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th SIFF# 2021圣丹斯世界剧情竞赛及柏林全景入围。导演本人背景复杂,生在意大利,长在德国,在阿根廷学电影,在法国比利时德国工作……这种跨国身份也让他影片中的人物各种语言无缝切换,多视角叙事做得也很精巧(一家人带个老鼠,总觉得cue得是欧容的[sitcom]),“闯入者”激发的家庭危机与走向右翼的社会问题并行,没有局限在经典的“房子惊悚片”套路里,而且也避免了这种多视角经常会有的无聊重复和格局小的毛病。视听语言上也与人物及视角匹配,比如开头鬼视点长镜头很有意思,老鼠视点也挺亮,后面的机位角度也都做了精细构思。影片相当值得一看,尽管在柏林期间并没有时间看…… |
|
尖叫与闯入,富足之家的生活波澜,完美表相下的不完美- -低配版《圣鹿之死》,仿佛就能概括。结局留下的东西很酷,但前提是要“撑”过前面几乎所有的陈词滥调。 |
|
导演手法蛮有意思,故事看完也没啥收获,分崩离析的一家人 |
|
2021SIFF NO.6 像悬浮在老宅的幽灵 调换的视点与叠化的时间中一次次重访相似的场景 发现守约与背信、“我们的孩子”与“你的孩子”、“我的想法”与“我们的意愿”之间好像并没有隔着多远的距离 重新叩问片头视线的归属 迷幻电子乐也愈发松弛而怏怏 直至垒起大厦在最后一瞬轰然崩塌 也许家庭片的悬疑因素本就是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
|
【3.0】 |
|
由结尾的老鼠视角落于俗套。
是否真的有人?一阵风?自然因素?有什么分别呢。人的梦魇永远只源于压抑的精神状态,人的痛苦只来自于人,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
父亲的人物塑造抓住了一些很传神的东西。我实在太熟悉他每句话的语调和句式。“你应该”“你要”“你不能”,孩子哭泣的时候他说“我们静下来好好吃个饭”,看似是语气的软化,但你会发现,他从来不懂问一句“怎么了”。父亲就是只会用祈使句说话的吧。
其他人物虽然算不上单薄,但是挺刻板的。就像整部电影描绘的家庭矛盾,很具有代表性,但因此失于生动。
喜欢最后两个孩子的对视。这正是这个家庭中其他人物关系缺乏的东西,相同处境下的共情与理解。 |
|
结构上的那一点小技巧跟上午看的《热带往事》异曲同工,可视听平庸太多,再加上这个故事本身有任何值得被拍出来的地方吗?|SIFF2021第3场 |
|
70/100 #SIFF2021 |
|
交錯的時間,變換的視角,一個小意外捲起了一場漩渦、一場風暴,把前因後果通通交織在一起,讓一家人的問題徹底曝光,最後,意外的真相成了暴風眼,除了觀眾都已經無人在意。#SIFF2021# |
|
上影标记8# 还挺喜欢这个讲故事方式 |
|
#Berlinale71 Panorama# 盲选惊喜,很好的心理惊悚片,通过一次意外小事件从而带出一个家庭里所有家庭成员的内心秘密和关系,视角虽多但不乱,同时避免了叙事的繁复,徐徐展开拼成全貌,将日常波澜刻画得不动声色,氛围极佳。 |
|
中产女性选择离婚的理由。事实的真相有时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就像后现代电影,宏大完整的叙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个体的感受和情绪。 |
|
SIFF第一场,叙事方式挺引人入胜的,披着悬疑外衣的家庭片 |
|
#2021圣丹斯&柏林71全景 |
|
【SIFF】暗流涌动下的是贫瘠的戏剧张力 |
|
多视角叙事,我以为这么大阵仗要讲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多视角不聚焦一个核心点,各自为战,那也就剩下多视角了。 |
|
#SIFF2021# 2.5。头20分钟犯困睡过了叙事第一回合…往后就像是在解谜一样搞清楚到底发生了啥,到结尾居然还看懵了。但这么小一个故事能讲成这样还是挺精巧了,“入侵者”/家庭惊悚的点子和发展都比较完整(想想秘密访客…);好玩的是想了半天惊悚感怎么来的,最后觉得是因为男主是《暗黑》里的诺亚…开头幽灵试点的长镜头很奏效!但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几场戏的缘故,叙事精巧之外真的非常平庸,越往后越对真相不感兴趣,但同时这么多人物也没一个立起来让人能共情,于是最后就冷漠脸看完… |
|
很喜欢,对那种处于一段关系中的无奈感同身受。想离开的时候,又一瞬间妥协。夹缝中求生,却忽视了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感受。 |
|
变换不同视角去看一桩入侵事件,实质上探讨的还是家庭(尤其是夫妻)关系。划船的镜头和老鼠视角还蛮有意思的。 |
|
欧洲典型中产家庭,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产生的微妙情绪、感情、事业、成长的纠缠。很多一句带过的镜头,如果了解欧洲历史与现实,就明白其含义非常有所指。所以,此片看上去简单,其实蛮挑观众的。不同视角反复叙述一件事,让此片又可以不那么“挑观众”接些地气,即使一个背景白目观众也可以体会到些许“叙事”的乐趣。 |
|
#上影节#之旅不完美收结。花俏的形式没有坚实的内核来撑。镜头可以画个圈,尤其开场。叙事的赋格追求用力嫌猛,以致破碎,牵制了家庭矛盾的表现。只看到夫妻间的各种micro aggression,女儿的青春期愤怒和儿子的儿童视角都展开不足。终了的老鼠视角想说什么?父亲的虚伪? |
