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呐竟有这么好听的电影!“炎黄风情,老调新章。燕赵悲歌,荡气回肠。台湾音画,绚丽多彩。禹王治水,道尽沧桑。华夏弦韵,如泣如诉。京剧交响,亦中亦洋。弦管世界,如梦如幻。枯藤朽木,再展新芳。”我真的听见了台湾!今晚这场放映真是超值了!!鲍元恺教授亲临现场!心情现在还澎湃!并非因为他来而是又打开新世界大门,学到了新知!影片开头鲍老一口京腔我就惊了!继而他说到50岁第一次去台湾,抽空去了故宫,感到文脉没有断,和那里的人都聊得来,我心就又被击中了!这是一部极尽风雅的电影,融音乐、文学、绘画等非遗于一体,能明显看出鲍老深入骨髓的家学传承!他看原住民孩子唱歌时表情太可爱了!能用西方管弦乐把中华民乐演奏得这样好听太牛了!片中还有王建欣。鲍荟荞也来现场了但没人注意。第十二届两岸电影展资料馆1号厅约5成满 |
|
“文化越老越要学,技术越新越要学。提高效率就是在延长生命。” |
|
作为资料馆九月片单之「第十二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1/5的作品,吸引到本以为是风光片的我。鲍元恺教授亲临现场,解说、摄像一应俱全,似乎也不是资料馆的人。因为堵车,映前耽误些许时间,然而更有趣的是众人对老艺术家(这一称谓后面会有交代)的“关怀备至”,仿若科员与领导这一特殊职场关系的现形记。怎么说呢,排场搞这么大,不是好事情。耐住些微不满进入电影,耐住左侧观众的手机屏幕光遨游电影,耐住导演对叙事节奏及张力的把控熬过电影,终觉自己是偏见了。沉浸于某样事物的人大抵有这样一种外相性格,说木讷也好,说憨钝也对,总之是容易让人轻觉而后敬重的。在我的人生之中,如此近距离的观察甚或接触体验,鲍元恺教授算一号,我的二姑父算一号。用尽一生做一事,其巍峨兮探云霄。 |
|
两岸电影展@小西天。两星半。像是坐进电影院看了部CCTV风格的电视专题片,结构还乱七八糟。勉强凑题目的前半部分好难看,你听不见台湾的。反而后面图穷匕见聚焦人物的部分有趣一点。鲍老虽然偶尔爹味十足喜欢judge喜欢卖弄,但对音乐对传统的热爱都很真挚,幽默达观的生命状态很健康,让人动容。
|
|
21/03/03台北長春A廳,感謝井師的學生也是本片製片人巫光華先生的贈票。第一次了解了作曲家背後的成長與創作歷程,鮑元愷先生的故事,大陸,台灣,在時下這個節點,更讓人百感交集!順帶一提,這場有送每人一顆鳳梨,又是一種印記。 |
|
特别好看的作品!被点燃 |
|
谁会不爱台湾 |
|
实话讲,近年看到的拍专业人士或专项技能的纪录片都非常难看,纪录片导演们都太肤浅又自以为是,但是有他们拍一拍留下点东西,又总比啥都没有要好,所以都是为题材,勉强看看吧。 |
|
虽然是一部作曲家的传记片,但其实更多的是讲创作灵感,“台湾”在其中占了很大笔墨,文脉不断的彼岸 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作曲家不同阶段汲取养料成为自己的必经阶段。借此往后回顾与展望未来。
如此看来,这个片名取了巧劲。
作曲家本人更多的讲的是保留民族的根,不盲目学西,而在文化交流中做到融合,更多的是创新,新从何来,来自于传统的根基和后天的学习。而这回答了我之前的一些困惑。
比如说,不了解自己,如何去了解别人。虽然有时候自己与他人,互为镜子,但先哲有话“人,认识你自己”。
看了此片,被安利了《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加入想听,收藏云村有的专辑,且将听起来。
三星半 |
|
台湾所拍摄的大陆作曲家鲍元恺的纪录片。鲍出生于北京,曾写过民族风情的交响组曲《炎黄风情》。不过他在台湾的十一年生活,却真正改变他人生与音乐。影片跟拍了他采风、作曲与演奏,录下了许多的生活细节。鲍氏本人也很健谈,且具幽默感,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 |
