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片起码超前了二十年 |
|
还可以,但不符合我的口味,而且政治色彩过于浓郁 |
|
虽然是伪纪录片,但是准确抓住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政府只有在我们变得暴力时,才愿意做出改变。” |
|
非常好!不出意外,应该是我今年新看的最好的电影了 |
|
!!!!!! |
|
!! |
|
幼稚了,从手法到意识 |
|
4.5 |
|
“我厌倦了四平八稳。我试图寻找一种方式让观众相信那不是电影,而是实际发生的事件出现在了银幕上。电视可以轻松办到此事。如果你在看一场体育比赛或选举晚间报道,可能会感觉枯燥得要死,但它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真实。那便是我想要为自己的影片所注入的感觉。”……可惩罚公园导演彼得沃德金这段话的前提是:你得已经认定画面中的事件(如体育直播或选举报道)具有真实的可能性——即使画面中内容是假的是排演的,但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大量的类似事件。而如果把拍摄内容换成:超能力年轻人在天上飞来飞去呢?穿越云端时手提摄影的晃动感与画外持镜人的喘息声还能让你产生类似的真实感受吗? |
|
彼得沃特金这片子好像在美国上了几天就被禁了,也是,都把美国人黑成什么样子了(“黑出翔”完全不足以用来形容)。其实只是没有很炫酷的交叉剪辑伪纪录片,但内容的直接实在大胆 |
|
伪纪录片。。。政治敏感 |
|
狠!!!! |
|
原来Peter Watkins早阿巴斯二十年就开始把玩记录片的虚实魔术,还是不顾死活的用在政治异见的主题上。在预设的框架下,具有与故事人物相似背景的业余或非演员们忘我地自由发挥,以至连导演自己都几度分不清真假。此片的拍摄本身就是行为艺术,在直指现实社会的同时,也是对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反讽 |
|
美国国旗旁,摄影机(开场)和警察(结尾)都早早等在那里,一波人的故事结束,另一波人的则开始,事实便是电影在结尾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其自身作为自己阴谋论/革命的刽子手的事实。 |
|
政治是狗娘 |
|
政治伪纪录片 |
|
很直观的描述,虽然有过激之处,但这类电影的存在的确可以让民众思考,是否要约束政府的权利,是否要坚持追求“反对”的声音。 |
|
最起码,他们还有选择是否进入公园的自由…… |
|
目前看过最好的伪纪录片,彼得沃特金果然没让我失望。 |
|
“懲罰公園”是一種假想預設,這個設定超前有趣,真實感足夠令人感到恐怖。但卻不是機會而是變相的屠殺,儘管如此每個人在服刑和公園之間還是選擇了後者。審判時的台詞印象深刻。1216집 |
|
真实得可怕,一个注定永远不能到达的终点却被披上一层希望。 |
|
彼得·沃特金长片补完,影片背景是70年代初的美国,伴随越战升级与国内抗议声音的日渐升隆,尼克松启动麦克伦安全法以应对国内发生的紧急事故,并建立秘密隔离营,它能够不经国会批准与任何实据便可将所有左派激进分子投入监狱。导演借以真实历史虚构了加州西南方的沙漠隔离营——惩罚公园,通过类大逃杀式的荒诞构想作为政治异向的假想预设,一同指喻社会现实泛滥的廉价暴力及自由与人权的虚假空洞。1、介于现实与虚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独特表达形式,而后完美延续至《爱德华·蒙克》。2、借由审判和沙漠逐杀的交叉剪辑强化影像煽动力,两种不同力量(思维价值观和行为行径)的摩擦碰撞亦由导演设置的旁观者视点“记者”进行审视与深刻反思。3、政府是反人民的,“只有在我们变得暴力的时候,政府才愿意作出改变。” |
|
形式上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伪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它毫无疑问地站在了后者,但是却模糊了剧情与纪录的界限。 |
|
彼得·沃特金凭借一己之力拓宽了“纪录片”的边界——或曰是剧情片的边界——使二者混淆难辨,最终起到动员群众努力介入社会现实,改变ZF政策的政治意义上的作用。纪录片通常被认作是对过去历史事件(国家的或个人的)的一种重建,立足于现代回望过去,被要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然而创作者的存在本就是纯粹客观无法实现的最大障碍,而沃特金基于美国现状所进行的合理推测——“惩罚公园”的建立——是否也有部分可归属于“记录片”的范畴中呢?2022.10.21 (详见笔记) |
|
他们为什么不封禁这样的电影? |
|
4.5 |
|
play in the park with those who designed it |
