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
|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
|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
|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
|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
|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
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
|
还行吧,再努努力找点明星能成建国大业。感人的是那段历史,剧本本身一般般,寻亲的老哥哥也太爱说教了,对着刚见面的导游也能爹上一段🙄阿云嘎不要随便说蒙语,太好听了这得卖票。 |
|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
|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
|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
|
铂爵旅拍大电影了属于是 |
|
题材是我非常喜欢的,可惜故事属实恶心到我了,见不得良善的人被辜负。 |
|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
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
|
看完就觉得尔冬升这人能处啊,参加个《演员请就位》,就搞了个节目组团建电影。当然,故事还是很感人的,但这种感人还是脱离不了真实历史本身。唯一不懂的是,就算要表达内蒙人民的大义,也不用非得写死人家亲儿子吧。 |
|
总有一种不适感,hk导演拍内陆的作品想象感太重,缺乏生活体验 |
|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
|
行货导演行活片儿,最可怕尔导说以后只想拍真善美,难道嫌中国电影还不够真善美…… |
|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
|
温吞。(该片是《演员请就位》的售后服务)不算滥用煽情,但是未免说教。 |
|
想用一个家庭来表现三千多个家庭的样子,可惜这个家庭太过特别了。 |
|
没看到三千孤儿入内蒙,只有小作精大草原作妖! |
|
非常割裂的创作,现代寻亲,回忆成长,揭秘儿时,三条线反复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甚至尔冬升可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这个故事核心是女性,但立项之初的《父辈》,或能窥探他想要的突破,只是这种突破显然没有成功,而且所有的父亲形象都被隐藏在后面。#阿云嘎演王锵的爸,谁能信。马苏顶着刚打完针后恢复的脸,怎么能信。还好演技都可以吧。 |
|
尔冬升来内蒙古拍摄本片类似于是枝裕和去韩国拍摄《掮客》,区别在于是枝裕和自己写剧本,尔冬升拿的是于冬给的剧本。 |
|
前20分钟宛如CCTV专题片,令人目瞪口呆。小女孩与蒙古家庭的相处,贡献了本片仅有的华彩。
故事充满黑暗时刻,却一个劲儿搁那感动和解。妹妹,妈妈抛弃你是因为哥哥使手段。妹妹,妈妈收养你是盼望你或许能做“童养媳”。这巨大的爱的悲剧,该如何承受、解决,随便拍拍就拉倒了。
全片没有一个人物是完整的,没有一个困境是被直面并解决的。 |
|
半部好片吧,前半场四平八稳走马观花,看得人昏昏欲睡,后半场突然发力渐入佳境,能让人能沉浸在草原上纯粹的人与人的羁绊里,巴德玛老师表演惊人,一秒让人飙泪。然而这种纯粹的感动是剥离了社会背景的,但这个故事脱离了社会背景就完全无法成立,就像结尾意料之中地用和解来消解残酷,但这和解是人物的选择,她们有了自己的家,也就有了软肋,也不得不和解,但得清楚这和解背后的物是人非与造化弄人本不应存在。 |
|
尔导明显的水土不服啊,这种可大可小的家国情怀完全发挥不出他的优势。年轻的小演员不太行,养父母和小女孩之间有更多的感情可以挖掘出来但是并没有。以及用陈宝国老师也很浪费 |
|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
|
除了草原天空牛马,电影一无是处。一个根本不成立的故事,毫无质感的画面,错乱的剪辑,还有陈宝国的表演,仿佛从始至终都在说,这是假的,我不相信,我是被迫的,求求你们让我回家。两个小时里,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一时间不知道该呼吁救救电影,还是放过电影。 |
|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
(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
|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
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
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
|
尔冬升加吴京再加这题材,如果吴京超常发挥,加尔导精心指导,指不定能拿个影帝。
