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导演真的很爱手持哦… 拍的是挺自然的 |
|
看的过程中一直羞愧难当,一直在读关于child poverty/council flat/social mobility的文章,但一直都在纸上谈兵,当现实猛烈冲向你,才知道有多不知所措。Whitechapel, Bethnal Green, Stepney Green, Mill End canal, Dalston, Kingsland, Rio cinema, Hoxton...全部是我生活的地方,运河边有很多芦苇桥上写着Joker的那一段我天天去散步,连着走了一个多月,突然觉得这样的悠闲很罪恶,阶级的压迫向我直逼而来。青春期永恒的倔强叛逆和情绪的涌动,朋友的圈子永远比天高,应该是未成年都有过的困惑吧... 格局很小,但真的好喜欢 |
|
好像类似题材的电影总是避无可避地和无人知晓做比较 差别也很明显吧 比起无人知晓来说可太青春了 在学校蹦蹦跳跳 拍得蛮动人的但故事有点乱 一边强调所有人的身份问题 一边顾及主角的心理状态 一边还要交代其他人物的动机 反而有点抓不出重点8 |
|
感觉只能在伦敦拍出这样的电影 |
|
在人种混杂外语随处可闻而孩子经常被弃养的伦敦,能够抓住洛克斯带着弟弟躲避福利机构,仍旧怀抱着母亲会归来的愿望,而且舍不得与弟弟分开的这种亲情维系的点,是难得的,保留了社会的人情味,美好情感能在孩子的世界存续,友谊也显示出积极的重要性。 |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
太动人了 |
|
KCL women’s history month Screening. 流畅又动人!Q&A中导演说拍摄动机是看到路上成群结队的女学生,于是先近学校进行了四个月的选角,听女孩们讲自己的事,据此编写了剧本。’We found them and they found us’ 手机视频的部分是女孩们自己拿着手机拍摄的。此外Friendship是主题,同时也有一些刻意避免的要素比如drug abuse/sexuality |
|
是把角度滑向下层了 但还不够下 女主这样真的很幸运了 有多少foster family很可能变成下一个灾难 之前听有经历朋友描述过 很多home连饭都吃不饱 |
|
2019AFM。看了一半 |
|
啥呀 female crew拍成这样我真的太失望了 |
|
很伦敦的电影,就像是在我身边发生的故事,让我得以窥探当下的高中女生真实生活。看海报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少数族裔coming of age类型片,但超出了我的想象。PS. 此片完全能通过Bechdel test!!(1,片中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2,她们互相交谈过;3,谈话的内容与男性无关。) |
|
儿童的妙语和奇思很有意思,有共鸣。
导演有意识地想把事情的冷静客观地铺陈开来,不做煽情,但是人物的情绪处理过于粗糙了,就像是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旁观者只看到表面上她如何从头到尾应对种种难题,但是心理情况却看不透。而在姐弟被分开后本可以是在心理上多着墨的,却草草了事。
身边所有的人只是作为让故事推进下去的要素而存在,包括弟弟的身份也是这样一种作用,浮于表面人物设定。那我就在想前面那么多对于其他人物的铺垫是干嘛用的。 |
|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
|
和Suffragette迥然不同的风格角度。有趣的是,和刚看的First Cow也能拼个double bill,一个是19世纪初的俄勒冈,一个是21世纪的伦敦,却都是相当有感染力的同性情谊故事。不同肤色文化,各有各的困苦,也能一起嬉笑打骂互相照应彰显个性,电影里的伦敦难得这么真实还令人向往。 |
|
3.5,有惊喜,比预想的好 19.09.2020于Gaumont Parnasse |
|
好动人啊!中间睡过去了一段,回家看盗版补完发现那一段是里面最多元文化的一段,牙买加/尼日利亚裔女主带着弟弟去牙买加裔朋友家借宿,后来又去一个波兰裔的朋友那里,中间还插着美术理论课(疯狂羡慕了!)。虽然故事主线略显悲情但拍得很有人情味,而且显得这个社会是多么有弹性啊! |
|
活着太难了 幸好有朋友 |
|
很真实,没什么滤镜的摄影,故事也是天天身边会发生的那种。唯一我怀疑有点美化的是福利保障部门真有这么高效嘛,而且找到的寄养家庭感觉都还不错的样子😂 |
|
