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并不是特别怀念古典好莱坞片场时代……但它最好的一面是牢牢抓住天才!看看今天,即使马丁斯科塞斯这样优秀的导演也只能数年一片。回到七十年前,约翰福特每年能拍好几部电影!对于某些资质平庸之辈,当然不算什么。但福特的天才与制片公司的钱袋联手,佳作喷涌而出。39到40的短短十二个月内,关山飞渡年轻林肯铁血金戈愤怒葡萄相继问世。随后导演工作因二战停滞,直到46年携侠骨柔情强势回归。”……不过铁血夹杂其中有充数之嫌。除艺术品相,问世时机与历史出入也存在争议。故事发生在独立战争前夜,英军伙同保皇党与印第安人袭村,村民德裔甚多。可与此同时欧洲正值纳粹?福特碍于政治敏感,将历史中侵村主力的英人几乎画面消失,暴力动作大都落给土著……不过福特也没忘自黑。卡拉丁的匪首带着眼罩,酒吧老板笑称“看了不该看的东西”。 |
|
福特的第一部彩色片,虽然片名好听但名气不大。其实拍的还不错,就是以现在视角看印第安人又被黑惨。相比开疆拓土的初代美国白人血泪,印第安人其实更惨 |
|
#政治电影课观看# 实在太Propaganda了,最后那个镜头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各自微笑看着同一个方向,交叉剪辑的是美国国旗被人们举上屋顶... |
|
5。福特第一部彩色片,除了故事和女主角有点次,其他都挺好 |
|
主要的问题是在这么一部爱情戏吃重的电影里,考尔白和草食系的方达一点都不来电(想想《淑女伊芙》里的斯坦威克)。要不是遇上《乱世佳人》,梅·奥立佛应该可以拿下奥斯卡女配吧。 |
|
非常简洁,直接,紧张气氛的营造,战斗的场面,生活的描绘非常真实,不需要太复杂的情节,不需要太复杂的情感,简单再简单,真实再真实,天才女演员考尔白,方达继续大长腿。 |
|
3.5星,无法想象福特镜头下的战争场面为何是那样的美轮美奂即使是野蛮的场面也拍的那么的美,这个影片中有一段男主角亨利.方达逃出去找救兵的桥段真是拍的太棒了,一分多钟的蒙太奇简直是完美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克劳黛出现在彩色电影中,真是别有一番风韵。 |
|
太racist了,又有大男子视角,虽然拍得蛮好看,上色绝了,像油画一样。卡拉丁slay. 横竖是第一次看考尔白彩片 |
|
约翰·福特轰响我的第一枚哑弹,叙事既不完整又很无趣,方达和考尔白的情侣档如噩梦一般。 |
|
虎帐狼烟起,蛮国战笳声
两星半,约翰福特电影的母题是家庭与集体,那段在日出下的奔跑太美了 |
|
约翰.福特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杰出的长篇叙事能力与浓郁的自然主义气质已经有清晰的展现。 |
|
福特沒救的幽默感、、|越發不喜歡Colbert也不知道為什麼…… |
|
画面高清彩色,音质也不错,你若不注意的话可能想象不到这是一部拍摄于1939年的老片子。本片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村庄和要塞民兵抗击英国殖民者和土著印第安人入侵的故事,是一部高唱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从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是政治正确设置,例如印第安人在保皇党指挥下对村庄烧杀抢掠,一位印第安老人站在美国人一边,农民们不分男女老少团结一心、不怕牺牲、共御外辱等。男女主角的爱情线穿插融合在战争线中,方达那时还是年轻帅哥一枚。战争场面并不宏大,因为仅限于一村庄一要塞。我心目中接近五星,考虑到年代久远还有如此良好观影体验,干脆五星。8.6分。 |
|
福特几乎所有电影都在拍具有崇高使命感的男人和理解他们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永远在牺牲的女人。这样的故事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都丝毫不会厌倦,因为福特的细节充满人性,有时甚至是神性。 |
|
4.5描述美国建立之初西部开荒的坚韧精神,影片简练、优美、惊心动魄,福特佳作,但对印第安人的描述跟历史正好相反 |
|
福特彩色片,色彩修复不错,女主也因此显得较老。 |
|
对我来说福特电影里最好玩的其实是些鸡毛蒜皮插科打诨的生活小细节。1939 Technicolor 色彩特怀旧。最后一分钟营救有些太潦草。唯一的“好”印第安人是基督教化了的印第安人。没太明白那个独眼白人的身份……大历史都需被转成小历史来讲。片里的女人很勇敢。PS:一看就觉得女主年龄比方达大,果然! |
|
唉,全片就关注女主演的大脸盘子直接墩在肩膀上还要夸是绝世美女这件事上,严重影响观感。 |
|
战争戏多少儿戏了些 |
|
