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胡乱拼凑的三章序幕中我竟然看出了一丝地下电影的意思有趣。在北京的宣传中做到最不好的应该就是让李洋去推这部影片吧,吸引了很多影迷or电影人士然后表示头晕眼花一堆剪辑材料这是什么鸡巴玩意儿还没出报告厅就上豆瓣打两星。然,知识是很少一部分人的财富,用主流的形式去讨好一两个G点远远不够哦 |
|
汪民安:我不想拍成传统的讲一个人的故事的纪录片,从小到大,我觉得那样的纪录片不需要我去拍,一般的人都可以来拍……我摄影不行,我们就是偶然性的、随时的拍摄,用手机、相机等去拍,追求的就是这种纪实的、偶然的、时刻的、此时此地的效果。(大意如此) |
|
和Nico去央美看的首映,然而事实上首映会上发现我认识的人和认识我的人应该不会少于五十个……从人之死、权力\知识\话语、自我技术三个角度来让福柯、巴迪欧、朗西埃、德勒兹、汪民安等人进行了对福柯这一對抗現代性的返古化主体性的言说。很高興看到目前為止湘英的影評是點有用最多的。 |
|
拍得条理很清楚,简明清晰地介绍了福柯的思想、生平和影响。汪民安和我说,很多人问他怎么不拍福柯的八卦啊,汪说我一个搞哲学的。。。 |
|
汪老师说,按照普通纪录片的方式拍出福柯生平事迹,任何一个导演都做得到,是不是由他拍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通过引用各方学者对福柯的解读勾勒出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福柯其人。wuli汪老师仍然是那个好脾气地笑笑然后用一节课征服所有人的大神~ |
|
汪老实,坦诚又有秘制自信。这既是一部不懂镜头语言的理论家关于哲学言语的一组影像,所以直接规避了任何从影像上可能的批评。但这同时又是一部普通纪录片从业者无法拍摄的影片,因为关于结构上的组织和言语选择都构成了倾向:一个作为完全抵抗者的福柯。而不是知识考古学里那个陷入迷宫而谨慎的福柯。 |
|
观者之浮夸出乎意料,可怕 /CAFA |
|
挺好的。支持汪老师。 |
|
後面講福柯其人之前我就驚嘆他手勢、語調。德勒茲也是。氣場完全不同。作爲一個引路和思路理清的作用可以。德勒茲最後ABC中一個人瘋癲的地方—愛情最爲出彩。那便是藝術。藝術就是云脫掉褲子。哲學是褲子。當然,風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裸體自有其風度。 |
|
从自己的边界之外重新审视自己,以此突破出去,对边界外的可能性激动不已,大约这就是一直沉迷于福柯的根源。 |
|
老姜说在影片所有人里,就德勒兹说的两段最靠谱,相比之下朗西埃就是个富二代,而阿甘本简直弱爆了。哲学家果然是说话的时候最迷人。最后一段之所以黑屏,是因为当时拍摄的时候餐厅禁止拍摄,而不是某种艺术手法。以福柯伴侣谈论德勒兹与福柯的友谊结尾,其中之暧昧,难免令人想入非非啊,喝喝~ |
|
採訪視頻+資料視頻(也是採訪)的重複,重複,重複,重複,重複了83分鐘,按照採訪內容,分了三個主題章節。這不叫紀錄片,這叫記錄視頻和珍貴資料整理和翻譯。也是難得。 |
|
冷漠的愤怒💢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福柯说:人已经死了 |
|
(b站相关)康吉莱姆,利科,希波利特,巴迪欧,刘北成,杜任之,杨凯麟,钱翰,冯珠娣,吴琼,杜小真,朗西埃,张旭,阿甘本,瓜塔里。alain brossat,daniel defert,patrick boucheron,vinciane despret,pierre hadot。1.人之死2.权力-知识3.自我技术.自然,真理,运动,秩序,想象,表述.笛卡尔:人是谁。康德:我是谁。福柯:我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思想历史,建制批判,和机器的。性领域,说真话,自我关心。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摄像头,传感器。 |
|
刚开始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叫纪录片啊...但是听了导演讲述的创作思路表示还是能够接受。总体来说依然是浮光掠影的作品。 |
|
【福柯本人极力保守自己的隐私。他不愿公开自己的个人生活。他多次声称,自己的生平就是由一系列的著作构成的;个人生活是乏味的,毫无故事性,不值得公之于众。——刘北成】这是一部影像形式的福柯思想导论。汪民安对福柯的迷恋已臻化境,书写福柯,普及福柯,拍摄福柯。 |
|
米歇尔•福柯——“假如你读过中国的性爱艺术书籍,比如《品花宝鉴》、《宜春香质》、《龙阳逸史》…,它们非常有意思…” |
|
咳咳,其实根本就木有“影像论文”那么高的逼格。汪老师自己都说了,就是课堂上放给学生看的,这部片作为Foucault的普及性质介绍资料片也确实很合适。也许是被外界贴了“影像论文”“学者电影”等标签乱带节奏,评论里一群不明真相群众吐槽啥镜头语言、啥影像不艺术、啥论文不合格orz...乃们会这么看Coursera或者其他MOOC么? |
