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影片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原本作为被摄对象的爱德华·罗宾逊,因由他对这部生活观察流的纪录影像的实时评论也被剪入音轨,从而凭空多出个双重身份。一个是成为并肩让·鲁什的影片创作者,另一个则是站在非洲主体性的立场,也就是非洲观众的视点来解读文化现象。正是这一做法,影片得以呈现出那些被现代等级制度所隔绝开的西方观众因东方主义的认知偏差,而无法想象到的乐观充实与浪漫憧憬。文化殖民作为影片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西方现代生活风尚已在不知不觉中被非洲社会自觉接受并内化。950 |
|
【2019年1月10日-北京电影学院-单万里老师课堂放映讲解】法国真理电影(来源于《电影真理报》以及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触媒的早期形式,导演本身的主观参与,将影片内部的事件与人物有机的结合处理。将拍摄对象当做演员来看待,拍摄对象也将自己当做电影明星。 |
|
Oumarou Ganda此后自己成为了优秀电影人这一事实的意义超越电影本身。Rouch将殖民者的Travelogue中诠释素材的工作交还给了素材的主角,但这并不等同于讲述故事的自主权转移。Rouch在旁白中所指的“梦”与几位年轻人心中的想象终有差别。 |
|
让·鲁什名作,犹如一位人类学家凝视着非洲年轻人的生活,即兴演出成分很明显,喜欢的年轻美丽的女孩,节奏欢快的舞蹈,沙漠酒吧里一醉方休,欢愉的周六周日仿佛美梦一场,一到周一就原形毕露,街边的午睡,两人一份的饭食,经历过战争,那些居住在12层楼房的富人是不是更接近上帝呢,虽然生活太苦,然而幸好还有曾经美好的旧日时光,孩子们都在河边戏水,母亲们在浣衣,幸好还有好兄弟。总体气氛相对积极,非洲年轻人们太有音乐细胞了,摇摆的灵活的腰肢,身材颀长,才意识到那些古老的岩壁上画的小人如此活灵活现 @文苑楼 #法国纪录片经典展# (2015年就标注了想看,今日终于得见,拷贝还那么好,感谢王老师) |
|
象牙海岸的打工青年的“纪录片”,声音和画面的分离,多个人物在旁白中解释画面,犹如对自我影像的一次审视,而从印度支那战场回来的主人公却早已迷失在身份与生存之中,他怀念着尼日尔的童年时光,却不得不在阿比让的码头与麻袋为伴消耗着青春,让·鲁什记录了短短的工作日,却展现出一个充满了欢乐与轻松的周末时光,有海滩的嬉戏和舞厅的斗舞,有一个遥远却真实的拳击手的梦想,也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美好爱情故事,但现实却又是如此地残忍,女孩早已沦落风尘,而拳击手却要面对难堪的失败,他打不赢白人,大海连通着外边的世界,却禁锢了此地的人,他们也终究找不到未来的目标,如可有可无般地存在着,大量的摆拍镜头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却让人不会感到虚构与真实的对立,也许故事背后的挣扎与困惑才是最真实的吧,这一点让·鲁什并没有去隐藏 |
|
黑人兄弟太好玩了!那天大众论坛嘉宾说她看让鲁什电影时觉得像一面镜子,虽是别人的故事,观照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今天看的时候我想,她的意思可能是一种观察的方法,让鲁什的镜头让观众能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拍、这事如何看”。在小孩跳水那儿结束也挺好的,但最后说替法国打仗回来却如此也很重要。 |
|
在wiki “Breathless”页面下的一句话“Godard's original title for the film was Moi, un blanc ("Me, a white man"). ”哈哈~ |
|
