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is joplin惊喜;那些在电影院里动不动鼓掌尖叫 切个镜头都要鼓掌打节拍的人 想说:屌!实在是屌!不过是傻屌的屌。 |
|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活,就到这里来寻找答案。”然而The Who唱到:“夏日忧郁,无药可医。” |
|
我右边也是一个人来的姑娘都哭了,也不知道左边两个来看直播的傻逼女的怎么能一直咯咯咯笑个不停。最后我实在受不了了跟她们说了一句不想看可以出去,她们仍旧没有闭嘴,于是我就挪到前排空位去抖腿了,临走假装不小心踩了那个仍旧在看直播的女的一脚 |
|
1、堪称音乐节纪录片的范本,不仅拍音乐,还有观众、后勤、附近村民、警察,各种利益方和态度都表达了,不热血不刻意煽情,很客观;2、60%都是拍音乐,纪录片团队是真的懂音乐的人,剪辑得很棒;3、今天的世界再也不会有1969伍德斯托克这种事情了,今天不管是乐队和乐迷,都不再是那时候的样子。 |
|
大光明的观众真冷淡,自己一个人座位上抖到鞋跟失控,The Who 出现的时候还忍不住尖叫了。也不是不渴望这种乌托邦的,出来的时候听见一个女生说:好想当嬉皮士啊 |
|
#重看#狂飙猛进的60年代,空气里都是荷尔蒙,如歌如画的花童年代,身体力行着自由的定义,承载所有关乎青春的记忆;各路大神惊人炫技,solo电光石火惊心动魄,janis joplin烈焰赤红,jimi hendrix紫雾混沌,听得浑身战栗。 |
|
1969年8月15-18日,时值越战,数十万年轻人聚集在纽约郊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史上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他们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嘲笑和蔑视着虚伪的政治和平庸的文化。反观今天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充斥着商业和娱乐味的音乐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是一个寄托着理想、爱与和平的乌托邦。 |
|
這種電影呢大家應該站著看,想跳舞就跳舞想尖叫就尖叫。2017.05.13,電影與音樂大師作品展,大光明 |
|
非洲大叔的皮凉鞋不错,一直记着 |
|
5/6@影城1厅 218分版,四星半观感升五。分屏、叠影、镜像、多机位。精选舞台,多方对话,全视角呈现这场大时代洪流下已神化的音乐节。累却气氛近乎完美,贡献尖叫贡献掌声。重洗十几年前喜欢的乐手脸盲癌不亦乐乎。最性感Ten years after233 最燃竟是Santana, 那些歌那些迷惘..青春消逝后,你还爱我吗 |
|
好想去一次音乐节啊。。。 |
|
总算看完了,看的224分钟的版本,如此之长,但对于举办了4天的伍德斯托克来说,这仅仅是将其压缩到原本的1/24。每一个摇滚乐迷恐怕都很难忘记两个“节日”,一个是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另一个则是1985年的Live Aid,摇滚乐就像花衣魔笛手一样,让年轻人像孩子一样“趋之若鹜”,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有多少人在台上对下面的年轻人进行夸赞,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即使仅仅因为他们聚集在一起而没有自相残杀。有一段印象深刻,记者对一位正在清理流动厕所大叔表示赞许,大叔说:“我的孩子也在这(音乐节)里面,我还有一个孩子在越南,我很高兴能为他们做这些。”接着一位面黄肌瘦的年轻人从厕所里走出来,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评价说:“(厕所)总比树林好。”最后人去楼空的一片狼藉要比人山人海还要令人难忘。 |
|
3.5。剪接強大,分屏用得好。不該只視為重要事件的中介,其採取的形式也很可觀。 |
|
本以为现在精力不济,所以分两次看。其实不累不闷,可一次从头到尾。现场表演占的部分不少,歌词内容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关心什么。看的版本似乎倾向赞赏青年人在音乐节期间的表现,不过影片有从各个角度进行反映。很多双画面,但如果一个画面有人讲话,就要分心去关注字幕,便无法兼顾另一个画面, |
|
在影院看一场70年代的史诗级音乐节成就解锁。 |
|
