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红色火箭 Red Rocket (2021)

    最近更新: 2024-10-05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电影细读|A24-R级小众佳片《红色火箭》破碎生活下的白日梦|导演肖恩·贝克的颠覆性作品

    作者:小玄儿の深夜聊碟

    红色火箭丨中年男人的情感危机

    作者:蓝色志子

    【肖恩·贝克导演】《红色火箭》 搞笑片段

    作者:xxnddny

    《佛罗里达乐园》《橘色》导演肖恩·贝克新片由A24拿下。贝克执导的黑色喜剧片《红色火箭》讲述色情片男优Mikey Saber成天过着吃女人软饭的风流日子,此后他事业完蛋,于是从洛杉矶回到了德州老家,那个小镇住着他关系疏远的妻子和岳母,没有人真心欢迎他回来。好容易跟两个女人改善了关系,这一家人似乎慢慢好起来了,但这时Micky在当地一家甜甜圈店遇上了担任收银员的年轻女子Strawberry,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西蒙·雷克斯/Dirt Nasty(《惊声尖笑》)、Bree Elrod(《禁闭岛》)、Suzanna Son出演。该片目前已经拍摄完成,在后制中,A24负责北美发行。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9 IMDB 5.9 正片
      France
      2020
      喜剧片
      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

      法兰西

      Fran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想无法共情或者不理解女主感受的观众是幸福的,大概因为你们太happy了。这种莫名的哭泣,狂躁,撒娇,无限寄情于工作,无奈的治疗和不可避免的复发,简直是抑郁症发展全程的临床范本。当活在谎言里成为你的一部分,France的困境是不可能解决的,直到最后导演给出“活在当下” 这样如此直白的答案时,我能感觉到的依旧是深深的绝望。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挣扎在生存中的蝼蚁,困境都无一幸免。这一系列不断高潮的事件,我们似乎都在等待一个转折的时刻,一个女主终于或崩溃或觉醒的时刻,但这个时刻最终也没有来临。于是我们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也许根本不重要,France是为什么一步一步走到了这里,她不知道,我也不知道。P.S. 此片真的是Lea影迷福利…几乎是全方位包装式的展现了Lea的倾国倾城的美貌…
      • # 74 Cannes# 蕾老师这部的演绎太精准了,把一个抑郁症患者从初期因偶发事件的激发,到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再到治疗后期缓解后再次复发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可发SCI的典型病例,回巴黎会立即推荐给我们医院所有同事去看
      • 在《法兰西》中,马克龙不过是一个拙劣的虚拟特效,这个曾经属于男性与权力的国家象征被数字-媒介的女性化拟人取代,蕾雅·塞杜饰演的France是“法兰西女性”的当代犬儒版本,她的眼泪是塑料溶液。正如同鲍德里亚的预言,关于战争的新闻纪录成为了关于景别与机位的片场游戏,景观的干预重新将事件编码为影像素材,在声音和情感的作用下转变为虚假的线性,晃动欺骗性地宣称“这个存在过”。而在影片中,杜蒙反讽地将自身的标志性风格隐藏在极多主义的新闻画面与夸张的视觉特效之中,真正的战争发生在观看者的注意力,双方分别是画面的中心和四周,来自角落伸出的相机闯入画面,作为一种荒诞的命运,提醒着她肯定性的不可能,她仅仅是拟人化的媒介,媒介本身则是熵,总是将她周围的人导入事故与死亡。
      • 2.5 开场就有马克龙出演然后笑点还撑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变成上流社会抑郁症人士的苦情片真是nobody cares,杜蒙花重金给蕾雅安排时装走秀,谁要看你穿着LV花样自怜。后半段故事的走向是用脚能想出来的cliche,部分台词嗲过《还珠》,观众转而因烂俗笑场。难得的是蕾雅居然没有露点可喜可贺,但哭戏多到爆炸眼药水估计滴了几升,琼瑶可以考虑考虑下她。
      • 这就是“法兰西”吗? 内里死亡,外边流泪,但还是要穿美丽套装。
      • 堪称是杜蒙职业生涯最差。在此之前他和布努埃尔走了一样的道路:以自然主义一鸣惊人,过渡至戏谑的荒诞主义登上巅峰。但布努埃尔从没进行过这么跌破眼镜的风格尝试,站到自己的对立面用预设立场的写实主义加小清新多愁善感的正面口吻无比笨拙地倾情刻画一具毫无情感价值的行尸走肉。
      • My gosh!第五分钟和蕾雅赛杜迎面走进旋转门的白头发大叔是我导师…!
