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John Huston遗作,女儿Anjelica主演,颇有大感自己时日无多,对生老病死凄凉的感叹。影片布景、服饰、灯光都很上乘,基本是室内剧靠对话来构筑,在最后一刻钟来揭示全片主旨。这种故事只存在于书本上肯定不错,但拍成电影只能说是平淡且乏味。 |
|
John Huston执导的最后一部影作,儿子Tony改编剧本,女儿Anjelica出演女主角。乔伊斯短篇压卷之作的标题仿佛一语成谶。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说“看过《死者》你不会见到一部杰作,但你会见识到其中宏大的气象,以及Huston本来可能拍出的杰作。”
去年11月狮门公司发行的新版dvd,被影迷爆出删节了huston这部名片大约十分钟的段落(基本在开头处),此事纽约时报也做了报道,狮门公司此举引起众人批评,.他们表示这是一个技术差错,并承诺尽快处理此事 |
|
三星半. 休斯顿的遗作极好地借用了摄影机自本己而来的"非人"视点,穿梭不停的运动镜头和几处俯拍与空镜,连同片名暗示着来自不在场者的目光,常见于惊悚片的手法就这样轻易地奏效了.影片前半部分基本保持了从喧闹与闲言的沉沦中撕开一丝"无"之裂缝的微妙气氛,可惜一曲歌罢进入"畏"之正题后到底是落回了百老汇式的处理,主人公的旁白入侵了死者占据的镜头之外的领地――而原作最动人之处恰恰在于,这一领地本是他不可接触、也不能领会的.完美的"影像小说"必定会同文字形成对位而非彼此隶属――我将这称为文学改编作品的梅尔维尔-布列松-斯特劳布方法. |
|
Unfortunately. It doesn’t work. It really doesn’t. 电影在文学面前的无力感。即使Huston努力尝试了,选择了很节制的方式去阐释这个故事,但是丢掉从而导致不清晰的部分还是太多了。Lacking。 |
|
“又见雪飘过,飘於伤心记忆中,让我再想你,却掀起我心痛,早经分了手,为何热爱尚情重,独过追忆岁月,或许此生不会懂,原来是那麽深爱你,此际伴着我追忆的心痛”……在给予极高评价的评论中,伊伯特一方面认为乔伊斯这部短篇小说可能是最难以被电影化的文学作品之一,甚至还特别在文中完整摘录了结尾的经典段落以示难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导演约翰·休斯顿改编的很成功,将不可能变作了可能……可这个所谓很成功,也无非就是主人公依窗眺望屋外雪景时用画外音独白的方式将上面的文字完整的念了一遍。它很别具匠心灵光闪现吗?真没太感觉出来!所以会不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乔伊斯无法被电影化”与“休斯顿遗作很成功”,这两个重要判断至少是有一个被明显夸大了?……三星半 |
|
一室之内,一二十人的家宴,构图打光完美,镜头流畅也是厉害。新年宴会上,每一段音乐舞蹈诗歌吟唱,都弥漫着挥之不去的伤感,和对往日时光与逝者的追忆。 |
|
如果中国电影人不学会节制,那么像《一代宗师》这样给畸零人看的电影会越拍越多,中国畸零的电影观众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去电影院就好像是坐在一群猴子中间看光怪陆离的画面闪动。 |
|
想起巴贊對文學與電影的討論,影像不管拍好或拍壞對文學都不會是件壞事,今晚十分想接觸這篇喬伊斯的原著。 |
|
诗歌一样的美丽。原著精髓全在画面中。 |
|
太薄弱了,始终蕴于一种中产阶级的自我感动;死者的幽冥不应该只存在于语言与无关痛痒的抽泣之中,他们属于暗夜,属于无限而缥缈的永恒,属于生者的目光背离之处。 |
|
很难借室内剧形式展现原著厚重苍凉深邃的时间感,更难借人物之口涵盖爱尔兰前世今生、折射欧洲文明精神危机;男主视角变为全知,到了结尾才匆匆让男主独白收尾;不过改编至此已是不易,室内打光很美。“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 |
|