伍德斯托克1969:源于音乐 超越音乐 |
|
224分钟导演剪辑版。如果历史留下了什么的话,它决不只是用于回眸一个时代的照片和声音。它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一切可能发生,触手可及,后必再有。你们也要知道,一个快乐至死的人是不需要被哀悼的,当为他默哀的时候,你们就在默认生命的存在要高于快乐。不是这样的,你们应该为他而欣喜,说生命带不了他去的所在,“爱”已经带他去了。 |
|
有的事件就是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被人潮、思潮的涌动推行着才会发生的,再也不可复制,所以庆幸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伍德斯托克这一场给60年代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打总结的音乐节。flower power,flower children,make love not war,真正的peace&love的一代。在冷战阴云和越战热火的双重逼催下,信仰已坍塌,虚无主义必然的在青年群体中弥漫,因此婴儿潮一代被主流称为垮掉的一代,但他们只不过是逃避对个人自由的剥夺罢了。纪录片用大量平行蒙太奇的分屏幕方法客观地展现了方方面面的参与者对这些青年的评价,更多的是时代的包容和尊重。 |
|
吉米吉他神乎其技,THE WHO话筒甩的神乎其技,桑塔纳鼓手爆裂X3。此音乐节确实不可复制——主办方临时脑筋搭错了。周边社会和政府也做了好多保驾护航的工作。感叹。 |
|
铭记一代人的影像和声音。 |
|
当你身处其中,未必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传奇的一部分。用三小时感受三天的狂欢,这部忠实记录传奇的影片最后,航拍到密密麻麻的摇滚信徒,如沧海一粟如宇宙星辰。比起震耳的摇滚,广播里的声音更具一丝温情,有人走失有人诞下婴孩。它提醒你忘却现实的狂欢之后,生活照旧,但有些东西终究开始不一样了。 |
|
非常棒,看到最后疲惫了。对音乐节的展现很全面。参加这个音乐节,完全就是朝圣。乐队与观众共同构筑了一个音乐与自由的王国。那么庞大的团体,组成临时的“大家庭”,只有狂欢和喜悦,真是奇迹。视听语言上非常绚烂,分屏(以乐队与观众的快速拼贴剪辑最佳)、自由游走的摄影、叠印、定格。@SFC |
|
第六百部电影! |
|
第一次看,太(多)经典。爱和自由,心里的歌,永恒吟唱。时而独立巅峰一览众山,时而潜入溪水为生命之真哭泣。“我不是警察,我是警长。” :」 |
|
直升机向五十万嬉皮士投下花朵和衣裳,清晨的号角叫醒酣睡于幻梦中的孩子们。他们说这是一场灾难,15岁的少女赤身裸体吸着大麻睡在露天的帐篷里。然而和那些在越南的人们相比呢?大人们无言,而年轻人们大声地唱着 “What are we fighting for?”女孩打电话告诉妈妈,这里不是另一个芝加哥,我还活着,还可以在泥地里起舞,在湖水里嬉戏,在草地上练瑜伽,然后互相投喂。“我们一定是在天堂。所有的灾难里都有天堂。”汤申德后来写下“teenage wasteland”,三天之后那片田野变成泥泞而肮脏的垃圾场,仿佛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战争,两个男孩坐在那里啃着西瓜。“We are taking over”的宣言就在那里被现实戳破。这一切都不会再有了,RIP,Woodstock Generation. |
|
纯净的70S,向那些真挚而虔诚的面孔致敬~ |
|
在b站看了224分钟的版本。1969年8月15-18日,时值越战,数十万年轻人聚集在纽约郊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宣泄。纪录片同时记录了台下观众们的生态和台上音乐明星们的精彩表演,尤其是前者的纪录,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嬉皮士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十分潇洒自由。。。 |
|
05年5月或6月买的双D5,暑假时候在家看的,还不错。 |
|
看的40周年的纪念版.. 最后hendrix时人都特么走光了有木有搞错.. |
|
我认为我永远不可能做hippies的原因 是我太爱干净了 |
|
A famous hippie quote reads: "If you remember Woodstock 1969, you weren't there". What Woodstock differs from all of the rest is it did have a theme, with "peace & music" or anything else, it did have and it happened. |
