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剧方可让小丑登场,嘲讽全开。广播革命新闻声里中产大家族的长辈在流泪,镜头一低原来只是在切洋葱,随后哼起歌来炒菜,接着便在残喘中倒在洋娃娃堆里;外面的世界在罢工暴动,大别墅里在乱交狂欢,搭配着化作轻快嬉戏的悠闲配乐的国际歌旋律;男佣人从天亮到天黑独自掘墓,死掉的大家长却已「还魂」在一旁笑看,最后和坚守旧秩序的儿子跳起舞来,挖好的墓留给了谁呢?五月里人人是傻瓜,五月之后还是六月,房子还在,秩序不变,只是死了一片小鱼。 |
|
被蜜蜂蛰了自然知痛,年轻人总是太急,老年人总是蠢蠢欲动。此片处处隐藏着小聪明,但又丝毫不过分,马勒老师太有喜剧天分了。温特伯格?呸!你也只配拍家宴这种货色的了... |
|
富二代路易马勒讽刺有钱人的喜剧,广播里小镇上无产群众正在革命,而这家子中产围着尸体分遗产并差点上演群P,阶级面对风暴的对比。精彩的群戏人物塑造,法式优雅的田园风光。从玩了一辈子守别墅的皮寇利角色来看,有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厌弃不舍的复杂滋味,结尾集体荒诞的出逃太闹腾没收回来。法国文化 |
|
最后三十分钟 中产阶级革命撕逼大战 唱着国际歌落荒而逃吧hahahah |
|
好像法國就是屬於五月的,五月的躁動,五月的腐敗,五月的起死回生 |
|
4.5 一种非常强烈的不安定和不安全感,从隶属的特定时代沉积至今,那些停滞的话语和缺席的思想却如初活跃在另一维度,这份荒谬尴尬的错位就像不否认恐惧也不承认无知的他们,心里蓬勃着默默的骄傲,却甘心追随别人走出舒适圈,只是他们都押错了注,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
|
真好看。@电影资料馆 |
|
路易马勒在《烈火情人》里讽刺了中产的爱情,在这部《五月傻瓜》里讽刺了中产的革命,中产在他这里的形象就两个词,虚伪,淫荡。第五部路易马勒,每一部都印象深刻 |
|
和我同岁的法国电影,背景是法国五月革命,是人们思想开化走向自由的时期。但虽然有国事有家事,但最终人们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事。感觉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很细致,每个眼神里都有戏。某晚上载歌载舞的派对很前卫,让人差点忘记了隔壁有死人。很好看的电影,没有白从六本木火冲到北千住。 |
|
小女孩有里面那个小女孩的味道,不过远没有那个机灵和经典. |
|
美好的年代 一去不复返 |
|
拍的很棒,确实Chekhovian。众人的旅途,相聚分离,下雨、围坐篝火时,在自然中瞬息的真实,黑暗中闪烁的永恒光明。但是电影中很多处衔接不自然,还有许多为了点题刻意加入的元素,使得电影统一性降低和失去了一些美感。 |
|
妥协≠承认。影片《艳娃传》对于「摄影人/化妆造型师」马勒来说,其影像作品的妥协性/装饰性/非艺术性体现在它们对于贵族资产阶级死后容貌自觉进行着一定程度的「防腐」处理。作为被文化资产阶级群体《领养》调教,深受自身阶级局限性影响的外来务工「遗产继承」人员,马勒之所以关注并自觉与学生们/孩子们大搞特搞的那种幼稚且无效,软弱而易碎的想象共同体保持距离,是因为他深知无法通过这个「小资产阶级」群体以肢体暴力和言语冲突形式体现的「幻想性反抗」批判方式抽离「润」出抑或通过中产「忽左忽右」不彻底的「自我革命」手段破坏「资本主义父权」统治秩序:底层工人「罢工」运动只会按下「暂停」琴键和造成「社会面」不和谐——切切实实地给上层「博弈」争取空间和时间。于是「宫廷」乐师只能在「生存」策略和「讽刺」手法上动动脑筋,待续 |
|
68年5月,全国都在上街和罢工的时候,一个外省大家庭里的奶奶去世,儿女们赶来为她准备葬礼,开始就遗产问题展开争执。每人对政治革命都各有看法,在性解放面前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最后终于感到革命就要革到他们头上时,这家人选择了逃进山里……😂把法国资产阶级的虚伪胆怯好色贪财等等全部嘲讽一通,稳准狠,真的很黄很暴力同时又非常好笑(片中还有个刚到懂事年龄的小女孩,每次问出幼稚问题也是笑爆全场)。能与最优秀的意大利喜剧相提的法国政治喜剧竟出自马勒!(编剧是马勒和Jean-Claude Carrière,后者的超现实笔触在片中出现时还是辨识度很高) |
|
一样是借革命之名发癔症,一样是扛着大旗集体宣泄性欲,资产阶级是守财,无产阶级是要命。五月多轰轰烈烈,跟前南的狂癫一比都是小打小闹了。18.6.23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20080505 2140 IFC |
|
胶片质感真美好。 |
|
