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场铺垫的很像港片,随时动手的男主(父亲),动感强烈的音乐(演员们唱功都很好,沧桑烟嗓或销魂颤音),大儿子加入了帮派(毛利人的纹脸是个看点),但本片主要是个家庭戏,写的是一个丧失信仰的毛利人的悲剧(开场第一个镜头就从广告牌上的风景画拉到破败的城市风光,是个预示),男主的妻儿生活在暴力和喧闹派对中,纷纷背离家庭,最终女儿的死促使传统的秩序得以修复。虽然剧情少了类型片的爆点,但整体把控比较细腻,男主在恶习之外,倒也有直接生性的浪漫示爱和好唱功,并非一无是处。强奸男主女儿的好友之前就有铺垫,他也引发了高潮的复仇戏码。二儿子学战舞的段落亦是对传统回归的提示,但插入的嫌生硬。全片用色浓烈,但机位和剪辑稍显平板,母亲的演技出众。总的来说是风格强烈、桥段反传统的家庭剧,也直面了一种新西兰毛利人的社会问题 |
|
看过的表现边缘人群、问题家庭影片中最好的。很简单的故事,时间段也很短,表达得却非常丰富,信息量大却说得有条不紊,每个人物都有充分的动机,镜头交代得也很到位。没什么炫技的手法但并不俗气,结构和节奏都好。角色选得太恰当。看到后三分之一心里真是纠结,结尾大大加分,把爸爸的形象丰富起来了 |
|
(片名翻译太烂)越往后看憋的越厉害,实在有些沉重。虽然是个有普世意义的家庭片,探讨了爱情、家暴、子女等,但毛利人的文化、传统、信仰、民族等东西也是重点,并且表现得非常好。既深刻,又不放纵过分。那些仪式性的东西和情节结合非常好,让我感动。影片短短时间也立起了不少人物,尤其是女主。 |
|
“Our people once were warriors, but not like you, Jake. They were a people with mana, pride. People with spirit. If my spirit can survive living with you for 18 years, then I can survive anything. ” 冷门佳片 强力推荐 |
|
好牛的片尾曲 |
|
突出直接粗暴的风格,但分镜细致,人物安排合理丰满,暴力元素真实性高,一部别有地域视角的家庭电影,反思了部落文化和殖民后新文化的毛利人精神和生活状态,影片并没有强调现实主义,而是在保证戏剧冲突的前提下展示观点… |
|
家庭暴力的最激进展现形式,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
|
用如此直接的手法表现家庭暴力,不是一般导演能做到的,而且如此的接近真实,如此的触目惊心。 |
|
母爱超越一切,制度 法律 宗教 习俗 |
|
停留在原始阶段的人只会用暴力探讨和解决问题,文明的人用脑子和语言辅之暴力来做同样的事,差别在于后者除了强奸你的身体还要强奸你的思想。 |
|
What's the time,Mr.Wolf?老狼老狼几点了。昙花一般的好电影。 |
|
卧槽,太牛逼了,收藏!!! |
|
太HEAVY了!!!!完全没思想准备在大荧幕看,太惊悚了........ |
|
一个敢于血淋淋地展现自己民族负面性的电影,一个狂放如重金属的电影,男女主角的表现都非常ROCK 。 |
|
Harrowing and brutally honest film. |
|
I don't like this one. I like fancy stuff. Gaspard like rough stuff.. |
|
女主pretty hot, real mf milf,可惜就成了唯一看点,另外看到<训练日>最后差点干掉伊桑霍克的那个黑帮大佬 |
|
哇哦好片啊好片!疯狂的新西兰麦克斯风格,超级狂野,但其实讲了个细腻的底层家庭故事。感觉片中很多元素成为后期影视的模版,尤其是美剧,什么暴躁的肌肉大兵老爸、坚强的老妈、善良纯真的大姐、叛逆柔情的大哥、毛头小子二哥......各种没文化真可怕的现实遭遇,果然提升质量还是要靠教育,九年义务制一点毛病没有...... |
|
导演也许是还不太成熟,将毛利人的民族史与一个普通家庭家族故事进行互文,各方面的塑造都显得较为刻意,对毛利人尊严和历史的回望也基本算是流于表面了,人物性格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不过男女主角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从某方面来说彼得·威尔的《证人》是这部电影主题发展更加优秀的作品 |
|
片名真的太沙雕了,但是电影本身而言,真的非常不错,一部生猛并且真实深刻的边缘类型家庭片 |
|
很有感觉的片子 |
|
如今奧克蘭南區依然是毛利黑幫的地盤,基本上外人不太敢往那塊走。slang太多了看得頭暈,第一次看新西蘭電影總算是直觀感受到kiwi口音和其他英美式的區別。不過毛利人的口音還是和白人不一樣,南北島也稍有差異。 |
|
如果只从表面来看,新西兰的毛利人算是土著人在白人殖民国家当中和谐共处的,但镜头拉近就显出无穷的社会问题。与其问印第安人毛利人为何嗜酒,倒不如问这个机制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并隐藏起来的。 |
|
激烈流于表象,也在暗里汹涌。被迫害者从来不是因为身体的软弱,而是原地踏步不曾改变。表达太粗暴直白,破口大骂有用么? |
|
女儿自杀的情节应该再铺垫一下,以及丈夫的暴力性格,妻子的觉醒,似乎都可以刻画地再细腻些。不过这也符合毛利族的特点,从英语发音上就能看出来。 |
|
太好看啦!那么好的片差点被糟烂的中文翻译和糟烂的海报毁掉。新西兰毛利人真尼玛刚烈和野性,连空气和音乐都充满狂躁的味道,hard man hard woman,震得心肝颤,少有的几处温馨时刻却让人动容 |
|
毛利战舞 牛叉 |
|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逼。 |
|
once were warriors,新西兰毛利人的现代遭遇,问题是把一个现代化带来的结局归结为男主人性格的缺陷是反动的,女主人最后皈依于“古老的伟大尊严”也同样是躲避了现实吧。 |
|
虽然远在大洋彼岸毛利族的故事但是这一切,太熟悉了身边太多太多,这样真实案例。
家暴男家庭的故事,男人有颗家庭幸福的心也有颗愧疚自卑的心,知错但永不悔改!反而这两点加剧了男人暴力倾向,给予家人更多拳脚辱骂。像是女人说的:你就是他妈的懦夫!懦夫!
