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不知道这种电影为何要拍,做得认真,拍得稳,影像非常系统,表演也很优秀。但是作为观众,我一直提不起兴趣,某种程度上不是它不好,而是它的技巧是无效的。 |
|
6.19号荔枝广场下午3点45场 5排1座那位女士 晚进场后开始不停吃吃吃玩手机 提醒了照旧 看电影要有素质 不要把别人的观影体验给摧毁 |
|
参考影片《箭士柳白猿》 |
|
鹿肉,沼泽,夜壶,梳子,相机,泥中野果,污地牛奶,水里脸庞,漆黑懵圈遭遇战,黄昏狞叫烧仓房……由匈牙利法西斯鬼子角度描绘的鬼子进村,还行 |
|
男主原本是个普通的匈牙利农民,在搜索游击队的行军中,因为指挥官被敌人击毙而不得不克服恐惧率领部队继续他们的任务。剧情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情绪和心理,是一部风格化、个人视角的战争故事。对环境、氛围、光影、服化道的细节呈现都极为出色。 |
|
2.5 匈牙利视角的《雾林寒战》,导演和洛兹尼察一样做纪录片出身,但调度能力远不及洛兹尼察,由固定远景和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构成,不追求带入的旁观视角似乎让观众和面无表情也不说话的主角一起“观察”,然而又选择了大量《索尔之子》式的浅焦镜头将人物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对周遭事件和动作进行模糊化或闪现处理(刻意调焦),有点矛盾。 |
|
【SIFF一带一路长三角放映】
光影变换下东欧特有的阴冷氛围。低于预期,全片过于沉闷而让人昏昏欲睡。男主全程面无表情,但可以感受到一丝内心的挣扎。农民被召为下士,以个人角度观之残酷战争。 |
|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导演。应该直接发给摄影师一个艺术贡献奖。摄影实在是太精致了,线上看完全是糟蹋这部影片。视听上显然受到了《索尔之子》的影响,大量的浅焦跟拍运动镜头,不过影片并不是像《索尔之子》那么极端地把所有“不道德”的东西放在焦点之外,而是通过控制焦点来进行调度(调焦这个方法贯彻全片大部分镜头),一方面强调沉浸感,一方面也铺陈环境。美术方面做得很细致,加上画意摄影,以及对低照度的精妙呈现,使得影片在视觉上非常突出。另外这部二战题材影片涉及的也是甚少被提及的历史,虽说从“入侵者”的角度很难找到一个相对“正义”的角度,不过影片的关键情节聚焦在男主角的道德判断上,让影片也具有了相当的文学性。 |
|
光影、氛围、还有大量的浅焦镜头看起来很有沉浸的质感,只是节奏很慢,故事也有点弱,但是还是能通过镜头感受到男主在战争里内心的道德困境带来的挣扎情绪。男主在光影里的脸,冷峻的线条就像是一座雕塑。#SIFF南京一带一路电影周 |
|
处女剧情片完成度高 配乐棒 |
|
#71’Berlinale 影像风格和去年戛纳片单里的《薄暮之间》类似,但完成度比它高很多(可以冲击下导演奖、艺术贡献奖),男主是导演两年内发掘的非职业演员 |
|
光线自然,人不却再是人。 |
|
属实拍得不错的。张国师让他拍五年也没这个造诣。 |
|
7/10 |
|
3.8/10 #VilniusOnline# 即便标题叫做“自然光线”但也不能画面这么暗吧,而且在文本的总体性缺失与相对弱化的主人公的因素复合作用下,我一度对我究竟在看什么表示强烈的疑惑。 |
|
电影在于摄影。晦暗画面中时时浮动的金光,如节制的台词后隐忍的情绪张力。很多场景让人想起画,比如一家人围在桌边那场仿佛《吃土豆的人》。一切结束于黑色背景前男主铺满暖光的脸,很好 |
|
摄影的确精彩,变成风光片了 |
|
听到婴儿啼哭,会给他水喝。看到沼泽藏人,会假装经过。可是那场谷仓大火,他终究不会向上级汇报。谷仓里被烧焦的凄厉惨叫,是躲在门后的罪孽。上级故意将他支开派他去沼泽侦查,可是这场战争早已将人异化。日后他脱下军装,回到故乡成为普通农民。但每当看到啼哭的婴儿,才会明白那光线早已将他击穿。 |
|
#berlinale71 GREAT!!!没白期待。男主全程严肃脸,全靠微小的变化表达内心起伏,演技膜拜。(竟然是非职演员,导演花了两年时间找到的,顶礼膜拜。)片中有很多“自然光线”,印象最深的是映在士兵和村民脸上和眼中的冲天火光与远处乌云下夕阳的余晖,而对于这个题目,也可以有很多解读,妙。凝视在本片中多次出现,凝视远方,凝视火光,凝视对方,凝视你,Soldier! camera很gewaltig,配乐恰到好处。已与同事达成共识,影院上映时再去看一遍。(同事也抱怨太黑了🤣有两次我都把脸贴到屏幕上看了🤣 |
|
战地微光 |
|
置身于一个精疲力尽的噩梦之中 |
|
本片在声音和光影的层次处理上极其的出色,重在刻画个体人物的内心在战争下的挣扎与摧残,镜头也值得细细品味,本片的视角也让观众更好的沉浸在故事之中,去感受大时代背景下对个人的摧残与改变,人性逐渐扭曲与剥夺,一切就如同光线一样时常让我们想起。 |
|
tags: 2020s / 二战 / 匈牙利
想起《长夜行》《太古和其他时间》里面的长期战争状况,血与火,冲突与死亡都消隐幕后,取而代之的是疲劳的占领、疲劳的顺从与疲劳的抵抗。对影像和细节的雕琢非常精致,无奈故事散乱一团。似乎很戛纳口味,可我宁愿再被《索尔之子》晃晕一遍,呃,或者让我看10次《1917》也可以。 |
|
