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繁地使用画外音,声音甜美的主持人播报着种种国富民强的新闻,而镜头始终对准了彭国臣那张布满沟壑、看不出表情的脸。这种声画组合的方法未必称得上高明,但画外音与镜头中的内容形成鲜明反差时,仍让人不由得思考起独立纪录片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存在意义:它触及了主流媒体无法关照的缝隙,从这个缝隙往下望,才知道那里是如此幽深,如此暗淡。 |
|
一个百岁老人的最后几年。「抗战老兵」是老人32岁前的9年身份,如今看到年近百岁的「现在进行时」,很少提及中间70年的「过去时」。影片后半大部分在呈现彭国臣的衰老苦境,和社会养老问题,可能和预期稍稍有些偏差。 |
|
导演以时间为基奠,死亡为落脚的结尾,不时用广播和现实对比的风格,很现实,而该片老兵的悲剧是历史问题,是国民党没得到天下,就人民斗人民的问题,很难想象他悲剧色彩的一生,wg被批斗,老来无子女,低保金被剥削,但幸运的是他有个侄孙,而那些和他有相同境遇的其他老人会怎么样,我不敢想…… |
|
没有对波澜壮阔或颠沛流离人生的几分钟回忆,就迅速转为对人之将死痛苦折磨的无情直视。当然,摄像机背后始终能感到温情的观察存在,哪怕镜头前那些相互辱骂的一个个时刻,也能因这就是社会哪怕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而被观众充分理解和谅解吧。属于中国乡下养老的问题,也是实打实被揭示出来的,至于怎么解决,就远不是纪录片作者职责和能力所在了。在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却依旧韭菜遍地的时代,不要认为这些邵阳乡下的孤寡老人,是雨女无瓜的个体,让自己对未来也心惊胆战可能才是超越恐怖片的效果吧。 |
|
这么孝顺的孙子和这么“好”的社会 |
|
信任、依赖、顺从,是老人对于侄孙的感情。在角落洗澡的大红盆里,在床上弯着腿的爷爷多次反驳说“我真的做不到(伸直腿)呀” 。而侄孙却只能理解为爷爷不愿意努力,只能慢慢变瘫痪。同理心或许只能存在于有着相同处境的人身上。让后辈理解老辈,让健康人理解病人,或许只能依靠一种理念层面的“孝顺”。但是长时间的话,健康人、年轻人必然会被“我为什么要被你拴住”的念头所困,变得不耐烦。目前看了蒋导的三个纪录片,都是葬礼结尾。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层面,人们重视葬礼的体面,是要让大家知道自己是重孝道、有道德的。当然,这个纪录片里的侄孙确实做得挺好的了,也让人看到了养老上真正普遍的感情是关爱与厌烦共存的。 |
|
这种纪录片我是不会看第二遍了。一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话,我每次听到总会被一种力量拉到我生长的那片土地,这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情绪。再是因为相比死,我更畏惧老,老而无尊严,老而病痛,瘫痪,什么都没法做。抛开片中人物国军老兵的身份,这片子更想讨论的是养老问题和扶贫上的各种踢皮球,新闻里国富民强的新闻报道与片外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也有讽刺。而当国军老兵看着电视里阅兵时的八路老兵颇为荣耀的样子时,这部片子政治意味最浓的一刻到了。 |
|
片子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就是普通老人的凄凉晚年,看到了养老问题政府方面的缺席,和大部分家庭一样,就靠儿孙辈在撑,难免遇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状况。只是年近百岁川军老兵这样的身份让这件事格外凄凉,他们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却因国军身份度过了毫无质量孑然一身的一生,岂止是晚景凄凉,这是一生凄凉。 |
|
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明白卡。SY |
|
贫穷比战争更可怕。 |
|
你活一天也要活啊。 |
|
中國老人真是太慘了,不是苦,不是難,是慘,當然不包括那些躺在別人血汗之上老不死的魔鬼野獸。唉。有人說沒有把老兵的題材發揮好,我不認同。相比較抗日的故事,戰爭打贏了,結果呢?當今環境下,能說什麼?又還能說什麼?老人當兵至32歲回到家鄉,102去世,這70年的經歷無法想像也無法描述,晚景才是最真實的,最觸動人心的。 |
|
感谢中国还有这样一群记录的人 |
|
