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6.20 重看。文字与影像,虚构与真实,作者与对象,喜剧与悲剧。真实变成虚构成了一坨屎,虚构也令现实成了一坨屎。 |
|
气质很独特的一部电影,有很多怪诞的桥段,看完之后对这个导演产生了兴趣。 |
|
"Are u a pervert? No, I'm a documentary filmmaker". "I love them!! No, you don't" |
|
20110626 @ home : i have a thing with dysfunctional family & personal turmoil. OST by Belle & Sebastian. |
|
讽刺得好啊。演员们的演技和导演的调度也很好,戏中戏纪录片的演绎形式和电影本身完全分得清,有赖于演员不同的表演模式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式。剧情本身也很精彩,每个环节讽刺挖苦都拉满了。全片人品最低的纪录片导演实际上跟那个孩子迷乱的思绪差不多,但人家有青春,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终将被所有人唾弃。第二部分的每个故事严丝合缝紧密相扣,对每个环节的剥削进行酣畅淋漓的嘲讽,模糊了摄影机和现实的边界,每个剥削者都是被剥削者,这条食物链的最底层竟然是一开始看起来仿佛随时要成为校园枪击案主犯的叛逆迷茫小青年;第一部分涉及性别和种族等歧视的讨论,模糊写作虚构和现实的边界,但讨论的层次相对较浅,好在篇幅不长,没有加塞水时长的嫌疑。总体来说详略得当,轻重有序,剧本和拍摄都很独特,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 |
|
fiction和nonfiction讲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淡生活中存在虎狼之辈,以惊人之事敲打观众,落处遗留不少余韵。(动作片剧情片惊悚片的惊人,在期待范围里意外,而独立电影里的狂野,往往绕梁不散。 |
|
具有讽刺意味的片子。部分对话有点意思。 |
|
‘What do you like to do when you’re not working?’ ‘I am always working.’ |
|
二十分钟中产大学乖乖女的暗黑体验派写作,一个小时标准犹太家族的讽刺纪录。Todd Solondz故事教程又一则:once you start writing it all becomes fiction. 黑色残暴超现实 |
|
Mandingo cliche, wow |
|
黑到不得不笑出声。二十岁白女的真实故事被人认定是虚构,part2的真实纪录片经过多次戏剧化手法处理后娱乐大众却被认为是“真实”。 |
|
第三部托德·索伦兹,两则校园/家庭故事,启示是:生活的戏剧性突如其来、挡也挡不住;过分早熟的儿童、浑浑噩噩的青少年、虚伪疲倦的大人;恶趣味小王子又玩阴暗事件大杂烩;对于问话的人物反应镜头总留有恰到好处的时间间隔,保持清冷尴尬的感觉;Belle&Sebastian的原声音乐好听,保罗·吉亚玛提声音 |
|
第一次看的时候妈妈也在边上 妈妈惊了~ 我冏了
|
|
3.5;虚构与非虚构边界的探讨在两个段落中恰是互为倒影的——“真实”被写进小说,是否就自动变质为虚构?纪录片记录下的现实,是否等同于非虚构?讽刺意味十足。 |
|
论述文本和纪录片媒介式的虚伪与剥削 |
|
托德索伦兹
一个悲伤内核的冒犯者 |
|
This is far less interesting than the former work of Todd Solondz. 从某种程度上抛弃了一些喜剧元素,但是这种感觉的片子没了乐子就撑不起来乐啊。。。 |
|
索伦兹对自己先前作品之剥削性的自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偶然与想象》。Non-Fiction部分吉亚玛提的造型就是照着他自己的形象来的吧。 |
|
起初是為Belle & Sebastian的音樂而看,看著兩個故事裡難以言喻的殘忍和淡然。就漸漸令我都沒察覺有什麼音樂。 |
