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惺惺作态,从形式到内容都让人感觉无聊和不适,甚至开始怀疑这是电影? |
|
非常惊喜,中国大陆一年到头少有的将镜头聚焦年轻人情感生活的独立同志片,视角很难得,没有所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议题的探讨,因而整个故事感觉更自然也更真诚。最多不超过6人的剧组,成本6k,俩主角直男,这些都太惊人了。最重要的是,它如此坦诚也如此大胆,不刻意矫情,也不遮遮掩掩,当男主诚恳地说出那句“我需要”时,我的内心甚至鼓起了掌。映后太简短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交流到。虽然在时空错落的形式上推进有些粗暴,但真的瑕不掩瑜,关键是几个人都演的很好,还有对于电影/电影节本身的吐槽,很自省了,推荐推荐。 |
|
内地少有无关身份认同,无关社会议题的酷儿电影,重点很单纯落在情爱的讨论,倒是自然。(又一部元电影,剧情太被导演自己及身边真实事件操控。3.5 |
|
浅显地问一句 为什么要整个黑白的 还有太晃了加个云台不好吗 倒是看这种伪记录片很容易带入进去 也想问男主 为什么要拍他对象 多半是苦闷不快 其实偷拍摄像师还是很刺激的哈哈哈 一直在期待摄像师和他们3p 拍完更睡不了安稳觉了吧 |
|
难得一部制作成本极为有限但有想法、完成度也还不错的内地同性题材长片。一部拍电影的电影,两台出现在镜头中的相机也是实际完成拍摄的相机,以为会是模糊虚实的尝试,但并没有这个意思,仅是剧情设置,到头来是一出很纯粹的爱情片,错付无终的爱。人物关系蛮有意思,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反映电影拍摄过程对导演与剧组成员(演员/摄影师/剪辑师)或导演与亲朋(男友/朋友)关系的影响。展现出的情感挺令人唏嘘,但也如同剧中导演一样掌控不好各种「度」(表演、节奏),免不了一些尴尬和拖沓。尺度不小,两位直男摄影师出镜演出放得开长得也好看。5/10 |
|
陈玉皓帮蒋鸿宇剪指甲,剪了7分钟,结果指甲还是‘安安稳稳’地待在蒋鸿宇的手指上。(我干嘛会注意这个细节?) |
|
《安稳觉》绝对是华语同影史上一颗深水炸弹,它的形式与内容已经站在了近几年国际同影潮流的最前沿,在华语同影范畴内根本找不到对标作,它有点像《刺心》+《周末时光》的结合体,但却有着植根于中国本土纪录片的力量。它使用戏中戏+伪记录的形式以假乱真,却在内容上采用改编真实经历+即兴表演的方式以真作假,这里没有身份认同,也没有社会抗争,只有最私密的生活与最赤裸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代、语言和性别,而这恰恰就是它打动人的地方。 |
|
明明是最熟悉的城市,最熟悉的语言,最熟悉的感情,放在一起却倍感新鲜。“你他妈觉得我是在演吗?”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让电影如眼随行的游走在虚虚实实的生活间隙,把爱情中的卑微和利用铭刻在黑白胶片上。真实的意乱情迷,设计的欲拒还迎,导演和演员身份倒错,摄影机不要停。(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抠门的剧组,最贵的可能还是两台手持机器?但呈现的效果很好) |
|
完全是鼓励分,内地此类型片产出无比艰难,但这么狗血的故事内核,非要用顾左右而言他的镜头表现,几乎是零剧本的伪纪录,节奏趋同停止,镜头色调说不是沿袭《春风沉醉的夜晚》都不信,提前看过的朋友提及的大尺度,看完就这儿水平?!混乱的剪辑和混乱的故事线,看得出随心所欲到了一定境界,一如那做作的分镜摆拍,男男主角不意外的出轨主题落脚,和生活不如意的女剪辑师,一定情况下映衬现实,但都不够深刻而掷地有声,这种乡村写实和约定几日宅的剧本,倒还不如一探gay都的花街柳巷来的耀眼,说不定灯红酒绿之下更容易发现真,性,情…★★ |
|
生活流的慢细节还是处理得蛮好,一到矛盾就明显失控或刻意,围绕拍摄和表演进行的自反也做得不彻底。 |
|
看完以后感动得质疑自己性取向了 |
|