影片出现很多向往爱情温情的弹唱,这也与电影内容愤怒揪心悲痛基调形成极大反差创造出一种强烈黑色荒诞氛围 |
|
屋子后院有一老树 树上有一根麻绳 她在那里结束了生命 暴力不美学 她的生命里没有暴力 生活中却充满暴力 无论肢体上 言语上 全部都是 毛利族有专有的图腾 刻在了心上 每个人都是勇士 精神上的 受人尊敬的勇士 最后女儿的自杀 绝望的勇士 她问过她妈妈 你是对他还是充满着希望吗 |
|
这都什么烂家庭,女主也真能忍...... |
|
绝望的暴力 |
|
开篇铺垫过长,些许沉闷。每当想离开时,一丝丝的温情拦了下来。十八年前的选择,和当时冲动的感情,支撑她苦苦维系这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直到女儿的死去,一切看似美好的虚幻泡沫被打破。
她拦下了儿子的拳头,让那个真正的罪魁祸首去了结这一切。
化解暴力真正的方式,从来不是暴力。 |
|
一种无法摆脱绝望的生活 |
|
豆瓣的剧情简介是个渣啊。。。20年前的电影,看的我为情节心惊胆战。但是导演太善良了,给可怜的人以最后的回归与希望。我想,现实生活中,或许最终她们,无路可走。 |
|
毛利舞威武 |
|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不自杀才怪了。。。太可怕了,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做什么都如野兽一般粗暴残忍。对于这家人来说,特别是那个女儿,活着真的很艰辛无望 |
|
多了些对毛利人的了解 |
|
这种暴燥的风格,不太能接受,整个故事看着心里也不舒服 |
|
妈妈用武士精神保护家庭,爸爸却用武士精神恃强凌弱。此片让我重新审视了女性在家庭暴力中所受的伤害。真实不做作,没有卖弄玄虚的镜头语言,简单,直接。 |
|
其实也没有什么演太多的内容。和名字也没啥大关系啊。。 |
|
很好的影片,但片名翻译的太差了。
家庭暴力带来的伤害太多了,一个酗酒,粗鲁,把兄弟看的比家人重要的多的父亲,带给这个家庭的只有负担和伤害。
女儿格蕾丝的死把母亲和有着各自问题的孩子们重新团结在了一起,也让他们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残暴自私的父亲,其实早该走出这一步了。所幸孩子们在这一次变故中也得到了成长,内向的二儿子和家人共进退,叛逆的大儿子挺身而出承担起了长兄的职责,保护母亲,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影片在讲述家庭问题的同时,也展示了很多新西兰特有的风土人情,毛利人的刺青,战舞都很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
|
毛利朋友租的碟, 让我们看看美丽新西兰的另外一面 |
|
勇敢站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幸福,不要再给他犯错的可能和机会。 |
|
90年代新西兰电影。李 塔玛霍瑞。击败《侏罗纪公园》,成为有史以来新西兰最卖座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城市阶层毛利人家庭暴力的故事,既反映了本土生活,也对海外观众有吸引力。未看 |
|
片尾和一家人出游在车里唱的歌都很好听,那次短暂的出行也是为数不多的暖色。没有字幕,但故事也挺理解大概。 |
|
我想这是了解毛利人问题的一个开头 |
|
毛利战士 |
|
总觉得这不是单纯表现家暴的片子,为什么“妻子”总是说”丈夫“是奴隶?这里是否有文化冲突的内涵。不熟悉新西兰文化,懂得同志给个点醒~~片子拍的干净,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