8.0/10。①非洲:来大城市打工的年轻黑人们的回忆、娱乐日常、理想/幻想、挣扎、面对的残酷现实等。②旁白有两种,一种是导演对风土人情的旁白解说,另一种是男主自己解说自己人的第一人称旁白。这两种旁白的视角不同,一种是外来人视角,一种是自己人视角。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另外,作为传统故事片(当然,这整体上是纪录片【有剧情扮演成分】,不过材料组织的方式是传统故事片式的)本片叙事较松散,扣0.5。③有趣的是,本片旁白的口吻、粗糙的画面质感与有力的摄影、大量的手持/随意剪辑/通过旁白连接起时空连续性破碎的剪辑、充满活力的配乐等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自由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质。虽然这些技法的运用与组合也许不够系统,但很可能影响了后来的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并被后两者完善+发扬光大。 |
|
8- Jean Rouch 发起的集体即兴名作。在完全他者视角与完全第一视角之间的另一种可能,虽有虚构也值得一观。时代夹缝里做着淘金梦的异乡人,为法国而战为生存挣扎在短工与短工间奔波,周末游荡在酒馆外在混战白人情敌的泥地里“做自己”,节奏上佳。梦想着大洋彼岸的繁华世界成为白兰度与拳皇,而“没有电影拍我们” “做个黑帮混混也比劳工强”。ps 此片2年之后非洲17个国家摆脱殖民独立,包括此片所在地前法属科特迪瓦,以及年轻人的祖国前英属尼日利亚。pps. 反殖民印度支那战争1945-1954,约2w非洲人应召参与镇压前期占比约1/10 (sigh |
|
啊好蓬勃又鲜活的生命,骄傲的痛苦,得意的挣扎,c'est la vie的影像实体。旁白其实function as reactive commentator,是对画面这种原始素材的rearrangement,和Jazz aesthetic一样。甚至可以说Rouch作为导演已经不是主导,内容是在记录的图像下完成推进的。一小时,一日,一周里的游荡真实,not determined by the white creator,but the PEOPLE inside the frame。又及,能以白人身份把移民者的“他者自叙”讲到2022看都深触内心的地步,无疑在那个年代是极其惊人的成就。 |
|
三星半。电影赋予了纪录一个主体,即客体不是被纪录,他们可以决定讲述什么,但在这样的处境之下,你丝毫没有怀疑故事的走向有任何的不同,即使他是叫着一个电影明星的名字。虚构是真实的部分越靠近真实,年轻人迈向自由,创作者走向创作自由,双重加持下,看到了一个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真实电影。 |
|
声音和画面若即若离制造了一种迷幻的氛围,讲述者身份不断切换,配音和旁白的交叠,映射出内心和现实的奇怪舞步。越来越意识到非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每个地方都有复杂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缠绕,尼日尔的青年在阿比让会思乡,非洲有白色的监狱,黄色的沙漠,红色的土壤和绿色的森林。令人困惑和矛盾的也是非洲,上万年的历史被代代相传的口述史遗忘重塑,没人知道100年前的真相,让·鲁什在码头游荡的镜头和奈保尔看到的西非毫无相似之处,被奴役的俾格米人在雨林深处无所不知。如果说跳水的镜头是充满希望的结尾,那老兵的控诉就好像当头一棒,提醒这片土地上还有尚未化解的坚冰 |
|
大量减少了前期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民族志影像捕捉,仪式性的“猎奇”行为展演也接近消失,转为了当代都市影像下的舞会场景,只留有更现代的非洲年轻一代的痛苦城市化进程。在场程度也与后期的《夏日纪事》不同,根据本身自述去构建素材,模糊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从自我发声的站位上喊出“我是一个黑人”,因此爱德华·罗宾逊成为列入作者的人,而非一个简单的旁白语音与之后纪录片惯常出现的被访者。银幕构建事件更接近弗拉哈迪,一种现实事件的搬演呈现,而非之后真实电影直接来源的维尔托夫,诉诸现实影像的揭露视角。问题在于现实与成片的关系,在处理素材时有多少是之后再造的,当超过一定比例之后,纪录片或许改叫剧情片的为好,不谈声画分离关系下明显后期摄制来匹配声音的影像,就中段女性看向镜头的那一场已经完全脱离纪录片的领域了。 |
