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何以能至此呢?更可悲的是,尽管纪录片在努力还原Joyce Vincent的生命轨迹,但这位被访者口中这位富有吸引力的女性,她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这一结局是否由她自己所选择,我们不得而知。影片最后,在一段曼德拉小型演讲的录像中,镜头一步步放大而最终定格在她的脸上,才是最让人唏嘘的场面。 |
|
这件事不能止步于对个体的猎奇窥视,这不是Joyce的错,人类本来就是孤独的。 |
|
导演以真实事件为灵感,深入挖掘意义,整个电影处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基调在真假之间,意在探究人,讽刺现代社会人们之间浅薄表面的交往,为孤独而终的人惋惜,也提醒大家与人交往的时候,心思敏锐一点,一个小细节就可能挽救别人。喜欢电影中虚实的转换,碎片拼成的一个人,好像远观的马赛克画一般 |
|
趁英国电影周去看的,确实很不错,有些闷 但是现实就是让你闷到窒息 再耀眼的女神也会有跌落神坛的那一刻 看完Joyce的悲剧 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
|
妄自揣测他人的生活,本身并不算罪恶,但如此般剥削悲剧的刻奇行为一定是极不道德的。搬演和形式上的过度发挥更凸显出了它的虚伪和一厢情愿,“见到曼德拉”的真实影像可能是电影唯一真正动人的时刻。受访者像一群伪君子,采访者像一群秃鹫,电影对Joyce和“孤独”本身都缺乏基本的尊重。 |
|
我們以為的那些我們了解的人們,只是表象而已。 |
|
喜欢这部,虽然不赞同大半部分的过度解读:把悲剧归咎于童年阴影和情商缺陷。但却戳中了内心一直挥之不去的恐惧,以及一些曾经深受影响的主题,它们虽然被现世掩埋却始终在那里。 |
|
手持镜头的观赏舒适度虽会欠佳,但从一开始我就爱上其还原真实的效果。三线并行的叙事手法很好的穿插到一条故事主线上。作为传记半纪录片,可以成为人类研究的心理范本了:初识、深交、发现弱点、到挖掘深层角落。很好奇如果是我,朋友会首先想到什么。感悟个体的孤立与渺小,喜欢导演对死亡淡然讽刺。 |
|
不要孤立自己 |
|
死了三年才被人发现,看来我比她幸福 |
|
死了三年才终于被人发现,活着的时候得多么孤独啊……她人见人爱,却总想把自己关起来。 |
|
哎。。。 |
|
91.06 |
|
十分厌恶这些被采访者。再表演也很尴尬。她未曾得到应有的尊重,即便是死后。Stop saying it's sad. This is beyond sad, and you are a part of it. |
|
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在ucl的AV hill theatre跟Ben 和Beata一起看的。
可能因为可采用的资料太少了,只要请人来表演。 不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 |
|
这个半纪录片讲了一个在伦敦独居的姑娘死在自己的公寓里,直到三年后被房东追债上门才被发现。这题材能说明好多问题,结果导演就把这当一个案,采访了她的朋友,他们依次表达了震惊悲痛惋惜声称自己多爱她,最后开始嚼舌根说这个结果是她性格缺陷造成的,那一张张伪善又急于开脱的嘴脸,白瞎这题材了 |
|
我跟豆瓣上这些货真是渐行渐远,这部电影居然给分不到7。Joyce给我的生活敲响了警钟,简直当头棒喝。而且我还被虐哭了哦,本年度第一次被电影虐哭,我简直觉得是把我的前半生搬上了银幕(放屁) |
|
真实的进入了骨髓,如此沉闷的片子竟让我看得兴致勃勃唏嘘不已 |
|
So impressed by the director’s talent and compassion toward Joyce. |
|
只是有点伤心➕难过 怎么如此无力 最后也太难过了。padel的活动让我更注意到最后的镜头对Joyce 的刻画 人真的好渺小 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样 尽量能够温暖别人吧 |
|
its me |
|
不是太客观,揣测太多了 |
|
或许真的能从她的遭遇上找到些许共鸣,但让一群两三年都几乎没想起她来的人通过记忆碎片和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来拼凑她的人生,被拼凑对象换作是我,不仅会有些反感,还有些想要讥讽。 |
|
寒冷又饥饿的夜晚,看了这部寒意逼人的纪录片。他人眼中乐观闪耀的黑人女孩,悄无声息地死在公寓3年后,被债主发现。片中采访她的中产阶级爱人、朋友、公司同事,都说她有多耀眼,他们有多爱她。他们用优雅娴熟的表达回忆与她的过往,不约而同地把她的死归结于儿时家境造成的情商发育不成熟。 |
|
wood green |
|
好看!非常动人。因为女主人公已经死了,所以大部分是找了女演员原景重现,仅有的几段真实的素材,如旧照片,或最后在曼德拉演讲的公共录像里捕捉到的女主人公(不断不断放大),都用得特别特别到位。所有的采访拍得很细腻。这个电影也有着会在脑海里滞留很久的画面和音乐。 |
|
今天导演和主演都来了,嗯,女主角个儿可真高 |
|
引人深思的话题。以人的死亡为切点剖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真实口述与影像虚构并行的表现手法,随着生前生活的再现,叙述的不断挖掘描绘,人心的灰暗、漠然、臆断逐一展现。至于把悲剧归咎于死者自身的结论更是对人的自以为是的极力讽刺。 |
|
I HATE all reenactments in documentary films. Not enough to warp your mind around it, even the film said so itself. |
|
it could be me it could be us |
|
我哭得很伤心,她为什么会走到那一步?我也是这样一个进入别人生活就失去自己生活的人 |
|
《生活的梦想》Joyce在三年后被发现一个人孤独的死在公寓里,尸体腐烂得和地毯融为一体,而电视机还开着。随着几个人的口述观众慢慢的了解了她和她的故事。她的身影出现在寻找她的讯息的出租车里,采访画面出现在她死的那一天所看的电视上,这种刻意为之的错位正是导演在警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Joyce。 |
|
看过之后,觉得人一辈子也不过如此,能够早点儿步入天堂也许就是早点儿解脱吧! |
|
尽管是一个记录片 但还是没有讲述得很清楚 换个方式会不会好些呢 |
|
纪录片的故事永远都很吸引人,真实性和传奇性兼具,虽然能够到十分的用心和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最后呈现的还是类似散文而不是有血有肉的小说。改变成故事片会不会跟更有表现力。 |
|
挖掘不够,形式上不彻底,看得我胃疼。。。 |
|
Joyce是电影史上最神秘的女人之一,显然,创作者没有能力去处理她,只是忠实地罗列,这很好,wait and see. |
|
"把自己投向于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 |
|
我们又回到了令人恼怒的基本影像伦理问题上。那些试图拼凑Joyce生活碎片的采访和事件现场采集到的生前遗物都很好,二者之间的缝隙甚至可以用图像/话语/文字填补。但是搬演一出现就彻底扭曲了——我们理所当然知道影像中的这位女士不是Joyce,三位清理人员也不是真正的政府工作人员,然而他们通过形象与行为上的相似企图复现/重构不为人知/口耳相传的Joyce的真实生活片段。导演甚至把采访片段作为担任他者的媒介工具放在Joyce的电视上(仿佛她以幽灵的形式看着人们对她的评价),这太残忍了。Martin流的泪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真实的眼泪让人感到恐惧,想要通过影像追寻的东西在这些“非虚构”名义下的瞬间飞速远离我们。永恒终极疑问:面对平凡的非公众个体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将ta们影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