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活着 想不通就是受罪 想通了就是幸福 |
|
一个靖大爷串起整个京城的老头儿,那腔调那街巷那朴素而生动的人生哲学,让每个流亡在时空之外的人难以拒绝。 |
|
“人活着就是一个吃饭的问题,只要不愁吃不愁喝日子过得去就可以了,但是要以善心对人,多做点事情就能多活几年,对他来讲,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是幸福” |
|
长寿指南:有个明确目标、规律的饮食、多活动少烦恼;活着,想得开就是幸福,想不开就是受苦,老爷子很有个人风格,利索干脆,说“他妈的”都说的毫不拖泥带水,北京人的精气神? |
|
看过这部片儿的拍摄花絮!老爷子挺辛苦的,有一场戏让老爷子坐在门楼口,那里正好有穿堂风,老爷子为了顺利拍摄,一句怨言没有,回家就病了!比一些年轻大腕儿有职业素养! |
|
真实、自然,这样的镜头才更有力量,比后来那部假模假式的《剃头匠》可强多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
|
对结尾的一幕印象很深:靖奎老人找了个路边剃头匠给自己理发,绝口不提自己的身份。 |
|
刚从北京回来,02年的京城好多景依旧。人生不就这回事,大梦一场,不如啥也别争,想通了,也就那样。16年除夕夜看这片,挺有感觉的。(2014年10月31日上午9时20分许,传奇理发师靖奎逝世,享年101岁。) |
|
这位大爷是老九的街坊,他先拍了这部,几年后哈斯朝鲁又再拍了一部,老爷子身体真好。 |
|
理发手艺师傅靖奎大爷的真实生活,哈斯朝鲁06年的《剃头匠》是建立在这部纪录片基础上的。 |
|
其实我一直觉得纪录片,拍摄手法,镜头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内容,纪录片之所以有打动人心,震撼心灵的力量,那是源于影像中记录的动人故事。内容到了,其他的形式都无所谓了。这部作品作为故事片剃头匠的原型,它无疑讲述了一个好的故事:以一个老人的视角记录着一群耄耋老人的生活状态,默默注视着他们的生与死。 |
|
坚守可以让时间成为配角,专注能够把生命引向极乐。 |
|
时代的旁观者,用有心有茬的活法完成达观的传授。可是当他独坐时,光线投射进屋,一口烟氤氲出来模糊了表情,好孤独。 |
|
靠一个剃头师傅串起一群北京老头的生活百态,命将至终点的老人们个个活得乐呵,他们的絮絮叨和抱怨,像一种记忆里的生活,平淡、朴素,且挥之不去。这种纪录片里蕴含的人文关怀会吸收膨胀,终将纳入生活。为电影双手捧上满分5星! |
|
我觉得变老的就只是您的皮肤 行动啊心态啊都还那么机灵 那96岁的老爷爷 也太厉害了 我也要像你们那样积极的马马虎虎过日子啊!! |
|
不知道老爷子如今可好 |
|
靖大爷何许人?体面的卫道士,精神导师,老头们活着的一点希望。传统最后消亡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要想活的长久怎么办?知足,不在世,心情舒畅,思想没担负。
还有记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场大梦,大梦一场。
要我说,这想通想不通的问题还真是个问题。
至于其它的我没啥想说,杂陈。
只得引用老头子的话:“得嘞,又一天,又一天…” |
|
动容鸟...为那逝去的传统,为那变味的京味.老人真是太可爱了,爱岗敬业又洞察世事P.S.真的没人打一星两星呀,so impressed |
|
2016.02.14 看剧情片《剃头匠》,2023.09.12 看纪录片《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靖大爷,原名靖奎,1913年02月03日生于北京,……,2014年10月31日上午9时20分许,传奇的理发师靖奎因病去世,享年101岁。 |
|
靖大爷昨天去世了 |
|
通过敬大爷以及他的老主顾经过时间沉淀的那些独特的生活哲学,将北京以及这个时代的变迁都融入在那一次次理发刮脸之中。。。ps:0f669ea1-5ab5-11df-8fdb-0015c55db73d/ |
|
谁更老?我有!:)。。 |
|
我一直觉得她心态那么好,也可以活到九十一百。可看着片子里的老人到了七八十岁,很多都在等死,只是他们不说死,说回去。我想这个等待的过程对谁都很煎熬。想到这,我又觉得她这样回去,是对我们和她自己,最大的礼物。 |
|
其實這個片子 我是看的一個關於它幕後故事的電視專題節目 是在南方的一個夜晚 和曾經的初戀一起看的 |
|
一个剃头师傅和他的主顾们的老年生活 他们现在都在哪呢?以前只能活到七十,现在能活到一百,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啊~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是幸福 这样的传统手艺人越来越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86aea0100h45p.html?t 原来他后来还演了一部电影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 |
|
