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写烂了的黑帮离间设套写出新内容,哪些是运筹帷幄又有哪些是被命运摆了一道后再装出是自己摆了命运一道?人不仅猜不透别人连自己的真意都读不懂。结尾有点《第三人》,我觉得他对老大终究是有真情意的。笑点多,老大枪战最好笑,布西密那一分钟我始终在狂笑。 |
|
虚无即存在,科恩兄弟在这片子里似乎讲了很多,似乎又什么也没讲;大量的意象给人以极大的信息量;美妙绝伦的摄影,精彩深邃的对白,黑色印刻在每一帧画面;至于这个复杂的故事,不自觉地就会想起黑泽明的《用心棒》,当然主角的定位却完全不同,里根不是英雄,只是个在乱世中坚持原则寻求自保的人罢了 |
|
其实是科恩兄弟最烂的一部 |
|
作为一部科恩兄弟电影,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太复杂和刻意了。片名叫做“米勒的十字路口”,但暗含了“汤姆的十字路口”的意思,剧中充满了汤姆需要作出的种种选择,还有他能够控制和不能控制的各种巧合。很可惜的是,这些巧合不能凸显命运的突兀,却充满了编剧人工式的设计感。 |
|
这是科恩兄弟抛去情怀的电影,剧情安排还算巧妙,一个人颠覆一场帮派仇杀这种剧情总是很吸引人,主角老面孔,表演这种智力超常的人总是拿捏很到位。ps: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些插曲是不是一直都用一首,几乎我所看过的都有一段类似英国风笛的音乐。 |
|
科恩兄弟实乃编剧界的良心,多处人物关系的设计都是高空作业,一不留神就会脱线,完全凭着叙事天赋驾驭文本缰绳。台词贴近古早期的好莱坞制造,构图运镜也非常讲究,拍出了黑帮题材不常见的优雅与闷骚。帽子戏法与尸体魔术,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
|
本片中的汤米绝对是独树一帜的科恩型经典角色,他的玩世态度同样深入骨髓但纠结内敛,而表层是不要命的积极入世行径。同样,在所谓科恩型的坚毅女性角色中,哥觉得本片的维娜是最具魅力的。【8】 |
|
1.科恩兄弟第三作,聚焦美国禁酒时期(1920年代)的黑帮争斗,又结合了黑色电影风格与喜剧元素,片名来自兄弟俩早期的御用剪辑师Michael R. Miller,科恩兄弟在拍摄期间遭遇了写作障碍,遂休假三周写出了关于写作障碍的神级剧本[巴顿·芬克]。2.剧本精妙,叙事高效,张力十足,主要人物犹如时时走在钢丝上,无常命途与未知偶然贯穿全片,而观者也至终猜不透主角内心想法。3.表演精湛,精明冷静又总是挨揍的汤姆、贪婪圆滑的两面派伯尼、自傲又情绪化的利奥、讲道德又残暴的卡斯帕与冷血敏捷的艾迪都塑造得很成功。4.冷色调配,大量运用快速推拉镜头强化紧张感,多用镜子,窗帘匹配叠化转场。5.动听配乐与夸张飞扬的段落:反刺杀扫射(Danny Boy),警察突袭酒吧与树林中的意语歌剧。6.戴正、被踢飞或追逐的帽子。7."Look in your heart." (8.5/10) |
|
科恩的第三部电影,成熟、老道! |
|
至此基本看完了科恩兄弟最主要的片子。这部节奏缓慢平铺直叙,甚至很糙,直到最后Tom和Leo的对话才是顶峰。Leo一直称赞他高明,Tom只有一句:你做事都清楚原因吗?他只是碰巧成了赢家。如果谁说这部片缺乏科恩一贯的荒诞感和黑色,那是还没看懂。人随波逐流却有输和赢,难道不是最大的玩笑吗。 |
|
“Look in your heart!”,“What heart?”小孩和小狗发现胡同里的死者,以及别墅枪战戏,这两处太棒了 |
|
有些特别夸张的桥段可以看成是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但是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感觉可能是搞笑吧,芬尼端着机枪的样子简直笑喷了。摄影师巴里.索南菲尔德说他们希望这是一部画面优美人物漂亮的电影而不是一部可笑的影片,事实是这两样他们都做到了,这种看似不协调已经成为了科恩电影特有的风格和标签。 |
