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只知道挖掘女性内心戏,弃时代背景的营造于不顾,就剩下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
|
四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过分了,这样的背景不带说教色彩,没有patronizing真是难能可贵。 |
|
1.克莱尔·德尼又一部扎根于非洲地土的电影,关于后殖民时代秩序的倾覆、洗牌与混乱战火中的众生。2.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混沌与清晰间摆荡沉浮:全片抽空时间与环境的寓言架构+象征式的人物设定vs.对具体女性角色的关注、追随与体察;手持晃镜中猝然登场又退散的人物或突发的事件vs.贯穿始终的中近景镜头及对身体与大地的持续贴近注视;碎片化、散落着留白、未知与暧昧的叙事结构(甚或连首尾都称不上呼应契合,而是断裂错开)vs.明确的主线和逐渐趋近于毁灭的已知走向+结局。3.于佩尔再一次塑造了一个令人心颤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抱持着良善、共情与庇护他者的态度,同时又倔强而执拗地坚守于这片男性彼此倾轧残杀或逃之夭夭的土地上。她的决绝坚毅、温柔动情、无奈落泪与崩溃杀戮都被演绎得如此真实,自然若一呼一吸。4.凯迪收音机是亮点。(8.3/10) |
|
10威尼斯竞赛单元 |
|
4.5,德尼的非洲如同赫尔佐格的南美,白人的主流叙事被表述为少数族群,在画面上成为一个刺点,一个Material。《白色物质》绕过了宏大的殖民史,直接将人物置于他者空间并放大了主观意志,表面上看,是南方哥特在后殖民时期的影像对等物,但所谓“本真性”——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的二分法在影片中已经消失,历史并不存在,叛乱仅仅正在以电影的形式发生。殖民者/原住民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导致了宏观与微观的分裂。于佩尔饰演的Maria是一个幽灵,在影片中,她拒认了法国,又无法像她的儿子一样通过剃发完成一个对异于自身的身份的认同,外界的一切却始终像她确认着陌异性。其面部的明星光环则是一种厄运的标记,不断以此为平面向观看者生成disturbing image。 |
|
同步推荐库切《耻》 |
|
暴乱下的极度精神压力让正常人一个一个变得疯狂。故事有些地方讲得有些跳跃,除此以外情绪渲染与节奏画面都不错。 |
|
相当标志性的法国片,既写意又沉重,只可惜这种套路的电影太多了 |
|
比《血钻》内敛且更给力。 |
|
欧美国家对殖民地的一厢情愿? 除去这个因素外,电影语言还是很生动的。 |
|
大背景交代得很糟糕 主人公线索也比较混乱 |
|
huppert真是没話说啊... |
|
这个疯狂的女人。 |
|
德尼基本已经到了不着痕迹地步,这么比附可能既俗套又不准确,但杜拉斯在文学里拥有的地位,也是德尼可以理直气壮在影坛中要求的。 |
|
真闷... |
|
再好的鏡頭與表演,沒有context和文化背景接受起來依然不那麼容易。 |
|
色物质》:太平淡的叙事,于佩尔阿姨一个人的内心戏,把背景弱化了,其实可以更好的 |
|
主题不错,画面很普通。AND,也许他们在经历的事,偶们也会经历。 |
|
手持镜头短、碎、晃、游移不定。素材编排在关键节点总是虚晃一着,而后杀个回马枪。情节的隐,配以镜头的散、原声的飘,德尼别样的处理,带来了崭新视角的后殖民作品,绝非奇观 |
|
《白色物质》是一部关注“视线”的影片,克莱尔丹尼斯也是一位非常关注视线的导演。她影片中的人物往往能在凝视中传达出来丰富的张力,有关于人类的渴望,感觉与身体的寓言。在《白色物质》中,这种凝视的力量穿透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壁垒,在厚重,忧伤,而又诗意的叙述中完成了对于女主角最有力 |
|
要是能再癫狂些就好了 |
|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于佩尔的个人表演 |
|
德尼的剪辑术有创造时间与空间的能力,一种割裂的力量加剧着对于焦灼氛围的塑造。场景在此有双重作用,一叙事场景内部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与各方力量不均等所带来的人物的心理变化与觉醒,到最后则是对混乱与暴力的直观展现;二是在此前提上于佩尔对土地的固执坚持(她几乎从未改变),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弥合巨大的鸿沟,但最终只能加剧秩序的分崩离析。不是反殖民的批判力作,而是对于后殖民图景的直观展现。 |
|
原来自己的水印这么傻的啊 以后再也不搞了! |
|
法国影片,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政治寓意大于剧情,不是很理解。 |
|
不懂背景的话什么评论都不好说 |
|
实在不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
|
不很懂 |
|
焦灼。 |
|
这种种族问题是欧洲电影节最爱啦 |
|
Claire Denis est décidément l'une des cinéastes français les plus singuliers, une cinéaste qui désire et sait bien captiver les corps. |
|
在高雄市立电影馆花80台币看的。全片焦灼,深具<裸岛>般力量。tinder sticks的音乐很棒 |
|
整天杀来杀去有意思么。唉…… |
|
一团散沙 |
|
剧情没处理好,气质也单薄,但音乐非常好,竟然就像被吹了一口仙气活起来了。(这个电影除了导演,每个方面都很不错) |
|
外来投资的地主,当地雇工,四处流窜的赤贫分子;以及导致这一切的军阀。写实主义实在是很残酷的一件事 |
|
White Material 2009 Criterion Collection BDRip X264-BMDruCHinYaN |
|
一个要强的女人在一个残酷时代的挣扎史。 |
|
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的西非后殖民地视角,刚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女编剧玛丽·恩迪雅的种植园故事,法著名女演员于佩尔一个人飙的大戏,她们携手带来电影版“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情感充沛有余,如果多讲讲时代、叛军头目拳击手的背景等就更好了。 |
|
so boring.... |
|
云里雾里的 |
|
虚假调子 |
|
劇情主線太亂,不太好。 |
|
真漫长。 |
|
失水准 |
|
可能我该为我的电影智商捉急一下吧,反正我没看冥币 |
|
1.在西非的悲伤圆舞曲;2.很有导演的作者性;3.结尾的时候,玛丽亚会不会后悔没有早点离开? |
|
背景交代混乱?那根本不是重点啊,连任何国名都没提,但基本情境很清楚。Claire Denis说她的参照物是多丽丝·莱辛第一部小说The Grass Is Singing。而剧本用当代观点撰写,她不要《走出非洲》那样的怀旧感。虽然我没看过《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书/电影),也觉得女主角玛利亚的顽固倔强令我想看杜拉斯那个故事。在母亲收成咖啡的挣扎这条主线之外,一旦内战来临,生于殖民地的白人废青Manuel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活过来,终在险境中发现生之兴奋,这一现象似也有普世性。看来Denis拍电影的方式是聚焦深挖,同时充分留白,不说理,一切留给观众体味判断。 |
|
看这个电影,让我联想起的是法农、黑格尔、库切……电影一般。 |
|
给女主角的。好电影,虽然我看了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