|
「Shout Factory蓝光」 |
|
VCD 2006/4/23 |
|
2012-10-09 |
|
Storytelling[Todd Solondz];belle&sebastian |
|
Solondz was trolling so hard. 也是划入喜欢但是不推荐且想暴打的导演行列 |
|
"the movie's a hit"最后的這個對白真讓我寒了一下... |
|
deep stuff. |
|
女学生体验性爱后写就短篇小说,写作课上念,众人围攻批判,“它似乎显得略为...做作了”;高中生宣称不考SAT,稍后餐桌上,小学弟弟立刻炫耀自己提前测试并念出各科成绩。以上两处爆笑。结尾颇犀利。 |
|
应了戈达尔说的那句,所有伟大的虚构电影都倾向于纪录片,就像所有伟大的纪实文学都倾向于小说-本片不至于伟大,但索伦兹在互为镜像的虚构和非虚构中找到了十分incisive的观测点 |
|
补,12届黑眼圈电影节 |
|
我意外地非常喜欢,尤其是第一个故事——但其实也不是那么意外,毕竟我就是喜欢关于media(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的self-reflexivity。看的是欧洲公映版本,所以激情戏场景有一个红色的方框挡住了人体,虽然是因为审查压力,但却像有意为之:索伦兹本人也很喜欢这个设计,并遗憾美国的观众看不到这个方块,只能看到床戏本身。我的同学们对索伦兹的态度就没我这么宽容,Kat说:“虽然你们这些搞艺术的人会说他在讽刺,但我就是要说他是racist。”但确实,如同Damon Young说的,当代文化的讽刺,就是在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之间摇摆不定。 |
|
7/10 Todd Solondz是那种让你看了他的电影不禁好奇他究竟这辈子受过什么罪的导演 |
|
两个故事一个是Fiction一个是Non-Fiction,两者都在真相与假象之间混沌不清,都在结尾处悄无声息地扔下一个炸弹,对的没有多大声响,却震撼人心。尤其是第二个故事结尾Scooby夜奔去纽约,在电影院里看着大屏幕上的自己掏心掏肺,黑暗中的观众却忍俊不禁被逗得乐乎,真是讽刺。 |
|
Selma Blair |
|
just life. |
|
3.5。第一个故事精彩。真实虚构,真实虚伪一层叠一层。 |
|
又是中产阶级的压抑家庭生活,这么密集的观点输出,可能真是把导演编剧琢磨了几十年的思考都榨干了;结尾放煤气还是有亮点的,两个阶级的极致对立 |
|
抱着两个心态来看这一个电影,一是离看完托德·索伦兹所有作品又近一步,二是试图从早期作品中找到《爱我就让我快乐》《欢迎来到娃娃屋》的成功线索。看完猛然发现是拍在前两部之后,那真是不如不拍。 |
|
bleak house |
|
Fresh cliche |
|
Todd Solondz夠狠夠尖酸, "once you start writing, it ALL becomes fiction." |
|
3528 Time:2022-9-9 |
|
小说纪录片电影的文本交织,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看完就让人觉得很丧很丧。 |
|
Todd是有多愛用fuck this shit這句台詞 |
|
看的欧版的,看到大红框子马赛克真是忍俊不禁。真实的事件会被人说是杜撰,不论是文章还是影像,大家不会相信故事,他们只相信事故。不是很喜欢后面的故事,节奏不好。 |
|
我真的搞不懂类型为咩是喜剧= =、 |
|
3.5/5 两个故事,可不仅只有一个启示,第一则算是一个幼稚少女的成长礼,第二则回到了导演擅长的家庭主题,再度以中产家庭为题,讽刺丑陋事实。废材,家庭,校园,性,还是一贯的元素,还是导演的一贯风格。 |
|
12th BEFF 把那么多复杂的子题用真实和虚构呈现得棱角分明,是有点子牛的。 |
|
如何写剧本。 |
|
后一个故事混上B&S真的拍出了那种极致生活本身自带的复杂的感受 到结尾《storytelling》这首歌一放出来感觉简直要冲破脑袋飞出来了一样 |
|
真实与虚假,有点阿巴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