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满90分钟默片梗能证明高级么,不,只能证明穷。你们也不能看着Jelinek就昧着良心说好啊…… |
|
☆:4.5 ♡
借用无声电影的还魂,然而声音设计仿如库里肖夫实验一般地拿捏着观众的情绪,从而成为甚至唯一的牵引,太令人惊艳了。碎片的粗砺质感影像-家庭影像,僵尸游荡,歌队出席-种种着魔。(电影-木乃伊-记忆) |
|
6.5/10。僵尸从撕开的银幕里走出来,绝妙的魔幻时刻。叙利亚难民和僵尸的类比让人想起《僵尸儿童》,但那部给人带来的迷离感更强。默片形式和导演的字幕幽默,确实构成了一种风格,但我没多大感觉。死鱼打脸一段很逗。 |
|
不大能够理解这类创作。 |
|
Sucks |
|
怪咖电影。叙利亚难民诗人喜剧担当,字幕条实力反讽。再次证明了默片于影像上有无限创造力,集恐怖与喜剧于一身,戏谑又不失深意。 |
|
导演配的字幕卡太逗了,电影史上最慢的追逐戏,配上快节奏的音乐希望能有紧张感之类的。中间有段电影银幕的使用很有意思,是通往阴阳两界的大门,奥地利这个国家死去的各种名人又回来大游行,上演了一场欢乐的大party,僵尸(影中人=银幕里走出来的死人)都不敢停下来,担心停下来就会死掉,纳粹集中营的场景,叙利亚诗人,荷兰游客,死去各种人的制度,解读的空间非常丰富,只是用这种夸张的喜剧方法拍出来,太欢乐了! |
|
人们一本正经蠢萌的样子。 |
|
#69th Berlinale# 论坛费比西奖。影片的最大噱头是耶利内克“666页”的小说改编,同名小说出版于1995年。完全是个脑洞大开的……僵尸片混搭各种类型片,既有叙利亚难民(这个是改编时候加上的)也有纳粹大屠杀,然后用超8拍摄!音画完全分立!简直是各种神经刀的大集合!非常有趣! |
|
死去的人在银幕上放映着的生前的录像带里,变成丧尸从幕布上走了出来,这个想象力给导演鼓个掌。最后餐厅里的人狂欢失性,活人与丧尸,傻傻分不清楚。 |
|
D / 只是借来娃娃阿爷。总归还是会疑惑这种游戏的意图,是在嘲讽《乔乔兔》那类电影吗?假如是的话总感觉还是需要一个更隐微的落点吧。 |
|
3.5 |
|
4.0。1.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小说改编,据说两位导演本人并没有完全读完原著小说,但并不妨碍主题表达。2.历史的幽灵(纳粹主义)与时下难民问题通过丧尸类型片做出了无缝对接,奥地利人民宁可欢呼雀跃纳粹的回归,也不愿意对叙利亚难民施与援助之手。3.即使有幕中人走出的超现实主义表达,也依然是基于经验的现实表达。4.默片形式的情节剧反倒是值得商榷。 |
|
超8毫米胶片拍摄的彩色默片,从近年常见的欧洲难民和新纳粹话题,迅雷不及掩耳地跨越到丧尸类型片。还有贯穿始终的母女关系、四处行走的分身、寻找食物的叙利亚诗人等等,逐渐暴露出荒诞喜剧的黑色底蕴。可惜是导演未能掌握好喜剧与讽刺两者的平衡,有时坠入失控的无厘头闹剧,有时又挑起指向不明的讽刺矛头,最终令影片沦为莫衷一是的类型实验的大杂烩。 |
|
默片形式不止是文本反差的幽默和被突出的声音效力,更是合理地插入了一层自反的评论轨道,与原轨道形成一种犹如Karin与Karin之间那般不那么紧密的追逐,而电影投影的白色幕布可能藏着能释放幕后能量的黑洞,这不正是《午夜凶铃》的变形吗?不妨借用汉语发音的便宜,改写一下波拉尼奥的话:最终死人像孩子和死人的孩子。 |
|
#硬盘清理计划# 将简单思路简单操作,只需观看视觉上提供的表象。为了破坏连贯,除了默片引入的字幕卡将对话打断,大部分动作也都被拆碎成了多机位的重复或者跳进。一旦深究涵义,反倒会丢失观看的简单趣味。 |
|
形式只到了拆解表达这一步,失败的essay |
|
影20198:新时代默片,叙利亚的狂欢,音乐有点瘆。 |
|
打开电影看到那画面的清晰度,还以为下成了同名的九十年前的电影。一搜豆瓣,没下错。彩色电影的出现淘汰了黑白电影。如果想用默片形式来表现,那应该把画面也拍成黑白的。配的字幕挺有意思的。感觉不到这是恐怖片,像是一部喜剧片。确实挺欢乐的,导演拍得开心就好。 |
|
这个得长评了!本次海南所有影片中的第一大惊喜。完全用表现主义默片手法拍摄的一部电影,但这确实一部当下才能有的电影。做旧、夸张、野蛮的声音充斥在整部影片之中,与表现主义式的表演相得益彰,某些场景甚至给人一种早期大卫·林奇的感觉。巧妙地把叙利亚难民、僵尸类型和电影的木乃伊情结联系在一起,感觉打通了影史的任督二脉。当所谓“影中人”夺幕而出,所有曾经被电影记录下来的形象纷纷进入现实世界当中,厚重的历史变成了一个平面,法西斯式的幻觉被一一打破,所有一切显得荒谬、恐怖又不乏和谐与美好。也许我们一直期待这样一个世界的到来,但又绝对不期望被如此入侵。神秘古怪,值得一看再看。 |
