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开始看均价每分钟一块钱的上影节了 |
|
荒原死屋,榨取人性的集中营。无际的荒原不过是封闭土堡的另一形式,芸芸众生都是这个没有出口的荒诞世界里永世的囚徒,所谓自由只剩下嶙峋的骸骨,一切逃生的希望都被自我指涉的绝望所彻底断绝。 |
|
根本就是隐喻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苏联的统治,一个威逼利诱和哄骗之下相互揭发的故事。此时杨索大神镜头尚短,但宽银幕-广角摄影以及高度舞台化的调度已现。这片儿跟此后比尚保有较多的叙事成分和现实主义影响。 |
|
9。看到这份上,内容已经不大重要了。 |
|
观影过程犹如在下一盘棋。 |
|
cnp.Clavis修复版,景致宽阔,大银幕上看相当爽。拍摄与1956年布达佩斯革命十年之后,用19世纪的农民运动做隐喻。为了不被审查者刁难,特地加了片头旁白,“撇清”电影和56年革命的关系,配合的一系列插画很惊艳。镜头流畅地移动,却吊诡地造成压抑之感。草原那么大,奔逃的人们却从未踏出取景框一步。 |
|
#匈牙利电影大师展# 杨索的徒弟绝壁不止知名的那一位,很明显他的大牌导演学生遍天下,简洁的叙事,冷漠的凝视,镜头在升降、纵摇,身披白色羊毛的无望的人们如被圈养的待宰羔羊,突出残酷的隐喻同时,也捕捉了哪怕云的移动带来的光影变换,穿着黑色长风衣的“长官”仿佛《第七封印》里的死神行走在贫瘠的土地 |
|
当我们讲W-G的时候,我们在讲一个抽象化的历史概念,还是讲具体个体被操控的真实处境?杨索流动的长镜头,把整个自然荒野变成了任他调度的戏剧舞台,串起变动不居的人性善恶和历史契机,一段持续数年的历史,是发生在几天内的一场梦 |
|
匈牙利的国家史,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平和朴素,但又默不作声地把形式主义融入其中;阳光永远比北风更可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匈牙利影史十五佳NO.07 |
|
匈牙利大师展,天山4厅,匈牙利资料馆2015年2k修复版,8分
1,开头和结尾基于海顿四重奏的奥地利国歌,柔板主题下的反抗与镇压,暗示的力量相当强大
2,片头蓝天白云大全景下的军队实在美极了/后半程有一幕军队列阵在音乐伴随中朝远方而去与之呼应
3,囚犯戴上头套,仿佛是3k党附体,无差别屠杀与种族歧视在不同国家也是如出一辙
4,女子被抽打可以说是全篇最残酷又最具想象的段落,最后两名囚犯策马鞭打又是与之呼应
5,虽然并非让人可以全程沉浸,不过大荧幕上的黑白摄影确实漂亮
siff,曹杨一厅,匈牙利电影资料馆2020年4k修复(因疫情delay至2021/2,国际首映),8.3
完美的修复再次感受漂亮的开篇蓝天白云军队大全景
结尾给予囚徒希望立马走向处决的绝望,将人性的残忍揭示殆尽
“科苏特万岁” |
|
大概总结了一个,以画面中一个支点为中心进行叙事,但景别变化那么丰富又那么流畅得如芭蕾丝滑得如德芙巧克力般的长镜头究竟是怎么拍的?摄影过于牛逼。 |
|
Salo? |
|
杨索第二部。一个互相出卖的集中营的故事,高压监禁下,没有一个人能逃出镜框,唯有对军队侮辱人性的行为出离愤怒,从高墙跳下牺牲的人才离开画框外。 |
|
摄影特点:超宽荧幕,广角远景,摄像机运动主要以人物行动为依据,保留大量头顶空间。统治者的分化计策其实有很大的随意性。 |
|
唉~杨索~ |
|
清唱剧之后,红白军之前。 |
|
Unforgettable ending ~ ! |
|
第二场,“我不懂,但是大为震撼”。 |
|
杨索的处女作,开片的一些场景空间移动感及其流畅,十分赏心悦目。只是后头故事叙述有点散乱。 |
|
补标。个人认为好看的程度略高于红军与白军,技法上不算更成熟。 |
|
掌权者让民众中的奸细去发现自己的对人,使用内部矛盾去化解敌人,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去勒索去威胁,简直就是历史重现一般的经典不衰的政治手段。而结尾本以为风向一变,人们可以获得自由了,但没有一个可以逃脱。可见战争,政权的变更,带来的冷血不分清白的。 |
|
厉害,不断变幻的主角,你永远猜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 |
|
#匈牙利大师展 布景极简(剥离语境像个寓言),黑白摄影美。戴着头套的囚犯转圈像某种巫术。结尾让人想到那些密室逃脱出来进入另一个密室的不幸的人~ |
|
20210614 SIFF No.9|第二部杨索,预感他也是重复元素频繁使用拍所有电影其实都是同一部电影的那类导演。这部没有《红军与白军》那么残酷冷峻,但也蛮喜欢 |
|
B&W的字幕越来越难以忍受。高视角造就2.35比1的精致画面。 |
