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想想Showbiz真是挺没人性的东西,观众偶尔过去看一场放松一下挺好,但是演出的人就不一样了,长期保持这种极度亢奋,曲终人散后又一下很落寞。大部分秀又是晚上,散场之后怎么可能睡得着。 |
|
太满了,实在太满了,找不到“聒噪”之外第二个词来形容第一感受。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秒,都像一场永不停止的辉煌大秀一样吵闹。至于人物塑造,简直PPT,电影看完我对猫王的印象还是模糊。演猫王的演员,有形无神,毫无吸引力,全场我都在“他怎么这么油”、“可能美国人就喜欢这款”两个想法中反复横跳,直到片尾猫王本人出来了,脑子里立刻只有一个想法“好帅!”这要是能拿小金人,奥斯卡现在也太不讲究了。 |
|
开场真是花哨,非常有导演的风格。华丽的美术与各种分屏和音乐轰炸。整体还是一部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影片,就是有点长。相信猫王的魅力,但还是不太信他的饰演者的魅力。 |
|
影片不仅给予了猫王一家足够的尊重,也给了黑人音乐和其影响力足够的尊重。结尾真实画面出现,当他满头大汗却依然拼尽全力唱出oh my love my darling时,毫不夸张地说身边的观众全都在抹眼泪。强烈推荐杜比音效厅。 |
|
为舞台而生的传奇,也是时代的叛逆符号,然而在资本主义面前猫王也不过是金丝雀。巴兹·鲁赫曼太适合拍华丽歌舞片了,160分钟几乎全程hype的状态,就像经历了一场视听感官的轰炸。这种过度主义和猫王的闪亮风格还蛮搭的... |
|
秉承了导演一贯浮夸至死风格,但在猫王这个浮夸至死的角色上还很贴切。除了承认了猫王对黑人音乐的挪用,最好的是并没有刻意拔高立意,猫王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或者参与重要的运动,他只是个被剥削了一生的表演者。 |
|
改名叫猫王及其经纪人的爱恨情仇算了,请Tom Hanks这样咖位的演员演配角很难不喧宾夺主。故事本身缺乏高潮部分,反而采用视听来多次强行制造伪高潮,导致人物故事都缺乏弧光,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很难再复刻的。两个半小时听歌看画面又稍显冗长,定位非常尴尬。年轻的猫王每次出场都如同男模街拍/走秀,歌还是很好听的 |
|
看预告的时候,我觉得演猫王的男演员有点油,但是160分钟后我只想说,小哥把猫王那种孩子气与妖孽附体的魅惑很完整的表演出来,导演一定很爱这位演员和猫王,各种大特写来展现他的魅力。汤姆汉克斯的表演没的说,他在的几场戏表演都很精准,哪怕几层厚厚的化妆。电影本身,作为传记片,前半段太流水账了,也就是加了歌曲串烧让画面没那么难以下咽。人权运动和猫王这个有些败笔,但是插入剧情并没有预料的突兀。剧情比较好看是从猫王的68年comeback special,从这里猫王的星光全开,明星与经济人的恩怨和压榨星途的描写典型到现在依旧能见到,只是像猫王这种质量的明星难再有。这片我最后决定给四星是因为我看的这场我大多是上岁数的老人,有些还会跟着歌一起唱,最后猫王之死时,我和旁边座位的老太太一起啜泣,还是蛮带感的。 |
|
入场前就开始想一星短评怎么写了,谁要在20年代看Elvis回潮?这是Hanks给傻儿子示范一下什么才叫white boy summer么???结果被打脸。。。Luhrmann的极繁主义对这种烂大街文本提升巨大,各个部门的极致工艺凑在一起可以说引人入胜,三小时都不嫌长(当然是杜比影院full recliner的前提下)。给目标观众(白人boomers)输出了一点常识,不知道能比绿皮书之流更有意义多少,但也算一种用心。旁边哭了半场的白老太太片尾听着难听gen z说唱了还拼命鼓掌呢,这不叫电影的胜利叫什么 |
|