雪也落在山坡上安葬著邁克爾•富里的孤獨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塊泥土上。它紛紛飄落,厚厚積壓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門的尖頂上,落在荒蕪的荊棘叢中。他的靈魂緩緩地昏睡了,當他聽著雪花微微地穿過宇宙在飄落,微微地,如同他們最終的結局那樣,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
|
本月第一部五星片。不知道乔伊斯原著如何,是不是也一直执拗于一顿晚宴百般细节的白描后,也才在结尾点这个与生者同床异梦、与过去逝者情感纠结的尴尬局面。挪到电影中,之前三姊妹客厅中所有时间,又能说成是真正的闲笔甚至失焦的表达吗?可观众一直看着被放大的男女主角表情,等待着会发生和坦诚什么 |
|
约翰·休斯顿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入选了2007年《电影手册》杂志评出的“世上最美的100部电影”。电影根据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同名短篇改编,片长很短,大部分时间又是室内戏,给人的感觉比较沉闷,还好音乐有所加分。直到最后10来分钟安杰丽卡·休斯顿才讲述了死者的故事。 |
|
9.0 第一次看这片时说真的觉得一般还行,可二刷后从7分改成了9分。我现在每年都会看这片一次,越看越喜欢 |
|
新年宴会,观众听他们碎碎念近一个小时,宴会结束,最后十几分钟女子忆“死者”,电影整体结构如此。前面看得令人打瞌睡,后面看得令人唏嘘。所有人内心都有秘密,就看将来是否在特殊的或者普通的时间场合氛围下向你吐露。01:19:26,mkv,504.64MB。豆瓣7.5,第844人评分 |
|
重看,加一星。结局真的让人想打六星,气格太高,乔伊斯的质感只在这里有最完美的体现(当然导演本身的风格也达到某种极致)。前面的场景,休斯敦自己的那款极简玩儿得依然好,好几处画面堆排才气尽显,对观众视觉的掌控能力太强了。 |
|
好吧 导演对世界的哀鸣展现了 倒是挺美的 |
|
拍得好高级,从聚会到妻子道出隐藏的痛苦到丈夫对死的思考,一切都那么自然的流转着,不带丝毫的做作和夸张,就那么轻轻的一场雪一些内心的独白一个夜晚。
阿莫多瓦推荐的真好。 |
|
约翰·休斯敦在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中,回到了祖地爱尔兰,并以20世纪初的时间设定,将即将到来百年里的波澜壮阔内置于一次聚会。如若说家庭宴会恰如风吹春水,内里波荡却汹涌翻腾,这并非意指聚会人物的人际关系,而是在旧时代做结,新时代来临之际的无所适从之感,虽然聚会主人制止讨论,但在老人托付照顾自己儿子和离开宴会参加活动的女性之中,20世纪的改变已然凸显。与此同时,旧时代的风采在华贵典雅的魅力中依旧留存,在依次的音舞诗诵中,欢畅团满与哀伤婉转诗意的混合呈现,一种回望岁月的低沉感切合了讨论里的往事与艺术,造就了完美的冬日里的温暖。情感作为隐线,在结尾处造就了完美的递进,在已逝去的生命往事中,得以窥到了之前不得的事,也对未来充满了疑虑,这种虚空最终随着镜头的变广扩大到星空大地,最终酿成观影者心中的苍凉悲伤。 |
|
一次用尽全力的失败,如果说《唐吉诃德》重新阐述式的改编不仅在充分表达自己的解读,更是影像应具潜力的彰显,《死者》于原作严格比对起来,就是影像之于文字先天缺陷的暴露。文字能自由的窥探所有人物内心的功能,则被转换成了浮夸外露的表演。而这些委曲求全,在丈夫念出与画面重复的想象时被打破,这是转换人称的照搬原文,也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第一人称念白,这不仅使画面失去意义,原句的朦胧与神秘也遭到消蚀。就算在全片中看,除了在老人凄婉歌声中巡视三姐妹这座“活的坟墓”,单单来自于影像的诗意是很有限的。
当然,以上一切都是在与乔伊斯过于优秀的杰作作对比的基础上所认识的。 |
|
3.5//慕名而来//或许导演到了生命的终途都需要一些关于死亡的自我总结 和伯格曼带有哲思的讨论或费里尼仿佛梦呓的游荡不同 休斯顿展现出一种老人对于死亡时的平静 死神犹如一位时常陪伴但从未现身的老友 会在即将晕厥时伸手牢牢接住衰弱的灵魂 身体坠落像雪片一样 一点声音都不会有 |