#Berlinale2021Competition |
|
这大概是我的菜..... |
|
柏林主竞赛三连,夹在两部都有更重风格的电影之间,却反而最被这部惊喜。没有任何额外掺入的复杂情感,或是戏剧性的英雄式转折;冰冷的镜头对准这个不太为人注意的地区和主角,并非即将上演恶行与大战,而借由他的眼睛再次体悟对战争的疲惫、恐惧更是反感。被丢掉的浆果、仍然报备长官的前行,主角的矛盾行为和他的心情始终相伴- - 它不曾真正跪安任何结论,只是更为生动的感受。 |
|
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影像层面的自然主义与左右人物的理念介入都略有相悖,前者作为先在的设定成为架构视觉感知的美学核心——以不加修饰的方式重现人眼所见之原态,而后者则被植入更深的人性议题,同时明确的呈现了两种观点的冲突——一种「兽性」的面向被批评,取而代之是对积极运作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肯定。但依然觉得似乎如贝拉·塔尔或至少像《被涂污的鸟》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承载如此偏居一隅的影像特质。 |
|
Berlinale71 没有任何记忆点 |
|
全片风格非常“黑暗”,连男主角从头到尾表情都十分凝重,单纯看不出心里任何变化,而且从开头到半中间的高潮之战节奏都异常缓慢~ |
|
又是一部具有战争反思意义的片子。卷入轴心国阵营的匈牙利傀儡军队,展现犯下一次屠杀平民的反人类战争罪行的历史一页。笔触内敛,不过张力不足。 |
|
部分借鉴了《自己去看》 |
|
这该就是二战乌西战场(加里西亚那片)的故事吧?乌克兰民兵和波兰残兵相互虐杀,偶尔搅合入德国和匈牙利纳粹正规军的过往。于是,比较适合乌克兰战争的当下。明白运用索尔式的浅焦,是想代入主人公的道德困境,但也因此隔离了剧情环境和更多的故事可能。 |
|
虽然是改编了小说的四五天 但完成的确是自我回溯式切口 结尾的那一道“自然”的光线以及之前听到的婴孩啼哭都是崩开 Semetka 记忆缝线的"外力" 不过铺垫的点过于直白 截取村民的猎物 验毒让村长喝水 莓果的主动扔掉以及牛奶的目睹打翻 吊起一小时对应吊死背叛者 相机对准的是明暗两线的“盗贼” 只不过后者能自我合理自我感动罢了 p.s. Saltanovská 小村庄那时候是隶属哪个民族群体聚居之地来着 |
|
近年来大量东欧导演似乎都很热衷拍摄此类自然氛围浓重的凄苦二战片,表达角度更是出奇的相似。本片导演迪奈施·纳吉的叙事维度还是较为特别的,“入侵的士兵”并非一定穷凶极恶,受尽战争创伤的贫民更可能出现极端主义。从处女作来看,影片完成度尚可,调度和文本细腻度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
#SIFF#摄影很美,光线运用极棒,但是电影就叫《自然光线》,显得和文本关系很弱。文本真的太弱,几乎没有什么剧情。 |
|
适合电影学院尤其导演摄影系学生观摩,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有点……上影节这片和同届柏林的最佳编剧引见一起看,对比鲜明确实术业有专攻。 |
|
自然光线下,自己去看,夜与雾中,大白影幢幢,都说不是我的错,都是为你好,麻木就是恶 |
|
摄影出色 |
|
空乏。 |
|
柏林银熊,但是真的略缓慢,感觉线上看的话我可以四倍速观看,观影现场出现两次争吵和一次打呼,笑死。#SIFF2021 |
|
自然和光线,阴郁。善良和罪恶,矛盾。战争最大的恶,从来不是杀戮,而是扭曲人性,把人变成兽。故事线太过平淡,不是坐在影院可能坚持不下去。
#2021SIFF#
#心电影2021_74# |
|
a visionary director; looking forward to his future works |
|
很努力为它找亮点,但真的无。 |
|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不设立场而去泛泛地谈战争的残酷是很有难度的,即使在形式上用尽了心思,风景、氛围和光影上完成得比较出色,但叙事的部分就十分晦涩了,故事的核心就像男主的情绪一样难以捉摸。 |
|
男主演找的真好 |
|
6.5分左右。
镜头太美了,故事太单薄了,唯一一个深刻的镜头是燃烧的木屋,但是又给人浅尝辄止的感觉,片名就像在表彰本片的摄影,光影实在是细腻动人,可是给到本片,真是浪费。 |
|
第一观感:不在电影院真的很难看完。战争真的能吞噬人,房子烧着的那一刻就是主角沉默外表下的映照。总觉得电影如果节奏感能好一点,应该能受欢迎得多。导演来了并且有点萌,并认为电影和索尔之子的风格不一样,不过我觉得还是后者强一些。 Каро октябрь | ММКФ |
|
战争片对于人类的反思在于战争都把人变成了什么 |
|
《自己去看》的B面,平庸的极致。 |
|
siff 612 八佰伴 观影体验最差的一部,八佰伴必须背锅,投影分辨率低明度也不够,导致全场都昏暗,为了烘托气氛能不能别让主角一句话都不说,以至于我怀疑他到底是下士还是少校吼。摄影很优秀,场景的选择也很不错,自然光线确实把氛围烘托到了极佳,但是无奈文本实在太过孱弱……麻木有,但是全程麻观众体验很差……比起启示录差很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