|
沙漠酒吧醉方休,周末美梦周一醒,街边午睡食分半,生活虽苦忆旧光 |
|
给黑人/土著以声音,回归想象的美好,互动的创作。 |
|
摆拍部分很精彩 |
|
#FIFF#具有开创意义,剧本写得也很好。 |
|
真是电影;民族志电影 |
|
一首对生命之无限肯定的赞歌——无论它的不如意是否更多——,一种对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对位关系,破坏其平衡与统一的创意,一次影响了戈达尔创作生涯开端的某种法国新浪潮的“起源”。 |
|
第一人称话唠式独白,纪录片式手法,自由随性的影像。影片反映男主所代表的群体经历战争、贫困、打工、无力改变、短暂狂欢后的理想梦碎,呈现其在欲望、想往、挣扎、回忆、痛苦、妥协交织中的生活状态。败在残酷现实中的底层非洲青年,只有在酒吧和海滩上来不及一样地寻求着片刻的释放,而这种欢乐带着毒辣,重新烙红了他们的焦虑,接下来的酷烈仍然会撕裂幻想,炙烤身心。尽管歌舞中的狂劲麻醉精神,但虚无迷茫的未来正延伸成一场空,他们的阶层翻身记,貌似已无书写的可能。。 |
|
爱德华罗宾逊的旁白如辩士一般解说着这部以他主导的现实主义电影。影像与声音两条异质平行的线,在某些时刻交汇时形成了巨大的光辉,扎根真实影像,通过画外旁白来自我剖析,梦想、现实、回忆,不同时间的空间汇聚于电影所制造的同一空间中,因太过遥远而看不见的东西,因太过接近又被蒙蔽了的东西,全都被展示了出来,直达爱德华罗宾逊的内心。 |
|
在夏日纪事之前,还没有同期声。sexual worker在镜头前露出乳房的主观镜头,原来是巫山之春惊鸿一露的鼻祖。 |
|
+黑暗中闪烁的黑色皮肤是真实的一种形式。让鲁什深知摄影机存在本身就是对绝对现实的否定,因此他对于人物的表演“漠不关心”,无论人物在扮演他人还是在扮演自己,他关心的是“当下”的纪录,及其所携带的真实,即便这种真实有时是被虚构所激发出来的。换言之,“真实”是“纪录”这一行为所引发的事件,它不以现实为依据,而以纪录本身为依据。 |
|
第一人称,虽然是表演,但基本相当于纪录片。生动全面地展现了尼日利亚年轻人的生活状况,从工作、娱乐到信仰 |
|
这是一个醒目的梦。通过听到、看到你的梦,才能感到我们是一样的,是不一样的。如果只因伦理的标准,用所谓尊重之类的排斥而放弃去接近这样的梦,我想那我也永远不能明白我自己的梦。集会上的自行车是德克萨斯的马,周日经过教会,我就是看看女人们。在清真寺,回想起本应见到的女人。啊,祈祷祈祷,整天祈祷,除非祈祷完就谈恋爱!并非是不懂信仰、选票、战争的代理,但这些不会随礼拜一到来而消失。啊,祝你健康,我的小姐,甚至连酒杯都将成为沙漠了。 |
|
彩色纪录片/外挂机器翻译射手中字 |
|
[4.0/5.0] Eddie Constantine |
|
#法国纪录片经典展#导演带着猎奇的主观心理拍摄,镜头设计精良,两个男人打架的戏码代入感极强。街道上有小车,岸边有邮轮,红灯区有美女,可没有一样是属于鲁滨逊们。幻想成为有钱人,睁眼等着自己的却只有裸露了后背的破衬衫,片子要是再花点时间讲阶级差异就更有意思。 |
|
让当地人配音实在是很妙。 |
|
非洲,殖民地,黑人,底层……看他就像看当代中国的小镇青年,隔了半个地球和快一个世纪的时间,共享一样的迷茫、贫困、欲望、残酷。
分不清解说里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他的幻想。
印象最深的是他和朋友坐在街边共享一份20块钱的午饭,嫉妒着吃70块午饭钱的“有钱人”,而所谓“有钱人”的餐厅,也不过是个有屋顶的平房。 |
|
黑人弟兄版的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
|