Something's in the air, even the charming, discreet bourgeoisie can smell it. |
|
以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为历史背景,借助中产阶级大家庭一次葬礼聚会,呈现此阶层群戏喧哗下的虚伪矫情保守。家庭成员在五月美好的乡间风景里享乐,与罢工的风潮相互映衬,美妙的镜头却隐含嘲弄,讥刺他们的高谈阔论的纸上谈兵,急于瓜分遗产的丑态、在逝者面前自私自利的狂欢、急不可耐偷情的滥交欲望、追求所谓自由、诗歌、音乐之境的虚假激情…
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死者周围的歌舞;吃饱喝足大谈社会不平等、却轻快地经过始终干活的掘墓人身旁;试图当众群P;害怕被袭击而逃跑;因为争夺财物大打出手。逝者就象一个历史阶段的终结,五月的狂风暴雨后,狼狈的资产阶级抹去污泥,又回归到体面和正义的老秩序中。《五月傻瓜》 |
|
16/5/2008 9:40pm bc
|
|
母亲代表的zbzy的老迈,房子代表的zbzy国家的衰败。分家产暗示g命本质是资源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国家分裂崩坏。最后所有人重新制定契约,保留房屋,国家得以存续。母亲倒下身边的娃娃对应四个后代,暗示他们是无情的人偶。变态的性暗示zcjj的堕落,在群P中走向高潮,面具斑马皮暗示他们原始野蛮。孙女代表下一代,欲望的烟头正传递到她手里。欲望是为了自由,而贪婪必然走向堕落。五月风暴也是同样的目的,最后以滥交告终。司机代表放弃g命的无产者,可以和主角们和谐的野餐。分发柑橘供给食物,车灯照亮黑夜。女仆代表无产者,男友代表秩序,只有给他们让利才能恢复秩序。暴风雨将g命具象,国家陷入黑暗,zcjj恐惧逃跑,丢失全部财物。农药代表的过度发展造成鱼儿死亡,只有忍受阵痛才能收获河蟹,这是五月风暴的最重要启示。 |
|
Jean-Claude Carrière有份編劇,但跟老布天上地下 |
|
看英文字幕有点累。导演功力是有的,田园美景人物特征分配得清清楚楚。只是我对群戏家庭剧不太感冒。 |
|
8.5。政治运动的旁侧,一家蠢蛋中产。难能可贵的轻盈讽刺。 |
|
这是一个新一代试图推翻旧事物的故事,有对抗,也有温情;有进步,也有荒谬。充满了隐喻和象征,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
|
混乱的年代混乱的思想,具有把一切荒谬合理化的魔力。哭哭笑笑匆匆忙忙,欲望和私心如影随行,感情的真伪一笑了之。左右不了时代的脚步,一成不变的同时瞬息万变,至少还可以喝喝酒,谈谈情,跳跳舞。在这个现实时间点看这部电影,内心感触格外强烈。 |
|
中产阶级的本质也许也是无聊空洞的,生活本身就是荒唐的,尤其是在特殊的情势下,人性的丑恶更是会显露无疑。如果聚在一起只是为了追名逐利,如果家人已经冷漠到只会互相吸血,那又该是多么的无趣。人与人的相处从来不应该如此,断舍离也许会是必经之路。到底谁是傻瓜想必不言而喻,只看重眼前利益注定要吃大亏,一时的光鲜也许不难,能够长久的维持现状才是更为必要的。 |
|
布努埃尔附体的《夏日时光》?路易马勒不知不觉地也看过不少了 风格的确多变.. |
|
快跑,同志,新世界已被你甩在身后。 |
|
此处与彼处。遥远的巴黎的革命风暴在乡村中产家庭生活中荡起涟漪。一群人哼着国际歌路过独自给老太太挖墓穴的园丁,讽刺度拉满。群像场面拍得太好了,单单电影的层面已然满分。 |
|
故事进展如同五月风暴一样无法预见,欲望就好比暴力,在无序中显现又随着秩序的到来临时地隐藏,最后看起来一切都在平静中,只有当事人残存的记忆。 |
|
里面有一头很会演戏的黑猫,还有一头寻回犬。 |
|
一部情境侯麦式、社会象征意义的中产阶级乡村讽喻剧,经谦谦君子马勒之手拍出来依然精致,又少了些野蛮生长的力量。仿佛在诉说“为什么戈达尔这样的知识分子阶级满怀热情拥抱革命却被人们推到一边”。影像中的小资腔调也是传统中产劣根性的表达,脱衣服和做爱难指革命本质。 |
|
同意“我决定要快乐,因为它有益于健康”,不管伏尔泰有没有说过。 |
|
笑死。五月特意来看这部“五月风暴”背景的电影,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马勒。弹钢琴的外孙女和她的小女友是我这个月的意难平了 |
|
巴黎在革命,丧礼变闹剧,谁都想趁这场风暴攫取点资本的果实。两次停电,群交未遂,出逃未遂。唯有一肚子疑问的小孙女天真烂漫。五月过后,是什么,是六月、英特纳雄耐尔你可一定要实现! |
|
特别典型的法国家庭,还挺欢乐,围着尸体开爬梯也就法国人干得出来 |
|
自我陶醉的狂欢,毫不避讳的逐利,危机过后的一切如常,一派中产阶级的自私虚伪,被路易马勒嘲讽的体无完肤! |
|
