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第一段还在关注艺术本身,第二段就是金钱的斗争,俄罗斯土豪还蛮有意思的,买来的画不是用来欣赏,而是藏在保险库里万一出事带上飞机逃难的,让我知道原来日内瓦的港口还有这种专门保存高价艺术品的保险库,第三段就是各国之间政治权力的角逐,沙特王子真的有钱,4.5亿买来的画依然藏起来,最后Dianne老太太也说,可惜了这么一幅画,艺术品应该放在博物馆里让大家来检视,而不是成为金钱权力下的牺牲品。 |
|
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每看一部好的纪录片都像参与了一堂优质的课程,一件物品,一个人,一件事,能听到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分析。虽说也只呈现了冰山一角可是非常引人入胜。有时我觉得科幻片看完后似乎往往都能回到很相似的普世价值上面去,而很多纪录片却能因为事态留白而让人产生更加无限的遐想。这部影片的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画作和艺术,金钱和交易,政治和操控。不得不赞叹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也惊叹于生财之道的多样性和传奇性。记得老高讲世界上最贵的东西时也提到了这幅救世主,本片又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价值”的定义和思考。由于看问题角度和每个人动机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理,而各方利益的碰撞、法律的约束、画作的价值都互相牵制。本片色调光线配乐和小故事之间的衔接都非常舒服恰当,也不乏小幽默 |
|
在对于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观众(我)来说。这片完全是悬疑片的节奏,非常entertaining。 |
|
真的是很优秀的investigative documentary,由艺术作品讲起,然后揭露了现在由富人们占领的疯狂到不可理喻的艺术品市场。这个假的达芬奇作品本来就很匪夷所思,修复的阿姨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是也想卖个好价钱抽成,艺术馆馆长撒谎是想为展览博关注,俄罗斯寡头买画只是为了虚荣心集邮,沙特王子是为了包装腐朽统治和与西方谈判增加价码罢了,而不明真相的普罗大众凑了热闹。这最后其实是个悲剧,艺术品不在博物馆里滋润大众,而变成了资本逐利的筹码。 |
|
Eye-opening! 起承转合特别好。This is what we call a good documentary. 8/21二刷,Dinanne老太太也来了,解释了几个疑点:1.画板质量是因为当时战乱 2.五年是因为只在日落时分修复 3.手指弯曲她表示不知道什么意思。最后线下老太太说,这是一桩悲剧。可叹可叹 |
|
好看,切入点好,从一幅画里看到很多东西。艺术家只会专注于画的本色,商家就会专注于画的价值(可以因利润而随便判断真伪,也可以为了税收而购入一幅画),而政治家就单纯的以画(艺术)来使国家发展进步。而我们可以不断听到采访者的提问,使得我们注意到相机存在,让我产生了一种这是“这是电影,不是真实声心”的感觉,从而对影片(不单指本片,还包含所以关于《救世主》的报道)产生质疑。 |
|
整个故事都非常曲折离奇,反正真真假假的 |
|
执着的艺术家和富可敌国的寡头王子权谋家,都在攀爬,有些人爬的是艺术的雪岭,有些人爬的是天国的绳梯。 |
|
三段式结构很好,追溯真伪的艺术史实为创造今日神话,神话的当代艺术就是金融资本-跨国权力(艺术市场远比毒品军火sex更不受控制更隐秘),从自由港(洗钱渡口/《信条》)-国际金融链中炒作出来的可能的真迹/赝品,经由裱糊匠(修复师)到拍卖行,再钩沉出博物馆(卢浮宫)背后的东西地缘博弈,作为意识形态装置(《偷龙转凤》)的达芬奇,也是一部当代君主论。(明代苏州片的赝品市场之匠心远胜纽约,裱糊匠的手艺和手腕上下串联的雅贿、生产机制与权力博弈...想不起来关于严嵩收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好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的) |
|
五星纪录片 |
|
结构很清晰的纪录片,从艺术到金钱再到国际格局,不仅是一场盛大狂欢,更是一场规则被严格制定的游戏,确实有一定的传奇性,到最后,画作的真伪已然变得不再重要,而艺术终于还是成为了政治和权力的棋子。不管是不是达芬奇的真迹,如果他在天之灵看到这幕的话,恐怕自己都会无奈地笑出声吧。 |
|
2022-06-27
哈哈哈,除了那个浮夸艺术评论家,大家都心照不宣,看纪录片最有趣的就是看每个人的说话状态,总之给你个表情你猜我到底啥意思。一切骗局都是人们对奇迹的期待,一切过度宣传的思想背后都一定有鬼。艺术市场就是纯粹的投资,买不起的人才会有所谓“震撼心灵”。 |
|
好无聊好做作,营造渲染的气氛让我感觉到极度的尴尬和虚假 |
|