虽然是流水账一样并且快进了人生许多大事件的传记片,但我觉得这版的猫王好帅好帅啊!!!没觉得他的舞姿能引起女孩尖叫,但这个脸可真的太帅了!!!感觉费翔都有一点他的那种魅力牛仔的即视感~~他和妈妈的关系感觉有点过于亲密?然后汤姆汉克斯这次这个角色太可憎了… 虽然是第一视角但人物很平面?Elvis也是就憨憨的音乐天才,没啥心眼,挺平面的feel. 和老婆的爱情故事有点sad…感觉猫王很有大爱,又赶上时代风起浪涌,一生注定要献给舞台的巨星. 他的人生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描述的一样—“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
|
为什么最后乱入了《阿飞正传》? 6/24 @ The Cathay |
|
9.0/10 #QUAD 和"Cinema"几乎没什么关系,和猫王本人也可以没什么关系,和传记所需要的表达性也没什么关系,和叙事本身也可以毫无关系,因为本质上,这部电影就是160分钟的Music Porn,不同服装,不同情景,且在不同配乐下的以各种姿态邀请观众消费这场"猫王扮演秀",那些宏大的议题或家庭羁绊只是激起他在这部Porn中的"反应",最后摄像机对准的依旧是他的面孔与躯体。且导演创造这种消费品的方式却又是极其现代的,一种裹挟着汗水的潮湿,和用光影和过饱和颜色调成的糖霜,还有不间断的音乐穿插。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但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Porn。 |
|
2.5 主角是猫王为什么要选反派做旁白视角?猫王的声音在自己的传记片里居然这么微弱… 还有这个剪辑两秒一刀是什么意思?!总之这些音乐人传记片拍来拍去都是差不多的… |
|
近三个小时的豪华传记片,内容与表现虽没有什么精彩、闪光的地方,但也还是较清晰地讲述了猫王传奇的一生历程,特别是他从小生长的黑人族群给他的音乐滋养和当时的白人种族歧视对他的压制与破害,以及与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经纪人依赖又矛盾的复杂关系等,都加深和丰富了我对这个西方世界永不消失的“青春摇滚偶像”的了解。还是值得观看的。 |
|
期望比较高所以略失望。背景音乐一度吵到我怀疑剧院在故意调音量;经纪人和猫王之间的矛盾戏份多得感觉像是因为经纪人是Tom Hanks来演而硬加上去的,如果是传记电影更专注于主角个人不好吗;为了反映时代变迁加进去的独立历史事件稍显生硬。片子很长,为了拉完Elvis传奇的一生加进太多元素,拉拉杂杂事件太多反而失去重点让人应接不暇,情感共鸣跟不上。值得纪念的是第二次参加了SFF,在阔别三年的State Theatre观影仿佛一切如旧。 |
|
致敬马丁路德金的那首If I can Dream一响起来真的破防!正因为有这样勇敢和纯真的灵魂,我们才会有更自由、理想主义和共融的世界,才会有伟大的摇滚乐!虽然是一个浪漫化呈现的结果,但还是很喜欢结尾那段旁白,不是心脏病或糟糕的合伙人,而是对舞台和音乐的爱燃尽了他的生命。大概这个渴望自由却又永恒迷失的灵魂就像屏幕最后亮起又消失的那颗孤星,“火萎了,我也走了”。人间再无猫王。 |
|
【4】拥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狂欢式的纯度,同时也保持了内容的锐度(政治性:“他是白人?”),作为现代美国编年史。音乐角度,借助猫王科普了布鲁斯-摇滚一脉作为黑人音乐的源流(B.B.King、小理查德)到中期灵魂乐转向、甚至向后拓展,以至于你能在一部猫王传记片里听到Doja Cat、Eminem乃至Denzel Curry一众当代嘻哈音乐。叙述上的第三人称视角则客观审视了他的历史位置(也就是没那么伟大),并巧妙地在电影中再一次重现被“剥削”的一生,舞台魅力也许就是假面,一切只是娱乐至死或大把的钞票。总之比近些年好莱坞炮制的其他音乐人传记片好太多,自我感动是很讨厌的。 |
