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人公深深怀念她远去的爱人耶稣,绝望中甚至追随极端分子的脚步,这并非因为政治理念,而是一个绝望女人对爱的最后一次无奈的挽回,她孤注一掷,可爱人仍渐行渐远。她献出生命,上帝却在意外中降临——在片尾男子的眼睛里。 |
|
这是杜蒙头一回用配乐?导演访谈里两个点很有趣:1、“别跟我谈布列松”,2、人们还在纠结911。好吧尽管结尾简直就是[穆谢特]翻版好么(再加上巴赫……)。杜蒙以前的片儿很肉,几年不拍片忽然皈依了似得这么道学……视听上多用两极镜头(大全景切长焦近景),而且机位摆得特有个性。 |
|
冬天来了,上帝在笼子里,未知的母亲,我没有任何悲伤的理由。讲了一个学神学的平胸且从不穿内衣的青春期珐国少女和看演出时候要泡自己的阿拉伯少男由于信仰种族遭遇不同产生的对爱情生活和宗教的彷徨是吗,是我就看懂了,不是我就摔了去睡觉 |
|
哈德维希·塞琳拥有着一种中世纪的圣女激情。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将耶稣变成她“爱欲”的对象,她的虔诚是对于信仰的终极亵渎。在《哈德维希》中,不是信仰和极端主义,宗教和世俗,异教之间的冲突,以及欧洲的难民危机被杜蒙形而上化为几种神学的差异:上帝来源于爱欲,世间生机的恩典,或是(极端的)行动,最终响应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特效爆炸,直接炸毁了杜蒙式的空镜头,以及她的伊斯兰信仰- 爱情。哈德维希/塞琳在影片中进行着一个环形叙事,也是原罪之环。而在这个神圣的,关于悔改的祈祷镜头之中,一个脚手架出现在了右侧,作为杜蒙对于信仰本身的反论:结构/建筑的当代性隐喻让信仰激情不可能或无法在当下成立。正因如此,《哈》才不是一部福音电影,而上帝的拯救不如一个裸体的怪人,而他的故事则在杜蒙接下来的影片得到延续。 |
|
其实也许冥冥之中神还是存在的吧。主线之一要说的是一种爱,但是你感受不到的时候却又十分不确定,主线之二就是青春期萌动少年的困惑与烦恼 |
|
宗教题材,明显各种没有处理好,女主的情绪经常写的让我无法理解。很多地方都过于假了,就像结尾的那一坨爆炸假烟。最后那段念的过了吧,哭这么伤心,但演技真的让人捉急。整部片不成立的地方太多。Hadewijch d'Anvers的故事还有诗歌我都不熟,2者连接部分无法多言。 |
|
和小神说的一样,马马虎虎,不看也罢 |
|
节制与错觉。隐忍内敛的拍摄手法凸显作者功底 处处看得出布列松的影子,然而后段刻意创造的错觉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结尾的拯救一场也显略敷衍 |
|
女主太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人物的范儿啦~~~圆润还是圆润,没戴发带的时候很美很美~~~寄托懵懂的世界观于对宗教的狂热与执念,如果够聪明,本身就是危险的选择。这对平庸的人是慰藉,随遇而安,随心所愿,随随便便~~~~一辈子就那么过了。 |
|
f235b4547 字幕:http://shooter.cn/xml/sub/160/160122.xml 哦宗教!无共鸣... |
|
镜头好美,姑娘好白,信仰好虔诚,沟通好障碍;大爱此片结尾,希望之光一闪而逝;小小缺憾,基督少女的心路转变,有点突然。一念之差,造业无限。 |
|
到底是要宣扬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反宗教者看完表示反感,即便电影本身还不错。
还有女主角的头发老让人觉得有一礼拜没洗了。 |
|
看到看不下去。。。也没看完。。所以也不知道它想表达些什么。。。。
不喜欢 |
|
早知道又是这样一个人的纠结就表看了 |
|
妄念信仰理论和狂热殉道行径的渐近替换关系,镜头里天气&空间&人物三者构筑关系里引导了模糊性与歧义感 压制禁欲反倒推至本心。身体钝拙,面目苍白的 Céline 最终获得神秘主义的圣爱恩典。杜蒙这次把事件写得有点过于踏实“与主同在”被空悬,按照 Nassir 的 Ghâyb 课程所言,用写实去探虚,恐怖主义某种程度刺激了现代社会的免疫机制,而塑造“他者”仅仅是逃避确定的存在。el-ghâyb 兼具测不准与神隐属性,信仰是通过异象模拟来实现的。殉道者不是主的见证,是缺席的见证,是刽子手的在场。 |
|
如同王宫般的家,誓愿侍奉耶稣的少女,阿拉伯裔的少年、伊斯兰信仰及其斗争。信仰(宗教)、族裔、暴力-死亡-爱。寻找逝去神之爱的女孩。 |
|
无字幕,按照标准,我却看懂了。三次跑入基督墓地,平静、哭泣、嚎啕。信奉基督的女子转而进入了一会儿穆斯林的世界,宗教的迷茫,亵渎的负罪感,道德的快速转换,她无力招架。结局:入水自杀;上帝化身成男子,将她救起;她哭了。不是布列松附体,也不是冰冷的无法观看,有些戏十分精彩。为杜蒙正名。 |
|
影像似乎难以准确传达导演意图及宗教情怀。但,最后时刻女主角的好戏相当精彩。设置的倒叙有点考验观影者的投入程度。 |
|
看這種深奧且宗教的片子,簡直在折磨自己,還是過兩年再看。 |
|
note:很喜歡Yassine那頭安全帽,大大圓圓的看起來特別扎眼,好像不管他做了什麼粗野的舉動,都顯得乖順和無罪。 |
|
