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个小时极其伟大把新现实主义和安东尼奥尼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
|
特别喜欢这类黑白光影的小品,没有特定的叙事结构,散文般优美隽永,与其说像法国片,更像是同时期的东欧片;欲言又止的心事,一起徘徊过的路,曾不无希冀的眼神,在时间的冲洗下,渐化作岁月两不相欠。 |
|
好赞的质感,闷闷的骚,暗暗的涌,一场远距离的无端思念,一场近距离的自言自语,在异乡旅店旧梦翩翩,白日里蓝领工人辛苦劳作,到夜里仍然不能抵消对爱人的思念。 |
|
1.舞会开篇同及前作《谋职记》,伴随曼妙的歌曲旋律,在十多分钟内多时空交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交代。流畅自然的闪回运用及音画分离蒙太奇都甚为迷人。2.导演在通过镜头展现米兰中下阶层生活窘境的同时,亦起到社会风土人情的纪实作用。舒缓平实的散文化叙事,拼接出最为接近生活本真样貌的零距离感。3.奥尔米喜欢将人物放置在狭长的、大景深的空间中,营造强烈的压迫感。多处走廊张望也反映了男主焦尼瓦独身在外、缺失情感寄托的孤独和彷徨。4.人生道路,沿途风景的瑰丽和铭留于心的美好回忆皆是不可遗弃的重要宝物。5.“不经觉间涌现的零碎片段,是内心无人探晓的真切独白。”即便工作劳苦,爱你的思念却从未抵消。信于心的传递,跨越时空,拥抱有你的每个日夜。 |
|
可以说是《工作2》,也可以说不是。。😳不同于安东尼奥尼的触景生情。“你爱她时,她就是全世界” |
|
你独自坐在教堂,看到一只狗迈进教堂,愣愣地在那儿站着;你去食堂吃面,没什么人,要打烊了,厨子絮絮叨叨跟你抱怨说累的要命;你看到大街上人来人往,看到广场上空荡荡的,只剩下鸽子。这些事本没必要跟谁说的,可每当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了,你就想,有她在多好。 |
|
太太太好看了!就是那种很平凡的人的情感,特别得质朴但真诚,通过工业城市的落寞表现人物心境是安东尼奥尼的,街头狂欢的虚空是费里尼的,人物在道路游荡的惆怅是新现实主义的,意识的飘忽不稳定又是左岸派的,把这些特征凝结在一起的魔法,是奥尔米导演能把所有事物都拍得那么美,那么诗意,那么跳动,意大利电影真是太好看了! |
|
7.5 开始喜欢上奥尔米了,他竟然能把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拍得这么独特且真诚,而且不失浪漫。 |
|
“......从那时起,美好的回忆和感伤的回忆交错在一起,从你离开我之后,我甚至连最感伤的回忆都珍藏起来,有时候我想起那些回忆的时候,我都想哭。”/“......也许我们分开对我俩都好,我觉得距离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我们已经相爱那么久,有好几年了,比情侣更亲,你知道我的意思,但我们从来没有像情侣一样谈情说爱,我们彼此都保留自己的感情,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能满足,但是,也许我们在一起的感觉都成为了纯粹的习惯,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彼此都还孤单着,我们现在更靠近了,当我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就像是我们从头来过一样,就像是重新体验同样的感情,但是我们又不完全是原来的我们,我们变得好点了。”/结尾很赞。 |
|
#意大利青年电影# 一系列松弛的“梦境”般的城市影像注入银幕,通过插曲式的事件捕捉,奥尔米成为真正遵循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导演,“新现实主义”总是被误读为表现底层命运沉浮的风格方法,但以最为简练,去风格化的调度(尽管并非去除影像的独特元素)奥尔米成功斥责了这一教条式的道德观点。
写实与梦境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银幕元素,在《米》中梦境指的不是费里尼式的狂欢幻想,抑或塔氏的晶体—影像,就像舞厅中对称式的场面调度,奥尔米从不追求加倍与夸大的情境,他在日常里搜寻梦境。