|
拍得太花里胡哨了,选角也不行,这是拍MV吗?没走进人物灵魂,剧情推动浅尝辄止,剪辑快,推进快,色彩杂,画面乱,就像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重新拍了一遍,巴兹·鲁赫曼始终是没有多少才华的导演,要一部《灵魂歌王》《波西米亚狂想曲》《玫瑰人生》类似的音乐人传记片,是多难!可惜了猫王,因为被经纪人控制使坏,到死都没实现全球巡演的梦想。 |
|
巴茲魯曼的風格拿來拍貓王剛剛好,既能捕捉貓王在保守社會下的叛逆波動,又能如湯姆漢克斯在片中飾演的經紀人帕克上校一樣,將貓王當做浮華廉價商品販售。看這部片前對貓王可說是一無所知,但是藉由這部片,我確實認識了貓王,也能深刻感受到他對美國流行文化的衝擊。當然敘事流水帳多少還是會有,但是巴茲魯曼已經盡可能避開這點,至少絕對不會比波西米亞狂想曲還流水帳,奧斯汀巴特勒的表演極其迷人,詮釋出了貓王的獨特魅力,隔著銀幕看都能感受到抖動大腿背後的情慾躁動感;湯姆漢克斯難得演徹頭徹尾的壞呸子,厚重增肥妝容下將冷血商人詮釋的淋漓盡致。貓王的音樂與表演方式深受黑人藍調影響,比起單純聽他的音樂,看著他現場扭動比聽專輯更能感受他所想傳達的精神,再次讚嘆奧斯汀巴特勒的演出,炙熱的毛細孔下燃燒的是永無止境的表演魂阿! |
|
有点可惜 那么传奇的一个人啊!竟然从经纪人是否剥削了他的角度切入 有点苍白 他真正的贡献源自于他解放了当代乐坛的束缚 可以在台上尽情抖腿扭胯挑起观众的情绪情欲 在那个艺人都一本正经捧着吉他闭眼忘情演唱的年代是离经叛道的创新 他狂放不羁的台风 热情如火的表演 无不震撼着听众 也刺激着还算保守的美国社会 但到底是如何被接纳的呢?导演避重就轻略过了 还有关于他的婚姻他的音乐创作这些鲜明的个人特色部分也是没有提及。最后病殃殃的他唱着《Unchained Melody》里那句“wait for me wait for me”又有点想哭 一生都在追求表演的他 却被表演本身压垮的他 想到当年混在黑人堆里感受音乐之神洗礼的自己 他也怀念那个纯粹爱着音乐的自己吧 让他去吧 好好地去天堂 让传奇留在人间。 |
|
这是什么Soundtrack spamming! 我提前退场,无福消受,过于失望和离谱。 |
|
从叙事到表演到形式全方位的油滑,简直是冲破银幕糊在你的脸上。汤姆·汉克斯的丑角是最大的败笔。2022.5.26 Agnès Varda |
|
大银幕。绝不过脑,凭生理感觉行事,剪辑搔首弄姿,动态的摄影机不停歇,那种被浮华世间吞噬的感觉,那种对观众急促且持续的猛烈轰炸,只是如果当传记片去看它铁定是失败的,通篇只是在消费猫王这个形象,精心包装一个印象,甚至直接把他当成行走的性器去拍,为的是还原 “演出”效果,巴兹鲁曼在为当下的观众复刻曾经的巨星神话,但他也深知真实无法模仿,虚假的幻觉场终会落幕,所以在片尾势必要放出猫王生前的片段,就如同所有庸常的传记片结尾那样,而仿佛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原来这本该是个传记电影。反倒是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些《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片里视效的单薄、浮夸和虚假是为哪般,毕竟再多的华丽表象背后也都是泡沫啊。同理,舞台上的光辉如烟火,绽放的瞬间灿烂夺目,又如此接近死亡,它(他)那样完美却徒劳的消耗着能量,直至自己燃烧殆尽… |
|
希望巴兹可以拍小时代 |
|
有点太长了,征兵之后可以剪一剪。前期的叙事和转场还是很不错的!austin很努力了服化摄影也很努力了,但咋说…可能austin真得太魅了吧?以及elvis没有孤独老死啦,他还有两个未婚妻啦!艺术加工挺多的,虽然他和bbking关系很好,可和black community的关系有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好像就不是非常确切了…可能是人物传记的通病吧,毕竟不可能像纪录片一样准确。有一说一,极端保守主义误解圣经迫害群众真是世界毒瘤。 |