靖大爷的老主顾二十来年死了四百多,他笑说:“完了完了,得了,他们死完了我也就不干了”。2002年10月底的北京透出寒意,靖大爷87岁,从事理发行业70年,解放前在繁华的地安门大街拥有自己的理发店,现在骑着小三轮,给什刹海的居民上门理发。靖大爷的老主顾有几个特点:高龄,男性,爱聊生死,退休工人为主,曾经也有梅兰芳傅作义这样的贵客。靖大爷是个货真价实的手艺人,那把剃头刀在他手上舒展自如,一招一式很有范,刮头、刮脸、刮耳毛、剪鼻毛。北京市中心什刹海的那片居民区,2002年还是老破小,一眼望去的简陋,烧的蜂窝煤,和普通乡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并没有两样,老主顾们偶尔会谈论起即将拆迁的话题(以后北京发展越来越快,差距一下拉开了)。靖大爷的头发是谁理的呢,原来他就在路边找个露天理发摊完事,也不提自己职业,哈哈 |
|
看完之后对人这一辈子和死亡又有了一层认识。 |
|
荣获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类大奖、长片类编导奖和录音奖。真实的永远是最感人的。老人们的对话中经常包含真理啊! |
|
这个感人.. |
|
生活的真实感在镜头前罗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海鸥洗发膏的味道。只有真实的才能从根本打动人心。这不是中国的理发师陶德,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剃头匠手艺人,但还是能让人心底微微的颤动。 |
|
为了看孝子洞理发师提前先看一下什刹海的理发师靖大爷。纪录片时长很短,在记录老爷子历史讲述的纪录片里,却伴随着许多弹幕讲述自己被封在爱丁堡,也随着纪录片成了历史。观感不佳,老爷子屡次提到解放前吃苞米面现在吃白面怎么还有很多人不知足,其实解放后也有好长时间是吃苞米面的,普通人吃白面纯属新近的事。看了07年北京青年报对老爷子的访问,老爷子也是历经公私合营等大风大浪三起三落被苞米面pua的一生,所以知足不知足这个问题是老中历史的特殊性,不能当真。 |
|
别说这些二零三零后了,就是五零六零后也不见得跟的上这个剧变的时代啊,更何况是帝都。刮脸这门手艺消失了,转头一看,吉列也出锋速三了,剃须泡须后水也取代了透明皂。老爷子反正想通了,把他们都剃死了我也就差不多了~ |
|
遗失的人 遗失的年代 |
|
老人的心态很好。对比家里的老人,什么都放不下,跟小辈们斤斤计较,每天都活得不开心。这是为了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
|
想到我外公了,他也是个70多岁的剃头匠,只是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脑袋让他去剃了。想得通才是幸福,想不通就是遭罪。 |
|
2011June26,九亭,DVD。 |
|
2002年的地安门跟现在都是物是人非了…… |
|
很多年以前,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过这部纪录片,没完整地看下去,匆匆一瞥间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今天终于安安静静,一个人看完了。我这一代人,还经历过最后的传统生活,看这类刻着时光痕迹的影片,感到温暖的同时,也不免有股难以名状的伤感。准备拆迁的旧街陋巷,风烛残年的老人们,靖大爷的乐观豁达和通透平和,北京城冬日的暖阳······这里面有对过去的岁月中美好的部分的怀念和留恋,有对晚年孤苦病痛的心酸,也有对行将消亡的传统的纪念和遗憾。 |
|
晚年的生活他们更想得开了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乐观...活在他们心中的小圈里.... |
|
通过它,对胡同儿和炸酱面有了神往。 |
|
挺好一题材 执行的太。。。唉 |
|
它告诉人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生命。乐观使生命更美好。 |
|
原来敬大爷之前还拍过这个啊!就是流水账似的记录敬大爷的生活,挺好,真实。比《剃头匠》那个摆拍好多了。9分。 |
|
《东方时空》“讲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
|
当看到结尾,给无数人理过发的敬大爷只能在冬日寒风中的户外简单一推,鼻子就酸酸的,又过去了十年,老爷子您还安好吗? |
|
选题为王。看开头就觉得粗糙,往后慢慢入戏就不嫌弃了,包括旁白的表达方式在这里也还可接受。一个接着一个剃头的画面,三言两语的交谈,最后到他自己上街剃头,less is more的典范。最近很爱关于老人的主题,这个片子里他们说死了就是完了,完成了,回去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
最后看到敬大爷理完发走在马路上,远处一辆大公共缓缓开过来,忽然就代入了自己眼中小时候的北京。可能人就是做梦呢,这一生就是这样,有心有茬儿地活着就行了。想不通就是受罪,想通了就是幸福。 |
|
老人是社会的智慧终端,但同时也是最被遗忘和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和所有老旧的事物一样,向死而生,耀跃光芒 |
|
2002年拍摄的,棚户区,老人,剃头,唏嘘不已。北京目前还有这样的棚户区。 |
|
全都是我的小时候的地安门!那时的什刹海,景山后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