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志版《午夜守门人》的味道。男主人公的变态行径其实不单纯是为了复仇,而是把战争时期累计在年幼的自己身上的罪恶心绪宣泄出去。但是他却越来越为罪恶的美感和快感所着迷,最终又回到了罪恶的原点。 |
|
并不是纳粹主义搭建了亵童的玻璃笼,是人性中深藏咆哮的恶。“他们既不悲伤也不害怕,就像无法被解读感想的动物。”是谓麻木。 |
|
阳光一点好吗 |
|
拍的那叫一个压抑与沉闷,很难看下去。故事好,能抓人够深刻,可惜拍得烂。 |
|
有点像过激度up的《纳粹高徒》,变态的传承/传染,奇情剧情本身我评价不高,但导演水平相当高,追杀太太那段不输给德帕玛(啊一只丝袜滑下来了忙着拉起来夹回去,这个捉急设计得太妙),整体幽深的蓝色调很美。结尾画面极为难忘,铁肺所在蓝色房间宛如祭台,被罩进了一个水晶球... |
|
我下的版本不清晰,好多场景都是漆黑一片,眼睛都看疼了,故事还不错,里面也有帅哥,但最后5分钟去掉不是更好,那5分钟太多余了。PS Angelo好像袁咏仪 |
|
传个口信的事非要写信,屁眼想出来的剧本吗?虐杀小孩还给镜头,真特么变态!! |
|
2022-01-03重看。纳粹灭绝的变种在后期的延续。病娇男主把受影响的变化慢慢释放,传染病一样的传承下去。 |
|
太混乱、黑暗了,比《午夜守门人》强多了 |
|
奇特的恋童虐童sm惊悚片……罪恶地被深深吸引了……小女孩真漂亮,像黑白片时代的女星…… |
|
东方有轮回,西方有Ouroboros;西方讲究救赎,东方讲究因果循环。凡分离的必聚合,正如辩证统一。这不只是一出单纯的救赎或因果循环的戏码,而是Klaus 、Angelo 、Rena三人,各自的因果关系在这场循环的闹剧里,完成了彼此的救赎。 |
|
看到结尾忍不住来了句what the fuck Angelo和Klaus之间的以眼还眼带着恨又缠着内疚的扭曲的依恋与爱就算了,Rena是来凑什么热闹的,依恋型人格好突出,养成系也太快了吧!!不过很喜欢结尾定局在那个画面之后他们变成水晶球 爱啊恨啊什么的,就是都把人绑在一起了 |
|
恶的轮回。压抑。 |
|
不要因为太阴暗就不推荐啊 看得我好想哭 |
|
对恶之丽花的膜拜,是人性最暗的角落里的困兽。 |
|
导演功力差劲还要挑战虐恋情深,故事不深刻,情感没共鸣,为了虐而虐最讨厌了!! |
|
那些场景的错乱压抑是心魔,是复仇是扭曲难以诉清,每个人的内心挣扎都像在玻璃龙里一样,渐渐将要窒息,最终重现、完成了结了一切。 |
|
所以每一个长期观望的人都会在心里被俘虏。 |
|
2。拍摄比编剧靠谱多了,但也不是恐怖 |
|
童年的阴影最能影响人成年后的性行为。受虐者长大后成为施虐者,可见阴影有多深。杀害女人那一段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是拍得惊心动魄,值得一看。男主角很适合演邪恶军官。 |
|
另一个角度唾弃德意志。正太控,娈童。有关纳粹的片子少不了毒气、儿童等关键字词。 |
|
格局不大,题材另类,但拍的挺精致,色调节奏都做的不错,据导演讲灵感来自15世纪有关圣女贞德身边的一个人物Giles de Rais,涉及sodomy和虐待的一些故事,这点很像salo,将历史背景移植到二战期间,更接近于现代表达,以至于看起来非常不写实,核心很抽象唯美,更加入了西班牙式惊悚的美学特征,结合玻璃笼子的装置,整体看很cult。两位男主人公夹杂着恨意和不伦恋,以及一种扭曲的启蒙意识,具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特征,某种程度上让复仇男孩成为一个新nazi的符号,可谓悲剧制造了更多悲剧。复仇男孩杀死女主人的段落非常具有设计感,也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若放在铅黄电影或者惊悚电影里去衡量,也属上乘。 |
|
好奇这500多个看这片子的都什么心态呀 |
|
世界史 一朵恶之花赫然绽放在银幕上,当你与恶龙缠斗过久,你自己也会变成恶龙,是诠释本片最好的一句话。极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使其成为cult片中的佳作,欧式冷色调与人物行为紧密贴合,对施虐者与受虐者心理细致剖析,童年阴影伴随人的一生,长大以后复仇的火焰燃烧整个内心,最终导致了极端的报复行为。 |
|
你看,我热爱死亡... |
|
真恐怖。。。冷汗都出来了 |
|