哈德维希似乎看上去对信仰至死不渝,但其实她需要的是爱欲的刺激。杜蒙这次选择的女演员,在唯唯诺诺地表演与话语中,展露出来的是对爱情的渴望与渴求。我信基督,基督教不要我,那我就去皈依伊斯兰教,但其实她不信任何宗教,像是没有信仰的游离在外的死尸。所以当伊斯兰教的人在讲述“不可见之物”之时,哈德维希选择了逃避,她不想要自己的空虚被戳穿。在影片的最后,哈德维希被救赎了,救赎她的不是真主不是耶和华,而是一个在影片开始就被送进监狱的青年痞子。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拥抱在了一起。吐槽一下字幕太差了,这部杜蒙的片算是最多台词的了,结果找的字幕太差了,有点可惜。摄影和构图太棒了,哈德维希最后一段寻找水池的几组镜头都很好。还有平静中的爆炸,设计的也不错。一以贯之的大远景接近特,极端接极端,也只能杜蒙这种hold住了 |
|
离杰作差了那么一点点。片末的倒叙处理得极其微妙,借以平衡地铁的灾难。以先前对宗教的些许了解,杜蒙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刻画是极其准确的。泥瓦匠的身份,大概指涉基督,救其自溺,却蒙入狱,不是神不在,而是一直在,你不必去怀疑。色调越发明艳,越发精致。 |
|
电影中两处 音乐演出都特别棒!! |
|
狂热的基督教少女哈德维希让教会无法接纳,信仰无门的她选择尝试靠近真主皈依伊斯兰教,但她亲眼目睹了更为狂热的教民做出的恐怖事件后导致信仰彻底崩塌,最终含恨自杀却再次被基督召唤。
涉及宗教故事的电影一直都是我共情力最低的领域,慢镜头下的故事显得似是而非,更多的是跟随主人公哈德维希体验精神上的空虚与崩溃。但导演拍摄手法显得这个故事过于矫情,结尾草草收场让人回不过神,实在是感受不到他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
|
你的执全都是妄求,放下我便与你同在。Ps,这是我最喜欢杜蒙的一部。我发现我喜欢杜蒙甚至超过伯格曼了,杜蒙每部电影主角都像造物的弃儿。无法抗拒的布列松“模特体”效应。 |
|
第72分钟,云层褪去,光洒下来照到Hadewijch与穆斯林的脸上,随后她便皈依到伊斯兰教。如此的“见光”时刻在此前所有Dumont电影里都存在,成为全片为数不多的情节,然而摄影机又必然继续捕捉到云层聚集、光再度消失,见光不过是一场幻觉。 |
|
对这位哲学系出身的导演作品中冷静赤裸的观照一直印象深刻。这部从一个笃信基督的巴黎女孩视角讨论宗教信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偶然碰撞,及冤冤相报的暴力与无力的“爱”的角力。结尾向布莱松《穆谢特》致意。摄影机对脸孔的关注,无处不在的蓝色。不似看他以往影片那般engaged,因为我不是基督徒吗? |
|
只有杜蒙能如此清澈地将两个看似如此触不可及的对立面并置在一起。 |
|
God is truth and justice. Peace is against justice. 喜欢这样拍的宗教片。 |
|
https://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9646/note/126285059/ |
|
无一不好,故事、细节、表演、运镜,冷冽而质地纯净的圣经故事,结尾令人震撼。 |
|
ca va. |
|
不可见物和不安同在,神秘的瘦男人则是不可见物的可见部份,最终拯救了这位被信仰折磨着的少女。 |
|
两年前想看的,今天如愿。 |
|
杜蒙第一次不用cinémascope,第一次在巴黎取景。他本来拍了不少巴黎圣母院的镜头,后来自己觉得无比俗套,就全都没用。雅辛住的Cité la Noue就是《声音与愤怒》中的那座。 |
|
6/10。我看的第一部杜蒙作品。内心孤独的人需要信仰来支撑,爱情差点改变了她的宗教取向,但真正让她丢失信仰的是大灾发生时上帝的无助(战争中复仇占据了多数人唯一的信念),到结尾才发觉:上帝就在你身边。。。我不反感极简主义,但这部真的没拍出多少力道。 |
|
磕门就开门,寻求必寻见 |
|
2.5 要说的东西真不适合电影来表现 |
|
我們是沒有信仰的一代。 |
|
很好奇天生相克的两个存在---世界上最左的国家、最保守的宗教,如何能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不过,论洗脑能力,安拉上帝都不及人类自身。
另,导演否认受布列松的影响:“我和布列松的关系只在于,都改编过法国小说家乔治·贝纳诺斯的作品[布列松改编了《乡村牧师与穆切特日记》],但我的电影制作方法与他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反。我是很晚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导演的,我一点也不喜欢他。很不幸,这么多观众和评论家都猜测我是受他的穆谢特的影响。” |
|
论宗教极端作为现代社会病症的两种表现 |
|
乐队挺嗲的 |
|
以石块入水搅动平静的湖面开始,以巨大的冰山若隐若现如海市蜃楼结尾。女主内心的撕裂能被所有人看到,却只能被神理解和施救。杜蒙所记录下的女主瞬间迸发的表演强度和潜意识的神态恍惚,再一次让他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造物者”。 |
|
不知怎么《撒旦之外》就惹到我了,但看到现在杜蒙别的片子都很喜欢 |
|
“成为一个人是我的悲哀!” |
|
Poétique |
|
宗教的痴迷 |
|
越虔诚越虚望 radical love = extreme violence |
|
极其震撼。这部电影放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是一部角度新颖深刻的宗教题材电影,信仰与命运的联系在女主的故事中被刻画的细腻又残酷 |
|
对神的相信,不是因为罪恶,而是因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