      • 这个法国电影和今年奥斯卡热门的美国片《不要抬头》完全是姊妹篇啊,讽刺当今媒体与政坛的荒唐。恰好刚看到个由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的调查报告总结的世界社会问题:1,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媒体,是今天的分裂力量。2、46%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记者是最不值得信任。3、对假新闻被用作武器的担忧,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的76%。片子中规中矩,问题值得思索。
      • 精准预言了马克龙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
      • 伪善的,悲悯的,犬儒的,终究脆弱的法国人。
      • 3.5;过于清晰的像素和全无阴影的亮丽光线正是这个时代媒体所呈现的表象——外表光鲜,叙事流畅,任何新闻/事件都有“戏剧点”加成,一切都是被过度包装后的精致与虚假;整部影片其实无谓“情节”,皆由刻意明朗的“符号”堆砌成摄影机画框代替人眼捕捉/剪辑到的信息,观众被投喂以经由裁剪/操控过的“真实”,媒体则在泡沫盛世中收获虚幻而短暂的赞美或践踏——虽不是新鲜议题,杜蒙的确抓住了某些痼疾症候。 面孔的特写仿佛是观众进入这场集体造梦的工具,此刻「法兰西」所有的民族历史和国民特性都浓缩到这个高度象征化的脸孔上,最后一个明显是凝视景框外的镜头宣告真假界限的再次消失。
      • 讽刺媒体和政治那点把戏,已经被太多人玩过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很跳脱,要不是蕾老师坐镇,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了两个多小时。蕾老师可能是我见过最负责的品牌大使,从风衣到泳衣,还有全片换过的几个包,悉数LV。
      • 天真也罢,一厢情愿也罢,杜蒙生生再造一个贞德。仿电视无孔不入的视角正如高高低低的审判者,Madame France的抵抗是直视观众,以真实的虚假(或称对虚构的信念)换取真实:“是的,上帝告诉我……”。法兰西凝结在她脸上,蓝眼,白肤,红唇。
      • 完全没料到是这个走向,我不理解啊,一边摆拍新闻一边高敏感是在干嘛……做不做新闻人都会消费苦难,人就是好这口,黄昏时他们悲伤的脸真美,是片中唯一一句真话。总之这题材要不就纯喜剧,要不就正大光明理所当然地观赏和消费,这呈现实在是太矫情了受不了
      • 就很微妙的感受。近年来接触到的所谓“阶级”话题越来越多,但某种程度上又能共情这片表面上所谓“不符合俺阶级”的情感传达,蕾雅·赛杜的表演确实是可信的。但结合起内里的意思的话,最后又觉得比较难以说明这片究竟要传达什么,而究竟在当下这个时候还有没有意义。惹,总之是较为过时的“长满虱的华美袍子”系剧作,而影像也无特别出彩之处。
      • 当满脸精致妆容的蕾雅赛杜在杜蒙的镜头前展示各种极端情绪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以往非职业演员展现出的脱节和间离感相似,杜蒙抽离了影片中所有事件对角色的作用过程,把镜头聚焦于角色在当下的状态,而蕾雅赛杜的脸庞在镜头中越显得突兀,我们似乎越能感知到这个人物/国家的内心,尽管我们并不太知道为何会如此(这也不是杜蒙的兴趣所在)。
      • 不太杜蒙,做工很好,但缺少共鸣,预设采访、制造新闻的场面不错,蕾雅.赛杜真的有演技吗?好像有一点了,但其实可以更放松地去演。
      • 已经不是暗讽而是明喻了,或许杜蒙希望透过女主来针砭当下的新闻媒体乃至法国的国民性,但像蕾老师这样一位每日走奢侈品秀住豪宅的美丽宝贝,她甩掉了不成器的深柜前夫拥有了鲜肉情人不开心了去昂贵的度假村做心灵spa甚至最后变得更有名了,普通观众如我要如何与她共情呢?或许这就是法国,它当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依然属于第一世界依然美丽。如果杜蒙要骂的只是假新闻,对各种问题高姿态假惺惺地讨论,对实际则视而不见,那么女主的情感drama似乎加插太多了;如果要表现抑郁症,那么我无法理解开头女主为何分明如此享受这一切带来的成功与名望。这或许是蕾老师的正确打开方式,看完可以暂时忘记她在NTTD里面的灾难式表演。3.5.
      • 杜蒙能保证基本的「好看」,但太像一种“资阶反思”电影:拍资阶角色给资阶观众群看,达成给资阶瘙痒,最后资阶们一起反思资阶病症,结果实际上从头至尾都陷在“闭路”里的电影。杜蒙能在细节和收尾上处理稍微好一点,观众群身份也能再加些影迷,但本质差别不大。
      • 二刷3.5→4.5 法兰西究竟在对着谁说话?对着废墟,对着荒芜,始终没有人听得见她的声音,电视的影像压过了她,于是原本这个谎言和剥削的制造商霎时也变成了受害者,而在她最深的一次受害之中,她唯一一次,滑稽而不失浪漫地,遇见了爱情。这是杜蒙专有的辩证法,最后一个镜头向我们撬开了机关:法兰西是一个关于“看”与“不看”的故事,即便在远离战火的都市里,虚无和厄运的影像也呼之即来,我们会心存伤感,也会继续作假,et la vie continue,带着它全部的良心和恶意,你能做的只有选择睁开和闭上双眼的时机。
    • 豆瓣 7.0 IMDB 6.4 正片
      Showing Up
      2022
      喜剧片
      美国