|
那段《高山青》太好听了!!!我果然还是个中华民歌爱好者。想去台湾想去台湾想去台湾....... |
|
是挺好听的,但从纪录片角度来看实在不太好看,整个结构都比较有问题,比较缺乏起伏和凝聚力。两星半。 |
|
7/10。若非此标题,我会给分更高一些。因为真正点题的只有前1/3,而这1/3最无趣、最散漫;恰恰是中间1/3讲早年人生经历最精彩,但与台湾几乎完全无关。技术上(尤其是剪辑)有太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但最后一个设计上的巧思很戳我:鲍老自述心血管病缠身,做了七个支架,别人说你怎么这么大的病却不显病态?鲍老笑称,我能有何病态?就两态——活态、死态!这七个支架比我都值钱!而最后总结自己时,鲍老说,来台湾十年,把我的全身血脉都打通了。 |
|
本以为就是工余随便观个音乐声光记录片,因为怀念在台湾工作数月的时光,无论是北投温泉边咬着枝仔冰观看月琴夏日祭,还是夕阳下淡水渔人码头波光中飘荡的原住民童声歌谣,都是深刻在记忆里的美好瞬间。电影纯真,乐章美妙,作曲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看着银幕上的作曲家和乐团指挥家演奏家和民间音乐家,突然觉得像是随着音乐森林中的精灵们开启一番奇妙的路程。最没想到却是和大师一起观影,观影结束还蹭了电影频道的专业打光,近距录了三分钟采访视频[鼓掌][鼓掌] |
|
名在台湾音画,实在音乐家向异质文化生态的痴迷与再进发。音乐家已经完成了他由所见所感向音乐作品的转译与创生,但作为纪录电影,这一部分仍然是要呈现与讨论的。 |
|
真是令人享受的90分钟 |
|
人物纪录片吧 好像有些明白交响是什么样子了 从高山青的印象到台湾民谣采风再到玉山日出和龙山晚钟的深层魂灵 创作的深入和开掘的线索还是清晰的 这样的创作有一回 就像打通任督二脉 后半部分的作曲家生平些微有些风格不搭但好玩儿 真想知道有音乐天赋的人耳朵里听到看到的音符世界是怎样的 被组曲里的高山青狠狠抓住了 但好像音乐软件里都搜不到影片的版本 |
|
导演在剪辑台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鲍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所以都剪进去了😳 |
|
我猜想導演大概想營造一個環形結構,從鮑老回台回溯《台灣音畫》創作始末為起點,以鮑老人生經歷為過程,最終再回歸《台灣音畫》畫下句點。創作意圖是好的,但是因為敘事篇幅的問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台灣音畫》一章、鮑老其人一章,喪失了結構完整性,再對應著片名《聽見台灣》就讓人感覺後半部分一直在跑題。PS.回家的公車上想再聽一遍《台灣音畫》,然而網易雲上卻找不到…… |
|
真美 |
|
鲍元恺老师的《炎黄风情》可以说是国外乐团演绎最多的中国交响作品之一,不过没想到九十年代后期在台湾的经历能给他的音乐带来这么多动人的东西,整部纪录片就像一部长篇交响,交织着一个人的成长,中国音乐的一个灿烂时代,以及音乐作为一种弥合精神与感情的力量,最真实的那一面。 |
|
很精彩的人物 |
|
两岸影展的主角见面场,音乐的部分很refreshing,我第一次对交响乐产生兴趣正好就是在老爷子任教过的厦大看了学校艺术团的表演。片子整体感觉有些割裂,前一半分篇章的介绍<台湾音画>和创作历程,后半段又focus在创作者的人生历程上,有些事无巨细、过于工整了,如果更有侧重和更切题应该会更好些。 |
|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可能我从小学民乐,听到熟悉的旋律特别感动,跟着一起打拍子。鲍老师很幽默,给这个电影增添了一丝有趣。但总体比较中规中矩,甚至很平。