|
#Sundance2021-66,4/5,目前为止drama单元最喜欢的一部 |
|
#SIFF 人与人之间,淡淡的割裂感,充斥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就算没有crisis,他们也只会渐行渐远罢了。多镜头按不同的时间去叙述非常有意思,没想到从头到尾都是我的瞎猜haha… |
|
在上海电影节看的 唯一一场 没有观众掌声的电影… 不知道是不是层次不够 我真的没看懂( ̄∇ ̄) |
|
210612@科技影城 |
|
3.5通过不同视角呈现出一场家庭迷因式的反思,最后结尾其实也是某种困境的爆发,时常还是要仔细想想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为何会产生困境~ |
|
65/100 #KinoMeetingPoint# |
|
是电影催眠了我,还是生活?话说科技影城这块小屏幕是专接欧洲郁闷文艺片的活儿吗? |
|
SIFF#2,德国电影一贯的暗淡下冷静讲述内心戏的设定。不如去年的身份流亡。 |
|
有点无病呻吟,多视角也不算新意了...旁边的小哥几乎睡了全程 |
|
2.5 |
|
昏昏欲睡 |
|
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只看出来了导演对女主侧影和头发的痴迷。这类电影对如今的我来说只能憾评为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
|
这片很不错啊,叙事,摄影,镜头都很惊艳,绝对被低估。整体营造的冰冷冷的风格,暗潮涌动的情感,太合我意了 |
|
是我想看的适于探讨人际关系的叙事结构,不过冲突其实可以再强烈一些。上影节 |
|
略无病呻吟了,家庭中年危机关起门来丢给家庭心理治疗就好了,拍出来折射资产阶级就有点小题大做 |
|
如果不是片中那些硬加的莫名其妙的吓一跳镜头我还能多给点分。看的时候会想到《暗黑》,还好出场人物没有很多不会像《暗黑》那样脸盲。打乱的时间线和不同的视角,琐琐碎碎的家事公事和一点一点起了微妙变化的家庭成员,最后老鼠视角才是真相。感觉德国人很喜欢拍生活中的细节。其实不至于评分那么低的,我晚上看了欧洲杯2点才睡也并没有困意啊! |
|
【27thSFF】
-.5 |
|
刚刚夸完碎片叙事,这部就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非常无聊,拼图的没一块都一般,最后一块拼图更是糟糕,都拼到一起也不好看。或许有什么zz隐喻什么的?但都不重要了 |
|
大概因为看电影前我刚吃完一顿知道了无数八卦的午餐,看这个片子时一直在走神,甚至盯着前排观众的头发想,这一定是个德国人。一边走神一边看片子里一家子人的糟糠,我好像看懂了又好像完全没跟上,在电影院这种公共场域里获得这种体验也是挺奇妙的。这家人太普通了,但这句话说出来本身就挺悲哀的。然后我为了找点看完电影后获得的体验,我就在想,这种搞成话剧比搞成电影好的文本叫什么来着? |
|
“2021|德國 法國|DCP|102分鐘|劇情片|彩色|保護級
導演、編劇|羅尼.特洛克(Ronny TROCKER)
主演|《為愛出走》馬克.瓦斯奇科(Mark Waschke)、《蜂蜜之夏》莎賓.蒂莫提歐 (Sabine Timoteo)
“幸福家庭的假象
一觸即發的入侵危機”
妮娜與揚這對中產階級的都會夫妻,共同擁有一家經營有成的廣告公司和一雙可愛的兒女。某天,揚打破了夫妻協議的原則,接受新客戶帶有政治色彩及黨派立場的要求,妮娜因而對此產生了極大的反彈和排斥。為了讓工作上日益加劇的緊張有所緩解,他們全家人在週末一起到海邊的房宅渡假,然而不速之客的神祕入侵,卻讓這場美好的旅程變成惡夢的開始。當意外事件透過每個人的不同視角去解讀…”
《1.7人性遊戲/HUMAN FACTORS》(台译)。
——amc電影台(台版)·观影者第260位/2024-06-14午后0:5 |
|
德国中产一家人焦虑病态下的鸡零狗碎的日子 |
|
这种讲述家庭关系的方式简直踩在了我的雷点上 |
|
有点可怕 |
|
SIFF 6.17 病态家庭包裹悬疑惊悚外衣 多视角 |
|
的確是今年Sundance非常亮眼的家庭驚悚劇。在一個多語言、微型歐洲融合的家庭與辦公室裡,正上演著一齣令人麻痺的資產階級悲歌;只是這齣悲歌,最終沒有走向Michael Haneke式的毀滅。儘管導演Ronny Trocker貌似將Human Factors打造成一齣心理驚悚劇,恐怖並非始於入侵者,而是來自家庭內部的分崩離析;Human Factors幾乎可以形容是社會瘟疫的簡單症狀,而這個病徵早已深入家庭成員的血液。在Human Factors裡,導演將那些片面的、政治性的恐懼束之高閣,恐將造成一般觀眾對電影產生某種美麗的誤解。即使如此,它仍然美的如那一雙可愛的子女。 |
|
多角度叙事其实不新鲜了
最后那个老鼠视角有点意思。 |
|
算是温习了一部分德语了...么得看懂...睡了一半...第一部一星电影... |
|
看似和谐稳固的四口之家,却埋着一个又一个的雷,妻子说走就走了,不过这倒挺让人羡慕的 |
|
siff第一场。看看欧洲的标准“冲奖”作品,螺蛳壳里做道场。P大点事,弄得还挺工整。叙事方式有趣,其他都很无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