去cinémathèque看的 观众清一色老爷们儿 为什么在西部片的générique里总是出现刺绣呢 在黑人文化的酒吧里也看见过 存疑 |
|
设定在独立战争期间,也涉及到印第安人在殖民者战争中的傀儡角色,但战争多以侧面带过,即使正面也格局有限,实质上还是以西部原野作背景板的通俗爱情故事,拓荒再艰辛怎么比得上翘首以盼。不同天气与时段下的自然光运用和严苛的福特式构图使画面质感浓郁。【5/10】 |
|
整体较为平庸,对印第安人描述依旧是妖魔化。 |
|
说真的,越是经典的老电影,现在拿起来看看,如果这碰巧是你的第一次,那真是有大概率会觉得那时候好蠢,我指的是那时的几乎一切。 |
|
三点五星吧。寡妇的房子被印第安人跑来烧掉的时候,吉尔伯特·马丁在远处割草,挥动着长柄镰刀,第一次见这种工具的用法。这么早就是彩色的了,惊讶。 |
|
拍得真好!向福特,亨利方达,克劳黛考博尔等致敬! |
|
原来John Ford那么早就拍过彩色电影,有The Quiet Man真不奇怪。彩色电影的美好彼时已经显现,造成阻碍的就是成本了;西部片永远不缺冒险,少的只是那点成为传奇的灵魂。 |
|
开疆拓土,聚沙成塔,宗教升华.(真黑炮灰… |
|
104.02 |
|
老太太的角色有点意思,其他的都不怎么样。跑步请援军那段认真的吗,哈哈 |
|
福特刚进入彩色片,就迫不及待想要重现真·《一个国家的诞生》了,画面出类拔萃,情节宛如老爷爷讲上世纪笑话并且只有他一个人笑了。这才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充斥着对社会各界的规训。 |
|
除了technicolor以及上尉遗孀这一角色表演出色外,几乎是毫无看点。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让人极度不适,仿佛女主就会一哭二闹? |
|
不是那种着重感官刺激的西部片,重点描绘了历史的变迁。这片儿依然有着清晰的福特风格,就是剧情平淡了一点。 |
|
开篇以为男主不愿意结婚,实际上最后发现是阶层差异导致的紧张。地理背景应该还是在新英格兰偏西的地方,并不是西部(历史上根本过不去),所以马车几天也就到了新殖民地。早期拓荒史确实非常混乱,被印第安人和保皇党围追堵截,好不容易布置好小木屋和农田又被烧了,一堆人躲在堡垒里面的教堂,最后一分钟狂奔甚至看出了荒诞喜剧的感受。殖民地居民以德裔为主,反派保皇党穿的像个大贵族,在1939年看起来多少显得亲德。抛开主旋律和种族和解的宣传,几个风俗画镜头比如舞会,耕作拍的都很棒,最后的台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算是很好的结尾,其实有一片土地和拓荒精神,几年时间盖一座开头女主家的明亮大房子不是难事,寡妇太太的石头房子已经很宽敞雅致,这也是这些殖民者冒着生命危险开荒耕种的动力。 |
|
独立战争期间,独眼龙怎么老是骚扰男主这边 |
|
在满世界乌烟瘴气的政治正确中,这片子倒显得可爱了 |
|
亨利方达的深邃蓝眼睛。 |
|
"After one year I will be too smart to make this movie." 入伍前的电影,福特对二战的焦虑和不安,即使是西部片也难以抑制 |
|
重看。 |
|
冲着福特与方达的大名,特地整了一条中文字幕。本片叙事略显松散与平淡,并没有激情澎湃的战争场面和福特标志性之壮丽的纪念碑山谷,有的只是一对恩爱有加、苦难相依、不离不弃的新婚农民夫妇创建与保卫自己家园的艰辛历程和他对印第安人一惯的野蛮看法与屠杀。占领、入侵与保卫,到底谁才是入侵者? |
|
★★★☆ 主旋律电影 基督徒印第安人 |
|
好久好久好久没有看过这么糟糕的片子了。唯一可称道的是冷暖色彩,结果后面直接强行把白天调成黑夜实在太逗乐了。早期妖魔化印第安人的西部电影都默契回避了印第安人行为的动机,或许因为一说就露馅了,只有将其矮化为无目的的野兽才能使西部神话正当化。无主题,冲突散,导致不存在任何情感累积,以及,又一个“好印第安人”。 |
|
一对新婚夫妻来到西部定居,支持华盛顿的人和西部原住民与保皇党的不断冲突,不能安居乐业,最后华盛顿统一了13个州,战乱才停止,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
感动啊 #福特第一部彩色片# |
|
上课放了开头十几分钟,天啊这是个喜剧吧...笑死我了!这种古早的片子打分的时候要看时代意义啊~ |
|
那位印第安老人,是个喜剧角色;但最后,当星条旗升起在堡垒教堂时,白人们说,我们曾经为它而战斗;印第安老人也举起双手,神情严肃。我觉得他悲凉极了。就那个时代而言,这只是白人美国梦的开始,与印第安人无关。 |
|
看往年电影 |
|
美國獨立戰爭。 |
|
美國獨立戰爭。 |
|
去cinémathèque看的 观众清一色老爷们儿 为什么在西部片的générique里总是出现刺绣呢 在黑人文化的酒吧里也看见过 存疑 |
|
头一回看描述独立战争时期的西部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