居然在大银幕看到了gv级别的激情戏也太让人兴奋了吧。一个以极度剥削为表层主线的文本,因为没留意到导演是谁,一直担心怎么收场,妈的,居然用演职员表来收场!冒犯性和对冒犯性的消解玩味,已经不仅仅是反纪录片了,他反的就是“Lgbt纪录片”这个独特又矫情的片种!基佬从里面拍自己就是猛,就是不啰嗦,就是有趣,就是欲,就是大,就是哥哥好厉害。 |
|
“我摄影机电池要没电了,卡也要满了,你能保持住这个状态,等等我吗?”一部成本六千元的电影,演职员表出现的名字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映后访谈导演的说与不说有加分啦~ |
|
李博轩这个角色搭建了一个迷人的神秘主义者,他不是另一个摄影视角陈玉皓或者观众视角陈语沙身上分裂出来的附庸或者机器。他从开场已然孵化了一部分人格,作为一个在暗处不断互动的第三者,与电话铃声共同构成了“缺失画面”和“缺失声音”的互文,让我无时不刻地在好奇他拿着摄影机拍摄的时候在思考什么、情绪是怎么样?目光有没有在两个被拍对象身上滋滋作响?会在不想拍下去的时候偷偷拔掉电池充电器的电源吗?加一星给鸿宇的表演和现场发型 |
|
没啥好说的,就给你们唱一首孙燕姿吧:“能睡得安稳都只因为那盏还没开的灯。” |
|
天生骄傲影展@声色场所|观影惊喜,超喜欢。六千块超低成本。另外必须要纪念一下因为技术故障看得磕磕绊绊但神奇地没有严重破坏情绪体验连贯性的内地影院第一次大尺度(?)同性激情戏 |
|
非常欧洲的同性影片,放在当下中文同性片里也难出其右。三男一女和摄影机一同暴露在几近灰白的色调之下,交流、对峙、运动,于几日内所发生,似流水般渗入表演和正在发生的隔层。镜头面前的不自然也一并难辨真假。许多画面无疑大胆且直接,试图达到生猛,但最终泄气。 |
|
看后第四天,确定了是一部令人魂牵梦绕的电影。断掉的剪辑是推翻重来,或者遮掩那些不值得被珍惜的片段。对爱情强装自信依靠身体的袒露、言语的刻薄。转换角色与多重视角并不稀奇,所有人表演同一个人而同一人又分裂成不同的人,这种多义的暧昧才令人沉醉。 |
|
活动·成都没有新浪潮最后一场,算是完美了,很喜欢的一部。言语很少,画面从灰到黑,人从聚到散,聚聚散散,真真假假,谁解其中味?其实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蒋鸿宇是啥星座,感觉他在感情里的状态跟我很像,就是那种很喜欢,又不好意思表达,那点对着镜头的独白,简直一摸一样…结果影后交流,果然双子座。放映前加放了一个两三分钟神戳戳的短片,有人问他为啥,他说就是阴的东西,拿来诅咒前男友的,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导演我爱了!而且很帅啊~陈语沙也蛮好看。嗯,感情没了,那就祝你美梦成真吧!(最近看的最轻松开心的影片 |
|
遗憾的是,在今时今日「电影已死」的后阿巴斯时代,电影人还在固执地用《吉祥如意》这种伪纪录形式制作电影。殊不知,这种「半遮半掩」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成为了,包括但不限于存在感、安全感相对稀薄的「独立」创作者普遍性心理矛盾和生存现状的隐喻:既渴望获得广泛的社会性关注和认可,又对消费群体投来的猎奇目光、网络暴力产生抗拒和排斥,既想要「做自己」被「男性凝视」主角化、中心化,神圣化,又担心「物极必反」被「男性凝视」客体化,边缘化,污名化。最终,在这种虽摆脱资本限制,但却无法被「智慧」超克的「虚假」两难中形成了一个能睡《安稳觉》的固有小圈子。而在这个令人痛并《欢愉》的场域里,往往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的女性「视角」相对较早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正发生》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自身之间《正发生》的关系。 |
|
蒋鸿宇比那些流量小生帅多了并且还很有才华。 |
|
