史大事那种带有偶然性的惊喜了,还有一方面就是原版印象太深刻了,多多少少会比较 |
|
没必要的Ctrl+C加Ctrl+V |
|
这特么抄的太厉害了吧,阿甘正传,怦然心动…… |
|
少年SRK出现,有如初恋下凡 XD |
|
挑战影史经典,注定是一场败仗,若非阿米尔·汗,灾难程度无从想象。就是经过那么多年,哪怕接触过后,还是能对他所传达的那种岁月童话的纯澈,报以自觉的信任,因此会在记忆深处的生离死别中,触及酸涩。Laal和Rupa,一尘不染和千帆过尽,那种般配,是有洗尽铅华的辛酸与叹谓在的,像极了我们这一路丢弃与被丢弃的无尽轮回,已经无法相信世上除了傻子还有谁会留守原地,只等年年岁岁的一声应允,更无法相信,被世事反复磨损的自己,还配得起千金难买的朴素与真挚。不是人生如巧克力,不知下一块是什么,而是人生如炸脆球,饱了也还渴望更多,所以「惜福」是多残酷的说法,无非提醒你福分总是不足。印度自无美国历史的影响力,但本土化的转译,还是能在滤掉政论与成人元素的童稚版本里,复苏曾经的感怀,甚至挑衅宗教冲突,有另一种能耐。三星半 |
|
非常忠实于94美版,本土化做得很好。相比于原版,《阿辛正传》更侧重于呈现感情刻画,丝丝入扣,令人动容。它再一次揭示了,过好这一生,只需保持赤子之心,懂得最简单的几个道理,便已足够。 |
|
翻拍的乏善可陈,一些重要转折情节做了改编,导致说服力不足 |
|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人生就像一盘炸脆球,即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
人生就像一包甜辣条,即使味道随年纪改变,我们怀念的是最单纯的快乐。 |
|
再一比一还原,也没有《阿甘正传》的韵味;再本土化改编,也达不到《阿甘正传》的高度。 |
|
啊啊啊米叔我愛你! |
|
情节基本一致,做了些本土化的改编,把断腿上司改成了误救敌军是最意味深长的变化,但整体上文本密度不如原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