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圈同人巨制的感觉。DC果然还是适合这类角色。 |
|
了解了二战期间世界上最顶尖的大脑都在想什么之后,就会觉得,决定二战结果的不是哪场战役,而正是这些大脑——奥本海默、海森堡、图灵……「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
|
B站真是个好地方。再看这一版,觉得还是用英语说出那些富有哲理的科学词汇才动听。到底是你的无能,还是你的善意,使得纳粹没有研制出原子弹;而我,虽然参与到奥本海默团队,但我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到底是我的无能,还是我的善意。如果是我俩的无能,那么哥本哈根学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虚妄;如果是我俩的善意,那么1941年的那次相会,我们的交谈使我们都在这个人类最恐怖的武器上无所建树。当然,此后核爆炸的成功产生了间接上的世界和平,是我们两个物理学家无法预测的。ps,考虑到原剧二十世纪末上演,花样年华的还原现场是否借鉴了它?ps,诺兰的新片是关于奥本海默的,有了信条的走得太远的教训,这部未来的硬科幻太值得期待啦! |
|
好多镜头好棒的呀,特别主观,还好不是像把话剧录下来了而已。。。 |
|
BBC电视版。迈克·弗雷恩1998年写完话剧剧本,原版百老汇作品于2000年4月11日在皇家剧院开演,共演出326场,并获得2000年托尼奖最佳剧目奖。剧本被用作电影版的剧本基础。对照国话版,BBC版保留了更多物理讨论,这其实增强了海波情感关系的拷问,进而让不确定性更永恒。 |
|
看的是话剧,太经典了,在此记录一下。感觉有萨特《禁闭》的设计影子 |
|
不愧是话剧改的,台词写得真好,用那么浪漫那么诗意的话去描述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力学。电影化处理也很好,最后一次会面,镜头一直如电子一般围绕着三个人做旋转,表现出每个人心态上的孤独和难以理解对方。结构上通过三次重演那场谈话,每一次都更加深入人物内心。丹尼尔·克雷格演的海森堡太帅了! |
|
BBC版。对照电影的空间转换,有助于对原剧本的结构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戏剧节拍的变化。表演自不必说,光看特写已经很精彩,前置的迈克弗雷恩访谈也很有营养。但是,电影版删去了剧作结尾的两段抒情独白,非常遗憾。没有玻尔与海森堡的这两段独白,《哥本哈根》就是不完整的。 |
|
提到玻尔打牌打到海森堡质疑数学概率,笑翻,牌也算不准,电子也测不准😂 |
|
戏剧感依然非常浓。剧本没得说。回忆反复重演的手法层层深入,从各角度推敲海森堡的动机。历史发展一半因为人物的性格,一半因为事件的偶然。两位男演员都好棒。stephen rea的Bohr好迷人。 |
|
一个用许多年把信写了又写最终也没寄出去,一个用尽余生去等待回应……以为有糖结果全是刀子,刀刀见血,心碎一地。港真,好久好久没这样全身心地爱着一个CP了,爱得我燃尽激情,爱得我心力交瘁,爱得我热泪盈眶。 |
|
三人戏非常精彩!海森堡说他没有计算铀235的扩散率(后果深远,比如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因为他assumed不值得做。波尔说,assumed?你从来不assume,你是海森堡,你计算一切。真真鸡皮疙瘩都看出来了。打牌、物理学定理、蘑菇云会在哪座城市升起、你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一切皆为uncertainty。007不打架,犟嘴的样子更适合他。 |
|
演员演技非常好。数次动容。 |
|
机缘巧合,因为找和丹麦相关,搜到这部,又正好刚读完《奥本海默》量子物理学兴起热潮期年轻大佬们欧陆求学的部分,名字和基础概念(in plain language thank god they know there's another kind of plain language beside mathmetics) 都有印象,看的时候格外有身临其境感。"Does one, as a physicist, have the moral right to work on the practical exploitation of atomic energy?" 这句写得真好。另外最震撼我的肯定还是"50 kilograms",后半段紧张得不敢发出声音。三位都演得超级棒!!!全都磕到了!!! |
|
十分想看电影版,话剧版十分! |
|
3.5//反而觉得如果是NTlive会更喜欢//戏剧有趣的部分在于将人的所思所想抽丝剥茧一点点分析一个人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
|
有评注和采访的版本 好评 |
|
以前真没认真想过假如被纳粹德国先倒腾出了原子弹会怎样。细思极恐啊! |
|
不管海森堡是真的不相信能造出原子弹,还是他真的不想造出原子弹,本片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事实是,海森堡确实没有尽全力造原子弹。 |
|
