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条目,感人。说真的,已经看到吐了,很多台词已经背过了,到昨天还发现字幕中一个听译错误,需要改,可是已经不想改了。。。 |
|
饰演奥登的Richard Griffiths两年后死于心脏病,一种和他扮演的诗人同样的死因。戏中戏的最后一幕,这位演员坚持以诗人在《悼念叶芝》中的末行诗句结束——“在他的岁月的监狱里,教给自由人如何赞誉”。艺术存在,艺术生生不息,而这只是某种艺术的习惯。 |
|
同样是戏中戏,国内的某知名话剧只能玩形式和煽情,而人家玩的是思想和层次。人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偶然会有超出人类局限的东西出现,这部剧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
|
录像等于在舞台上的排练场外又套空间,几度忘了在看“排练”,台上“清场”自动鼓掌,鸡皮疙瘩掉满地。“Plays plump, plays paltry, plays preposterous, plays purgatorial, plays radiant, plays rotten - but plays persistent. Plays, plays, plays.” |
|
从Alan Bennett的粉变为Alan Bennett脑残粉的分界点 |
|
戏中戏并不稀奇,讲真并没想到是用喜剧来处理这么文艺的题材。没想到看下来最喜欢的居然是Frances de la Tour 的部分,出戏入戏游刃有余,经意不经意毫无痕迹。 |
|
AB的剧就是给人一种风格鲜明且很牛逼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夸才好的感觉【我在说啥= =】 |
|
文学,音乐与戏剧,一场关于艺术的漫谈。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魂断威尼斯》恋童主题的讨论,Britten 的 "constraint" 与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前言里提到的 “To reveal art and conceal the artist is art's aim” 有几分呼应。似懂非懂的地方还有很多。 |
|
剧很好看,但真心说布里顿夲尊的歌剧真不好听🙈 |
|
“跟去吧诗人,跟在后面,直至黑夜之深渊。”关于艺术生命和戏剧生命的双线探讨,热爱和淡泊从来都只是假象,艺术家和演员们无时无刻不惧怕着观众视线的游移,害怕被剥掠声名的短暂占有。同时那种高傲的枯槁挣扎和对更完善形式的踟蹰索求也被AB写出了魂,生动可感。对美的永恒追求既是羽翼也是牢笼。 |
|
重刷……这剧本真是太骚气了……我要如何安利你们这么棒的剧啊……rehearsal排练+Auden&Britten&Writer的设定其实是个三重空间 不仅探讨演员和剧本、叙述者和剧本之间的调和 对音乐文学形式的讨论 以及Auden和Britten作为人的关系展现 因为前面太牛逼 结尾三股线由演员以演员身份收到一起觉得弱了…… |
|
1. 这样比较起来,戏剧差不多就是《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而大部分电影差不多就是默多克的《太阳报》。2. 现在做事儿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可以预测的未来,woody allen会是后无来者了。 |
|
实在是wit到不行。Plays plump, plays paltry, plays preposterous, plays purgatorial, plays radiant, plays rotten - but plays persistent. Plays, plays,plays. |
|
觉得NT演得最好的 果然都还是他们自己的剧作家写的本子 深奥但不沉闷 机灵但不轻浮 半夜在宿舍看得我为了憋住笑简直想锤床 I have the habit of art.不能再爱这句话了 |
|
@2020-01-13 20:42:28 |
|
精妙剧中剧。当一部作品走向舞台时,作者塑造的角色便会开始越脱离原本的创作意图,而扮演角色的演员与角色本身界限也会变得模糊,不同的演员能激起角色全新的性格,尽管同一个演员饰演不同角色时可能会下意识使用同样的表演动作。这种重新融合产生的变数,大概就是戏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
|
最爱的是Kay 她理桌子的瞬间 没绷住 哭出了声 |
|
Alan Bennett创作的时代新剧,巧妙的剧中剧安排。一个LGBT种群的、在英美文学界具有伟大地位的老诗人,在牛津看似邋遢的生活,通过他和故友、记者、应召男的有趣并且粗俗的对话反映了和他对艺术的趣味和习惯。男主角是哈利波特的坏姨丈,他已经在2013年去世。2017年8月观影NT Live版本。 |
|
未看 |
|
「 托马斯·曼 当时迷恋的那个男孩,实际上只有十一岁;在他的作品里,这男孩变成了十四岁;到了你的作品里,又成了十六岁。
照这个速度,这孩子很快就可以领养老金了。 」
「 - I just met Professor Tolkien, who is writing a new book. - Oh...no more fucking elves ! 」 |
|
感谢字幕,不然我一定全程懵逼。这部剧赞到最后谢幕意识到自己在看盗版而羞愧。 |
|
看的影像版,电脑屏幕中的戏中戏形式感太独特。演员、台词精妙非常,出戏入戏瞬息之间,剧场里的畏惧和光芒之处,“I have the habit of art” |
|
Plays,Plays,Plays!这场戏真的字字珠玑的感觉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75199?from=search&seid=1943416682586637386 |
|
剧中剧。多重的身份。有些角色非常细腻。还是有文化隔阂的。有些段子不太懂。 |