摄影非常漂亮,尤其是谋杀女主人的段落,风格化的摄影和先锋的音乐,像制作精良的铅黄电影;这段谋杀被描绘得相当细致,相较之下甚至觉得后面的几段虐杀有些仓促了(抱歉)。这是导演的首部导演作品(并创作了剧本),描绘了暴力循环病态的方面,属实是名优秀的变态了 |
|
TAT 我的三观!!! |
|
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anyway,男主长的不错。 |
|
童年阴影+成年报复,典型的复仇模式电影,不怎么喜欢 |
|
进度有点慢,耐着性子看下去还行,要是男主是个美少年就好了 |
|
最近心情烦躁。各种难以静心看电影,所以效果都不太好 |
|
刚刚还专门跑到图书馆去看的。。前面看硬了,可看着看着就萎了。 |
|
变态心理的育成与重演 |
|
真是虐身又虐心啊,通篇的蓝黑色调,逆光的反复运用,还有人物无表情的演出,玻璃笼是虐恋者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象征,呼吸机的运作让我气喘了好多次。 |
|
恋童和复仇的循环?可是从BL转BG也太... |
|
互虐的神经失常 |
|
竟然混入cult风。还惊悚呢。 |
|
看不懂男主的行为逻辑,看不懂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是报复?是像军医一样本就沉迷于他人痛苦带来的快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军医的迷恋?还是屠龙勇士终成恶龙的悖论?结尾的小女孩更看不懂了,是成了下一个angelo?可是又为什么说谢谢?抑或只是男主的幻想?不过悬疑和气氛倒是表达的不错,男主眉眼也可以一看,海报倒有些骗人了。 |
|
压抑的呼吸声 |
|
整部电影貌似仅有1%的白天镜头……这是一部阴暗的片子,其实片子内容很简单,纳粹军医泯灭人性犯下的罪在生还者的内心深处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的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电影的结局也是一个轮回。不难理解,只是电影拍得很黑暗系。电影最让我惊悚的是两个小男孩在死亡面前的挣扎,导演实在残忍残忍。 |
|
1987年竟有这样的片子.果然现在是烂片如云.我没有办法评价,其实我还是希望脆弱一点或是意志力没那么坚定的人,不,正常人都不要看到这个片子.如果没有最后那个画面,一切罪恶和黑暗都会结束,但是最后那个小女孩重复的COPY的那些动作.让人从骨子里发冷. |
|
那小男孩对老头那叫一个又爱又恨,爱你恨你虐待你变成你,看的人捉急,小女孩也跑出来凑热闹,用力太猛了吧,最近看老头猥亵儿童的片子太多,疲劳! |
|
痛苦还会再来 可我们还在那里么 |
|
纳粹儿童实验的产物是一个受虐狂,不同的是表现出受虐和施虐双方面的倾向,包括最后的继承就是这类风格。对于这样一部冷色调的cult片,太过于沉闷。 |
|
《玻璃笼》则更是一部充满了惊悚恐惧的电影。网上分类大约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讲述一名曾在二战中疯狂残杀虐待儿童的德国军医在战后跳楼未遂,在异国他乡的一所孤独的寓所中仅仅依靠一台玻璃笼似的机器协助呼吸维持生命。在战时他钟爱并不断实施性猥亵的一名男童长大后找到他,对他实施了疯狂的报复的故事。 |
|
对生活抱以嘲笑不屑态度的时候看也就不觉得阴郁了,只想骂傻逼而已 |
|
影片整体散发着阴郁毒辣的气息,报复行为的因果关系铺设到位,实施现实与回忆过往穿插,日记的描述加强了罪恶的代入感。耳濡目染集中营暴行的受虐者重蹈施暴者覆辙,揭示人性恶的感染,获得掌控权之后的暴行泛滥,上演了恐怖的悲剧。运镜出色,多视角拍摄、综合的镜头运动方式,不仅推动剧情发展,且精确刻画角色心理。灰黯的色调、流动的阴影,增强了压抑残酷的氛围。 |
|
故事设定+情节+演员都不错,但是总觉得有点力度渲染不够 |
|
一个战争中遭受过纳粹医生性虐的男孩长大后,以照顾跳楼未遂而瘫痪的纳粹医生为由入住他家,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用医生曾经的手段报复医生和他的家人,并谋杀了其妻,然而心理扭曲他也正一步步变成嗜血的恶魔,为了报复不惜残害无辜的小孩以刺激玻璃笼中的医生,而最终复仇让他迷失了灵魂,他与玻璃笼中的纳粹医生融为了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