|
导演玩得挺开心,估计是居伊马丁的粉丝吧,但内容并没有足够有趣……
"The slowest chase scene in cinema history"从来都不属于你,《伦敦佬对活死人》早就把这套玩过啦。 |
|
190701@tff-新光:很有意思的片子,李迅老師那篇論文也簡單有要點地對此做了分析。尤其是教堂殭屍與穆斯林乞食那段,可見類型電影已成範式的動作是如何影響人們對行為意指的理解。除了類型的交錯外,也混用了無聲、早起部分有聲(聲效)影片的形式。倒是也令人注意到聲音方面的設計。需要再看。 |
|
有意的破坏性掩盖了很多硬伤性的不足 |
|
不大能GET到导演用这种全程文字提示的默片想表达什么,或许从台湾译名《摇摇晃晃的阴间》能略知一二。但粗糙的画面、拙劣的装扮等等太容易让人跳脱,要说剧情还真不知怎么来概括。死者卡琳的分身、护林老人、荷兰旅游团、叙利亚诗人、纳粹等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 |
|
怪力乱神 |
|
第一个镜头出来时变觉得这种家庭录影带式的拍法恨适合恐怖片,然后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一部荒诞喜剧…… |
|
神一样的丧尸片。 |
|
作为电影实验,
手法不太新鲜,
作为电影游戏,
过程比较无聊,
进入狂欢高潮,
充满喧嚣骚动,
却没多大意义 |
|
纳粹僵尸,犹太人僵尸,喂慕丝琳吃培根和薯片,在21世纪用默片和手摇摄像机拍摄以营造“复古感”,癫狂,混乱,不知所云 |
|
86/100,抖动的字幕卡与动作速率让本片看似是默片形式,但对于声画关系的把控又奇妙得完全是一部现代电影罢!大量的剪辑拆分了动作与视线,配合古怪的声音完全给人一种愉快体验。后半段类型逐渐入侵,随之附带的可解读性(死者-纳粹-难民)又让本片更耐人寻味了。 |
|
观感太奇特了,内核无比重口的片子以默片的方式呈现,充满屠杀、乱伦、乱性、种族以及战争隐喻,血浆与脑浆齐飞,画中画与现实交互穿插,观感非但不恐怖,反而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喜感。电影手法的独特性远远大于电影文本,虽然我并不喜欢。 |
|
低配版盖伊·马丁,但对于这种彻底狂欢我还是无法抵抗 ★★★☆ |
|
大可不必硬吹。 |
|
bravo!堪称离奇的观影经历。粗糙的默片形式,怪诞的表现主义,奇葩的冷幽默。深刻地揭露着欧洲近现代的各种沉疴,从恐叙利亚难民到纳粹屠犹,人们只是冷眼旁观他人的痛苦死活,又从母女相残到父子兄弟相杀,荒谬到,你完全无法预测下一秒还会发生什么……最讽刺的竟然是,导演可能要表达,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活死人的可以,最后的活死人狂欢简直是怪诞疯魔的终极了…… |
|
有趣 |
|
费比西影评人奖“we need this kind of film to disagree” |
|
hellish hurly-burly, trout fight, frontier bus/church/woods/selves.. lets弑母 |
|
一开始很喜欢 |
|
8/10 |
|
?????????????????還沒看的別標想看了 |
|
有些点真的好好笑,故意做旧默片居然还有意外效果。 |
|
开心 |
|
..? |
|
導演應該很愛meme吧各種政治不正確噎 |
|
奇怪的冷幽默 |
|
哈哈哈,一本正经地讲冷笑话!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声音设计很棒啊!话说令人窒息的母子关系为电影艺术贡献了多少灵感啊? |
|
wow |
|
3+ mummy complex and kino eye. 声音的设计与字幕卡的插入似乎给观众打开了另一部文本,挺不错的概念小游戏 |
|
九分诡异十分滑稽的闹剧,难民疑似有点太多了🐶 |
|
一部向默片致敬的cult 片。至于内容便毫无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