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笑不出来的故事,一个过于优秀的主演,一个愚蠢至极的穿帮镜头——瑕不掩瑜,其实真不用学什么大导,不要相信话语权,讲你自己的故事。
不过,这个世界不能跨越的东西还真多,真爱,三八线,浅浅的海峡,还有阿拉伯和犹太。 |
|
如果你希望人生过得有意义,家庭里就得有个孩子。当他哭泣时,我们会很着急。当他尝试模仿我们时,我们会笑出声来。 |
|
一个巴勒斯坦父亲在一位以色列孕妇的帮助下,带着病逝不久的幼子遗体,穿过重兵把守的巴以边境,回到故乡的故事。原本并不遥远的回家之路,因为巴以民族矛盾而变得充满曲折,格外艰难。也从一个角度表达出民族和解的强烈愿望。 |
|
Cross the border / 女主角张力 🐂 |
|
深情的离别,静默而短暂。 @ 2021.6.13 一带一路长三角放映电影周 合肥长江剧院 |
|
这样的题材在剧本层面可以做的复杂,也可以忽略情节走向回归电影本真的诉求。本片选择了后者,情绪克制,情感隐忍。但其实这并不是我这个观众想要看到的。 |
|
邻居来到楼上探望,并不知道主人冰箱里放着死婴。游客来到死海旅游,并不知道酒店冰库里放着死婴。那个叫奥马尔的孩子在以色列辗转,只能在冰块里安眠。当命运要令人为难,在自动饮料机前都会缺少零钱。边防宵禁,一个孩子无法回到故土,却遇上了好心的女士。父亲失去了孩子,就像约旦河两岸无法弥合。 |
|
3.0分 |
|
带尸体回家这个动机从一开始就很抓人,没想到是如此心碎的上不了路的公路片,个人命运被朝令夕改的政策随意拨动着,带奥马尔回家很难也很简单。感慨是以色列的公职人员好多女性(包括出场的警察也是女的),感觉挺厉害的。 @2021SIFF 百丽宫ifc |
|
一场难以言状的在路上,和昨天《宵禁》的问题真是大同小异,绝了。又是空间上的限制,巴以冲突下的边界封锁,但人物行为逻辑实在有些莫名其妙。男子除了带孩子回家的执着没有更深一步的立体面刻画,歌与孩子的幻视没有让我有任何动容,而女主进入后开始倾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感故事,更是大量边角料来企图塞满女主人物形象,后半段刻意制造戏剧性冲突。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微妙种族组合也是探讨得浅尝辄止。2.5。 |
|
一直悬而未决,因而有了悬疑片的味道。虽然很多东西似乎都浅尝辄止,但能在Luxe厅看到这样一部电影还是很难得的。SIFF杭州分会场 |
|
24thSIFF杭州分会场。故事设定很有趣,可惜被男主沉默的性格拉垮了。 |
|
【以色列】地缘政治冲突议题与基本的人性感情互相重叠,在中心故事与悬念的选择上,它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一路所经历的麻烦,穿梭于不同仪式习惯之间的考量,以及齐齐上路两人所建立的心情;那种生死面前严肃认真的折射和偶尔穿过的幽默交替进行。不太好的是进程太过缓慢,并且中间陷于一大段和本身故事没有多大关系的拉扯中;当时在SIFF放弃选了另外一部有着很相似设定的《心之归途》,似乎后者要更值得些。 |
|
完全可以围绕族群、文化、民俗等方面壁垒展开的丰富表达,变成了轻描淡写的类型化叙事…… |
|
找电影的时候偶然看到,匆匆扫了一眼,以色列电影,片名叫带奥巴马回家,哇,好像有点看头,以为是政治喜剧,今晚拿出来看才发现片名原来是带奥马尔回家… |
|
疯狂大迟到,但还是追踪上了剧情,但也太无厘头了,所以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呢?#SIFF2021 |
|
巴勒斯坦男人带着孩子的遗体在以色列孕妇帮助下回家的公路片,不看不知道这么morbid的故事能够成立,而且还拿捏得很到位,甚至有些并不违和的喜剧瞬间。没了怀揣bad faith的政客,这个世界可以很美好。 |
|
2021siff11长三角放映。题材很好,巴以冲突下发生的回家事件,不过本片一众都是好人,女主简直是人性之光,一堆逻辑站不住脚的地方,索性一手好牌打得也不算太差,剧情还是抓人的。 |
|
多余情节不少,人物动机成谜,塑造平平,最珍贵的是摄影机捕捉到的具备现实质感的种种细节。 |
|
没有成不了三的二,音乐响起来,还是会有动容。 |
|
看不下去 |
|
故事一般,拍得很平淡。 |
|
东京2020 |
|
题材是好的 故事讲得不太好 很多情节很牵强 让人想不明白 希望巴以冲突早日解决 世界和平 |
|
#SIFF长三角 除了包裹”被发现”设置太频繁把我气/吓到跑厕所和叙事有点拖沓之外,都太美了。大象的不可说很美,眼神的流动互文很美,Salah忧郁的睫毛很美,红灯闪烁风中的站立很美,拥抱则美到心碎,像祷告一样虔诚地闭上眼睛,又像烤物缓慢接触到温热的油锅,滋滋作响的环抱。关于动机问题,Miri卖的报纸是以最左的中左报纸且关心在以的阿拉伯群体(cr.wiki) ,也许报纸影射了她的倾向?但她在被上司压迫的情况下选择了帮助更弱者(真实的人),也许电影想通过展现人民互助(一种纯爱)去讽刺人们所超越了的、被内化成身份认同的上游政治,包括报纸代表的冠冕堂皇的liberalism。不过实在太美了,就按边缘者基于互相共情的相爱去理解吧🤧 |
