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豆瓣短评真的是体会百态,失败则群嘲。创业,改善生活,扭转命运,证明价值,回想过去飞跃的十年,我们需要一部纪录片,照一照我们焦虑又急切的心态。 |
|
我能理解导演,这群人是不肯把真实的自己拿来给你拍的,你就脑补一下老罗在镜头后骂人,戴威在镜头外哭,papi在镜头外丧,傅盛在镜头外空虚,那就会觉得这个“燃点”就是记录了现在,没毛病 |
|
老板要是请你看这个,可能就是没年终奖的意思。 |
|
前两年的风潮是综艺节目变电影,这两年就是电视访谈也要变成电影上院线。 |
|
成都银泰城 离软件园最近的有排片的影院 一天两场 坐满了年轻人 可能是创业者 可能是创业公司的员工 可能是锤粉或锤黑 观影途中 有人唏嘘 有人狂嘘 有人抹眼泪 有人感叹自己还算幸运 创业百态 观众席远比电影里真切 |
|
看到戴威脑子里全是我的 排到第9,990,000个的押金退款 |
|
奔着老罗去看的,然后从安传东身上看到太多前几年“互联网创业大潮”中被挤进去的人,其实他们并没有做好太多的准备,只是觉得得搭车赶潮,希望再过几年他们做好了准备再出发 |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烂的时代,为我锤心痛一击,再多点龙哥的镜头我都要哭了,为所有失败者加一星。PS.papi酱可爱的。 |
|
罗老师,片酬先把欠各种供应商的钱还上呗 |
|
一群被自我梦想洗脑革心的社会人。自强则万强。 |
|
我就想看罗永浩扇自己耳光怎么办? |
|
现实意义大于艺术意义。罗老师加油。安传东让人心疼。 |
|
《燃点》,一部关于怎么样狂烧别人的钱,却没能熬过寒冷冬天的真实纪录片 |
|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本身就和“创业”这个主题一样,看似有讨论价值,但本质上还是没有任何价值。想要表现所谓的深刻,想要把明星一样的创业者拉下神坛,就用大量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填塞更没有意义的、心灵鸡汤式的采访和自我解读。说到底,这些人拍完了一部纪录片都不知道“创业”是什么,只不过在素材里迷花了眼而已。 |
|
戴威还是太嫩 看他开会的架势就知道了 还是挺单纯的小孩 如果只是以成败论输赢的世界太无趣了 顺便传东小可爱太可爱啦 感觉张颖是个没什么耐心 世故的成年人 骨子里面透着骄傲 传东跟他聊天之间 很明显处于弱势 金星是个相对来说活得很接地气的人 还有就是傅盛英语说的那么中国腔 还在旧金山买了豪宅哦(不是黑 对了徐达内是个彩蛋吗哈哈哈好好笑 |
|
作为记录片,整部片准备好的摆拍采访太多(有点像看《焦点访谈》),不经意间流露的真实瞬间太少,那种默默跟随人物进入他的生活片段太少。罗永浩团队开会那种镜头就很好,专门让papi酱宴请两个旧友来拍就太特意了。 |
|
跟我预想的一样,就像个电视专题片。在影院看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很专心吧……影厅里观众不多,应该都至少是对创业感兴趣的。有对儿情侣看完后一直争论,在电梯里就犀利地吵起来了…… |
|
创业给人的感受,其实是不易和浪费 |
|
燃点这部纪录片,把纪录的公司都燃没了,太燃可能适合个人,真不适合公司的创业,以上 |
|
2019年首部被低估的院线电影。海报上的那张大脸十分消减欲望,也未拉进单子观察评分波动,是昨天与龙哥的聊天中加入的创业话题,立刻买了票。不虚此行,在创业主题影片中位居前列。影片制作处于规矩以上,技术属于扎实的业务级,多线、长时地跟拍而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差距和下滑,格局不大(这是纪录片限制),技术很好地藏在了内容后面且支撑着叙述。影片角色虽然或蠢或傻或萌,却在反效果上为观者提供了范例——你们要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罗永浩这个ego膨胀的dick大概不会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张颖先生与安姓男子的见面立时让我决定加一颗星;徐小平开火车的能力,与片尾旁白的强行正能量不相上下。总之,这是一部精彩的职场片,是一部强执行低哲学的众生相合集,基本代表了当下中国创业修罗场的初阶模样,值得二刷,值得收藏。 |