      好戏登场

      Showing Up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睡得天昏地暗……没趣啊,太没趣了。
      • # 75 Cannes 主竞赛# 心中影后已出!威廉姆斯将如此难以驾驭的一个复杂角色演活了,孤独,严肃,偏执,温情,夹杂着神经质却有着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数度令人想起当初的影后角色伍尔夫,但却没有一丝绝望和悲伤
      • 排片太不友好了,最后一天真的精力不济。是值得大银幕重看细看的作品。莱卡特的慢并不是为了考验观众,而是生活本身无论甜蜜或苦涩都像这样不肯快速前进;静水之下才有微澜,而微澜便足以让一个和孤独抵抗的女人焦虑失常,因为她还不确定,艺术究竟是不是她的盟友,会不会给她的挣扎和努力以奖赏。
      • 【B】电影宫看世界首映😭介绍词说,这是她第一次入围主竞赛。没看错的话莱卡特哭了。 (主竞赛里很喜欢的一部,但在莱卡特序列里不太喜欢的一部。
      • 睡醒了还能接上
      • 像极了前几天在戛纳赶论文的我。生活哪有什么“好戏”,只有频频抓狂,淡淡无奈,哭笑不得后仍要硬着头皮的“到场”。2022.5.27 Lumière
      • 导演风格一如既往,平淡中灵动,习惯导演风格的人自然吃得消。她电影里的女演员总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但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这次的小米和周洪也是一样。
      • 你可以说在grad school里为了项目头疼烦躁,和房东passive aggressive撕逼,或者被扯入家里的一地鸡毛就是平凡的人生,但人生不会有折翼的鸽子展翅高飞——看了一整个电影的枯燥琐事如果只是为了结尾那点所谓诗意的小确幸也太没意思了
      • 确实是无害的电影,但也毫无建树,因为本质是个不会有结果的自恋怪圈。从一开始就陷入艺术家身份和生活焦虑的二元论中,因此电影就像被一再淘洗烘干的衣服一样一面缩水一面变薄,艺术工作成了固执又空洞的身份内容,而生活也成了干瘪又尴尬的恐惧来源。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没有睡着。-0.5
      • 习惯了改编剧本那种动不动抓狂焦虑崩溃的创作经历,这种淡淡的情绪,其实是创作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
      • Not a lesbian movie but everyone is a lesbian
      • 10++/10 #NYFF 莱卡特的视角依旧朴实而不失灵动,真实却饱含温柔,作为巴德学院的驻留艺术家,她显然将其生活化的观察融入进了此部作品,不加修饰地展露“艺术家”的“日常”以复杂化“艺术”: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工作室的展现,“艺术”重新回到了其“过程”和所必需的“劳动”(或生产),平等的观看/被观看,其对“手”的注视又赋予必要的亲近。她眼中的艺术绝非精致或中产的,而带有浓烈的生活质地,正如最后她将个展空间构建为一种杂糅着家庭纷争,恋情,孩童般好奇与社交等等的复合空间。她带着幽默的口吻,灵巧的调度,与颇有质感的影像风格来令“艺术”回到生活,回到你我之间。当女主带有油漆的手轻抚鸽子的头时,正如她塑造黏土的手,艺术的“灵气”被释放。通过对姿态的凝视,对琐碎的重构建,对周遭的“态度”与“参与”,令“艺术”在场。
      • 真的好多拿三日证的人,不懂电影,不知道导演是谁,连欧洲三大都要朋友科普的华人(大陆口音)是怎么有勇气和动力来的戛纳。有高级证的就买票给低级证没票的人。都三大电影节的水平了还屏摄的人(女生居多)比比皆是。
      • 在关于日常和流水的每次举手投足之间都投射出了异常迷人的气晕和质感,艺术与生活的那些混乱更像是让人心烦意乱却又爱不释手的鸦片,创作与灵感来得又总是急促且惊心动魄,让人只顾着惊叹与焦虑全然忘记了纯粹的驻足欣赏和赞美,就像那只数度闯入的鸽子,就像两人远离尘嚣的背影,就像那场就算路过也很想要进去参观然后感叹色彩与才华的瓷器展。Reichardt and Williams kill!!!
      • 莱卡特的中产视角,在凝滞的影像中铺满焦虑。“登场”的不是好戏,而是生活。艺术创作就像折翼的鸽,这个复杂的时间管理的项目被购物、家庭问题、后勤保障所切割,但才华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展翅飞翔。
      • 在艺术世界边缘的、艺术教育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至少是没成名、没发财的芸芸众当代艺术职人们,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拿着微薄收入在机构里做些行政工作或教课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下班才能做作品,但总受到生活琐碎的打扰,其中包括自家的猫和其他处境相似却总略有不同的艺术朋友;准备自己的小展览,还需要不断地去同僚们的小展览上「露个脸」,但通常也就是尬聊—— Showing Up 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戏登场」,只不过是「露个脸」这么频繁又无聊却总是被美化为对艺术家的事业至关重要的日常行为罢了。身边很多朋友都差不多是这样,也许缺少Lizzie的特权,但艺术作为一份工作带给大家的(无)意义感被本片很真实细腻地捕捉到了。能既不赋魅也不藐视当代艺术、只是呈现以当代艺术为生(亦为生活)的人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吧。
      • #NYFF60# 本来很期待雷查德,可是怎么就是一部没有感受也没有深情的白水片呢?还有这个custom designer真的敷衍,两个女生穿的衣服和做的作品都是割裂的,第一幕直接黑白两双洞洞鞋真难看…
      • 75e第五部, 赶上了首映。在所有主竞赛电影沉重的主题中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小艺术家的创作压力与生活琐事,担心自己不够creative的却还要show up的普通生活。尽管只是一只鸽子,也会stressed out,但是一切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坏。(个人还是挺喜欢,不觉得沉闷,反正观众笑的挺开心的
      • peace
      • 3.5 #TheScreeningRoom
    • 豆瓣 7.4 IMDB 7.0 正片
      Yannick
      2023
      喜剧片
      法国