当男女主人公互念信件,朗声读出信件上情真意切的文字之时,一种近似对切的匹配镜头构建起某种“不存在的看”,突破物理时空的桎梏,尤其在临近尾声处仿佛二人迎面走来,此时切出镜头不再是“闪回”,它是情感思维的发展过程
2023.2.24 |
|
Bal/Mental Journey |
|
到另一地工作,与多年的女友分开,住招待所,工厂报到,工友对厂子的灰心,环境很糟糕,剩不了几个钱,去街上找房子,群租房,房价还不低,这活生生就是我们刚出去挣钱时的模样,但我们多半与女友散了,而焦瓦尼倒好,没有停止通信,距离还产生了美。 |
|
颇有诗意的一部作品,不靠景致,靠的是镜头在捕捉人物的闪烁的眼光,有一种倾听感,大抵又是黑白片的关系,我看的时候就觉得是凌晨了我在听一个人讲故事,万籁俱寂,任思绪飘到哪回过神来这故事还在继续,很动听,人离开了房间,故事和情感还留在那个空气点,不是声音余音绕梁,是那份流动经久不息。 |
|
叹服!非常恣意且诗意的组接,视听张力趋于纯粹声画的绝妙组合,仅仅从调度上的可能性就不止领略了新现实主义作为灵感源泉与其更极致心理现实主义分支的各种曼妙意向,更有深切同时感同身受的形式美学,早已远超文本本身的丰富性,而上升为一种爱的生命体验。 |
|
再次想起《谋职记》,结尾部分太意大利风格了。待重看。 |
|
开场以跳舞为中心组织的意识流蒙太奇很有功力,13分钟内多时空交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交代。社会环境的镜头很多,一来展现男主人公身处工人阶层生活窘境,二来记录社会的风土人情,怅然若失的主人公游荡其间,一滴滴汇聚成对远方爱人的思恋。隔空读信,跨越空间的拥抱。 |
|
7.8 舞会与分别交替,散漫地围观与参与城市,打破时空的信语对话。一切轻快地流动而过,但不会是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 |
|
想看第2024天。线性叙事,闪回,以及画外音的运用,不滥用且达到了和谐诗意的效果,平凡的叙述平凡的感情。 |
|
新浪潮:日常化基础上更加碎片化。左岸派:通过闪回插入回忆和想象。心理现实主义:眼神回避暗示人物疏离,舞会狂欢反衬人物孤独,低调打光展现人物内心压抑。男主女主从最初在同一镜头,到处在对切镜头中,暗示灵魂的距离。当两人开始用语言读信,通过对切展现两人灵魂距离缩短,最后拥抱在一起。意大利经济复苏,城市化加速,工作岗位增多,贫富差距增大。于是内卷加剧,物价飞涨,资不抵债,经济投机增多。男主到米兰工作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反而生活更加困难,和女友父亲也被迫分离,暗示了资本社会对亲情爱情的摧残。但两人可以通过书信往来,拉进灵魂的距离,重新恋爱。伟大的爱情可以战胜工作带来的距离。暴风雨代表着生活的苦难,将男主和贫苦人民卷入其中,但爱会通过电话传递给亲人,家庭的小屋也能帮我们阻挡一切苦难。 |
|
哪里是意大利电影,明明是法国片嘛。 |
|
对外部环境的应激反应,内心世界悄然酝酿的情绪风暴,这两者之和,大概就是“心事”。而在整部电影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里,在角色们城墙般厚重,不让观众的窥探靠近一丝一毫的表情里,在那些像城堡的天窗般透着光,成为倾诉出口的眼睛里,心事虽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清晰可感地在所有窄与阔、静与动、外与内的对比之下,灵动地旋转,跳跃,正如一场舞。
很好的摄影,完美的对得起这份摄影的修复,轻快而有些俏皮的配乐,以及那份敏锐纤细的感知力,观看本片实在是一种享受。 |
|
舞会,父亲,情人,宾馆,食堂,夜景,公车,机械,工人,盐田,狗,狂欢,恶作剧,梦境,回忆,一路观察倾听,在炎炎夏天,安静地记录,默默地想念。 |
|
三星半。很简洁的电影,很简单的爱情。60年代已经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余韵时代,所以,这部影片是写实的,但情感的部分,多了诗意。 |
|