|
过硬的本子配科恩高超的手法,打六分也不为过。三国杀,两主一傻一纯,两忠一奸一直,身为导火索的第三方最下作。其实卡斯伯是个很有原则的好人,败就败在太单纯,黑帮大忌;丹也是个很忠心很聪明的人,败在一味蛮干缺乏和主子的沟通。一如大地惊雷的配乐让我意识到汤姆对里奥不是忠心其实是爱,深爱 |
|
不同于科恩兄弟其它几部重要的作品,首先它的主基调是偏向严肃的,其次它不是多视角叙述,所以特托罗的角色几乎是科恩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算计所有人又被所有人算计或者背叛,智力开挂然而全片被暴揍六次,没有明确的私人动机和目标,但他就像他的帽子一样时刻处于动态,始终都在应激,被无数突发事件逼着做选择,由这个人物散发的情绪除了一贯的神秘、宿命和荒诞,还多了一点悲凉。 |
|
8.5 剧本之复杂庞大已达诡异的程度…信息量密集当然是优秀剧作的普遍特质,这使得创作者对讲故事的追求往往落实到“要说什么”上。而在科恩这里,“不说什么”促成的留白与断裂空间与前者处于同等位置;那些他真正要说的(必然中的不确定因素、命运的错位…)却藏在“不说”的那部分里。这才是真正属于叙事艺术的“神秘主义”啊!它做到了诸如《燃烧》没能贯彻到底的,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
|
太多戏剧场景,太多台词,太多人物关系,还是你要杀了我这样的强关系,因此像舞台剧。。那些警察冲黑帮俱乐部的画面也因此像工人冲上舞台拆道具和布景以实现换场,人物关系像建材,徐徐展开,遵照秩序缓缓搭建起一座故事的大厦。和冰血暴及老无所依不一样,整个戏是主角一人的控制物,这点很不好,他居然就没有失算的时候,最酷的台词和最有人格魅力的形象都给了他,尽管一开始我以为这人是个美式阿Q(看着很屌,人人尊重他但到处欠钱挨打也不知道他会什么)。这时的科恩兄弟还呈现了一个有序的,人力可以控制的世界。 |
|
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容/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运镜范本,台词相当film noir |
|
美国黑帮片很多,教父、美国往事那种片子看完的状态是“陶醉”,而这个片子看完后我的表情是眼睛和嘴巴都已经张大到极限了,半天只能说出一个字“神”。事实上这跟我看完谋杀绿脚趾和巴顿芬克后的表情是一样的。科恩兄弟就是那种有“神力”的导演。 |
|
精确的掌控之下,一切都设计的很完美,电影表现出一股工整可控的魅力,感觉上是科恩兄弟的《迷魂记》... |
|
科恩兄弟的第三部影片就已经把黑色和幽默元素拿捏的相当到位了,而且已然形成了我非常着迷的一种科恩兄弟式的节奏,不紧不慢,却能吸引人全神贯注地看下去。片中众多科恩兄弟的御用演员一起飙戏,再加上科恩兄弟独特的暴力电影风格,绝对看得爽。影片线索众多,剧情也峰回路转,但并不紊乱。 |
|
all fucked up |
|
Cinefan crimes & misdemeanours of the CB DCP 68$ PE 港譯:風雲再起時
Google打miller's crossing的繁譯風雲再起時主要是找到2023翁子光的《風再起時》哈哈哈哈哈coens第三齣長片我從起手就睡了一大半,對比幾個著名作miller's crossing雙雄對決沒想像中的精彩,輪子轉動推向迷濛不定之地,那種Coens將滿足於轉瞬即逝瞬間來描述的場面也稍嫌不足,也有可能我可能已經到了對主流白人男性敘事以及Coens袪魅的年紀 |
|
