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过程不难看,但打着连拍12年的噱头,也只能拍出流水账了 |
|
这就是「美国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电影」。不过那么多给5星的……其实导演要是够长寿的话,还可以接着拍《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最后汇总成三部曲《光荣与梦想:美国人的时代》。 |
|
justin bieber成长记录... |
|
……小孩往后越长越像Ethan Hawke,谁负责的Cast简直是神 |
|
好吧,哥只能说自己的青少年和普通美国青少年完全不同。 另外母亲的角色实在让嘘唏,胜过儿子的角色。 |
|
简单与波澜不惊,去感受时间流逝。只有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
|
喜欢看《爱在》的人并不一定会喜欢看这部,略平淡,反高潮,2小时45分钟显得漫长,结尾10分钟最好。拍了12年,很难体会到时间的流失和生命的味道,感觉自己离这个世界好远,未能感同身受。但依然爱林克莱特、爱《爱在》系列,爱伊桑·霍克。 |
|
观影过程很轻松,不觉得160分钟漫长,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日积月累,变成了长达12年的boyhood。厉害之处是展示了时间的力量,让其他关于成长的电影看起来只是过家家。不过话说回来,也并不觉得有那么神。 |
|
小男主简直斯嘉丽约翰逊亲儿子啊你们绝不觉得 |
|
其实我预想的还应该更深刻一点,而不只是时间匀称的堆积。然而一想到林克莱特在“Before Midnight”中对人生的看法(我们最终也只是经过),便觉得这样的举重若轻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无论现实中还是电影里,这个少年都像小树一样笔直的长大了。 |
|
亲爱的理查德同志,你这片,多找几个演员,仨月就拍好了 |
|
很一般。除了那个时间噱头外,并无过人之处。当然一部电影有这样一个噱头可能也就够了。 |
|
这一刻抓住了我们,大本德河谷浓郁的晚霞中,那点题的一句话让故事隽永。倏然想起开始的时候男孩关于黄蜂的新发现,12年里母亲的头发长了剪短短了变长,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开始认真生活,姐姐一点点变得矜持内敛少女心事如诗,而少年也长了痘痘胡子经历青春的悸动,甚至那个水管工都融入了这场时间旅程。 |
|
林克莱特能在琐碎叙事中捕捉隽永,拍的云淡风轻,没有心灵鸡汤,毫无做作油腻,全是平凡生活中真实的细腻,尽管不能像美国人那么有代入感,却也能感动于父亲的歌谣和母亲的落寞,并沉迷于能够通过这些moment来经历另一人生的电影魔力,导致四刷后依旧无法自拔。 |
|
昨天刚有记者抱怨自己青春很短,还要被各种无聊的漫长电影耽误生命,奉劝这些导演,自娱自乐的东西就留在家里自己看看玩吧。可今天林克莱特这部同样漫长(甚至长达12年)的电影,又让人体验到了电影的致命魅力。它甚至超越黎明日落午夜系列,超越米哈尔科夫的安娜,成为与7 UP并置的可泣生命。 |
|
耐心、耐心,雕刻时光的极大的耐心,对虚构影像之驾驭时间边界的重大突破。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故事本身也具超凡的细节之美,散中有聚,展现出了强大的真实的震撼之力。缺点在于有些情节呼应稍嫌刻意。 |
|
让人看到了时间的痕迹。 |
|
噱头大于内容,给四星只是感念于导演12年的执着。不过这真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电影,120分钟以后只是在想怎么还不完啊。美国家庭的平淡生活流水账根本让我产生不了代入感,也许美国人会产生自我投射,不知中土文青跟着激动个甚。 |
|
berlinale2014.Day8.人人都爱Linklater,历史12年拍摄的超级诚意之作。不过在擒熊上,我还是更偏爱《十字车站》。 |
|
这样事无巨细流水账的拍法,不是蒙太奇的精神。 |
|
世界在流转,男孩在长大。跨越12年的拍摄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与这个家庭如此真切的一起成长。每次疲惫迷茫缺爱,还好有林克莱特让你重新启程。The moment seizes you. The moment is now. |