对比之下,好像理解了《工作》的可贵,Olmi的镜头和影调依旧舒适,然而一旦出现了配乐、梦境、回忆、幻象,动用了那些手法,现实主义的纯粹就如同死寂的水面被狠狠打破,恍如瞬间失重。不过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篇幅用来拍一个人生活的日常,像是可以逃避「相思」的主题,最后又忽然绕回来大肆抒情,也算是结构上的突破吧。 |
|
奥尔米的简约和诗意。即便仍旧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却能在他手中变得如此清新隽永。闪回,旁白,舞厅中翩翩起舞的情侣和闷闷不乐的女主角。不多的视听元素却已经能够完全勾勒出事件的全貌和影片整体的基调。在导演后期转向历史宗教题材的影片前,他是在传承和发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这批导演中最低调的一位,奥尔米的美学成就是被严重低估的。 |
|
种种的欲言又止,又如尽在不言中。背景是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下,劳工间的爱情与生活状态。数年前,有你相伴;若干年后,依然牵挂彼此。这便是幸福。 |
|
视听语言非常精妙,奥尔米拍对话时喜欢一个画面只出现一个人物且人物不在中间,还有最后的两人隔空对话,都很风格化。大量的非连续性叙事,打破时空连贯性,将前后的多个片段交叉剪辑,这让叙事不仅是叙事,还是一种心理,事件的并置是心理的杂糅和命运的呼之欲出。除此之外还有想象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叉剪辑,现实与想象交织的迷惑性叙事,给观众猜测和好奇的空间,在大体能看懂的基础上给观众留下朦胧梦幻的感受空间,心理与现实交织缠绵的片段更体现心理感受的力透纸背,想象冲破屏障,冲进现实的生活。西西里的狂欢节(浪荡儿),柠檬,热风吹拂窗帘(浪荡少年时)。和《工作》同样的漫游者。但其实这影片挺打破西西里刻板形象的,展示了它的城市而不是农村。喜欢结尾,暴风雨的天气,他的心里或淡或浓的情绪,是诗意的。 |
|
很有1961年南斯拉夫电影《当爱已成往事》的质感,散文化叙事,镜头游离,如同角色内心的飘荡,既宏观展现了米兰中下阶层的生活,也刻画了男主角与恋人分离的细微孤独与感伤情绪。 |
|
西西里的热浪,酒店里沉默的录像厅,电话之后的一场急雨。回忆的距离,陌生城市的距离,(孤独的)自我的距离。新现实主义背景下的作品适合在任何年代观看,这些电影所自带的社会性的距离,将与老电影的陌生感相结合,彼此产生一种抒情性的美。 |
|
“今天是周日,打电话半价。你好吗?现在是凉了点,不过暴风雨就要来了。你在干什么?现在我要上班去了,公车十五分钟后就要开了。”米兰心事也可以是深圳心事。 |
|
+ 非常动人。电影的真实有时候就体现在一个急着下班的小孩身上。开头也好。起初是寂静的舞厅,沉默的人,偶有咳嗽声。然后灯亮了,音乐响了起来。 |
|
正宗文艺片,77分钟的片子里的几个场景都是好的,但是前后为什么这么衔接根本搞不懂逻辑。 |
|
在影片随心所欲的剪辑手法中,奥尔米似乎致力于彻底摆脱无情的时间单向性。男主人公说他离开后便无事可做,甚至不能与其他女孩跳舞,他只能选择漫无目的地游荡(这其实也是60年代欧洲艺术片的重要母题——Wander)。大量镇静剂式的真实电影段落,赋予这出异地恋悲情剧疏离的感觉和高贵的气质。另外,奥尔米似乎证明了他比任何导演都更熟练地表达出了风景之于爱情的意义,毕竟分离的一对终归是要被大片大片的风景所包围。 |
|
流畅自然的闪回,成为了埃曼诺.奥尔米电影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与另一些也喜欢这种叙事方式的导演比起来他的闪回除了毫不做作以外还显得浪漫十足。PS作为一个完全自学成才的导演奥尔米说回顾他的电影生涯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他从来没有拍过违背自己内心的电影。。。 |
|
一路走,一路拾起记忆的风景 |
|
纪录感较强,轻微控诉工业生活,散漫没结构,剪辑打破时序,想塑造结构,观众不认,和安东尼奥尼有类似的地方,类似元素早于《红色沙漠》,影像倾向过于向外而不是人的内部 |