本来以为会围绕去世的grandma和那栋old house展开,其实是联系着巴黎五月的社会变革和法国乡村五月的picnic,在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 |
|
Malle晚期的美好小品,五月风暴纪念日看很应景。长辈们和戴高乐都不理解这一事件如何突然发生,总体来说,以学生为代表的法国社会不是被剥夺了什么重要的自由,还处于经济的成长期,刺激这一外部事件产生的直接诱因是几乎在地球背面的战争(当然越南和六年前独立的阿尔及利亚一样和法国渊源甚深)。这一社会运动与其说是对受损的权益的回应,不如说是一种很罕见的社会的自我演进--这和中国与俄国的社会变革都有根本性的差异。我们最熟悉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可能要付出最多努力才能理解其来龙去脉以及时至今日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对我个人来说,这部算是另一段quest的开始。 |
|
导演让家庭单元成为分析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透镜,以一个形形色色的家庭为中心来探索这段历史,而不仅仅是在更广泛的社会中。这个家庭聚集在他们的乡村别墅里哀悼他们的祖母。为了逃离城市的经济和政治动荡,家庭成员在炎炎夏日相互表达他们的不安、特权、以及欲望。一切都在升温,包括爱和欲望,对与错。在1968年5月的暴动以梦幻般的天真呈现后,残酷的后果和不可避免的混乱也就凸显出来了,他们似乎都陷入了恍惚之中,也似乎都 "醒 "了过来,生活照样开始,但这一切都很轻浮,以一种足够直白迷人的方式。 |
|
爱听广播男、爱跳舞女、花心老头、同性恋女、迟钝女仆、荷尔蒙爆炸司机、革命小青年……每个角色都很鲜明。一阵革命过后,家产还是照样分。 |
|
没有如画的社会环境跟一场家庭闹剧之间相映成趣。路易·马勒的心态还蛮看热闹的。 |
|
从中产阶级的收音机里听到五月风暴。法国电影似乎常拍这种家庭聚会里大家各怀心事的故事,从法国乡村小品到忽然来临的停电暴风夜,整个调子忽然变得越来越荒诞,直到最后祖母的灵魂出现在自己坟前,大家离开后和皮寇利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跳舞。这样的转折让人想起一点点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
|
路易•马勒究竟是一个天真的天蝎座男人,还是只是分享了五月风暴的影子? 3.9 |
|
观感有点像戈达尔的《周末》,开头像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但走向越发扑朔迷离。马勒在法国纪念五月风暴二十周年时产生了拍这部电影的念头,他看到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领导者现如今已经变成了教师、广告商、政治家,于是他想拍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的乌托邦幻梦的电影。五月什么时候结束?当我们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时候。电影中这群资产阶级中年人好像也得了一种五月热病,把葬礼办成了狂欢的游行,甚至开始讨论起了性自由,将那些属于家庭、国家、集体的陈规戒律抛之脑后。他们大声讨论着如何将人从工作中解放,如何适当地取用自然资源,如何让人人都享有爱的自由,然后他们高呼“革命万岁”。那是他们这些“保守的资本家”离革命最近的时刻,同时也是最远的时刻,他们正从挥汗如雨的掘墓工人身边走过,却对他视而不见。 |
|
认真怀疑法国文化中心放这部电影纯粹是为了七一的zzzq(?),但我确实很享受(也确实好笑)电影本身的嘲讽和温情。导演对于五月学潮的友善态度,对资产阶级本身虚伪劣根性直接了当地讽刺,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看这种电影总会让我开心,也多少有一点为了学生们的抗争而感动。 |
|
2008/05/16 @ bc |
|
又一次被你们法影圈大震撼了……怎么能这么分裂这么虚伪……一边追求着极致的人权,一边这些台词剧情丝毫不避讳未成年小演员,真该死啊你们……最可恨的是电影是好看的 |
|
@Filmhuis Cavia 第一场地下电影活动/Stéphane Grappelli的爵士小提琴配樂/貪婪自大怯懦的中產階級家庭荒誕鬧劇,所有人散去后,敏感的米盧聽到死去母親歡快的鋼琴聲,一起合舞/最喜歡Dominique Blanc的表演,鋼琴彈得太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