有点喜欢,不再遮遮掩掩地文艺,而是降到地上扒给你底层。没有对错,友情更可贵。并不是轰轰烈烈什么的,只是我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里帮助你。这种“小格局”太喜欢了! |
|
英国版的无人知晓? 加入手机摄影 近距离特写 伦敦的另一个样貌 多文化移民背景 演员特别棒 不过结局跟无人知晓相反 反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 |
|
4.5 |
|
多种族的融合与少年的成长,那个年纪需要经受这样的打击,也会越发变得坚韧了吧 |
|
太多时候,我们能听见的只有最终“有个(深肤色的)人在扰乱秩序……”细腻又熟悉的景别让即使不在伦敦的我相信:每次我经过Mission Street时,附近某扇门后就发生着类似的事,甚至就在露天发生、乃至差点在我的同学身上发生。主角真的很像她:疯时也是、提到弟妹时也是、对牙买加菜的态度也是 |
|
演员选的非常好,但故事落入复调,有丢丢失望。 |
|
同达内的《罗塞塔》一样,说的是正经闺女扯淡娘。这情节应该那那都有。 |
|
伪纪实文学式的素材拼贴,但电影本身确实很好看,high school girl的生态拍得非常准确是一大优点,看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在口罩下面微笑。本身在习以为常的变故下和同学也能笑闹起来,到最后的逐渐沉默,这个过程拿捏得非常准,应该是有真实故事基础的功劳,以及小演员们功不可没。至于影片的姿态则是绝对道德同时也相对保守的,主题的落点终究也只是情感和个体的,当然这本身也没问题,但如此一来Rocks贯穿全片的躲藏行为本身就失去了基石;如果只想以一种相对去阶级化的视角来描述Rocks的状态,那影片的描写力度似乎又不够松弛。英音骂起人来一点都不凶啊,吵架的时候也丝毫没威慑力,倒是drama得很…… |
|
tiff羊毛51-2 我的媽我帶著wrong assumption去看的 哭成豬頭 印象里我第一部看到棉條的電影也是我第一部同時看到棉條和衛生巾的電影(? 想象不到英國人可以拍出這麼活潑的電影(? 怎麼不能對標一下肯洛奇哼哼 |
|
很自然地联想到无人知晓 只不过这里的结局是有人知晓 也少了一丝绝望 |
|
同事说这是一个sweet film 感觉他用词还蛮准确…(褒贬自猜 |
|
没啥意思 |
|
3.5星吧 |
|
朋友们都真的很好啊。 |
|
Family drama 不再局限于父母与子女,最后动人在友情 |
|
[BIFF191005]起晚了在cgv随便挑了一部还有票的电影看,韩文译名是어느 소녀 이야기某个少女的故事,rocks是女主的名字,中文译成岩石...um?不是很了解具体的文化背景,中间太困睡着了一点,看的有些一知半解。大概就是一个青春期少女在母亲不告而别之后带着年幼的弟弟到处蹭住的故事?片尾曲好听。 |
|
Film festival opening film. Not bad |
|
姐姐 |
|
剧本也太好rocks被旅馆前台逮到我快急死 |
|
95/100. IT ROCKS! |
|
好喜欢,但除了rocks 的群体之外,roshe留下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墙边哭泣,而后就是even her mum left her的报复,之后除了她不会再回来,just forget her就没有了交代…很难说就是一个sweet的he |
|
美好情感能在孩子的世界存续,友谊也显示出积极的重要性。 |
|
支离破碎的摇曳感到最后收束在坚韧的小群体友谊,还挺温情。对于identity和social services则蜻蜓点水 |
|
2025.2.19 小演员太好了。心碎但是很真实的故事。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结局不是必然的灰暗给了观众力量和希望。 |
|
英国《何以为家》x《女孩帮》,大人不负责任的突然缺位迫使女孩经历不该承受之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倒是行动迅速。话题尽管沉重,但基调充满希望与活力,振奋人心。 |
|
LFF 20
贼多人排队的两个场次 看介绍也挺喜欢的 讲伦敦的teenager生活 没想到开了以后又睡到天昏地暗...是尼玛伦敦的黑人生活吧...完全不是我的口味[跪了][跪了][跪了] |
|
日系感,女孩子的友谊感动. lockdown以来第一次看如此贴近日常生活的电影,愈发觉得电影院的现实世界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