|
约翰·休斯顿导演遗作,比较中规中矩的文学改编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室内剧+顺时线性叙事,只有唱歌及最后独白时出现了闪回镜头或异时/异地的空镜。摄影机运动流畅而精巧。主要演员的表现也都不错。但要想还原乔伊斯原作的文学魅力,还是做不到的。特别是第一人称叙事及意识流式的语言更是难以还原…… (8.0/10) |
|
片名死者就是为应对片尾女主英年早逝的初恋,但通过前半段好客三姐妹家庭聚餐较为偏长的铺垫还是显得有些冗长,电影最后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比较打动人,像是一篇极美的散文诗,安杰丽卡休斯顿的表演还是挺有突破的。 |
|
改编自《都柏林人》的《死者》 |
|
03.08.2010 电影课“从文学到电影”观看 |
|
仿佛一个老人在狂欢过后独自坐在房间里喃喃自语,然后一切便随着雪花静静地消逝了。现在再回想起《隔壁房间》里的玛莎看这部片时候眉眼之间的神情,似乎更能理解了 |
|
9.0/10。①如简介所写:一场宴会上众人对生活喜怒哀乐各种宏大议题等的抒发(如:唱歌、念诗)与聊天聊地,以及结束后女主触景生情想及年轻时她情人为她殉情而死的故事。大量室内对话戏。②影片透露出导演对人生的回顾与感叹。③通过典美精致的摄影(色彩/布光/构图/服化道/置景)和丝滑且高水平的长镜头运镜/场面调度(尽管并非最强的那档)营造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不过整体上不如《午夜钟声》。④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较闷。 |
|
如此克制,如此简单,如此悠远,如此隽永...... |
|
休斯顿的最后一部作品中以其祖籍爱尔兰为背景,改编自乔伊斯《都柏林人》弥漫在贵族家庭中如同止水般的子嗣繁盛背后,是众人心中的波涛汹涌,尽管老人的声音可以打动在场各位,但在老人托付照顾自己儿子和离开宴会参加活动的女人之中,19世纪的一切已然在动摇消融,全部以室内剧的情形,使得原本沉重的爱尔兰历史隐喻背后的欧洲历史陷入了一种停滞的时光之中,折射出了欧洲文明的精神危机。这场世纪之交的迷茫,终将在20世纪衍生为动荡 |
|
最后那个悲伤的场景打破了之前的圣诞氛围,成年人的崩溃总是突如其来 |
|
隔壁房间过来找的。没看过小说,脸盲症患者第一遍看了一头雾水,除了结尾那段经典。再仔细刷发现前半部分更有趣,信息量极大,很不错。 |
|
Huston遗作 改编乔伊斯的名作抒发人生大限来临的无奈与释然 结尾旁白是典型的文学化表达 |
|
影像化带来不同层次的感官印象的同时,也失去文本的某些内涵,大概这是永远的矛盾 / 群戏不错 |
|
开始就说Mr. Darcy是男高音,就一直期待他唱歌,结果人都开始走了还不唱。谁知峰回路转,确实声音很美,很动听,直接陶醉了。令,搞不懂那女人对自己死鬼初恋那么念念不忘是干什么 |
|
8.2 一首优美的小曲,我仍然不懂这个故事到底有什么好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给人感觉长得不行,电影却像一篇散文。“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作为此生遗作的最后一句台词,好美的电影史。 |
|
一星来自于导演的运镜,一场家宴始终在运动中没有失去群戏的生动,体现出导演面面俱到的掌控力。根据乔伊斯的小说改编。弱点不熟悉小说,会觉得平淡无味,文字试图改编成影像的失败。 |
|
休斯敦最后一部导演电影。几百年前的年夜饭,平平淡淡处显示着一些powerful的情感,原声不错。雪在下,雪花落在埋葬迈克尔福瑞的孤零零的教堂墓地,雪花轻轻地穿过宇宙,轻轻地,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
|
tell me what you're thinking, tell me.