叙事风格接近四十年代冷硬派黑色电影,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编织得很复杂,在对话里总会提及不在场的人名,需要聚精会神去回想那人是谁。有些小配角可能只出场一两次,却在情节转折中被提及成为关键,这样造成观众对那名配角并不熟悉,无法对其命运产生充足共情。
故事框架是和《用心棒》同样改编自哈米特的小说,不过除了男主在两个帮派老大之间游走之外,细节几乎完全不一样。能看出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元素,开场很明显致敬《教父》。而恰恰是在1990年有更出色的黑帮片《好家伙》和《教父3》撞档,导致当时票房惨败,好在后续靠DVD也回本了。 |
|
神探?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根都在这呢。同类题材中,科恩兄弟的作品中,这部电影均被低估了。 |
|
所谓硬汉,这部电影有真正的解释。我最喜欢的科恩兄弟电影。 |
|
摄影美轮美奂,是科恩兄弟风格转变的重要突破。 |
|
科恩兄弟真的喜欢在各种计划外的突发情况下最终回到一开始要达到的目的。男主基本没有主动出击过,他的所有动作和反应都是被动的,在他计划内和掌控外的事件遵循着已脱轨的因果关系一一袭来,最后还是能达到该死的人都死了,不该死的也差不多都死了的“大团圆”结局。开头进入状态有点慢,话痨加众多人物容易让人走神。三星半。 |
|
这两兄弟的电影真是看一部少一部;tom长得略像蒂姆罗斯;荒诞不足黑色有余;配乐少但赞 |
|
米勒的十字路口是关乎生与死的存在,他就像斯科塞斯赌城风云中乔佩西所说的沙漠,输的人进去,赢的人留下。 |
|
杀人不要见尸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故意设计的。。。这兄弟俩牛逼的。。又是编剧又是导演的。。这片的编剧很爽。。。有点那种美国漫画改编成电影的感觉。。。。两个剧本里掌控全局的男人因为女人变得智商减半。。。 |
|
“我说的是朋友,我说的是人格,我说的是道德…”虽然看似是Tom步步为营,但其实依然是Coen的失控题材,只是这一次的主角智商和情商都不低,找到了最能自保但又不失骄傲与血性的平衡点。帽子就是帽子,不会变成其它东西,也不会为你带来其它东西,但重要的是,要永远戴在自己的头上。 |
|
三星半。一边逗笑一边耍酷,情节节奏相当快,风格乍现,明显的过渡痕迹,有一点点浮光掠影。 |
|
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心思缜密,出来混不把脑子带上怎么自保。汤米的帽子,科恩兄弟还真喜欢把寓意寄托于主角的某个物件上,摄影音乐赞,刺杀老大加上留声机里的danny boy惊艳,男孩狗尸体有趣【牙叔的酱油好亮! |
|
科恩一贯的黑色幽默题材,主角陷入困境,在各种偶然情况下完成了一个看似预先谋划的妙计。依然是科恩前期沉闷的气氛和绝妙的台词,以及一点点重复再现的意向隐喻。这个黑帮题材颇似我国古代的权斗,主角似游离于期间的谋臣,若写古代戏可以拿这个剧本作参考。演员方面我还是更喜欢几位配角,浑身是戏。 |
|
半小时以后突然好看了,故事峰回路转,环环相扣,需要动些脑筋,台词句句出彩。可以算科恩兄弟最好的片之一。很喜欢那个仰拍树林的移动镜头,配乐也恰到好处。 |
|
教科书里说请通过此片学习利用“门”的转场;结果发现,其实帽子的元素对全片意义更重要。豆瓣的剧情简介非常傻。Tom的演员,像是我心中的余文乐,应该很酷,其实很土,并不适合装逼。借用影片里经常出现的俚语,真是对这种”high hat”类电影腻了:导演的存在感太强,总是出戏。/ ”What heart?” |
|
其实是值5星的 只是我实在无法喜欢黑帮题材 |
|
比较另类的黑帮酷哥 |
|
-look in your heart
