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半程一路默默流泪,最大的泪点可能是医院外的。温情和群像以及一个时代转折的社会背景让人想到《钢的琴》,这种melodrama就是九十年代的专利,往后无论多好都难让人感觉真诚。结尾茫茫夜色下驶过泰晤士河的巴士顶上缓缓奏起了小煤矿挽歌,开心不起来呢。 |
|
很标准的励志电影,略微俗套,但仍然给人温暖。最后一段演奏的段落很精彩~ |
|
百感交集不知从何说起。矿灯虽然熄灭了,但希望永存。"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
|
充满光明与希望的电影,Ewan演的圆号手好青葱,记得那一曲Concierto d'Orangejuice哈哈 |
|
很不错的喜剧,每个镜头都在运动。从另一个角度看撒切尔的政策。社会批判也可以很温馨 |
|
笑中带泪是英国这些工人阶级电影的共同特点。片名和片子本身都让人感觉有些心酸,因为它有多幽默、多“励志”,失业的工人们就承受了多少苦。丹尼最后的演说才是关键:音乐不会带来所谓希望,表达愤怒(“为什么列农死了,撒切尔还活着?!”)、团结一致才会。年轻的Ewan太好看了... |
|
和《跳出我天地》一样以80年代英国煤矿危机为背景,非常生活,非常动人,好几处戳泪点。几场合奏的戏非常有感染力,极好的进行曲原声。Ewan 90年代的几部老片都很对我的味~ |
|
没给四星的原因是任何网站都找不到中文字幕实在让人很不开心。 |
|
倒闭看上去和乐队没关系 |
|
2016.07.03
典型的英国“小镇”电影,很平凡的场景,很自然的表述,波澜不惊地讲述一个故事,有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有高于生活的遐想。 |
|
充满精气神的矿工铜管乐团群像戏。主要从精神情感层面讲述八十年代英国煤矿危机中的矿工命运,并未深入探讨事件问题前因后果。本片所呈现的关于生活本质的价值观令人称赞。角色人物塑造方面稍显欠缺。 |
|
演phil的那个人演的真好。简单的故事往往是最好的,只要有真情就好。 |
|
It is rich film about living in the desperation of losing jobs, homes, communities and even will to live, but only with the music alive in each one's heart. It presents more than the romance on its poster. |
|
命运为他们谱下的可能注定是一曲悲歌,但他们却尽自己的所能把这奏成一支进行曲。90年代优秀的英式工人题材影片共有一种幽默戏谑又粗砺辛酸的独特气质,本片亦是如此,无望中的坚守演绎的不是败者复活的神话,而是纵然失落仍昂首并肩的尊严,这也让最后的讲话和巴士上的演奏透出动人的庄严。铜管曲目为主的原声出色,几场乐队合奏段落的处理显功力。工人群像的塑造各有鲜活,一直很欣赏的皮特·波斯尔思韦特表现依然出色,史蒂芬·汤普金森演出的Phil最为出彩。 |
|
这么拽的电影我竟然今天才看。。。无数个哎! |
|
补Ewan的老片~很感人~~~ |
|
如果不是因为扫伊万的作品,还真是很难注意到这么一部电影,豆瓣已看人数131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话用在这么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群体故事里再合适不过。医院外的《Danny Boy》和伦敦敞篷巴士车顶的最后合奏是催泪点。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导演的处理略嫌流俗和平面化,缺少足够的张力。 |
|
人除了现实生活之外总要过一种诗意的生活,但当为两餐谋已经迫切到劈头盖脸时,坚持那份诗意又谈何容易。感觉ewan有刻意增肥一点,萌萌嫩嫩肉乎乎,好想捏。最后Danny说的一席话很感人,可是作为一个学金融的,不得不说撒切尔政府当时的改革实在是福泽后代,能有这样一个顶住一切利益集团压力,以钢铁般意志强行推进改革的首相是英国在新世纪还能够立足于国际舞台的关键。然而这个过程中,每个鲜活的个体的生活、家庭、信念、被摧毁又是如此无奈。 |
|
我的父亲也基本不正面支持我,小时候会通过母亲来支持我,买吉他 买摄像机北漂等等,感谢父母的付出。 |
|
现在重看,更能理解电影的背景 |
|
又一部关于英国pit closure与音乐拯救的电影,台词精湛,约克郡人的含蓄在本片里表露无疑。 |
|
这就是煤矿文工团的兴衰。。很朴实的英国小城郡味。ewan还在婴儿肥。。惊现Mr. Carson |
|
不太能触动,看得略不耐烦。都是冲着嫩ewan来的 |
|
2017.5.13 看炸裂了!敌不过的是命运,奏响的是希望。小镇的天好象总是阴郁的,但管乐团的声音那么激昂振奋,好几次震得老朽眼泪哗哗的,尤其是医院外的那一曲和最后Danny的讲话。(小Ewan好美... |
|
比起爱好,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把生活摆在前面的(吹的好假,差评 |
|
一开始,矿工浓重的口音中实在难以沉下心,直到Tara吹小号,Ewan在旁伴奏时候那纯良的眼神里才浸入 |
|
平凡而可爱的乐团 |
|
人类在必然性和自由之间挣扎,煤矿的关闭是历史必然性车轮的无情碾压。这是煤矿工人团体在必然性相逼下真正的绝境,电影再现了这样真实的绝望,Phill的自杀毫不突兀。但除了死亡,人还能找到其他给生命以自由的东西,比如充满哀伤与荣耀的音乐。 |
|
我觉得我已经标记这部八百遍了为啥还是没标记啊!!!