|
以为希望来临,却发现你永远无法逃脱无望的人生。 |
|
困兽般的犯人们开展了一场荒诞的狼人杀,扬索的镜头语言冷峻且无情 |
|
#2021 SIFF No.4
首部杨索,早期的长镜头调度还没有后作成熟,且涉及大量匈牙利史,中间几度失去意识,威逼利诱与互相揭发,结局太狠,由内而发出更大的绝望 |
|
2.0 / 鱼眼镜头并不发挥聚焦作用,反而在不断测定中心与边缘空间之间的模糊地带。但除此之外,真的一潭死水度秒如年。机械操纵得再精确有什么用? |
|
虽然政治寓言很溜(可能,但真的好无聊,人也都不是人,僵硬 |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
|
2020匈牙利电影大师展。在「困境」中的人们,在不停运动中,并在运动中寻找求生的机会,于是「背叛」/「举报」成为一种手段,当然也有就义者或者寻找其他手段获得生命或者精神的延续,而「无常命运」(无论是来自强权还是天意)始终是弱小民族最终的归宿。 |
|
如果看的更认真应该会更动容 |
|
摄影不错,节奏挺稳的,开局一串图画很有想法。 |
|
杨索用1848年发生的那场民族运动来暗喻1956年发生的十月事件。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来表达人民对自由的向往。游走于地平线的长镜头更使得这种向往变的可望又不可及。PS“世界一直都是一样的穷人总是无助的,被有权势的人压制的人总是受尽屈辱,即使在这个社会,这个被称为社会主义的社会也是一样” |
|
這是多麼強的作者風格了。我土鱉理解不到位。 |
|
影片以1849年匈牙利革命作为背景,但其实是影射匈牙利1956年的“十月事件”和其时的社会状况。在那个被称作“社会主义”的年代,“国家”成为所有电影的制片人,没有人能直接的去反对国家、军队、警察,也没有人能公开的讨论羞辱和无助。
|
|
83# 荒原上的孤舍,单调的风声与沙砾摩挲声与大量俯拍镜头表现囚徒们生命的渺小。借古喻今的手法赋予影片极强的社会意义,人性在隔离环境中的扭曲通过教科书式的调度展现给观众,但后段三人欺瞒士兵的场景欠缺细腻。结尾时囚犯刚从被派往战场送死的危险中逃脱,又将被送回监狱继续接受刑罚,无力感在转折中不断加剧,‘’无望‘’二字淋漓尽致。 |
|
8.3/10。①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罪犯们在当权者的威逼利诱下互相出卖自相残杀。隐喻当时的匈牙利政府。②充满萧瑟贫乏感的高水平摄影美术。③各种运镜/场面调度虽水准极高表意极强,但本身丝滑优美的气质与影片内容错位、本身精巧复杂的设计与极简贫瘠的影像气质错位。④舞台剧式的表演配合极简的美术和叙事结构(去戏剧化,只保留事件本身)营造了一种寓言质感,尽管这也许也限制了影像力量的上限。 |
|
整体美学非常喜欢,唯不接受的一点就是为了调度而刻意安排的无意义人物运动。 |
|
7.5/10 |
|
待宰的羔羊被杀之前的绝望嘶叫 |
|
丝滑 |
|
草原这个地貌的特点在杨索电影中全部展开了。简单来说,草原就像海洋一样,在缺乏一定技术条件下其实并不是自由的象征,而是一种囚困。所以草原上的监狱是和海上孤岛监狱一样的….#siff2021# |
|
凑乎着看 |
|
囚徒们的人性历练场,镜头语言抢眼,看人群是羊群,故事线反复,辗转腾挪求片刻生机,经不住残酷玩笑。 |
|
种族,党派,国家,过去,现在,将来,人类是真的蠢! |
|
无望是原有的信仰和价值的丧失:揭发者背弃道义,出卖战友,但是谁也不能在道德层面谴责他,因为这是他人性本能的求生欲使然,人人都有可能为了自保而放弃自己的价值准则,如同《罗生门》那样;一心反抗奥匈帝国的骑兵们,却被自己的首领所抛弃和背叛,首领正是为了自保而选择了被特赦(投降),坚持且斗智斗勇的骑兵们自然是牺牲品。这些民族主义者原本想反抗奥匈帝国,建立民族国家匈牙利,这是他们的信仰,还有肝胆相照的道义和价值准则,最终却在个人和群体层面完全丧失他们的信仰和价值准则。杨索在空间上的营造的逼仄和空旷正是他们被压迫和身处虚无的写照,最终倒在历史的车轮下;而杨索的长镜头的连续则营造了记录历史的效果,冷静地置身事外观照历史与古人们。 |
|
9,关于匈牙利1848革命,基点是民族主义叙事,但比较巧妙地用战俘的视角去演绎,讲的其实是叛变互相举办抓内鬼的故事,似有似无地对《索尔之子》造成一点影响。广角镜头下运用大量景框构图,用栅栏、牢笼房门、各种环绕在四周的守卫表现一种禁锢感,谁也逃脱不了历史和命运的审判。这个电影没有杨索后来那些繁复、机械的摄影机运动,反而让电影显得比较有韵味。 |
|
4- 昔有斗兽 今有Habsburg (神圣罗马阴魂不散)秋后方队 艳阳逃杀 穿云走疑 群羊老鸹 vive革命 旷野呼告 真假李逵 无一成交(二者皆可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