|
小人物的寻常日子记录,让我们明白生活从未变得更好或更糟,总有股向心力将我们从脱轨拉回常规;没有过多眼泪煽情,偶尔涌起感动或感慨;没有巨变反常,都是被命运推着走;目睹人物在镜头前真实地成长是件奇妙的事;男孩最后终于长成伊桑·霍克,母亲也是个难忘角色。 |
|
林克莱特电影永远都是文艺青年试金石。我不是文青,本片像一部电视剧的精华版,跳跃比较厉害,故事戛然而止,按说代入感不会强。但是毕竟12年人生故事还是会讲出一些哲理,并且导演那么可爱的千金担纲女主,不勉强给到4星于心不忍。可爱的女孩都不该化浓妆。 |
|
如果没有“拍摄12年演员自然成长”的噱头,这就是一部平庸的青春成长家庭片。前轻后重、流水账的160分钟剧情沉闷无比。通过提及每一个时代标志性的流行物(GBA、XBOX、Wii、iPhone等产品及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流行文化)来反映时代变迁的这种做法生硬而刻意。形式意义远大于其本身水准。两星半 |
|
接近三小时,跨越十二年,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生活周而复始,可以触摸到时间的重量。seize the moments, another way around, the moments seized us. ★★★★☆ |
|
拍摄时间长挺有噱头,此外再无巧妙之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苦海无边,企图集天下成长烦恼于一家本身就有点刻意,再加上演员也一直神情呆滞,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感情。我只是在电影院看了一个故事简介。 |
|
林克莱特是电影节最具持久战能力的导演了吧。时间让小孩成长,让男神老去,看母亲的角色瘦了又胖,胖了又瘦,12年在3小时的电影中那么呈现出来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残酷呢。 |
|
mlgb!在柏林看片的!老子嫉妒你们!观影体验比去年的阿黛尔还要好! 电影是什么?是诗?是歌?回归本质,电影不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载体吗。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了12年,就这样絮絮叨叨,就这样风轻云淡,道尽了电影最本质的魅力。短短三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的整个青春。10/10! |
|
其实这部片大概会和我们心里所想的不太一样,但它琐碎的细节下面是精心的观察和剧作,贴合时事让影片只属于我们的年代(尤其佩服一些情节方面导演的远见!)。就像是纵向版的《年少轻狂》,把不同的青春经历集中在了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德州男孩身上。我们迷茫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12年,或是更久。 |
|
"People always say like:'seize the moment.'But I think it's the other way round,the moment seizes us."难想象波澜不惊的叙述突然在长大成人的那瞬间迸发出一种催泪的洪荒感,片尾回想起六岁那年他搬家时用油漆涂掉门框上的身高记号,十二年的时间便重新在我们身上重新汹涌流逝了一次。 |
|
成长在卢卡奇看来是一种个体在时间中和外界讲和的过程,而讲成长本身的[少年时代]最终也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在丰饶的细节里我们看到了时间如何推动所有人生活在改变。这实在不是个新鲜的点子,而且的确过长。我们最终得以目睹的是时间之美,是宏大时间流里那些瞬间的美,以及它们之于人生的意义。 |
|
爱上摄影,认识一个跳舞的女孩 |
|
这明显是一部拍给美国小伙子们看的片子,你们这些给五星的真的觉得好看么? |
|
酝酿了十二年的美酒,浓缩的165分钟,处处是岁月流逝的苦涩与回甘。当那首《Hero》响起时彻底泪崩,这是梅森的成长,也是他母亲的成长,这阵痛和苦涩总不是一个人在承担,不管酸甜苦辣,时间就安安静静的守在哪里。不论影像中的生活怎样波折,唯有时间和爱裹挟感动汹涌而来,长久不逝。 |