不知道为什么越看越困,可能是拍摄受法国殖民影响的黑人的日常生活不够有批判性,不如去看阿尔及尔之战,但有趣的地方也在于此,影像素材都是拼贴在一起,全靠后期配音描述这些素材,可能影像和声音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也就是说可能影片全是虚构,但虚构的一个主角却张嘴不离埃迪·康斯坦丁,还把自己虚构为爱德华·罗宾逊,这至少说明一个黑人的自我认知完全基于西方文化,在这种语境下,讨论殖民主义的影响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 |
|
就像疾痛叙事一样,所有的叙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少数人的游戏,从这个层面来看,鲁什的片子十分难得——就像引入部分Robinson独白说的一样,“电影像一面镜子一样,他们从中找到自己” 。但残酷也在这里,真的吗?看片的时候,有时你感慨于,黑人终于也能大大方方表达自己的梦想、野心与现实的冲撞,可遗憾的是镜头语言又把他们的生活变成了奇观。当然更遗憾的是,当非洲男人的主体性因为这样的叙述看似得以实现,女人相应地则被物化、被意淫。 |
|
24.5.14对这部的印象不如前几部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相比之下,少了些戏剧化的成分? |
|
非洲阿Q,被毒害至深。导致这么多年过去非洲取得了什么成就:是出了一个德罗巴,还是出了一个奥巴马? |
|
机翻看完结果发现射手上原来有中字,我太坑了! |
|
ethno fiction 戏剧化地反映日常生活,同时也揭示了移民,现代化,种族等议题。 |
|
补5.14 Robinson不只是被拍摄者,他对于其他被拍摄者、社区、族群的评价彰显他主体性的一面,也是黑人群体主体性的一种展演。 |
|
直接电影的“搬演”手法,贯穿全片的独白,贯穿全篇的黑人男子抱怨“他们有钱,而我就发烂发臭,我就没法有钱”,这种方式很直白甚至愚拙,却也很有力。 |
|
声音效果上虽然假,但是呈现效果却蛮好,人物的精气神值得称赞。 |
|
影像的真实和旁白的真实指向了既相互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个空间。曾为法国而战的黑人口中的Moi, un noir 的告白,在无限分化的场景中刺穿了影像的一切包装。 |
|
用演员个人后期配音之前拍摄的画面还是一个挺特别的做法,除此之外让鲁什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真的可以体现出黑人的躯体的美感 |
|
法国导演的纪录片都好有趣啊,有点让我想到三年前菲律宾影展看到的《甜蜜的梦魇》 |
|
没想到Rouch的这部民族志作品这么有意思,这不就是今时今日大火的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和docudrama的先驱吗?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Rouch自己的voice over体现出来的他的个人视点。他对这群非洲青年的西式生活方式到底是带着什么样的立场?我觉得刚刚好。既想切亲了解他们的处境又不overly empathize。 |
|
他所向往的全是梦境 回到现实他还是那么普通 |
|
意大利人都是混蛋!!! |
|
一定程度的声画分离,角色表演之后再通过配音解释画面 |
|
受苦的历史太长了,以致于他们非常擅长于苦中作乐,就地取材,发展各种艺术 |
|
看之前不知道是剧情片 音画割裂制造了一种梦幻/奇幻/魔幻感 不只像断了气还很像左岸派(说反了) |
|
7/10.第一部让·鲁什。与书本上的概念带来的直观感受不同,可谓是用无限靠近剧情片的影像形态来考察纪录片类型下的“真实”的边界,人物一直絮叨着个人的见闻与事迹,而导演、摄影、录音也毫不疲倦的记录着一切的言论,与其说主体是每一个叙述者,其实不然,当纪录片创作者默许了这种无休止的言说,其实他们也成为了主体的一部分,只不过隐藏在取景框之外,在被拍摄对象的身边及眼前,但却始终参与在“真实”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