      扬妮克

      Yannic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年度最佳喜剧片,前几天看影评讲May December在英语语境里是忘年交的意思,在法语中这个意思通常用马克龙替代,这不法国人就来调侃了,电影里扬尼克指着一对母子说,不敢随便定义你们的关系,因为现在总有一些奇怪的情侣,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
      • 用户画像很典,像是贴吧或虎扑用户无意闯进你瓣看到大家各种阳春白雪自得其乐然后舞台一掀吼道你们这是弄啥嘞老子来教你们做人然后就旁若无人地开始随地大小爹(外加随地大小便)。整个故事最开始的着力点还是蛮对味的,之后的发展也算是很有巧思,展现了不同层次、阶级的人在掌控了话语权之后对于场域内舆论导向的影响。但问题在于,并没有写出这种话语权在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而只是短暂呈现了对这种话语权的暴力掠夺。完了还讽刺了上层对于所谓“弱势”的同情,Yannick掌握话语权性骚扰观众时无人吭声,但他被枪顶着头被羞辱的时候女主演又开始同情起他来。整个片子就像是一场合谋,不在场的导演、台下吃瓜的群众、一个跳梁小丑和几个自怨自艾的演员,完成了一场对于我们真正观众的“冒犯”,只有片中中途离场的白发老人选择了置身事外。
      • 多来点这种一小时的电影,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 昆汀·杜皮约现在是每年一部小成本荒诞喜剧,效率贼高。但他的片都有一个通病:开头三十分钟炸脑袋的精彩,后面逐渐烂尾,不管不顾了。这片开场观众与舞台上戏剧演员互相不吊的场面笑炸了,但随后就没了大招,逐渐落回了套路。他真应该找个合作编剧专门给他写下半场。
      • 76届洛迦诺主竞赛。全程处在单一场景,男主演的很精彩,当你想要在无聊的生活中为自己发疯一次、感动落泪一次,最后还是会被那些称作“现实”的人扼杀。杜皮约的电影总是巧而精,有着自己特有的恶趣味且富有表达,但是想要如此就会出现很多想当然的情况。
      • 3.5,比杜皮约前面几部加起来都好笑,想必是他心中的《一个绝望的人》。建立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剧院结构,但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放飞的心意踏着谨实的步调(视觉上的严密与高强度的文本),而正因抱怨都来自朴实的生活,嘲弄才变得率直而不轻蔑(不像鲁本)。结尾当然是令人触动的,一个不入流的戏剧演员和一个不懂丝毫戏剧的白丁,在此时体会到的,是戏剧中观与演的魅力,还是与他人产生联结的共振呢。而从话剧到脱口秀再到电影,到底是什么会带给观众真正的快乐呢?果然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如既往地令人好奇。
      • 多半星给时长,这在电影日趋三小时的时代里尤其清爽舒适。祝愿大家当人质的时间短一点!
      • 扬妮克宛如杜飞自己,挑衅演出,挑逗观众,颠覆关系,冒犯体系,整部电影化繁为简,极其可爱的创作,但当发现眼前的一切似乎与诸多先锋戏剧的创作套路包括杜飞的数部前作都无太多不同时,两组外部视角镜头的介入巧妙的升华了这一切——小剧场外的烟火气让剧场内变得隐秘而神圣,结局突入的特警配合着扬妮克的眼泪又释放出了宏大的悲剧性,杜飞歌颂或哀叹的是从创作到生活、从虚构到真实的无数个不为生活的庸常和权力的威慑所支配的虔诚的开拓者和牺牲者,以及那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活着的荒诞却珍贵的一瞬。
      • +
      • 特别特别简单,这种简单又精良的本子真的好难得,虽然前期有点难入戏,但是中后段真的很不错,会觉得不过瘾会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 Yannick这个角色本身及其恐怖,自大、极端、能够随意指点别人却不能被指点、会将自己的糟糕生活归结于不公、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别人也一定这么觉得…那种自大和狂妄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是那种特别特别“男”的角色,是那种“我男我也”、“我女我也”的道德绑架和逼迫认同。 权利的不断更迭,也只有掌控者在改变,对权力的压迫会随之发泄在别人身上,很“美”的社会现状。 最喜欢是最后Yannick最后的眼泪…演得太好了。
      • 荒诞简洁恶趣味的概念引入,左手调侃演员自作多情,以寡才为借口绑架观众浪费时间,右手嘲讽民粹野蛮反智,拿暴力作手段抢占道德高地为非作歹,两边都骂了一圈,最后拿“真诚才是艺术和生活的必杀技”无聊鸡汤一顿共鸣——这到底是昆汀还是毒舌独立鱼啊喂
      • 封闭空间制造冲突和反转,荒诞到极致却变显得如此合理,杜皮约对观众的戏耍相当成功,随着手枪的转移也完成了厌恶感的转移,迅速从对扬尼克的无法理解到后面的同情心疼。音乐、片名和结局打点都好喜欢,电影还是要法国人拍,杜皮约我的神!(持枪写作想到伍迪艾伦《子弹横飞百老汇》)
      • Quentin Dupieux现在走洪常秀路线:半年出一部片,时长硬凑到一小时😂套路没变,还是搭建起一个荒诞的框架然后看人物在里面的反应,但至少演员表换了,主题也是新的。这次的题目我还挺喜欢,不仅涉及文艺作品乃至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定位问题(观众在哪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男主Yannick从“感到没有看爽”到“我要自己写剧本让你们演给我看”的姿态就是政治讨论中说到的那些代表性缺失、政治话语脱节引发的反体制话语、反智情绪、民粹运动…片中Yannick和不同观众的对话在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阶级/地域等区隔之下不同群体间的对话有多不可能。结尾处导演先给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情场景,但最后一个镜头又给了即将进入剧院的防暴警察,预示着激烈冲突与可能的悲剧,也算是对法国近期状况的不遮掩的比喻了。