五星鼓励灵气四溢的蒋鸿宇!黑白镜头下的成都怎么能这么曼妙!他们口中的四川话怎么能如此悦耳!春风沉醉的夜晚啊!看完后激动到想哭。在伪纪录片的剧情片里探讨纪录片的伦理关系,特别是当它指向爱情的时候。摄影机成了青年导演自私的权力工具,同性爱人被镜头无情地剥削,直至泪奔,也没能逃过它的吞噬。罢工的剪辑师和摄影师因意识到影像的非“伪”,才体察出关系的强弱。纪实与虚构,现实与表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电影,在成都喜雨的春夜里睡个安稳觉吧!4.6于一亩四方 |
|
6.0。把不算複雜的人物關係裝入了不算高明的拍攝構想中,完成度也比較一般。但至少情感真摯,且拍攝關係被打破時居然提供了一絲驚悚感。李博軒🉑️ |
|
大陆同影中极少有不在出柜等初阶议题内兜转,而是以细密眼光捕捉到人物间暧昧心绪浮游和聚散的作品。藉由「伪纪录」这个核心动作剖解不对称的情感扮演游戏,最后导向对多兰式“无理之人”和“无望之爱”主旨的表达,依靠谎言维系的脆弱圈层生态由此剥落一角。风格化浓郁的手持、特写、灰度、西南官话等视听体验背后,是边缘动物特有的阴郁迷失和躁动,论观念的现代性甚至可与部分欧美影片并列。当然不可否认导演坦陈过往经历同时,处理文本自反的技法尚显生涩,另外对剪辑师和助手摄影师(男友)角色的塑造存疑,虽能理解为陌路同游者(致敬《春晚》?),但来自旁侧的眼光不断侵入后,原本激荡在主体二人间粘重的眩惑感反倒被稀释了,进而拖累全片叙事节奏。 |
|
3.5 拿《吉祥如意》的伪纪录手法(演员真实身份错位)致敬了一把《春晚》《周末时光》。不敢说有多成功,但至少保证到了基本的好看,同时也必然会在中国的同志影像史里留下一笔。尤其是那些近到微距的面容局部大特写,以及在生活素材中抓取到的细腻的身体感受。 |
|
换了个性向,还是痴男怨女的故事,也有类似故事作者的通病,只是比起类似的作品,这作的情感还是很动人的。片尾两场导演的独角戏很真实,也或是因为后半段那个看似“人肉机器”的李博轩也动了情,所以整个故事在后半段也算是渐入佳境。但说到底还是蛮粗糙,出场时听到同场人对话“这片好烂啊”“那是因为你没去过first”,不禁也是会想到去年看的《鱼乐园》……但从结果来说,还是蛮喜欢的。3.5归4。 |
|
8.6 导演,摄像师,演员三者之间的朦胧三角恋关系,这段关系在演员不在时通过摄像机被我们看到,摄像机也在不断入侵这段关系,以窥视的态度去探究情感关系的脆弱处 |
|
原来的评价被折叠了? |
|
寻得那人却回首,灵就灵在这刹那间的醒悟和反抗。与兰心有同工之妙,似乎又甚于兰心。看的时候酣畅淋漓,不得不想到娄烨,但是我看娄烨又从未有如此层次丰富的体验,或许摸到了些许蔡明亮的精髓。剧本很好,粘稠的摄影深度介入了人物和情节的构成。剥削人心,献祭电影,着实太冰冷了,不知道导演在辛辣刺穿“陈玉皓”的同时有没有冻到自己呀。 |
|
【B–】摄影机依旧代表着媒介的暴力性,才会反复周旋在定义情感真假的辩驳之中,导演的记录,演员的抗拒记录,演员的录音,导演的抗拒录音,哪种才是爱的体现,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用怀疑的是对着摄影机自白的那一刻,表演终于在嵌层中戳破屏幕,袒露出真实的一瞬。不太喜欢两人扩展至四人的角色设置,致使后半段走向不太可控,也没能从角色身份上进行更多释义。 |
|
想起了十年前杨明明的短片《女导演》,虚实真伪颠倒反覆,《安稳觉》像是大升级的版本,更丰富和深入。导演才华逼人,而且演得也很可以。主演都是直男,我傻眼。 |
|
2022-02-08 创作者与角色的身份错置带了一些层级关系的加成,但也仍然有限,只是提出了“演的吧”,但没人回答“演的怎么了”。 |
|
蒋鸿宇一直收到陌生号码的来电,陈玉皓始终低头看着手机和电脑,交织于其中的生活回忆与身体秘密都被三台(?)摄影机捕捉然后倾吐出来,构成一张跳跃的、有节奏的网。尤其当电影结束,蒋鸿宇的导演身份正式成立,与之相联系的身体身份以及语言和影像的关系也就被轻易推翻和重塑,与此相对应的是陈玉皓在电影开头暗示蒋鸿宇的「演」和蒋鸿宇在电影结尾否定自己的「演」,但真正把电影「拍」结束的,却是生气的陈语沙(不纯粹的观察者)——一种有点荒唐不羁但又异常清晰的现实影像。蒋鸿宇录下的人声,和倒计时般的电子配乐一起,为这些影像关系提供了一层更开放的观察姿势。喜欢乡下扫墓的部分,感觉很亲切,也很悲伤。 |
|