|
被审判者之一:我对我们国家的人民是忠诚的,尊敬的。我反对的是这个国家的正府,因为它是反人民的。这部1971年的美国电影一直被禁到2005年。 |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现在看都觉得很超前,现实与虚构两种元素不断交替。peter·watkins的政治诉求相当明显,其中每一个被惩罚公园所惩罚的人,都代表了美国社会越战和嬉皮士运动遗留下的体质内部问题,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等等。最后犯人们被逐一杀死,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被“解决”,这讽刺真是绝妙。 |
|
当片中的尼克松开始剥夺公民自由时,他就已经做好了连他们的生命一起剥夺的准备。人民想要真正获得权利,就必须参与规则制定,在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下玩耍,很可能会像电影里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那样,发现自己其实被耍了。 |
|
虽是虚构的故事,可是情节却何其眼熟!若不时时警惕,文革随时可能还魂,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国家。 |
|
拍摄的什么玩意。总共481个人看过。再深刻的主题,这么拍摄,也无人喜欢。。。何况这是1971年的电影。现在知道现在所谓的摇晃摄像机拍摄的鼻祖在哪里了。。从头晃到尾,图像和声音也是不配套,就是为了装B,显得真实吗?你拍摄此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啊?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群吃饱了饭没事干的愤青啊。。这电影是为了批判美国的制度吗???可是,这是美国人自己拍摄的哦,不晓得在美国实不是禁片啊!!再说,隔现在已经50年了,再看看现在的美国。。。这么高的分数,估计就是这400来人人自嗨吧。。。 |
|
天啊....... |
|
When we were young.... |
|
Mocumentary |
|
他用纪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事实。 |
|
这个片子太超前了,反乌托邦的好电影 |
|
尼克松總統期間,很不美國。 |
|
如果真是这样,真了不起。 |
|
拍得挺好,看! |
|
人类进化史本身就脱胎于暴力。在前行的路上,如果没有这些假想出来的对抗暴政的刁民,世界只会越来越坏。所有美好的梦想和信仰,都建筑在血肉长城之上,无法幸免。 |
|
这种还真是美国人能干出来的事,电影不穿差审问片段就好了,穿插太多导致电影没啥惊险感了。 |
|
彼得·沃特金惯用嫁接手法,真实背景+伪纪录事件,就真的很讽刺了,本来是一个虚拟的被构造的惩罚庭审,实际上表演出的是真实的对60-70年代的控诉,真真假假中思想的力度确是真的,很有意思。 |
|
用交叉剪辑强化了影像力量,窥视了自由与人权的虚伪和背后的强权,手法利索,深刻且难辨真伪,现实意义被扩大到不言而喻的概念... |
|
4.5/5 神了啊 把灯塔国都黑成碳了 不过略有点过于cynical |
|
8.4
這些是政治犯,不是社會犯,你必須讓他們知道他們是錯的。我們不能殺了他們,也不能建毒氣室,也不能建起機關槍掩體,或用推土機把他們填平,這不是我們喜歡的方式。 |
|
我真的認為導演已經盡力客觀中立整個故事 …
雖然是偽紀錄片形式以外國攝影團隊作主
想想片中的年輕政治犯 皆是火氣方剛不願溝通 ,那被迫參與這場注定不公的貓捉老鼠遊戲也是恰恰好罷了,完全不值得同情
一場抗爭最弱勢的族群 …是軍警人員
思想抗爭反抗者在此過程不是與政府搏鬥 ,其實是跟一般軍公教打架啊 !
本人怎麼判定抗爭運動是否有理 ?縱觀歷史上的不流血衝突就能得到答案
可是極限狀態下卻一定引發暴力 …只能等到生靈滅種之際 ,請黑洞醬吃掉地球惹 !!! |
|
电影年代背景,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之中,白左的敌托邦意淫,煽动性强烈,说实话比较乏味,影片里的演员很多表演是即兴表演 |
|
《惩罚公园》彼得沃特金的伪纪录片。
越战升级美国国内抗议声音日隆,尼克松启动了50年代制定的麦克伦国内安全法(McCarran Act)以应对国内的紧急事故,并建立秘密的隔离营,它可以不经国会的批准甚至不经任何审判也不需要任何证据就可以直接将那些反战分子、激进分子甚至和平主义者投进监狱。 |
|
声音模糊了人物的个体性,只呈现为被剥夺公民的人群和审判机构的对立。一种并不与现实相符的惩罚的闭环,摄影机的虚假在场削减了前作中的自反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