      • 观众永远是舞台的人质,凡尔纳体验不到的科技进步,为艺术家的真诚愤怒鼓掌,展现世人之故事无关好坏皆充满血泪;法国昆汀这次的减法做得有点厉害,将以往瞎掰乎的超现实元素内化成舞台戏中戏,走心了
      • +
      • 笑死,扬尼克长得真像加纳乔
      • 很好的构想,枪作为艺术创作中“权力”象征,也指向了现实世界的权力生态。后面走偏了,批判力度少了很多。
      • 很可爱的一部电影,以枪喻指权力,把各类社会学理论拍成喜剧大电影的感觉。开局“请假赶路购票看戏却不开心”的抱怨,是艺术的门槛与目标,包含了观看者付出的条件性、额外劳动。后面三轮权力与话语权的反转,则是调侃艺术场域内的权力关系,同时也点明社会运转的规则之一,是上位者的控制欲。
      • 开局惊艳,然而Yannick的人设连同整个剧情随着枪的出现开始崩坏。看到40分钟时我就想像片中后排那位老人一样拒当人质,直接离场了。
      • 权力几度易手,冲突多维度建立,立场和利益导致品味,杜皮约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打出精彩的火花,而一切值得玩味的地方都被导演包裹在看似率直的对话中。剧场固然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观众需要怎样的艺术更值得思考。3.5.
    • 豆瓣 7.7 IMDB 7.4 正片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2023
      剧情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 罗马尼亚人真的跟老中人没有血缘关系么?
      •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 真的很喜欢啊啊啊啊 作为一个学新闻学传播的广告人 真的是我私人很喜欢的内容 方法和语言 俏皮话电影 活在烂世界上 普通人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不是发疯杀人而是无意义发疯
      • #GH60 都說惹,哈杜裘德才是披著流氓皮的真知識分子,而奧斯特倫德太像藝文速成班年費會員惹。坎城把奧斯特倫德捧上了天,怎麼柏林推銷不出來一個哈杜裘德呢,只能說可憐的柏淋。開玩笑,不管影展的事,其實沒有故意要並置對比二者,只是正好連續兩天前後腳看完,不由得做些聯想,拍謝🙏
      •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 荒诞末日,抽象艺术,大中国娜娜,保尔柯察铁看了会沉默,范小勤,完颜慧德看了会流泪,uber司机顶着困乏烦躁焦虑自掘坟墓式的忙生忙死,灾难艺术家和被拿捏住软肋老百姓间的虚伪对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乌维鲍尔客串笑尿,整个把讽刺意味提升了一个level
      •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 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 拉杜裘德的电影,仿佛一个镜头、一句话就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拼接,而是对罗马尼亚的拆解。上半部分两个对立时代的影像交叉前进,在对过去的逐帧慢放,现在的科技图像混淆下形成虚实不清的诡妙联系,又在两个女人的相遇中完成对这个国家时间的拆解;下半部分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现场至于新旧时代的共同空间中,真实被资本不断压缩,工人的利益不断被抽尽,到最后一切沦为绿幕上一块块虚无的谎言,完成了对这个国家空间的拆解。总体跟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讽刺力度显得更佳
      • 一场让人困倦出神的观影之旅,一如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工作流程,亦似年轻安吉拉那样身陷时刻四处奔波的困境之中。这也是一部后现代公路片+戈达尔[周末]般的躁郁论文电影。各种贴近当下的挪用、戏仿、玩梗比比皆是,不同媒介影像拼贴,碎片化、无所不能又虚无浅薄的短视频影像席卷全球,一切都成了符号化的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变形和剪辑。空间也成了亮丽精美却悬浮不实的符号化背景,超真实泛滥过剩,而诚挚的情感与本真的生活却愈发稀缺。如果说前面的两小时有些过于冗长单调(不过,适时穿插的旧时彩色电影片段以及对美化浪漫影像中偶尔露出的不和谐裂隙的慢放,确实挺有想法),后四十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章,资本-科技体系对现实的肆意扭曲删改及对真实鲜活个体的凌虐,暴露无遗。(8.0/10)