-what heart
黑色黑色,黑色了整部电影,片尾曲却如此温柔 |
|
cool under fire ... 当你的帽子在十字路口随风而去 追逐试图去捡起是盲目徒劳 装13不理会则冷暖自知 ... 依然是科恩常见的故事话唠配乐标签元素黑色幽默 ... 你要记得 起风的时候 可以用手扶紧你的帽子 ... |
|
曲折的情节 不好看的女人 很耐打的男主角 我依然不是科恩兄弟的粉丝 |
|
科恩告诉我们,好导演除了会写剧本会玩影像,还得有相应的音乐好品味。 |
|
科恩兄弟对电影大局的把控实在牛逼 一个颇为复杂的故事讲的丝毫不嫌紊乱 非常大气 黑帮片经典 约翰特托罗的表演相当完美 |
|
在爱情和义气之间,根本就没有正确的答案;做好男人难,做混黑帮的好男人更是难上加难。 |
|
我觉得这就是演电影了,除了正经,除了影像,再没有别的. |
|
oh~Danny boy~原来这个歌是唱给老大听的啊!看汤姆这用脑子和话术七进七出果真精彩!很严谨的博弈一般不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卖点,这些争斗多数还是为了表现人世间看似无序中的有序,偶然中的必然。但是这部电影里面还是能够看到些许宫斗中的道理的,那就是在领导面前别过分去争对错,过分去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对错在领导那里只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盐梅,你这里酸了就加点盐,他那里咸了就加点梅,真的要在领导面前闹起来那一般是谁闹得大谁倒霉,一如现在的瓦格纳。汤姆最后深情的告别虽是深情,但是想必他也料到自己闹这么大一出已无任何和领导讨价还价的本钱,领导说得再好听翻脸也是一句话的事。所以虽然极度深情,也只是但求全身而退,大才大才,快跑快跑,躲得越远越好。 |
|
#BFI 站在通往死亡的十字路口,男主选择了一次次豪赌。男主这个角色装了电影三分之二的x却没有逃过哪怕一顿毒打也是笑死人。角色和剧情也总让我出戏到《非常嫌疑犯》,最后的设计对角色塑造还挺好,还有结尾的处理也不错。黑色幽默挺少的,但每次处理的非常好,两次机枪扫射的跳舞也是爆笑。视觉上,构图很棒,低角度拍摄很多,挺压抑的。虽然也是特色了,但还是不怎么喜欢一次次利用名牌的转场。 |
|
科恩兄弟的剧本真扎实,不看到最后真是永远不知道结果,只想说汤姆这家伙脑子转的也太快了,不愧是“军师”,也真是富贵险中求,厉害! |
|
一部反黑帮类型片,矛盾丰富而突出,但全片语调轻松,科恩兄弟太强了,惜字如金还是话唠连珠炮,都能把握好节奏的尺度。线索纷繁,夹杂着复杂的权力执行和结构,究竟是计划好的,还是随机应变的结果。分辨哪些是设计、哪些是巧合,是弄清本片线索和人物动机的关键,而这也正是科恩兄弟一直所探索的存在主义内核。不少反应镜头被忽略,不然故事线会更清晰些,可能是有意为之。男主是一个消极但又努力的双性恋厌世者,让人一度怀疑他是在享受绝望。常把自己丢到险恶的境地中,但又由于自己能力太强、运气太好,而能化险为夷,计划得以顺利进行。一方面爱自己的老大,但又主动保持距离,享受自毁带来的虚无感。(惊现山姆雷米) |
|
目前看过的科恩兄弟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剧情发展流畅,没有一个镜头和场景是多余的。情节安排巧妙,一环扣一环没有绝对高潮,却有好几处让人紧张不已。人物刻画深刻,哪怕是出场一次的龙套。配乐十分惊艳,火拼中回荡着《Danny Boy》。没有多线叙事,但如此牛逼的剧情安排可见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功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