这片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实的记录了老人这么多年的生活。整个片用了大量的画外音,比如讲老头是国民党的时候就放抗战70年阅兵的电视,讲到家里贫困就放精准扶贫的新闻,这种笔调过于低级了,有点像刚有互联网的那批公知。老头头脑其实很清醒,导演有心的话可以聊很多深入的话题,但结果差孚人意,可和王兵的纪录片做对比,还是差得挺大的。 |
|
湖南省新宁县马江村,1915年出生,身份证写的是1917年。1938年从军,改名为彭永保,所以后来找不到彭国臣。属于76军135师404团,从湖南走四十多天到成都,每天训练,每周演习。和侄孙一家住一起,时常惦记田土有没有好好种,八十多岁还下田。补贴老兵的事情,民政部说要统战部认可,统战部说还没有政策。门上贴的“医疗救助解决若干元”“社会救助解决若干元”和村干部的扶贫救助记录真是能把人气死。显然不只是一个关于养老的问题,而是善良总被辜负的恒久的悲剧。 |
|
又是一部压抑的纪录片……窒息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
|
人类啊 |
|
蒋能杰的两部作品都以一场邵阳地方葬礼收场。晚景的凄凉,着实让人难过。 |
|
少时替国军抗日结果一步错步步错,到年老总算因为高龄而享受到了某些福利却也在「全民脱贫」浪潮中先为浮萍后成为人造的样板,不过因为还有后辈照顾也算体面退场,在非常冷静的旁观中却也蕴含着纪录片应该有的态度,明眼人一看即知。 |
|
我愿意多给一星。拍摄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很值得敬佩,很有意义,生老病死,实为人生之苦,真实的就像身边发生的一样,侄孙人真的没话说。扶贫救助资金迟迟没下来,领导探视来了几分钟就走了没说几句话完全是走过场,片尾喜庆祥和配乐没有就没有新中国颇为讽刺。看了还是挺难受的。 |
|
记录得相当原生态,也真实到有些压抑,虽然他的身份是川军抗战老兵,但更是一个普通农村老人,他们最青春热血的时代被历史掩埋,而垂垂暮年也被现实生活所腐蚀。 |
|
一个百岁老兵的凄惨晚年,我老的不能动了就选择安乐死吧 |
|
以老兵介绍乡村养老。
得,写了那么多,豆瓣自己退出了,全没了,这啥设计啊,生怕别人登页面时间短了? |
|
补上 |
|
贫困老人的晚年 准备瓶毒药 一分钟作秀呕吐 |
|
去年看了一次,前天有看了一次,都没看完,一直流泪,想着姥爷,很痛苦 |
|
老有所养,天下才能大同。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底层官员没良心,形式主义大于探访意义。如果我们连功臣都忘记了,那我们还能记住什么。 |
|
与其强调“老兵”,不如说是广大农村普通老人灰暗的后半生,侄孙辈已经尽己所能的孝顺了,但痛苦的根源“穷”没有解决,贪腐的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都还会重复上演。 |
|
云之南遗志 观看于凹凸镜 |
|
太难过了特想哭,钱才能养老,谁都靠不住呀。基层贪污腐败,政策不落实,老人成了家人的负担,老人给钱才有人愿意理,看得我实在太难受了,到了最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也盼着自己死,一点尊严都没有了。旧病无孝子,谁能体会谁呢,孙子要挣钱养家不能被拖累,老人肌肉萎缩腿到死了都伸不直。国民党军,文革被批斗,老年无救助。别以为生几个就有用了,要是老了没钱,真不见得有人愿意撂下饭碗给卧床老人擦屁股。 |
|
讽刺啊,真讽刺。 |
|
出乎意料的观感,对蒋导的看法也大有改观,这部拍的确实不错。起初是常见的养老问题,随后就指向了扶贫问题,人文关怀和政治批判两开花。看完很难受,也不敢多说。独立电影可以拍的题材太多,只是取决于你愿不愿意去拍。 |
|
第2304部,与《龙老》相似的英雄不再的主题,不过讽刺从宏大叙事转为微观的家庭问题和英雄乱象。当下老兵被商人整成符号,被政绩搞成平面的图像,却没人在问老兵身上的屈辱。 |
|
镜头犀利,抓得准,拍得狠,披露冷冰冰的社会问题,包含养、孝、农、官、贫、贪的人性表现,极度讽刺,直击心灵深处的无奈,展现了纪录片属性的价值。 |
|
遍地都是,却异常稀有的真相。 |
|
老兵歌颂和庆幸祖国的繁荣,但好像祖国的繁荣又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部片是我至今看过所有蒋导的作品中最打动我的一部了 .. 昏暗潮湿逼仄的小屋、冗长的镜头、重复的对话和场景、压抑的景别都压着我喘不过气。本片几乎到最后才有一个让人喘息的大远景,却偏偏是葬礼,难道只有死亡才可以让人得以喘息吗.... 纪录片很有力量,能看到我们触及到原本触及不到的东西;但纪录片又很无力,成片之后,还是未能推进村里的贫困低保问题..... |
|