没有吴京,但是整体的风格与现在中国电影那种过于商业化过于浮躁的气味,形成鲜明的对比,本片含蓄温柔,位置多加一星。 |
|
这个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真实,不管是从前牧区的样子、蒙医诊所、骑马赶羊等等,都和我的记忆相重合,三千孤儿入内蒙也从小就在我的童年故事里,它是如此贴近,以至于我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只有一句,就是小姑娘,你真有点不识好歹了。 |
|
三十多天之后,终于又看了华语片。这片本来想体现蒙古族牧民的淳朴、善良,结果看完除了觉得牧民好以外,更多的是对小孩坏的厌恶。小时候就算了,都养十年了,非要回上海找妈,找妈也可以理解,偷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哥哥因为救她陷入流沙了,她不仅没有去救哥哥,而且连救的打算和努力都没看到。这么好一小伙子,结果就这么没了。哥没了之后,她老实了,觍着脸回去了,牧民再次接纳了她。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这件事,这小孩真的让人生气,养不乖。另外,她亲哥亲妈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咋找她的,看起来也不是很困难,非得要死了才能找到。我感觉这仨人真的是一家人啊。表扬一下阿云嘎和马苏,儿子死了之后演得好,面如死灰。 |
|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
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
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
|
作为内蒙人民,必须支持一下家乡主题的电影。全程都在流泪(泪点低)。马苏值得五星,女主的几个人演员都值得五星!王锵更值得五星,真的是最让人心痛了。从开始小时候女主喊他哥哥,到长大后吃醋,体现的都是他的真心,草原上相依为命,又不是亲兄妹,产生爱情也无可厚非吧。我觉得并没有像有些评论提到的那种一开始就想作为童养媳收养的意图吧。反倒是某种程度的真情,才可以让他义无反顾的救女主丢命。也挺悲壮的。/补充一下🎵,奈热乐队的《春天》,还有《走马》,老额吉说的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来自《天上的风》 |
|
比想象的好一些,也不算是很主旋风的主旋律片,除了陈宝国线感觉有些割裂外,马苏和小女孩的成长线还是有些许动人的。马苏这次的表演观感还挺不错,超出预期,小女孩和小羊都好可爱。就是说还是有一些蒙古族人啊、蒙语这些挺感兴趣的元素,也毕竟还是尔冬升,不乏一些吸引人的点。阿云嘎在片子里努力装汉语不好也是有些好笑哈哈。现场见的嘎子又高又白又帅,夸赞一下。 |
|
汉蒙民族一家亲,故事真挚动人,浓郁的地域风情与文化,深深打动人心,被暖到。 |
|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
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
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
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
|
各方面都好弱,浪费我人生中不宝贵的两小时。 |
|
尔冬升,陈宝国,六十多的人了,恰烂钱心不痛吗。作为学生作业都不及格的程度,想带薪去内蒙休假就直说。中国院线就非得比烂吗,说实话真的找不到比这还烂的了,小甜剧好歹还讲了个故事,这就是一团彩色的浆糊。 |
|
私心希望没有寻亲线 |
|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
|
难得的院线好片,虽然缺点依然能挑出好多,但我决定不计较了。 |
|
漫长的温柔相待,缓缓的质朴真情,主旋律也可以聚焦个体的温情。阿云嘎银幕上下反差好大,几乎认不出了 |
|
尔冬升别拍了。 |
|
你以为的三千孤儿实际就是说一个。你以为的那一个小孩有多好,实际上自私,任性,浪费粮食,还克死了一个人,亲人死了还能笑着说。你以为的大草原,大篇幅的回忆镜头+回忆滤镜,那真的美吗?这质量要说是《演员请就位》投资的大电影我都信!剧情没看头,没特色,拍摄剪辑平铺直叙,毫无生气,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
|
很好看,里面那个丁程鑫我很看好 |
|
不谄媚的主旋律电影。叙事结构很清晰,异地孤儿心伤的弥合与民族国家的融合,开篇就说了,这是一场战役,额吉把无私的爱给了这个国家交给她的孩子,国与家在此间默默转化,最终收束成“我们养育了同一个美丽的女儿”这样平实却充满力量的抒情。点睛之笔在于片尾的情感爆发,原来时间并不能冲淡一切,有些记忆你本来忘了,其实只是一直被深埋,妹妹的心结从来没有解开,但她不可能永远只是草原的局外人,自她继承草原名字之时起,她的心结已经不得不放下了。跨越60年的三线寻人叙事,故事一点没讲散,所有的采风素材都嵌入了合适的位置上,功力很牛了,更何况带了这么多素人演员和综艺里捡来的菜鸟居然一点没出戏,深感佩服/ 题外有意思的是片中那个时代内蒙正开始接触普通话,而现在院线电影倒是反过来开始有越来越多地方语言对白的尝试,时代在改变 |
|
哭死,为啥杜思珩这么任性,多好的哥哥呀 |
|
那木汗为什么要死啊,这么淳朴善良的一家为什么要经历这种伤,害我流了八百斤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