三段式,第一段还在讨论画作真伪问题。第二段上升到俄罗斯富豪洗钱,艺术品中介的贪婪。第三段就变成了政治权力之间的缠斗。所谓的「艺术」都是要被世人认可的,而一旦认可就与知识、金钱、权力密不可分。「艺术」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是权力。 |
|
Jerry Saltz过于真实aswl |
|
4亿美元+5000万佣金。9.5分。 |
|
艺术,钱,权,政治,这个格局越开越大,最终收在感情上也是没有想到。 |
|
哎 所以到底是真是假 有人愿打就有人愿挨 |
|
只能说Dianne Dwyer Modestini把这幅画修复得太成功了 |
|
我本以为这个纪录片会非常枯燥,毕竟这些艺术画作我是一点也不感兴趣。没想到这片出奇的好看。把这些艺术圈底裤都扒光了,现在世界上这些所谓的什么画家大师,什么珍贵名画。都是资本家炒作出来的,几年前王健林上《鲁豫大咖一日游》时毫不避讳的说接下来要包装炒作几个画家。影片结构非常清晰,分为三段叙事,第一段讲艺术,讲《救世主》这幅画的前世今生,怎么来的,怎么炒作的,到底是真是假。第二段话锋一转,讲金钱。讲述这幅画的第一任俄罗斯买家和这幅画的作用。说白了,这幅画的真正价值,那些富豪根本不在乎,艺术?老子只认钱。第三段又转向讲起了政治,也是这幅画的最后拥有者,沙特的王储想利用这幅画来提升沙特的存在感。到最后,这幅画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没人在意这幅画的本质了,都在利用它,榨取它的价值。9分。 |
|
权力,权力,还是权力。 |
|
艺术品交易是金钱游戏、权力的游戏。热爱、艺术价值、欣赏…这些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于艺术品交易而言是被创造被赋予的概念,艺术价值本身≠价格。果然,它是比卖淫和毒品更不受管制的黑色产业。 |
|
对那次创纪录的拍卖印象深刻,这玩意疑点太多,当年就有很多专家认定是伪作,纪录片的后半部分不错,说白了一切都是商业炒作,有这种架势,假的也能被洗白。我是一直认为洗钱啦,中东富豪也不傻的。其实按照当下的说法,一件作品只要有话题性,它就是值钱的,流量即是价值。 |
|
故事足够有趣,以艺术、商业、政治三个章节,讲一幅疑似达芬奇画作成名后交织着质疑与惊世的命运。丹麦纪录片导演有不少敢想敢干的,装外交官尝试走私钻石、陪北约士兵执行任务什么的,这次采访到了方方面面的当事人,从修复画作的专家到中情局特工,当然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位不到两天净赚雇主4750万美元、最后被寡头搞到身败名裂的经济人,这些人面对镜头的状态很好(比如经济人自曝请扑克牌手协助谈判,他的态度很开放;某专家表示很多事情不能戳破,因为他无法脱离这个包裹在爱、金钱和权欲的世界),而且采访画面很电影化,制作精良。内容也有深挖,像在机场自由港进行的艺术品免税交易,黑暗程度堪比毒品和娼妓。拍卖公司炒作作品的招数惹人注目,卢浮宫收回宣传册的细节令人起疑,沙特王子借艺术品结交欧洲的努力十足任性,编导对多声部的协调见功力 |
|
Power is never neutral. |
|
故事其实设计得挺好的,尤其作为纪录片来讲,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前面层层叙述的时候我就有点疲乏了,后面一直一知半解。 |
|
书能够把事情讲透,纪录片能够把冲突体现得更强烈 |
|
不纯粹让整件事异常的无聊 |
|
我是覺得調查記者扯太遠了⋯⋯邀請某明星也太扯了不就一個名字嗎 前情大概都知道 拍賣場到底有什麼好看的呢 不過還是把懸念堆起來指到阿拉伯和法國腦袋了 當然記者是品鉴的外行 这个片子是想讲个故事 且看后事如何吧 |
|
這部記錄片保留了真實的特性之外,由於故事本身非常有爭議性,所以也為故事蒙上了懸疑色彩,就像在看懸疑推理燒腦片,看起來比普通的紀錄片更有趣、精彩。“藝術行業是除了毒品、賣淫之外監管最空白的行業”,所以揭示藝術圈的內幕足以滿足大家的獵奇心。可怕的是,當你進入了這個體系,就意味著你開始接受這些遊戲規則。
盡管至今仍有不少人質疑它出自達芬奇之手的真實性,但毋庸置疑,這是現存拍賣中最貴的畫作。所有人的討論/質疑,意味著它已經取得了成功。藝術行業交易的不透明程度讓藝術變成洗錢的工具,黑錢合法化這樣的一個套路,我們在面前看到的只是4.5億這個數字,而數字會讓我們麻木,背後是貪婪的人性和欲望。人的本質是貪婪。這樣,藝術炒作現象永不停止。 |
|
#🍋观影# 借达芬奇之名,讲艺术品拍卖。啥拍卖?就是洗钱~ |
|
这部纪录片讲的不只是这幅画 讲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那就是一切“真假”和“事实”都可以被买通被谈判被中间商倒卖被当权者掌控。我们生活在一个生意里 普通人只是商品或被用来哄抬物价的分母 极少数人拿金钱或权威来交易和操纵 拍卖锤也好 核武器也好 只是帮他们达到目的的多种途径 |
|
#观影手记# 2391
艺术品越来越具备金融属性远离大众(推荐《万物有价》)。
俄罗斯寡头为什么告画商欺诈?就算整垮画商,这不是有损他手中画作的商业价值吗?何况除了这幅,其它都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之类名家的无争议作品,这官司怎么打?