另外东升平宾馆那段很搞笑,我有一次city walk 的起点就在那里。 |
|
就,后面怎么跑题了? |
|
开头台湾包子店的老板真是神来一笔 把整个纪录片变得不那么枯燥了 而鲍教授也明显是个有趣的人 那些对心血管病的玩笑或者跟学生的对话都很有意思 只是影片的剪辑感觉没有突出「听见台湾」这个主题 后半段好像跟台湾关系没那么大了
210903@中国电影资料馆 |
|
放映结束之后鲍老师自己介绍,原本是要拍成《台湾音画》的的导赏片,后来才决定要做纪录片。可能是因为这样,前半部分逐章的交响乐介绍显得过于工整以至于略显呆板,又因为《台湾音画》的介绍占了很大的比重,后面的创作谈有点虎头蛇尾。所幸导演的叙事风格和交响乐的呈现方式以及鲍老师本人比较契合,所以整个片子看起来还算舒适。四星主要给音乐,《炎黄风情》一出来就击中内心。 |
|
【GTI Taiwanese Film Week】台湾丰沛的文化积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
|
关于鲍元恺教授创作的纪录片,如果在播放交响乐时,能搭配台湾当地风貌画面就更好了,当然那可能就是另一部纪录片了。有幸鲍教授来到了现场,在放映后,有限的时间里(要赶火车)还介绍了当时纪录片拍摄时候的一些导演思路,更感到了这部纪录片的不易。 |
|
鲍元恺老爷子很谦虚,做音乐的态度和用心程度值得学习 |
|
双语字幕 |
|
对交响乐毫无了解却切切实实的感动了。 |
|
看片名,以为是类似于《看见台湾》的台湾主题的纪录片,看了一点,才知道和管弦音乐有关,主角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鲍元恺老师。一组《炎黄风情》,引出了海峡对岸的《台湾音画》新作,也算是一场奇妙的邂逅。 |
|
专门找了鲍元恺将民谣改编为交响乐的作品来听,《炎黄组曲》的确很震撼,希望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个人觉得传统民族音乐也就是所谓的国乐真的需要这样的改造,用更丰富的乐器和多层次的谱曲,变成可以欣赏得来的作品,如主人公所说:“中国的东西越老越要学,西方的东西越新越要学。” |
|
1、前半部看的有些糊涂,可能是因为我不咋懂音乐?整部片子看下来,《听见台湾》这个片名似乎不是很合适,有些太大了,也有些跑题之嫌。2、四个摄影师,大部分画面却都拍的不怎么样,兄弟两人回忆童年与父亲那段,更是直接把我晃晕了。3、鲍教授说到底还是个出生在艺术世家的音乐天才,普通人确实没得比 |
|
纪录片好难被给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小生活大幽默分享,只是没想到这竟然是上映还不到一年的新纪录片诶。 |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
资料馆1号厅第10排的荣幸。(拖鞋) |
|
循着线索找到《炎黄风情》、《台湾音画》,相听恨晚! |
|
音乐有余,文字不足,影像不足,台湾不足。总有一天要去到听到我的台湾。#0903资料馆 |
|
影片后半程回大陆之后那段比较有趣,讲了好多文学、音乐小知识以及他个人的小趣事。 |
|
对生命中万事万物的感知都化作了乐章 好喜欢鹿港庙会和龙山晚钟 |
|
拍的有点散 |
|
老头子的自我陶醉罢了 |
|
不是听见台湾而是看见鲍元恺 |
|
前半段还行,后半段就有点偏题 |
|
感受一个人的灵气、才气、真诚、认真、情怀 |
|
非常喜歡看人物紀錄片,從鮑元愷老師身上看到了追求藝術美的堅持以及真正藝術家的謙卑寬容和溫柔。交響樂非常好聽,導演的敘述方式讓人容易看下去,只可惜有點短,感覺若能更完整刻劃鮑老師,應該會很動人。又或者本來導演就更希望以音樂作為主體? |
|
这个时代太浮躁太迷茫了,我们需要静下来,耐得住青灯黄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