这电影除了手法特别点,好在哪了?狗血的要命,浪费2小时看这个,放映的地方空调跟没有一样,而且很亮我都看不清…总之整个体验很差,影响了电影的质感 |
|
好年轻 |
|
包括映前短片,欣赏不来。流水账的前一小时里,破碎的剪辑,无趣的对白,毫无演技的陈皓宇。70%的即兴表演,70%根据经历改编,直接叫做私人记录,不能叫作电影。就像懵懂而自恋的初中生写下毫无逻辑又玄而又玄的日记一样,留给自己看就好。 |
|
看得好焦急😅 |
|
模糊的影子和破碎的镜像世界组成了一个迷幻的世界,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能由两台相机拼凑组结时,我们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是爱吗?还是你在我耳边轻声细语时的幸福那一句?“我找不到他了”就像是一声温柔的告别,我失去的东西不是你,而是那份我想紧握的美好。 |
|
真实,有想法。能睡安稳觉的人是没压力没烦恼内种么? |
|
视角混乱,制作粗糙,但难掩才华,对标的应该是《春风沉醉的夜晚》 |
|
想回成都,想抱着睡觉,想爱你。 |
|
14900 - 物以稀为贵。大陆拍摄非耽美向同志电影挺难得,能有不错的完成度更是不易,这是《安稳觉》给我的惊喜。伪纪录片的Vlog拍摄形式,寥寥可数的演职人员,让小成本的拍摄制作成为可能,然而,相对琐碎的情节拼凑而成的故事于我而言还是没能像《春风沉醉的夜晚》那般引我入胜,也因此限制了我个人对影片的好感。 |
|
有惊喜,考虑到只花了6000出头拍成这样,就更惊喜了。今年国产片里冒头的“伪记录”式元电影不少,但真正指涉私人情感的,它应该紧随《吉祥如意》之后。视角的切换,时间流的跳跃,还有更多复杂的人物反应拧成悬念线索。要是字面理解,《安稳觉》毫不“安稳”,反倒是静水下的深流 |
|
不安
极度舒适
|
|
實在是吃不下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片,很多鏡頭的設計真的很沒必要,很多鏡頭的調度又設計得太過粗糙,表演也很粗糙,有點可惜了這個還不錯的文本。當然,六千塊的成本能做成這樣已經很好了。 |
|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个电影。当看到摄像机生日祝福那一段时掉了两滴泪,顿觉评价体系都不太重要了。电影和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一样,抛开那些表面的技术的东西,永远是内核最真的最动人。虽然内容一直是虚虚实实,但那一段蒋的台词和神情都让人觉得没有在演,是把自己的一部分献祭了出来。这样的创作方式对自我的消耗很大,但也是我所信奉的。 |
|
蒋鸿宇就是那种让人很讨厌又喜欢的男孩啊。(李博轩视角) |
|
除了形式好像也没什么其他特别优越的地方,不管是恋人的絮语和痴缠,还是几处略显刻意的情绪喷发,都未触及什么深刻的实质之处。 |
|
【5】看完肯定睡不到安稳觉,可能还会做噩梦吧。理解成本低廉和制作上的困难,但这个摄影(直接调色黑白)+0.5分,但声音收录是我见过离“电影”最灾难的一次。确实看到了很多创作上的巧思,直白的创作态度,伪纪录片,元电影,戏中戏,甚至将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换位。由一部陈玉皓的电影变成是蒋鸿宇的电影。床戏的设计充满了矫揉造作的不适感,把亲昵关系变成大腹便便的文艺逼文学。甚至最后一幕奔走街头逼问观众“你觉得我是演的吗?”拜托,要不然呢。 |
|
导演以对调的被摄身份进入影像,经由「伪纪录片」与「私人日记」的交叉视点,映照出人物情感关系的虚实真假;又让观众自然生发「窥视」与「在场」的错综视觉,而构成同这段私密情感间颠簸涌动的共震、甚至参与感。特别喜欢合成器打造的轻冷配乐,精准而敏感,为由多方镜头投射进的黑白/去色彩影像提供了情感流动的出口;而每当配乐结束时,合成器与环境音的转场界限分明,在声音维度再度强化了影像构成模式的初始设定。我始终蜷坐在床头、抱拳托下巴、平静而深地呼吸着看完全片,是久违的太好的观影体验 #GagaOOLa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