原剧本是为Heisenberg辩护的,这儿倒是黑化的感觉。 |
|
uncertainty principal 往事随风。 |
|
Frayn的改编是在污蔑海森堡,毕竟没人真正了解在哥本哈根发生了什么:波尔为何必须是交融敌意和善意的被征服国的睿智老者,而海森堡则是一个着迷于功用主义的疯狂科学家?目的论者,又必须计较输赢?很好的舞台剧,台词安排得极漂亮,玛格丽特在两人间的调和作用极妙。唯惋惜于意识形态之局限 |
|
感谢b站上海契诃夫后援会 |
|
太精彩了 尤其是后半段通过玛格丽特 将三个死去的人对往事的回忆 对1941年谜之会面的重构 变成了一场灵魂层面的“量子实验” 台词精彩到爆炸 最终并没有等来导演揭秘海森堡真正的来访目的 却看完了一场真诚与猜忌 温情与冷酷 科学与政治 人性善恶 言语真假 内心的平静与波澜的冲撞 有时间一定要收藏一个蓝光版 |
|
艰难啃完生肉,导演很机敏地将话剧中的mind flow以摄影机在人物间游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客厅中三人对着镜子去剖析对方言辞的机位调度极为巧妙,可以说是把话剧的独白加上了电影的视觉张力。最大的硬伤和亮点是剧本对这种ambiguity的adoption,感兴趣历史的人只在此中收获了困惑,但转念一想如果历史研究本身也并不定论,这种剧本处理不失为一种有趣。 |
|
分明是两颗测不准之心 |
|
美,虐,特别美,特别虐。大哭。epilogue会心一击。被一场战争隔在道德的两侧,大约是能发生在一对朋友身上最悲惨的事。文字好美,追忆美好年代的方式又甜又虐。Daniel Craig的海森堡如此棒,几个演员都很棒,啊总之实在太棒了。 |
|
话剧。007怎么可能象科学家。 |
|
太爱这个剧本了,更喜欢BC的audio~ |
|
三位演员都很棒!其实这是关于笨拙沟通下爱的故事? |
|
历史掩埋了太多秘密,我们无从评述。 |
|
全剧只有三个演员。大家的思绪交织,有如concertos |
|
好看!舞台剧风格,对白音乐都超赞! |
|
奥本海默前传 |
|
看了话剧,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话剧。 |
|
“There's something very sad about these two men as they got over in life.” |
|
依次看了剧本、国话版话剧、bbc电视电影,每一次都不得不佩服Frayn的本子太屌了,用三个人在一个小空间里的对话展现了战争时期的世界和人。国话固然厉害,但还是感觉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有些不那么明了。 |
|
BBC版的哥本哈根,首尾都有Michael Frayn的采访短片。罗生门式的三段式,海森堡之谜引发的关于科学、伦理与政治三者关系的思考一次次叩问人心,而从相对论到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则是从另一个维度表述了这一事件:宇宙中没有绝对的客观世界,所以才会有罗生门式的记忆偏差,而“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测的物体”的原理对应的则是人类需要与他人交流并在其中“观己”——量子力学及其哲学意义。 |
|
不确定理论是我听过最有诗意的物理理论。 |
|
各执一词的回忆,推倒重来的事件,测不准的何止物理,慨叹人性的复杂与幽暗。 |
|
我看的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版本,剧本是在这个基础上改动过的吧 |
|
同人大作是吧,终于懂你们嗑玻海的了(笑)。下次找原剧本读读 |
|
Anything we had been experienced is in a very small possibility,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is where we are. |
|
father and son (cf. Begin Again) 科学的哲学要回答科学与政治、humanity、nature的关系的问题。Copenhagen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切入点。 |
|
觉得玻尔妻子好烦怎么办 看剧本的时候还没觉得这么烦 唉其实他费劲巴拉的只不过是为了看你一眼 再和你出去走走路 聊聊天 拌拌嘴 可是回不到从前啦 回不到当年的哥廷根 回不到量子力学的春天 (看着墙上索尔维会议的海报哭了起来 |
|
块睡着了,他们好像很伟大的样子 |
|
摸到了著名的数理化cp圈...? |
|
想重温一下第一次在学校音乐厅第三排看国话版《哥本哈根》的震撼的,但这次好像并没有了那种“天啊,这台词怎么写出来”的感慨了。不过能把话剧拍成电影,并且戏剧味没有很浓重,也算得上挺难得的吧。 |
|
最后20Min part, 那段“第三人”的镜头回转,拍的实在是太漂亮了, 这段也是突然有有点想哭。不过确实,为什么要设定海森堡是要被救赎的那一方呢? ps,再去重温下萨特的三人禁闭 |
|
看完《奥本海默》忍着头痛刷完的,感觉这才是大篇幅文戏拍那段历史的正确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