|
3.5 > 火箭人 >>>>> 波西米亚狂想曲 |
|
一言难尽…作为一个非常喜欢传记片的人,当我面对这种如幻灯片一般的叙事,我是真的吃不消。除了排场大、硬件好,这片子完全把猫王讲成了一个纸片人,第三人称的旁白大可不必;在我看来,人物不立体、不丰满是传记片最可怕的呈现。可能那个从化妆到服饰都酷似猫王的小帅哥是我全片唯一能挑出来的收获,但仅限于外表。 |
|
★★☆ 近3小時的時長,一面讓人覺得冗長,一面又讓人覺得侷促,Baz Luhrmann的華麗風格一不小心又華而不實了,過多的短鏡頭快剪和不斷的視聽轟炸,太過喧嘩、令人疲憊,而Austin Butler的表演和觀眾的狂熱之間有一堵厚厚的墻,只讓人覺得他一直在扮chok,而我無法真正感受到貓王的魅力,更談不上有什麼人物塑造了。 |
|
扮演猫王的演员似乎到电影后半段才渐入佳境,尤其是跟经纪人吵架,最后不得不留下来继续在赌场卖唱,关窗帘,坐下来,说“叫医生上来吧”,那句话说的真惨,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么有才华有激情的人,最后还是为了五斗米折腰。 |
|
一看又是冲表演奖的颁奖季投机作品,比之《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无聊更偷懒,同样是对历史人物的拙劣模仿,起码《波》还复刻了一个完整的演出……这部电影里有啥? |
|
把猫王塑造为纯纯的资本主义野心家的剥削工具,可见巴兹·鲁赫曼的纯猫王粉的心态。可惜如今已不是《红磨坊》的时代,仅仅靠光影、剪辑的花里胡哨对传记片的完成度都达不到。 |
|
导演非要把电影剪那么长是觉得故事有意思还是拍了不能浪费?全片除了最后真实猫王的视频和声音让人动容 其他部分有必要拍出来吗?主演演不出身份的纠结和对音乐的热爱 使劲切Tom Hanks也救不了场啊 把猫王走红的原因拍成人形筋膜枪(an mo bang)不知道编剧是小看了女性粉丝还是小看了那个时代的音乐 |
|
早在那个年代,他们就把男色性暗示玩的如此出神入化了,比起现在的噔噔噔打暗光抬眼装酷高不知哪里去。
(演员是真的比原型帅,但扭胯着实比不上猫王,他潇洒在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连我都注意到他甩手前会擦一下鼻子的汗,演员居然没注意到,形似神不似,同时导演把摄像头怼在裆部拍真的恶臭无比——猫王的性吸引不在下半身,而是在他脑袋以上,他唱情歌时没忍住的笑,因为努力而汗湿的脖子,以及厚唇吐出的叹息和沉吟。果然,男导演不行,不懂。 |
|
作为一部讲述摇滚传奇人物的电影,这种劣质嘻哈配乐简直不能忍 |
|
......全片只有结尾10分钟猫王本人的演出录像可看,另建议预备耳塞。 |
|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本片虽然长达 159 分钟,但仍然显得「太满」了,从头到尾疯狂地塞进了太多的东西。虽然对于「猫王」这样的一个时代偶像来说,这些东西仍然是浮光掠影,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它就显得有点仓促乃至仓皇了。我们为什么要看名人的传记电影?或许是想探究命运的无常或者伟大吧。好的人物传记电影多少都会带我们窥视一点人生的真相,但这部电影浪费了这个机会,也浪费了汤姆汉克斯这样伟大的演员。 |
|
巴兹·鲁赫曼还是很稳很酷炫,就算开启了迈克尔·贝模式,也比绝大多数导演会拍。 |
|
