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醒来,我感觉这将是有意义的一天,现在我感受不到。 |
|
那个十几岁腼腆羞涩的男生居然变得侃侃而谈还考上了好的大学,期间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尝试改变的人真的很酷。 |
|
你可以批判我精英主义但我非常认同John说的话: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生来”拥有更多资源而去指责他,并且忽视他为效益最大化的努力——恰恰相反,最可耻地反而是滥用机遇。所谓的upperclass也许拥有更充分的原始积累做后盾,但又何尝不为自己的起点束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
|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没耐心了,二是因为长到21岁后基本就定型了,富人家的孩子读名校,游世界。穷人家的已经开始打工,过着小人物的生活。虽然想有梦想,但十分迷惘,执行力很弱。因为眼界太窄,见的世面太少,获得的机会太少。 |
|
21岁,他们学会了废话连篇 |
|
若是苏茜不是大地主家的孩子,也许她会是另一个Neil。 |
|
21岁的Nick从自闭土包子转身变成了Charming科研男……!!如果14岁时John的优雅思辨是精英教育的结果,Nick这7年经历的自我改造让人咋舌LOL (没有改变的人生像是浪费 |
|
女孩子们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我多希望看到一个“特别的女性”。 |
|
Charles太帅了,有RiverPhoenix的感觉。处于叛逆阶段倾向自由的文艺型上流公子哥啊 太有魅力了哈哈哈~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出镜。
自带圣光的Bruce,一辈子慢条斯理履行内心的大爱呀。说话也很哲思。 |
|
导演的问题导向性太强了。需要很理性的头脑去看才能不偏见。像那个posh的家伙说的:“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还是想坚持把这片子看完。 |
|
少年成长为青年。有的即将完成学业,有的早已在社会混迹多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依旧迷惘,有的早已有了方向。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21岁了他们人生已经定型了”,虽然有已经结婚的女生。但我依旧看到乐观的Tony,积极的尼古拉斯…他们追随自我改变人生,让我非常触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幸福 |
|
工人阶级的姑娘们结婚上班过安稳日子,多数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学,白富美依旧迷茫,底层青年们也已走向社会,敢闯如Tony,每天都很快活。只是眼高手低的Neil,你最错的决定就是辍学啊。 |
|
第三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年。7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状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很重要,影片中出身优裕的孩子基本按照父辈设置好的人生路走了过来,而出身一般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并已经开始工作。比较例外的是来自农村的乡下孩子,他考上了牛津,从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
|
家境富裕的继续读书深造,工薪阶级的结婚生娃过日子,底层阶级的已经在社会上磨破滚打。一切就好像说好一样,大家按照剧本演出。 |
|
上一集的焦点是自命精英的John的话这集就是Neil了,小时候那么开朗长大了连一丝笑容都看不见 |
|
谁想到那个农场里的腼腆孩子七年后如此神采飞扬 |
|
尼尔与约翰的对比,正是教师家庭与政客家庭之间的对比。我常常注意到,不少教师家庭的孩子热爱学习,性格坚韧,忍耐力强,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人生。他们具备优秀的品格,尊纪守法,时刻准备着付出一切,但也有诸多反抗,陷入迷茫甚至现实的泥沼。而政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具备以上的优秀品格,却从小明白区分手段与目的,他们有自上而下的眼界与思维,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人生。
但这只是21岁。之后的路程也许不同。 |
|
这一集大家差距又拉大了。印象最深的是14岁时羞涩内向的乡村少年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整个人变得自信从容,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良好的教育不仅让他的性格更加阳光,亦拓宽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是这么多小孩中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教育和婚姻是改变阶层的唯二途径。 |
|
如果“七岁看老”还太早的话,那么在这里21岁就知天命好像已经是确定的了。还真的是富贵在天啊!9.2 |
|
Bruce说话慢条斯理又非常深刻,他沉稳又有思辨,长得还这么帅!我喜欢他!这集里的tony也很棒,展示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少年的梦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碰壁、改行,但他努力尝试了,也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实践者。 |
|
不喜欢采访的时候用“是否羡慕”这个问句。在片中就被呛了。我可以觉得我的生活很好,也觉得她的生活很好,两者不冲突的。 |
|
上流社会的孩子似乎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被已经拥有了的事物所束缚,公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期待后续。 |
|
【-我的人生很好,也觉得她的人生很好,这不矛盾。-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读书看似艰辛,其实也是捷径。】21岁,有些人内心充满能量,有些人冷硬地像钢板,有些人的人生像嚼到无味的口香糖。富家子弟似乎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被已有的事物所束缚。 |