所以,卢浮宫的鉴定结果画是真的,但是不想把它抬到和蒙娜丽莎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拒绝沙特王储要求的展出位置,后者愤而拒绝出借,是这样吗?
两幅X光图,一副呈现所谓“鬼影”,另一幅则轮廓清晰。反正要我说这不是达芬奇,虽然同样构图下这张是精品。
没有85%那么夸张,但修复者真是做了不少“工作”。
拍卖行的广告,亦是杰作。
好奇怪我印象明明是,王储专门建博物馆展出这幅画,但现在它不被视为达芬奇作品,王储4.5亿吃了大憋,展出计划也搁置。
甚至觉得拍这片是为抬高此画身价。 |
|
精彩绝伦,充满戏剧性。艺术世界的展示对外行人很友好,关于虚实真假的探讨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导演最后署名隐藏在说故事人后面,值得尊敬。 |
|
好买卖 |
|
100.08 |
|
电影里的一切都超出了我的认知,艺术、金钱、权利,都是我没见过的世界。但是那幅画就像有一种魔力,让人瞬间被吸引然后平静下来,就像蒙娜丽莎一样。神秘的达芬奇。4.5亿美元的救世主。 |
|
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一部全片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並且思路异常清晰的片子了。意外的是导演还能保证不附带任何主观导向,尽量客观的把一个事件梳理清楚(虽然这其实是基本功……)最享受的是能看到被采访的每个人的所思所想,这不就是人性的照妖镜吗🌝 |
|
20221003,B站,艺术、金钱、政治,三章层层递进,现实中还在发展,8分
https://salvatormundirevisited.com/Introduction |
|
有人创造,有人利用,最后艺术品成为了权贵游戏的筹码,甚至其是真是假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了。
当你把美好看得太重,美好就会开始反作用于你了。 |
|
布局稳当,素材挖掘也够,表达体面 |
|
到最后,都不是艺术 |
|
这么说来,光靠几个专家鉴定,还真不好说一幅画到底是不是谁谁的真品。达芬奇一辈子至少画过上千幅画,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最简单的方法,还是传承有序,记录它的整个流向。 |
|
个人来讲,不是很吸引我,是因为对达芬奇感兴趣才看的。几个事件都挺有意思的。 |
|
如果画中的救世主能显灵 让拍卖行上那些为一幅作品能豪掷九位数的幕后大佬贪婪压榨剥削欺骗来的不义之财 最后能落到每天1.90美元贫困线都达不到的人手中 让他们不用再吃了上顿没下顿 我就相信它名副其实真的值这个价 |
|
顶级art dealer做以亿为单位的买卖怎么跟留学生群出二手的似的? 85买的,125出,真假害不确定。还发短信假装有别人也想买。非常有悬疑气质的一个故事,拍得差强人意啦。//沙特阿拉伯王子2要是真把画整沙漠里了,真假高低我也得去看一眼: 确实是上层人物政治与艺术的腾挪变幻中一颗说啥是啥的韭菜,好展览永远的comfortzone |
|
大概即便旷世奇才被称为“未来人”的达芬奇本尊都无法预见到,自己或他人(模仿其风格,毕竟目前也没有完全证实救世主出自达芬奇本人之手)的一副宗教画作,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会成为金融产品、政治筹码和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流量热点,却偏偏不是艺术品本身,更谈不上宗教信仰的洗礼。纪录片的切入点很辛辣很讽刺,一层层揭开扑朔迷离名画背后那个公众难以想象的灰色地带,是亿万富翁、千万亿资产、隐形的避税港、沙特王子和权贵世界的权利金钱争斗……这个世界太复杂太叵测了,连救世主都无能为力。 |
|
艺术品的价值是人赋予的,哪怕不是达芬奇,一场这样的历险,足够它有这样的身价了。 |
|
参了政治因素,一切都像是一场骗局! |
|
最后,画的真伪反而没那么重要了,这段经历以及曾经拍过4.5亿$赋予了她价值。艺术,从来都和金钱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