|
老一辈人的自娱自乐。真正的福柯主义者抛弃福柯而不是怀念福柯。 |
|
德勒兹对福柯的回忆与追思非常感人,以及“不了解一个人的疯癫的(即溢出理性之外的)部分你是无法真正了解也无法爱上一个人的” |
|
首映。不想上课的时候就放片儿吗 |
|
无甚高论,但看起来在场的年轻学生都吃了这枚安利,可见作为教学片是成功的 |
|
福柯科普片,简简单单。影像上没有任何可谈之处,用了大量的资料影片,所以也是怎么拍也不会错的拍法。整个放映中一片寂静,人们静静玩手机,最后讲到和德里达的密事儿哄堂大笑,哎,真是性别错乱的时代啊。 |
|
就当公开课看了。思想比影像密集滞重得多。福柯真是太现代了,现代之子。 |
|
一节主题为福柯的大师课,遗憾的是每位大师讲得都很不尽兴。 |
|
“使哲学可视化”的理想很高,但做得不用心。不必当成福柯科普片来看,本来就不是科普的目的。另外下次也不要乱用“论文纪录片”这种名头了。 |
|
間諜取代冒險,而警察取代海盜。 |
|
作为一部纪录片,很难合格;作为一部“论文”,更难合格。与其叫“论文纪录片”,毋宁叫“高级流水账式记叙文纪录片” |
|
四星给福柯。说不上是电影或纪录片,只能算是影音资料的剪辑吧,但辑间音乐很棒。很有地下电影的味道,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还是很支持这样的活动! |
|
关于立意汪民安说得很清楚 把哲学家的思辩过程 其中的机锋 灵光 激情视觉化呈现出来 都做到了 观者别再指点江山了 真是烦 |
|
科普向,涨姿势,适合在通识上放。题外一句这种剪各家采访片段之作,受访者高下之分太明显,好容易得罪人啊233 |
|
可怕的观影体验- - |
|
算不上论文式纪录片,顶多是关于福柯思想的名人访谈汇编吧,出乎意料的通俗易懂。看这群哲学人聊福柯思想的演变,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
|
其实就是一个大型presentation。北成叔笑得比博尔赫斯还魔性,一定要做成鬼畜视频。德菲尔讲德勒兹那段强行白(微笑) |
|
Get one point:认识xx,只有将它从自身中区隔开来,甚至排斥、抵制,才能认识到其实质。(有点像拉康的镜像、他者)所谓人之死,也是人类将“人”这一概念从自己的主体性之中提炼出来,并进行某种“诋毁”或“侮蔑”的行径,而再一次认识到人类作为主体的有限性。 |
|
德勒兹的论述最一针见血,杨凯麟的很多论述让人感觉他讲的是德勒兹而不是福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虽然更偏爱德勒兹的思想气质,但福柯对于微观政治与权力的考察再当下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穿透力与洞见。 |
|
粉丝向明显,浅显易懂,适合入门。是文本,不是电影。 |
|
不要被影評裡關於影像風格的評論騙了 迷影青年不要看!(不過德勒茲還值得一看 |
|
在问题上他是康德主义的,在方法上他是尼采主义的,或可算是文化研究鼻祖? |
|
电影这片沃土终于出现了懒得讲课的哲学学者拍的讲座片。一个没有影像自觉的人却号称拍纪录片,恐怕是对这个时代缺乏专业性的又一个注脚了吧。看他拍的电影,恐怕能对他的学术能力窥见一斑的。哪怕你说是科普片也好啊 |
|
封闭、无效,口吃复读机。 |
|
“我们想做的是去证明那些个体的、特别的、人类特有的经历,不过是一些庞大的形式系统下面极其表面化的闪烁而已。” |
|
不抱期望果然是对的。心疼福柯。心疼德勒兹。心疼我自己。另外,对逝者拍纪录片其实是有非常成功的案例的。【汪老师您这么会说还要提问环节干什么。 |
|
可惜沒去北大那場,聽說映後被吊打,既不懂影像也不懂福柯。我的觀影收穫全在片子之外。 |
|
看的时候在央美美术馆的报告厅,有200多人黑压压地站在通道处。放映全程安静,只有到德勒兹盛赞福柯的时候,爆发出了笑声。有点反感,虽然不知道德勒兹和福柯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 |
|
北京首映,中央美院美术馆报告厅 |
|
看到福柯本尊还是开心,结尾八卦感人,光想看这片子就了解是不能的 |
|
什么破玩意啊0 |
|
圆了学者的导演梦,看哲学家活生生雄辩的影像是跟鸡粪人心的[奋斗] |
|
鼓起勇气看了这部,当年都不太懂的福柯也并没有变得更容易,倒是第一次认真看了这一批令人头秃的时代距离比较近的哲学家们长什么样、讲起话来是什么状态,或许以后再读文字不会畏难了?不过是一些早早脱发的白人老头儿罢了,笑......片子本身没什么技巧,胜在产生自学者群体内部视角,做有门槛的科普还是很不错了~希望各专业老师们在这个方向上多产出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