|
公司团建电影选这个我也是服了
锤子ofo都凉了不觉得看这个不吉利吗 |
|
用罗永浩做创业例子,这和用毕志飞做电影例子有什么区别。 |
|
创业是高风险的。95%以上的创业公司都失败了。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没有方向感最可怕,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4NzYwNzEyOA==.html?tpa=dW5pb25faWQ9MzAwMDA4XzEwMDAwMl8wMl8wMQ&refer=esfhz_operation.xuka.xj_00003036_000000_FNZfau_19010900锤子手机好用吗?没见过呀。我没骑过小黄车,骑过摩拜。跨界美食家。知识付费。新氧APP。 |
|
看到戴威的时候心情好复杂啊。 |
|
哎在朋友圈里都不好意思吐槽,这里面那个做跨界美食家的那是个什么烂项目我去……我去你一成年人拿着村里老爸挣的钱去给人发工资,美其名曰追寻梦想往上爬,赔光了回村还哭兮兮搞得巨悲情,活脱脱一个想逃避现实的傻逼巨婴好不好……我是真怕这种假梦想之名的片子惹地一堆人激情澎湃去创业……啥时候创业能跟梦想这词脱地远点,跟创造社会价值挂地近点,才会稍微多靠谱一点 |
|
主演:戴威,罗永浩......这个时候上映,总有点五味杂陈。 |
|
第一感觉是不专业,镜头太晃,场景选取太矫情。其次和海报相比,避重就轻了,失败的特写是小人物,海报确是按咖位,算虚假宣传嘛? |
|
戴威我的OFO押金还退不退了? |
|
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赶紧上吧,不上都该黄了,果然…… |
|
有幸提前观影了,三点感受:
1.不是在电影院放映的,就叫电影。
2.就算是作为纪录片看,也不好看。
3.这货在CCTV-2上瞎放放就算了。院线的排片留给像样点的电影行么?
|
|
燃点一点都不燃。燃在每个安传东都想成为张颖。 |
|
2017年开拍,如今啪啪打脸,里面几位的共同点,只有PPT做得好,都是会忽悠空手套白狼。前两位已经完犊子了,后面几位再接再厉 |
|
这个片子一定不挣钱,专不专业也另说,也一定不会受到大家的喜欢。但如果是自己是创业者,特别是互联网创业者,应该很多人会去看,并不是娱乐或者放松,而是寻找认同感或者情感出口,因为创业是孤独的。或许有人嘲讽剧中的几位有的押金没退,有的公司黄了,但在我眼中他们就是一次创业失败了而已。创业失败很正常,95%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活不过一年,99%的创业都失败了,但是他们明知风险巨大却依然坚持,明知机会很小依然埋头向前。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才是中国经济爆发增长的核心力量。失败的人在失败中学习,变强,而你们,只会喷。 |
|
记录还是有意义的。且顾及到了不同圈层、阶段和立场的人物代表,也让影像更立体更有说服力。但这“电影”……老老实实用剧集形式播出不好么?一大半是访谈节目就能做到的内容,往院线挤比那些综艺大电影的吃相强不了多少。 |
|
创业真是个人的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战士类型的人比书生类型的人更适合做创始人,创始人如果当做儿戏 立刻离开,我算看明白了:有些创始人真的“竖子不足与谋”。能不能成事,最大因素是看人,也许找好的相面的给founder看相的命中率比VC还高。创业公司和尼采是对眼的:谁还没有个脆弱的时候特别这创业造神的年代,因为太多时候人必须自己给自己在这个🎢过山车的过程里面找到意义、进而给自己一个解释,一个理由,否则不是抑郁了就是干不下去了,创业就是追求离散值,不群的过程,尼采作为这方面的精神导师受欢迎再正常不过 |
|
哇塞 主角一半是骗子诶 |