      • 可以在最后一幕重温罗马尼亚新浪潮最经典的“强设计下的时间剥削”。面对电影的社会价值承载属性,裘德不再像上一代作品一样被动承压。他理解电影首要的始终是娱乐性(观赏性),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等于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不考虑通过情绪上的压制去表意,而是极致彻底地将一切乐子化,完全不设置底线意识和道德包袱,肆意践踏每一类人。博比塔无疑是最符合现下的“影帝”级别角色,一种令人艳羡的处世姿态,一部属于抽象人、乐子人的时代电影。
      • 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攻击性在嬉笑怒骂的摆烂中一览无余,影像与爱的挽歌。
      • 堪称对驾驶我的车的恶搞
      • 向左走是齐奥塞斯库匠心打造的牢笼,向右走是欧盟道貌岸然面具下的剥削。主题上依旧是新浪潮的国族叙事,拉杜裘德用A面B面的对照进一步揭示影像本质是可被操纵的意识形态工具。无论处于政治光谱的哪一极,都有借助影像型塑政治合法性的需求。利用黑白彩色切换和不连续剪辑以摒弃经典叙事自有其代价,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智识游戏,所谓高阶观众得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玩具尽情玩耍,就像Angela一样以极尽嘲讽的虚无在tiktok上扮演红丸教父。这当然是一种高姿态,甚至是一种抽离,但面对这个处处在挥刀向更弱者的洼地,呐喊半天确实不如揶揄半句更容易获得精神胜利。
      • 极其当代的电影,一部2023年(世界坍塌时)的「欢乐颂」:用换脸滤镜发泄式的抖音,用手机拍Zoom会议来Casting的广告导演,A面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1980年代的怀旧电视剧式的段落与广告片拍摄的叙事拼接一处,充满讽刺、段子和癫狂,与B面直面「什么是真实」、充满道德探讨的一镜到底footage形成鲜明反差。Radu Jude自由地在各类素材和图像中切换,公路边纪念死者的十字架由115个连续一秒的固定镜头展现,结尾的手写字幕卡也回应了「绿幕」时代的后真相本质。(连录制的问候视频也采用了静态幕后照+语音!)
    • 豆瓣 7.7 IMDB 7.5 正片
      American Fiction
      2023
      喜剧片
      美国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水深火热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到底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可以了
      • 这个电影有点陷入了刻板之刻板的陷阱,就是为了讽刺某一种刻板,用的又是极为刻板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皮毛,不痛不痒的。 可能唯一亮点,就是奥斯卡能让这片入围BP吧,可话说回来,它能入围的原因也在于它很皮毛,很不痛不痒,甚至带有一种自嘲的“优越感”和“亲和感”。 它的所谓讽刺,犀利程度和奥斯卡主持人开场白,实际差不多。
      • 这部片要是拿奥奖,那真是一段佳话。戏里戏外都完成了升华。
      •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 TIFF23| 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开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记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没有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嗤之以鼻,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现在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固若金汤,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盖,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 两条线并行,一方面讽刺白人窃取政治正确的成果,替黑人感到冒犯的同时靠一系列刻板印象争夺政治正确定义话语权;另一方面讽刺男主这样的中产黑人不食肉糜,愤世嫉俗的他不知道家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例如他从来不知道被他称为家人的女佣不喜欢那条围裙。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影片里妹妹,弟弟,女友,女佣等角色,他们真实忠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更值得玩味。
      •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种族问题,而是把大家都当个人相处”的最佳方式。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毕竟《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 太阴险了,如果觉得这部电影不错,那我岂不是也是白人(精神)?
      •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 豆瓣 6.8 IMDB 7.8 正片
      Anora
      2024
      剧情片
      美国