记录片的落脚点放在了养老以及政府补贴的问题上。
其实很能理解家属对待老人的态度,因为赡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茶米油盐,每日的昼夜服侍难免会很感到心烦,对老人的态度不是很好,但很贴近现实,看了几部蒋导的纪录片,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方面老家也在湖南,对于这样的乡音与乡土都熟悉,另一方面蒋导拍的《初三》与这一部,其实都可以说有切身的经历。
对于养老政府方面,几个细节也很好,外面的大广播,门口的海报,来访的领导与一墙之隔没拿到钱卧床的老人以及不能离开半步的子女。
影片的节奏也把握的很好,从认识,讲述过去战争,到跟进讲述养老,再跟进讲政府的补贴,到老人最终的去世。几年拍下来的片子,看出了蒋导的用心。 |
|
含泪看完,老人还是幸运,遇到了善良的家人。真实!讽刺!心痛! |
|
4.5+,从2012到2017,漫长的时间跨度让彭国臣彻底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也让纪录的主体产生了自然而然的改变,从一位川军老兵的家庭生活变成诸多贫困地区高龄人群的某种缩影,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与其说是纯粹的亲情体现(当然有亲情维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各有苦衷地互相折磨,镜头下的他们因此显得身心俱疲与狼狈不堪;永远收不到的扶贫基金、在一分钟内假借“探望”之名作秀的官员,与电视、播报中的“国富民强”“落到实处”形成了一种再精妙不过的反讽,主流媒体的聚光灯永远也照不到最幽深晦暗的角落。前一秒还在吃水果,下一秒一个漆黑的转场,生命由风烛残年静默地走向死亡,人生无常,借用导演在阐述中的一句话表露心迹:每个人都会老去,我希望到了那一天,我能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死去。 |
|
这几部纪录片,看的最难受的一个 |
|
看到最后一幕,真的泪崩了。多说无益且无助,养老这个问题太过于沉重。 |
|
老兵没有拍好,倒是触及到了“扶贫”中的腐败,看来最了解中国的还是老百姓自己。 |
|
真实的历史在独立纪录片里, |
|
没有对波澜壮阔或颠沛流离人生的几分钟回忆,就迅速转为对人之将死痛苦折磨的无情直视。看完之后内心的确很压抑,经历过曾经等腥风血雨的抗战老兵却都逃不过人间的生死离别,老兵足够幸运有一个一直在身边服侍的侄子,通过抗战老兵去讲述中国的养老问题,这个角度的确很巧,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想做一个关于抗战老兵与现代生活记忆的这样一部纪录片,不管能不能做的很好,但我认为这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再过10,20年回头看这件事的时候,至少不让自己后悔 |
|
生存环境上,比唐老和龙老好很多了,但是老人晚年过的不够自尊,体弱多病亲人疏;三位老兵都是英雄,也都生前没人,死后人山人海,穿插着的新闻纪要简直荒唐。 |
|
可悲的zf…… |
|
去年众筹的时候,群里很多人都在为抗战老兵和口述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拿到蒋导发来的碟片CD看完之后,真是有种说不出来的心塞的感觉。我们对待英雄的态度或者是对于历史的态度,真是太过于冷淡了。其实本片并不仅仅是探讨老兵这个群体,还分析了农村养老现状。观点犀利,态度鲜明,有良知也有真知!感谢蒋导! |
|
看完心里难过,说不出的那种难过。 |
|
导演用养老问题偷换了老兵故事的概念,甚至动用电视素材,广播画外音来控诉这个养老问题,这是典型的记者型导演的思维,也是典型的强权宣传机器惯用的方式。
我们若是回到国名党老兵的身份上,把镜头仔细的对准这个老人的身体进行刻画,听他讲诉那段历史,这或许是个方向。
我们要是再纯粹点,回到生命消逝的本身上,侧面辐射到他于周围人关系,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方向。
这个导演其他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片子也是这样。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时候单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
这是怎样的一百年啊…“这盛世如您所愿”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