|
导演有一部分问题很差劲 |
|
很早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意志坚定的人不会过得太差 |
|
最接近自己年龄的一次。John提到,对于自己的学业太过于轻描淡学,考上好学校也是需要努力的。只能说,不同人有不同的烦恼吧。21岁的尼古拉斯意气风发,大学学霸,对于自己的定位较为清晰。马术男转行出租,果断转身。富家男比较洒脱那位,这是最后一次出镜,后面事业很成功,比较文艺范。传教士男,投入底层阶级的教育,也算是传道的一种吧,很有勇气,坚定。富家女一脸厌世,我还以为这位吸毒了、、对女子三人组印象最深刻的是中间那位,对工作,或者说对小孩子,有极高的热情,一直坚持下去。导演的主观性太强了,他想印证的可能是阶层的跨越,和观众的期望、参与者的意愿并不统一,引起了一些反弹 |
|
愤怒的21岁 |
|
比较喜欢Tony这样的乐观洒脱,没有那么看好前一季很能说也很有主见的几个小孩了。 |
|
五星带了感情因素,我和 Neal 何其相似。#7 |
|
21岁的没找到字幕 真心看的吃力 T T。 所有系列早下完了可中间有几集木中字啊...真捉急。P.S 一岁看到老 大多数,漏网之鱼 在少数。 |
|
读书看似艰辛,其实倒是捷径。英文字幕看得很吃力。国外小孩到了这个年纪十分迷茫,而且制度赋予他们的自由可以让他们有更多地选择。 |
|
21岁前好像性格会有一些些的改变,但是毕竟人生还是按部就班,不会有太多的偏离。21岁以后,开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自我的人生,不知道下一p会看到什么。 |
|
不会有比这更尴尬的年纪,无法评星。 |
|
这个时期的政治家乔开始变得圆滑世故,浮现出跟学生会主席一样的讨厌神色,让人好感大跌。苏西一直养尊处优,对什么事都兴趣缺缺。托尼举止谈吐很自在,一看就是在社会中很会来事,有很多生活经验的人。传教士布鲁斯恐怕是奉献型人格,童年不幸和常年信仰自省使他严于律己,禁欲,无私帮助,简直像耶稣 |
|
技术上更娴熟了,看到现在更熟悉他们,也更有感情了。腼腆羞涩的乡下男孩Nic居然考上了牛津变得如此自信而健谈,真为他开心。Tony没想到并不是个混不吝的混混,反而脚踏实地。John为他的阶层辩护的话不无道理。令人惋惜的是苏西和尼尔,为什么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三个女性从未羡慕过苏西真好。 |
|
nick和bruce是最喜欢的~ |
|
7岁时候的横小子,21岁的时候,经历了骑师,在跑狗赌场帮人投注,有女友,计划开出租车,这些几乎是他之前全部打算到了的。另一个是农场的单独小孩,客服自己的青春期害羞性格,在高等学府做研究。 |
|
21岁有些尴尬,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彷徨,是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却并不那么确定,是不断地在内心质疑自己,但又不能表现出来的带有自卑和羞涩成分的自大。但你要问我哪个年纪才不是这样的尴尬,我又无法回答。 |
|
人生七年3 21 Up (1977) 中英字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i4y1w75j —— 每隔七年拍一部,联想起每隔九年拍一部的《爱在》系列以及一年拍一段的《少年时代》。于是乎,不禁猜想:「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拍片形式可能有受《人生七年》系列的启发 / 影响? |
|
3.3星。对这部比较无感(也可能是因为翻译比较拉胯),部分提问过于带有导向性,甚至有些冒犯了,令人不悦,显得有些愚蠢。印象最深的是富裕家庭的John和来自农场的Nick,说来也巧,最后的合照里,感觉最显眼的也正是他俩。21岁这一年,部分人大致就定型了,有些感慨。 |
|
人生能有多少个7年,从1964年开始,每7年一部纪录片,一路看下来,非常震撼~!第3,4集 没有字幕,可以跳到第5集。地址:http://my.tv.sohu.com/pl/6524102/ |
|
性格因素太重要了 |
|
人生进程其实已完成80%。 |
|
三七二十一,前途何处是程头。 |
|
当孩子们过了童言无忌的阶段,愈发注意起自我形象与社会评价,在镜头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也就愈发不再可能是最真实的心声了。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展露其脆弱和消极面的犀利问题,原本其实不乏洞见与价值,只是将隐私公开的搜集答案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反馈的有效性。但这种纵向研究似的纪录所包含的(样本虽十分有限的)各阶层人物生活基本资料、非语言信息及其发展变化,仍是颇为丰富、有意义的。 |
|
从第三部开始真正复杂起来,里面的人物们真正到了成年人的年纪,开始扮演自己的人生角色,并且对这个纪录片的存在有清晰的感知,在叙述上也更加自我,对世界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想法,彼此的差别也越来越大。虽然观众猜测还是有一定的轨迹,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的的确确都在发生。 |
|
看过留脚印 |
|
相对阶级,家庭教育的影响似乎更突出,即使富人家庭的小孩说父母婚姻破裂对自己几乎没什么影响,但他们却肉眼可见地忧郁下来。
Neil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因为父母没有教导孩子生存的法则,致使他们怀抱一腔单纯,却被赤身裸体扔到旷野,被迫面对最险恶的世间。
摄制组对男女生问题设置的不同,让人明显看到,社会对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女性能力的不重视。女生问题侧重婚姻和家庭,而男生则多是在未来构想与ambitions。无怪乎社会学在阶级冲突理论后,又出现性别冲突、种族冲突等多个理论,这些杂糅在一起,无法抽离,亦不能忽视。 |
|
各自不同的人生轨道已经非常明显。感觉上流社会的孩子成功的机会真的很大,当然也是很努力。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跳出自己的井底。那三个女的说自己也很多选择,其实觉得并没有。 |
|
迫不及待的看了第三集,大家的状态要比14岁好多了。哪怕依然会有迷茫、惶恐、不快乐,至少不会在情绪上那样消沉了(我觉得,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一切就还不太糟)。可是那个小精灵般,从小就很有思想的尼尔,却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路,好心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