I think I know what the matter it is, do I know? |
|
漫长又无聊的聚会,絮絮叨叨的聊天,关键是这个占了电影绝大部分的聚会和电影的主题是无关的,甚至完全可以从电影一个小时之后看,而整个电影才八十分钟!电影最出色的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台词,“讲故事的应该是画面,而非台词”,大量的台词堆砌使文学喧宾夺主,拍摄一部电影就应该用属于电影方式拍摄,否则这甚至不能算是一部电影。 |
|
1999
画面很美,有来自导演发自内心的一点哀凉,但太薄弱和平淡了,难以有记忆。 |
|
云with庭壹。平心而论电影已经尽力在向原著靠拢,但乔伊斯的文本质感大概注定是无法还原的,甚至在结尾的处理上电影除了抄书无法找到任何更好的表现方法。电影对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的把握还是比较稳的,包括他三次被否定:被莉莉抢白“骗子”、被艾弗丝揶揄“西不列颠人”以及发现妻子怀念旧爱。从诸人闲谈、听歌、感怀青春过往最终引出妻子回忆,整个脉络的节奏把控很到位,这个把控在叙事层面很重要,由此才能显出妻子的旧情其实也是所谓“远去的黄金时代”的延续,从而揭示加布里埃尔的落寞的多重意味,他不仅是爱情的零余者,也是旧的时代和世界的零余者,也就是所谓的死者,到这一层,结尾打通死和生在叙事逻辑上才成为可能。长篇祝酒辞是另一个情绪细节,这里他其实已经隐隐察觉到了被排斥,试图挣扎抵抗,直到妻子的回忆完成了最后一击。 |
|
8.2 介于《树上的日子》和《远方的声音》之间,不是盛大的消亡,而是瞬间的流逝,就像你永远注意不到雪是在何时铺满了大地。(结尾被《隔壁房间》剧透完了但还是有打动到,which Almodóvar only manages to replicate.) |
|
From The Room Next Door. 寒冷会从每个角落渗入,从看似热闹的舞会间, 从不经意提到又刻意回避的政治话题中,从结婚多年的陌生伴侣身上。Snow is falling faintly, and faintly falling. |
|
韦尔迪兰夫妇式的沙龙,听闻妻子与曾经殉情情人的往事,对生活的思索,伴随悠扬的爱尔兰音乐,别说一个多小时时长,就算十几个小时也是享受。 |
|
1. 导演死后,影片上映。也许这像是Leonard Cohen的那首Lord, I AM READY. 人总不能不思考死亡及活着的意义。2. 影片直到最后十分钟才让我们一探导演的意图。3.可以再看一次的电影。 |
|
啃不动乔伊斯,于是来看电影,比想象更浪漫。由激情欢畅的宴会转为哀伤婉转的回忆,几乎全是室内戏却不觉枯燥,其画面叙事一直处于一种极度鼎盛的诗意之中,衰老的容颜、曾经的爱恋深切而动人,而雪悄然落下,宁静地遁入深邃的虚空。 |
|
像落雪的节奏一样缓慢,某些时刻又像睡眠一样静止,最后看哭了,又回头重读了一遍乔伊斯的原著。已经是足够忠实的影像化,但读完原著确又感觉到了不满,毕竟原著那样敏感的激情和婉转的哀绪无法被还原。但在休斯敦的镜头里好像确实能看见“人们说,你每次过奥康奈尔桥时都会看到一匹白马”的那匹白马,还有在整个爱尔兰上空,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的雪。 |
|
改编自爱尔兰最伟大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都柏林人》中的《死者》一篇。导演的遗作,可以看出已经很努力地完成了对乔伊斯原作的影像化改编。但真的非常遗憾地在于乔伊斯的文字是无法用画面呈现的。纵使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也无能为力,这是电影的局限,也是文学的完胜。 |
|
对结尾原文的改编其实还不错,但几乎全靠乔伊斯和“爱尔兰”了:Snow was general all over Ireland ...... One by one we are all becoming shades. Better pass boldly into that other world, in the full glory of some passion, than fade and wither dismally with age ...... How long you locked away in your heart, the image of your lover's eyes when he told you that he did not wish to 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