|
#2021上影节第四部#很平铺直叙的一个故事,一直在兜圈圈送亡婴回家,就是过不了巴以的防线,最后竟然就是解除了宵禁就过了。令人惊讶的男主连一句谢谢都没跟陪他兜圈圈的女主说,巴以之间的冷漠竟然已经如此了么。 |
|
【SIFF一带一路长三角放映】
以带死去的儿子奥马尔回巴勒斯坦为线,串起来了在以色列境内的一个个公路上的故事,相助相守,分别时却相望无言。
歌曲里那句“没有不成三的二”让我难忘。 |
|
怀孕的母亲救助了丧子的父亲,编剧的鬼斧神工。一个没有下文的故事,民族隔离、封锁战乱,将这种没有下文划上了加粗的句号。女人是可爱的,母亲是可敬的,这样可爱又可敬的存在让一片大地上多少能残存些希望和美好。
#2021SIFF#
#心电影2021_73# |
|
SIFF21第一场,每次都赶个末班车。喜欢这种闷闷片的气氛。可惜自己依然是背景知识匮乏很难理解到深层次的表达。 |
|
我不是很了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纠葛,但巴以冲突却是在新闻上从小听到大的,这种冲突有宗教、民族的历史原因,且一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那个地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萨拉赫与米莉所面对的困境不仅仅是边境上高耸且坚硬的墙、不仅仅是实枪荷弹的关卡,更要面对的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冲突问题。有形的墙总有倒塌的一天,无形的墙却可能世代延续。 |
|
公路你妈的路片,种族沟你妈的壑,一天到晚贴标签,就是一个细腻好看的爱情故事!!! |
|
SIFF24 |
|
昏昏欲睡 人物行动逻辑简直莫名其妙 |
|
《带奥玛回家》(台译)。
——2022-04-22/CinemaWorld世界影城電影頻道[观影者256] |
|
三星半,克制,很稳 |
|
Long way back home. |
|
上海电影节长三角特辑 一直很喜欢北京上海电影节总是能看到一些不错的冷门佳片 已经是2020年了 人们还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中 或许疫情让我更能体会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 却由于战争 政治 以及疾病复杂化。 珍惜当下吧! |
|
#SIFF长三角 巴以冲突阻碍的回家之路,题材很不错,隐忍的情绪表达,人物处理单薄了些 |
|
不知道巴勒斯坦人看了后,有何感想?巴以之间有不可调和的仇恨,陌生人给予如此巨大的支持,显得有些伪善,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
|
#SIFF214 |
|
以为是围绕孩子展开说路上遇到的种种,但发展成了男女感情?和种族问题? |
|
#SIFF# 来时好好的,回不去了……和《狐步舞》、《奥斯陆》分别从平民、军人、第三国家视角看巴以冲突,战争过后没有真正胜利的赢家。 |
|
带奥马尔回家 看着很难,能把观众逼到这个份上的电影算极致了。故事不复杂,巴勒斯坦小朋友在以色列先心病手术失败去世,父亲要带他回家安葬,偏偏那个时候巴以在打仗,边境关闭了。一个《落叶归根》般的故事,导演处理的极冷,整个电影父亲一滴眼泪都没流,也几乎没有较大的情绪激动,甚至连台词都很少。如果不是要同帮他的以色列孕妇介绍情况,这个角色可能不超过十句台词。话少不代表内心没有动作,虽然孩子在旅行包里,但一直用怀抱的姿势。在孕妇家里,一场给孩子洗澡的戏就是一个父亲给孩子洗澡的标准动作。没说啥,又处处在说什么,比那些喊着 我爱你 难受的多。大概内心已经压垮了,为了孩子又必须强大起来。太难,太苦。 |
|
6.12百丽宫.略显尴尬的公路片,简单点到了种族与政治的沟壑之深 |
|
2021.6.19一带一路展映,苏州苏艺中心 |
|
那么有冲击力的题材却拍得平平淡淡,比同题材的<归途望乡>差远了 |
|
上影节看完,故事围绕着带死去的婴儿回家开展 节奏比较慢 看着有点难过 电影结束大家都自发鼓掌 感觉电影节看电影好有仪式感 |
|
从开头就被深深吸引,泪珠滚滚,情感表达张力强,故事情节简单但非常打动人心,回忆起曾经旅行中东国家的经历而觉得深有感触。 |
|
特别的公路片,胜在克制 |
|
Jamais deux sans tro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