有时间会把这部的字幕做了,subhd上那版中字翻的实在不得行,不如直接英字机翻了 |
|
充满政治性的社会现实主义电影,英国电影的历史主线上有太多这样的闪光点了。 |
|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entres (such as Manchester, Liverpool and Sheffield) and mining areas (North England and Wales) were devastated, as depicted in movies such as Brassed Off (about coal miners in Grimley, a thinly disguised version of Yorkshire coal town Grimethorpe). |
|
萌萌的一万,美妙的柔号,一小段英国产业史。现在看来有点套路,还是非常吸引人的编排。 |
|
从来没觉得管弦乐这么好听!后半一直在掉眼泪,矿工的头灯是点燃寒夜的火焰,声响能遏住行云。这才可以理解撒切尔对于一代英国人是怎样的形象,以及一四年那部Pride接的是怎样的传统。北部口音好听到爆炸,只有年轻的小娟毫无演技哈哈哈哈哈。 |
|
-想上楼来杯咖啡么?
-我不喝咖啡。
-我没咖啡。 |
|
整体不错,最后的左派立场纯属败笔。 |
|
要真正看懂英国人,需要了解撒切尔时期产业转型的关闭矿工潮,无数工薪家庭遭殃,不了解这背景,很难体会本片,感人至深的影片 |
|
“虽然我们的世界已经崩溃了,但是我们还要坚持这最后的体面!”
在《桂河大桥》中,坚持这种体面是精英军官;在《奏出新希望》中,精英阶级(管理层们)已经不体面了,但工人阶级还在坚持体面;而到了《光猪六壮士》里,则是“艹,连这个国家都不要脸了,我们还要啥脸啊!” |
|
想到了Billy Elliot,英国矿工大罢工的失败,愤怒却毫无意义的抗争,欠债、失业、亲人的离去,在教堂激烈地控诉上帝的不公,想要自杀但在最后一刻败给了求生欲,你看那梁上的小丑,被自己的绳索勒得大叫,荒谬至极,隔着屏幕都觉着无力。当它说"life is about music"时,从来没觉得这么讽刺......无论如何,这绝对不是喜剧 |
|
ewan好嫩!好嫩!好嫩嘤…… |
|
以诙谐幽默的风格描述一段沉重的历史。但是实际上仍然很沉重。 |
|
与《一脱到底》相同的历史背景。聚焦80年代下岗潮时期英国工人阶层的潦倒民生。与之成反差的是,管乐队与音乐艰难地支撑着他们。老指挥在影片结尾的那段演讲道出了所有的悲愤和辛酸。类似业余乐团这种群像戏应是很丰富且生动的,可在历史大背景下,所有人都不得不只能一副相似的愁苦面孔,连爱情戏也做得有点苦大仇深。主题如此吧,音乐太加分,那抹乐队紫真的是太酷了。 |
|
真心看不太进去 |
|
被海报骗到以为是爱情喜剧片= =剧情,尤其是Phil,好惨;开心上班业余排练乐队的好lad却差点落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还好结尾充满希望。 |
|
真的是好电影。根据真实事迹改编,关于撒切尔的经济改革给英格兰北部工业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只找到英文字幕,但是绝对值得一看。有点像钢的琴。 |
|
有情懷,音樂不錯,劇情就那樣吧,有點狗血。 |
|
关于音乐与自我救赎的好故事,乐团里每个人都很可爱,都是为温饱奔波不停的小人物,却能在生活重压下能配合得如此默契。片尾大家坐在巴士顶层庄重地演奏,慢慢地融入夜色中,有这群朋友并肩前行,谁不会期许着更好的未来? |
|
在艺术不再是追求美 而是标新立异的今天,看这样一部old school的片子真洗眼 |
|
没想到埃尔加的进行曲中段改编成铜管乐能如此威仪。。 |
|
好嫩啊 |
|
十分乏味,不过吹圆号是Ewan哥哥的“本行”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