      阿诺拉

      Ano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annes2024-23 "给你两个亿离开我儿子“,区区一万美元就成交,Sean Baker格局小了,多看看霸道总裁文。
      • 看到Igor的第一眼就期盼不要出现结尾那一幕,俗到爆
      • 漸入佳境後全程笑死 光頭毛子跟女主我真的磕瘋了 片尾兩人坐在車里 窗外大雪紛飛 女主跨坐到男人身上 試圖用性來回饋他的善意 但是男人卻對此意興闌珊 只是目不轉睛地關注著她的表情 直到她終於被情緒擊垮 倒進他懷裡大哭 那個擁抱太戳我了 想到在愛沙尼亞海濱的冬天 也是在窗外飄雪的車內 北國男人外冷內熱的氣質總能把氛圍攪動出一種奇特的曖昧 Coney Island跟Brighton好像 希望明年可以去 前半小時暴露戲太多且沒必要所以扣一星
      • 虽然讲故事的方式是我喜欢的《橘色》那种感觉 但不得不说 还是被一阵阵男本位的叙事创飞 所有混乱争吵和打斗都围绕着一个男人展开 不论婆媳较量 还是雌竞的catfight 都是如此 观众很难在此起彼伏的笑点中想到这一切内核实际上非常厌女… 但是你忍不住笑 你忍不住冒犯自己 此刻又将回到女性观众作为受虐者的尴尬处境…
      • 为幽默加一分,没想到最后是个喜剧公路片。能把脱衣舞女嫁俄罗斯富二代拍得出彩也是不容易,不过显然大家都买账了。偶尔出现的低角度镜头和冷冷的调色像是埋在笑声下的幽灵,提醒着观众这里有的不只是天真的美国小女孩,傻逼富二代,干不好活儿的俄罗斯老大,而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人,而这些东西就在一个个笑点中轻快地流走了。
      • 本届两部以女性角色名字为片名的电影,却都没有展现主体性
      • 一个俗套的拜金女与富二代的故事被最后几分钟给拯救了
      • bruh 刚被一个男人伤害的女人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个男人的拯救
      • 就是,我们到底能不能把黄片还给黄片,把情色还给情色,把爱情还给爱情,把喜剧还给喜剧,把女人还给女人,我们到底能不能,到底能不能啊?
      • 挺欢乐的人间闹剧。不过除了结尾那个画面,想不出任何拿金棕榈的理由。我很担心Sean Baker成为又一个伤仲永,对边缘群体的关注越发走向轻浮。别的不说,就寻人那段真的不是在复刻自己的“橘色”吗?
      • 南湘想勾引顾源 顾源太有钱了不爱她 她很一直默默守护她的席城在一起了(男导演别再拍女权片了吧你们露骨的凝视收收吧
      • 真的好喜欢3个打工人的戏啊,太好笑了