对E·P夲尊无感,谁演都无所谓,但最起码要选个花美男吧(E·P走红主要靠脸),否则没有说服力,单凭音乐和抖腿不可能圈那末多女粉丝。这版的E·P双目无神,表情呆滞,和漂亮完全不沾边,看不出哪一点像E·P。而且有小乔05版珠玉在前,小乔比E·P夲人五官还精致,舞台上艳光四射,偶像感是自带的,不是靠表演。这版几乎半秒换个镜头,如同短视频集锦,拍的眼花缭乱,就是没有人物,没有叙事,E·P人生中每个重要事件,和身边人的情感纠葛都没交待清楚,极度碎片化。至于大影帝同学,把上校演成了谐星。总之2022版乱七八糟,浮皮潦草,没有一个角色立得住,如果05版值95分(05版拍的很平实很稳重),22版连10分都不值,做为传记片严重不合格,纯靠特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不会有什么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
|
昂贵的资本主义幻象,眼看着一个空洞的符号从最初陌生青涩的样子一步步畸变成那个熟悉的模样。 |
|
7🌟 就像导演前作《红磨坊》一样,开始的部分炫目但散乱,无论是剪辑还是配乐,各种形式往上套,甚至用现代的音乐做当时的BGM,很出格,观众很难聚焦于剧情线和人物上。后期倒是深入了Elvis的人物世界与关系,但似乎又少了点导演自身的风格特色。剧本不错(还可做减法),男主和老汤表演优秀(我看好男主未来的表现),就感觉导演关于传记片和自身风格没有能做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
|
剪辑与视觉华丽,比起波西米亚我更喜欢Elvis的叙事。然而代表进步势力抗争落后官僚体系这种美国式正义主旋律看了别扭。话说跟14岁青少年谈恋爱这事儿放今天不太行。。。 |
|
拍的很花哨,流水账般用猫王串起那个时代,但重点还是在消费男色,音乐反而是其次的,所以看完后印象最深的还是猫王摇摆的腿和胯,以及各种尖叫到高潮的姑娘,到底成了个噱头片。 |
|
跟其他很多的传记电影一样,经过开头短暂的高光以后逐渐流为平淡的流水账。真正发光的还是猫王本人和他的音乐。全片是从猫王经纪人的视角进行叙事,占据主体部分的也是猫王和经纪人的关系,如此说来影片改叫《猫王和他的经纪人二三事》似乎更加合适。巴特勒后半段渐入佳境,就是说话太做作了点。 |
|
看着一个学渣装深沉,比看堂堂正正的废物还痛苦 |
|
不愧是巴兹·鲁赫曼,每次都有一大堆点子拍歌舞片。歌都很好听,整体的制作水平肯定是及格的,从巨星的诞生至陨落的过程都很完整,将历史事件与剧情本身缝合得也贴切,戏剧性肉眼可见地大大增强。明显的不足就是太满了,两个半小时耳根就没清静过,对猫王的挖掘都处在表面之上,用了经纪人的视角却又显得过于扁平。不过奥斯汀·巴特勒靠这个角色拿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应该没什么悬念,惊喜还是有的。 |
|
表演像男妓,电影像广告,剪辑像癫痫,剧情像狗屎。 |
|
四分五裂的,物尽其用的。没有一场戏会被记得。 |
|
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是及格的,但不是足够好的。感觉剧本就很普通,导演的剪辑以及大量炫技让电影很出彩,但是也同样很空洞,大量的华丽堆砌,反而感觉很累赘和拖沓。对猫王的这个经历很难共情,对我来说难以共情也就代表着传记电影的失败。
但是从一个经纪人恶人的角度来叙述倒是蛮有新意的蛮出彩的。大概导演和编剧想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观众与猫王共情和同情。邪恶的经纪人也让我想到了林偉哲那个大初生,两人都是用对方最信任的姿态来一次次剥削和算计…唉…
男主的表演是还可以的,但是很油,而且依旧很有瑕疵,比如,完全没有演出来为什么猫王能受到那么多人欢迎的那种魅力。欧美强捧他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会拿金球男主…
|
|
不是我的回忆 但这是真的吗 甩甩胯就高潮?? |
|
“福音和蓝调创造了摇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