|
7.1,整体是一篇诗化了的散文电影,这种想到哪儿拍到哪儿的叙事手法优点就是很质朴,会在某一瞬间有那种灵光乍现的动人时刻,但很可惜——我已经过了看电影只看氛围的年纪了,前半段有种蒸蒸日上但冷酷单调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古典田园时代的无情淘汰,可惜后半段转入爱情线只感受到了虎头蛇尾。当然,用风暴中的一通电话来收尾就让这片更像“毛坯电影”了——我已经决心绝不把自己的人生感触用于填补任何艺术家的“留白大作”了,所以最多三星。 |
|
这个比旧年在马里昂巴德好,起码有叙事了 |
|
去戏剧化,米兰工人在西西里的漫游视角,准纪录片部分节奏掌握得不是太好,到两地书信往来男女主角隔空对镜抒发心意闪回情史时才情绪上来了这部分台词写得情真意切然鹅只剩10分钟了...西西里部分里最有劲的是男主饭店点菜结果“被迫”听服务员大叔发了一通牢骚你知道一天上菜百来份有多累吗bla bla bla。 |
|
“我觉得我们就像是从头来过一样,就像是重新体验同样的感情,但是我们又不完全是原来的我们,我们变得好点了……” |
|
3.5 爱情片! |
|
连看了两部Olmi之后迷上了:对于周遭和生活细腻的观察让观众像主角一样身临其境,摄影始终保持着极高水平,剪辑更是适度地使用了非线性让人有不少惊喜,再配上有灵气的女主。CC版2003年的花絮导演讲到本片和《工作》是在尝试反映战后意大利两个主要的社会变化,城市化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对于传统的打破。导演自学出身,在电影行业的方方面面都自己下足了功夫,并且始终以自己的主见做事情,马叔成名后多年一直想和他合作最终也没有达成。 |
|
无限接近于4颗星。拍的很不错,导演的光芒覆盖了一切,但是后面突然戛然而止了。很遗憾没有把故事进一步推上更有哲理性的台阶。 |
|
很喜欢这种散漫的叙事的电影,像是进入一种游离状态。 |
|
7/10。开场空荡荡的舞厅,服务员抛洒在地板的沙子暗示着茫然的情感,即将动身前往西西里的约翰与莉丽安娜坐在椅子上,最终不欢而散。奥尔米运用自由跳跃的时间叙事完成了欲望与工作的主题,气质木讷的约翰有一种忧虑而不平静的情绪状态,这来自于背井离乡的不适感,他下飞机住进公司酒店里孤独的房间,简陋的卧室和狭小的卫生间,使对新环境感到陌生的约翰时常陷入遐想,他漫游在工作地点,随着镜头扫视四周那些诗意的景象:工厂的电火花倾盆而下,平地上工人们堆起的一座座盐山;这些神秘的日常瞬间为约翰跳跃的思绪作了铺垫,他一直沉溺于对莉丽安娜的怀念中,相恋多年的女友最初就和他在片头的舞厅相遇,结尾,约翰受到了已分手的女友的信,得到了她的鼓励,于是约翰在一个暴雨将至的下午给她回电话,风雨中约翰跑着寻找遮蔽之所,充盈着凄美与哀伤。 |
|
这电影就非常符合新现实主义向新浪潮过渡时期的影像风格。不言不语,情深意切。梦境中的舞会与亲昵真是清纯到可爱。印象最深的是黑白影像中的两次火焰,一次是热闹的庆典现场的纸人爆燃,第二次就是喧嚣的工地上的火花四溅。 |
|
有些时候女孩想要的仅仅是一个可期的未来,就算现在无法够到也没关系,贷款到将来的承诺也同样能够疗愈此刻的不安全感。远距离恋爱从来都并非容易,我总是那么患得患失,生怕你会找到更好的然后把我换掉。可我又总是心存那么一点点侥幸,觉得你也会和我一般,只要爱一个人,就会把他当作是全世界。人生总会有许多情非得已,但不用想那么多,珍惜眼前的快乐也很好,让我们一起将爱情进行到底。 |
|
选的男女主也挺合适的。像一个男人一个女人那种auteur的小品,有些蒙太奇喜欢,比如室内彩带散落再聚焦。男女主读信那段蒙太奇没有看镜头,不像老马在纯真年代那种看镜头说。“收到你的信让我很快乐” |
|
2017105 这城市缺了谁都不受影响,却还是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各种闪回与各种见闻的比照,回忆最难将息。 |
|
Ermanno Olmi. 1963. 打乱的叙事,特写的面孔,诗意的景物,现实主义的题材,他们在一场舞会里,转啊转啊转啊,飞机,火车,汽车,狂欢,孤独,来信和最后一场大雨。他们在日日夜夜里彼此想念,但唯有分离才是最好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