|
马薇薇:我房子留给谁?肖骁啊? |
|
创业失败大型鞭尸现场,有什么可燃的?冰点还差不多!107分钟,出场14人,猝不及防地切换拍摄对象,每个人平均零零碎碎地讲了十几二十分钟,活生生地把正片剪成超长预告片。屡败屡创的安传东,底层屌丝奋斗的一个缩影,奈何没有天赋。浓浓的网大气息,疯狂打鸡血灌鸡汤的互联网共享淘金热。作为纪录片,它纪录了什么呢?无非就是商业大佬们的鸡汤语录而已。押金交了退不回来,手机莫名其妙出问题,不喷你喷谁?年度最烂纪录片。 |
|
罗永浩和戴威,啧啧。罗永浩能从贾跃亭那儿弄来一个亿,啧啧。成都市政府,啧啧。 |
|
不知道发行方在罗永浩事件之后上映这部片子是不是巧合。
就片子本身而言,负分,根本就不是纪录片,逻辑混乱,剪辑无章法,拍摄更是比电视台的专题片都差。
我理解创业者的艰辛,我也非常尊重那些创造者,没有他们的付出,确实没有现在许多新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些痛苦的经历,并不是可以拿来卖惨,消费苦难的。请把这些藏起来,这样才更可以打动人!
(大型资本运作煽情广告) |
|
这片上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鞭尸,也为了提醒大众和那些投资人,那些只会讲情怀、讲PPT的大忽悠,通常不靠谱。好吧,只谈电影本身,这么支离破碎的内容也只配一星,央视的《东方时空》都比这个强 |
|
给罗老师上柱香吧 |
|
罗太君啊 |
|
拍个纪录片就想洗白呢,广告投放这么用力,估计票房是收不回来了 |
|
所有片中出现的人表达感情都特真实,那种生活里流露出来的萌笑,无奈,拒绝,流泪,人在自然状态下表达的任何感情都特迷人。我自己也不算完全的创业者,比起他们来说我太弱小了。但我也十足地体会过睁眼就是钱的压力。工作上,为了几百块的成本我据理力争,但现实生活我请朋友吃几百块的饭从来不带犹豫。创业教育我,你必须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你不忍心但你必须要开掉不合适的人,你作为创始人你一定是最后分到钱的那个人。“就算再困难,你自己可以没有收入好几个月,但你不能有一个月不给团队发工资。”想起电影里老罗说的“本来以为创业的人想自杀是因为由奢入俭想自杀,但并不是。他本人想到自杀的时刻是当发现跟着他的500个员工其实是500个家庭,他觉得对不住他们的那个时候,想过自杀。无论结果如何,就当是把自己变强大的过程吧,加油 |
|
既不燃,也没有重点,这不是纪录片,这是宣传片。 |
|
听说罗永浩马上就要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愈发的高涨起来 |
|
这碗乏味的白开水比毒鸡汤还毒。 |
|
1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只是一个访谈剪辑。给这一星完全是因为拉我去看的朋友,影片结束后在电影院痛哭。但我也完全明白,她不是为这个片儿哭,是为自己哭。 2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部男性观众为主的片,影厅里大概有二十人,只有我和朋友两个女生。 3 创业者,投资人这类群体,通常有应对媒体和镜头的经验,他们会有意或不自知地编造,美化,拔高,讲故事,给出他们想要给出的。但如果没有这种随时都想要布道的天性,他们也不会成为创业者。拍这群人,导演得知道怎么把这层皮扒下来,不然就会变成大型宣传片。 4 里面的河南创业小伙,非常让我不适,一方面他长得像之前性骚扰我的领导,另一方面,言谈中的反智,淳朴的恶,真诚的自私。看起来老实,努力,但就是让人厌恶。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等我想明白我为什么厌恶,我想写写他们。 |
|
全片互联网业访谈,看不到他们在做的产品、面对的消费者,只看到开会、作秀、表达自我。请拍片子的人好好拍拍那些认真做一碗面卖给食客的创业者,诸如此类,这些人才真的知道到底要创什么业做好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