|
我截了一小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4JijQ9KXUY/ |
|
马丁斯科塞斯是助理导演和剪辑之一哈哈。真实还原了伍德斯托克三天的乌托邦图景,用了很多次分屏,燃 |
|
去坚果看的,之前以为是演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去了才知道搞错了。话说我可是逃课去看了,本来有点微微失望,可是看完之后就不觉得了,不过有了更大的失望,为什么我不在那些人群中!太帅了! |
|
他们如何面对回到现实的第四天 |
|
Director's cut. 四天时间里音乐将不相识的不同族裔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家也只谈论爱与平等,自由而充满激情,这样的乌托邦确实不会再存在了,伍德斯托克就是个太美好的梦。 |
|
2017.5.7 短评看过条目被删 / 补标 致① 玖 6 八 |
|
三天乌托邦,梦想的伊甸园,当年三十多万的摇滚乐信徒可能在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传奇的一部分,在这短瞬即逝的三天里,有人走失、死亡,也有人重获自我、诞下新生,狂欢之后仍是生活,但三天的狂欢即是永恒。 |
|
看了上半部分...就已经很激动很感动外加很躁动了...真是无比美好的一切..让人泪流.. |
|
Woodstock根本就是一场奇迹,一场摇滚音乐的巅峰盛会,一场三天的乌托邦,那样美好的时光再也不会有了。当三天浓缩成荧幕的三小时,已经让人无比激动和感动!Long Live Rock&Roll ! |
|
Sliver man on the coast line, no cure for the summer time blue. |
|
这张很早就看过了。无论从纪录片角度还是从演唱会角度看,它都做到最好了 |
|
美国纽约州北部城镇伍德斯托克,同步左右双画面平行(剪辑)呈现,壮观的帐篷房车汽车群居地,音乐一直是主要的沟通方式 |
|
一个时代,一段传奇,Woodstock 3 Days Of Peace & Music。影城巨幕厅看得非常爽,欢呼鼓掌的观众也十分可爱。最爱Joan Baez,Jimi Hendrix的压轴都没人了……在这样的一场盛宴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贫乏。 PS:好喜欢创始人之一的Michael Lang啊! @2017.5.6 上影1厅 |
|
216分钟版。曾经只是听说,如今得以亲见。看完才明白为啥李安那个片要拍成分屏,他那部也有意义,细致展示当年上百万人根本只有很少一部分看到实体演唱会,但路上的人是怎么改变生命体验或者人生的,演唱会又是怎么赚钱的。 |
|
上海影城巨幕厅观看,仪式感和临场感堪比live,三个多小时的冲击太剧烈,看完后整个人都软了。可想而知,这三天的意义与能量如此爆炸,以至于只能用Woodstock来指代,来名垂千史。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大牌,The Who, Sebastian, Joan Baez, Hendrix |
|
雾草!牛逼!我想给10颗星!一部足以改变我对音乐的理解的电影。有两首歌差点儿听哭了!投注了整个生命的音乐。那个年代如此剪辑的人亦是天才。(20170506 上海影城) |
|
1969.8.15-8.18 Woodstock generation |
|
乌托邦现身于音乐和大雨中的泥泞,我们发现高鼻深目的家伙们在那一瞬间变得可爱而纯粹。
乌托邦覆灭于聒噪、滥用与野合中,我们发现,这群long hair no care 的嬉皮们也只是中产家庭中被宠坏的宝贝,只消一通电话就可以回到爹地和妈咪的怀抱。
乌托邦否定之否定于新生儿的诞生,在基督文明的语境中,我们发现,他们诞生于美国仅存的文化沃土的圣地,伴随着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结晶的圣乐,受洗的圣水是天降的甘霖。
终于,一次以音乐为武装力量的,以爱与和平为总纲领的,奇观性质的“学生运动”,在紫色的浩渺烟波中曲终了。
谁人那段剪辑师一定高了✌️ |
|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3天的和平与音乐.40周年导演剪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