      • 在戛纳大家都喜欢看这种奇情刺激狗血的商业爽片,非常提神醒脑,我旁边的女士快要笑抽过去了。这部讲一个脱衣舞女跟一个花天酒地的俄罗斯王思聪冲动闪婚了,引发他的寡头家族地震的故事。本以为这种片名的会是个讲女性觉醒的文艺片,没想到很快步入了扯头花洒狗血掀翻天花板操天操地的喜闹剧路线,大佬手下的搞笑惨状就完全是喜剧片的拍法。好奇它要怎么收场,没想到是收在了跟保镖的救风尘纯爱+以性相报上,emm…女主的内心在观众看来却是模糊的,她到底怎么想,23岁的脱衣舞女真会那么天真相信爱情?
      • 把舞女的身体当成工具,把富豪的慷慨当成真爱,把一纸婚约当成水晶舞鞋,把悔婚的专机当成南瓜马车。不喜欢和他相配的汽车,竟幻想和她不配的豪宅。他的手心可以变出钻戒,他的口袋可以变出围巾,他的怀抱可以变出脆弱的她。窗外大雪纷飞,只有这间她瞧不上的车厢,可以收容今晚灰姑娘扒掉皮草的狼狈。
      • 就觉得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在美学方面已经没有任何要求了
      • TIFF第四部:好一般的金棕榈,请老白男停止yy救赎sex worker的圣父情节
      • 她一直以为性就是爱,直到当她坐在他身上,看他如朝圣般虔诚的向她吻来,她终于找到了爱
      • 变奏的肖恩贝克。第一段以最绚烂的方式建立起好莱坞爱情童话,中段随着矛盾爆发,童话迅速瓦解成狂躁又歇斯底里的聚众争执和纽约狂奔,以至于试图重建爱情叙事的最后一幕最终只剩破碎的样貌。整部片都把女主围困在由金钱/阶级掌控的物欲社会里,所有金钱及其能换来的一切(商品、性)都以极为暴力的方式出现在影像中,而身处其中的女主如同贝克以往的角色,表面的肢体动作上如此坚韧和顽强,在最不可能的情景之中也绝不放弃挣扎(卡比利亚对爱情的纯真幻想被肖恩贝克重释为更当下、更暴力的对逾越阶级的幻想,所以也是反《漂亮女人》式的好莱坞-美国梦叙事?),面对现实的不断重击却丝毫没有低头认输的迹象,反而是在最后狭小空间内被彻底击溃,可能是贝克自《橘色》后最好的电影。
      • @CannesGTL 肖恩把过多精力损耗在了中段过于重复且缺乏社会学意义的闹剧部分,而剩下的剧情并不足以让这个年轻妓女在世俗和纯真之间层次丰满地摇摆起来,这便导致了不那么可信的结尾,以及同样单薄的女主人公。但肖恩电影又总能够轻而易举捕捉到当代美国人一种肤浅的,天真的快乐和活力,并将其转换为电影内在推进力,这种极具短视频和youtube社媒气质的观赏性,让电影变得更当代,更宽容,更诱惑,让一种“严肃的”电影继续存活。这是肖恩·贝克的价值。
      • 好吵的一部电影,一直期待着人物弧光的出现,没想到就这么模式化地演完了两个多小时。缺爱的风尘女,玩世不恭的富二代,刻薄冷漠的财阀家族,寡言忠犬并毫不意外和女主相互吸引的打手——公式一般的预设,没有深度和惊喜,总感觉在哪部韩剧里看过这一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