|
Alan Bennett的剧本真的太好了 |
|
没看进去,给不出星。原因1.文化背景差异,很多段子看不懂。2.剧情不了解,刷字幕节奏跟不上。此前看过简爱的NTlive,爱到不行。以为入坑,谁知这一部踩雷。不是剧不好,是我修养不够😂 |
|
引人入胜 |
|
哈哈,意外地喜欢! |
|
Plays plump, plays paltry, plays preposterous, plays purgatorial, plays radiant, plays rotten-but plays persistent. Plays, plays, plays. |
|
我没想过原来喜剧也能够认认真真思考问题。整部剧都是同一主题的巧妙变奏,艺术是——为注定失落的纯真所谱写的挽歌/对扭曲情欲的掩饰/摆脱平凡与被遗忘命运的野心/卑微的注视和僭越?还是,如曾经的大众偶像、而今年老发臭的Auden所说,是一种习惯,是无论如何都绝对成立的命令:GO ON?戏中戏的形式在探讨艺术时极具说服力,号称诚实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充当的不过是演员角色,封闭的作品与敞开的传记构成相互质疑相互询问的两极。Auden正面一切琐细与龌龊,将工作作为唯一使命;Britten选择掩盖,虽然或许心底也明白所有艺术家都是纳博科夫意义上的enchanted hunter;Rent boy为青春洋洋得意,却忘记了正是他所无法理解的艺术才将这青春之美凝定。谢幕时响起的purcell theme我尖叫了!! |
|
Plays plump, plays paltry, plays preposterous, plays purgatorial, plays radiant, plays rotten - but plays persistent. Plays, plays, plays. The habit of art. |
|
非常有趣的嵌套,戏中戏剧本情节的推进、“剧中演员”对剧本的质问和反思、现实中演员即兴流露出的自我意识,多线交错/呼应:极妙,角色间不用互动已然有许多内生的火花;也有迷惑性,时常需要角色互唤姓名来向观众发出切换提示。舞台一反常态,展现剧作“半成品”的状态,导入大量的对创作的论辩:关于音乐与文字在同一部作品中的博弈和界限——是“the libretto shapes the music”,还是“music melts words”;大艺术家的存在和他人(推崇者/自传作家)描绘的他们的存在之间的冲突;关于舞台表达的功利性 “Great acting is a toolbox”。最后为Kay的剧终独白鼓掌,她云淡风轻地说起那些响亮的名字,说这些先驱者们对舞台和观众的敬畏——这是他们被记住的原因吧。 |
|
两个真实人物的相遇场景完全是编剧的想象。没人知道两个人到底谈了什么。这种你不知道那两个人干了什么,挺刺激人的想象的。比如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见面,两个人谈了点什么?这种张力让编剧有空间。全剧是个剧中剧的形式。一群演员在排演关于奥登的剧。观众和演员又可以对这这两个人物进行解释,讨论。告诉观众这是一场演出。奥登的性格自嘲又执着,然后改变不了的东西可以称为文艺趣向,习惯使然。现代戏剧有点类比现代舞,形式比较自由。独幕剧。就在一个舞台进行。全靠台词支撑。 |
|
喋喋不休的奥登让自己老去的丑陋的肮脏的外表熠熠生辉,体面的布里登在体面中终究逃脱不了笼罩终身的哀伤,剧中剧中的失位的导演和可有可无的编剧,都为戏剧增添了更多的“自由”色彩,文艺即魅力。 |
|
非常好看 |
|
witty,這次我記住Alex Jennings了,Alan Bennett的plays,Richard Griffiths還演了歷史繫男生,AJ又演了住貨車的女士,提到了托爾金,Admirers' closure,死於威尼斯 |
|
《历史系男生》编剧的另一部文艺作。戏中戏,剧组排演奥登和布里顿时隔二十年相见的情形(我知道的A和B居然有过一腿!)想起以前读奥登的诗真的是很难读啊,那篇连翻译都翻不顺的《石灰岩》...很欢乐尺度大,奥登的“Too late!”梗要笑尿了...有些文艺的话听不懂,也许今后会慢慢理解吧。 |
|
一部戏剧将一个诗人,一个作曲家和一部唯美却备受争议的作品放在一个空间,谈论对作品和作者本人的评判,而背后透出的都是本奈特的精巧和文艺趣向,戏中戏不断入戏和出戏,而又始终在戏里太考验表演,果然也是对剧场和演员的致敬。不用怀疑编剧一定白发苍苍,只有本奈特的阅历才能这样让观众感到质朴真实,而忘掉掉那些处处充满的精巧设计,只有英国的舞台和演员才能做到如此精准善于表达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
|
是一部剧中剧,截取话剧的一次彩排。让人对排话剧有很直观的认识。演员都是NT的老演员,很棒。看过之后才觉得演员真的不容易,像孩子一样脆弱。 |
|
AlexJennings |
|
the habit of art is the habit of life | 为什么译作“文艺趣向” 我会译成“习艺为常” |
|
NT的戏中戏,文学、音乐与戏剧的探讨,深刻却不沉闷. 很喜欢最后的那句: Plays plump, plays paltry, plays preposterous, plays purgatorial, plays radiant, plays rotten-but plays persistent. |
|
Say the magic word, “Darling” |
|
各种意义上都振奋人心的剧本,同样是dick论,这个本子显的特别清爽。我们拿着玫瑰的诗人,我们的rent boy,生生不息了~ |
|
Plays, plays, plays |
|
自己还没达到理解这部戏剧的能力... |
|
挺厉害的一个电影,很有趣的角度,借奥登的传记和诗歌探讨了文学艺术和作家生活的许多内涵,戏里戏外无缝切换这种形式玩得出神入化,形式内容俱佳吧。 |
|
满篇dick但纯真至极,看的时候一度….有相似感 |
|
看一遍还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