|
平淡无奇的男孩,经历平凡人必做的事,一年年拔节,却让人看到自己的成长。这也是这部实验性电影的高妙之处,用时间震憾我们的心灵,乘着电影这时光机回首我们或许平凡的少年时代。流畅的叙事和真实的表演更让它超脱于纪录,而真实作为一部电影用微小的细节摄人心魄。Bravo! 最后给Ethan点赞! |
|
妈妈送男主上大学的时候说,“我总以为人生会比这个多”。可是人生真的只有这么多,结婚生子,抚养他们成人再送他们离巢,一系列的里程碑罢了。不是我们扼住了岁月的喉咙,而是岁月把我们困牢。导演太聪明了,12年,还有谁比岁月本身来演岁月更有说服力呢。 |
|
少年心事:”这个世界有精灵吗“→”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人“→”我能在这世界做些什么“→”我以后会怎样“。好变化坏变化,有一搭没一搭,我们就这样长大了啊,不然还能怎样呢... |
|
看到林克莱特说喜欢《四百击》,更觉得这是压缩版的安托万。一个可爱的小孩最终变成个毫无生气的少年,这是成长的悲哀。除了时间魔法,故事可谓一盘散沙。聚焦于一些琐碎的家庭、成长问题,很多问题刚展开就因为时间的过渡草草收场了。人物缺乏个性,台词喋喋不休,十二年的概念只是个噱头。 |
|
摄影已然说明了一个最简单道理:时间是最好的艺术家。一张平凡老照片必定是“美的”。这必然就引发了一个理论问题,当时间是这部剧情片最大噱头的时,“剧作”和“搬演”的价值在哪里?如果这是一部12年的纪录片呢?我们还需要导演吗? |
|
简直是看布兰慢慢长成了提兰昂,青春期太残酷了! |
|
韶华暗中换,岁月细无声。成长如电影,逝者如斯夫。 |
|
一部注定永载史册的绝佳电影。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跨度达12年的拍摄,讲述了美国德州一个普通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不变的演员,碎片化的叙事,杜绝戏剧化的设置,如即兴般无痕的表演,完美的剪辑与配乐,让生命中一个个美好瞬间随着茫茫时间长河自然流淌,流向人的心底。(9.5/10) |
|
唉。美国少年的生活真的是不管怎么往深里拍,都一样显得如此浅薄。 |
|
电影拍得是不错,但是那种一小群人在德州村里试图走文艺青年路线的生活简直是绝望至极,就那种被心灵鸡汤包围然后都不知道怎么反抗的感觉。导演能从那种地方混出来并且还有余力回过头审视简直就是个奇迹。 |
|
开头和结尾都挺动人的,但整体还是沉闷了点……虽然花了12年,但拍摄时间只有39天,说“很不容易”好像也有点勉强。 |
|
有人唏嘘时间之于人的意义,有人感慨成长的欲望,有人欣赏变迁的欣喜,有人逃避挥霍的恐慌。归根结底,蜻蜓点水,燕子拍绿波,世上真真的好景,都是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
|
SIFF2015 四刷终于刷出新高度 每个角落都闪烁着光芒,每个缝隙都穿插着相近的灵魂的记忆,引发着共融的回音。那些夏天像青春一样回不来,所谓成长,时间一下就过去了。没有刻意去追求时间感,也放弃了戏剧冲突的积累,而是顺其自然。太多唏嘘,是瞬间控制我们。/9.5/ |
|
Richard.Linklater 始终在关注"时间"母题,几乎到了执著的程度。此片细想来跟<爱在**>系列本质并无大不同,都是时移事迁中一组固定角色的成长蜕变,只不过是12年一部和20年三部的区别。所以「少年时代」之后还可以期待一下「青年」和「老年时代」,否则就像没交完的作业。 |
|
林克莱特的时间沙漏,在看似广袤的时空里淡然悄流。为何离去你不感觉悲伤,因为时间控制了我们,向前向前,突然来到断点,人生难道就是如此?还在还在,不见了那对夫妻还回旋在脑海。我不想成为hero,我不想成为big man,我只想有更多时间给自己。十二年,已是锈迹斑斑。 |
|
一部时间维度记录美国普通家庭的实验性电影。虽然故事格局有限,但导演通过12年男孩的成长变化呈现出每个美国家庭的典型经历,道出‘’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的真谛。其中母亲的操劳唏嘘让人感慨,可电影在放任自流和过度关注之间始终没找到平衡点,情怀和共鸣的代入渐淡,恐沦为平叙的家庭DV作业。过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