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本身只是及格水准,为阮大勇的海报艺术加一颗星。阮大勇创作了超过200张电影海报,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在我心中,阮大勇最好的作品却是他在2007年重拾画笔时为亡妻画的两幅素描画。这两幅画,阮大勇画的分别是阮太太年轻时和老年时的样子,饱含深情。 |
|
拍得一般,泛泛而谈,不入心。 |
|
什么都没说。好在看到了不少经典海报。 |
|
电影海报师一直都是备受忽略的职业。在经历了40年的洗礼后,许思维能记录下阮大勇这位传奇人物,让年轻一代重新发现老一辈的旧有传统,看到那个时代最原始淳朴的匠人精神,重新重视电影海报创作者,这就已经足够了。 |
|
结构非常像古典小说,欲扬先抑做足铺垫,所有人都在赞叹,所有人又都说他的神秘,制造了很好的心理氛围并交代背景(社会、时代)。然后进入主角的世界,从现在到过往再到这个纪录片造成影响后,条理性非常好。他作品单幅中的空间感、人物的关联性都非常强。由衷敬佩这样手艺高超同时又很有品位的大师。 |
|
20171118@佛山百老汇影院香港影展及阮大勇映后座谈会加一星。创意无得弹,更喜欢阮大勇的人,真匠心,准时上下班,兢兢业业,有料的人不一定要出来证明自己。站在门后面作画好可爱的港人手动捂脸表情,只是吃叉烧比较癫笑死了。年轻的照片身材好棒,妻子也很美,李小龙的精神态代言棒棒哒。 |
|
非常差的纪录片。只凭访谈陈述事实,毫无线索穿引故事生平,应该只能算一个访谈节目。如果不是这个题材我还挺喜欢,两星都不会给。 |
|
cool |
|
剪辑处理得偏向于电视访谈了,尤其是一些阮大勇的片段和话语,本来可以深入的,却被硬生生的PASS掉了,或者被导演的几句画外音给“概括”掉了,挺可惜。尤其对于想知道一些海报创、制细节,而不是时代八卦的观众来说。 |
|
访谈略清水 |
|
論拍攝手法和表現形式,的確青澀如學生作品,但言語間呈現出的真誠和情懷,卻能令哪怕未親身經歷那個時代的人動容,很多片段莫名讓我想起日本的《拉麵之神》。紀錄片,做到全面調查、搜集,情感線索貫穿始終,就很好。導演許思維是許冠文先生之子,有特別的情感聯繫在,果然表達更動人。 |
|
那些海报确实是太精彩了!也勾起了很多的回忆!作为纪录片的制作,比较简单,感觉素材是一个短时间采集的成果。主要是访谈,回忆。但是比较有章法,思路清晰,全片看完觉得很有趣,很有感慨。在一段黄金时代、风云时代,多少美好的东西创造出来了。有实力的人赶上这个时代,太幸福了。 |
|
喜欢收藏的我当看到那些真迹时甭提有多激动了,导演对于阮大勇的寻访虽来自父辈渊源,缘起打开仓库看到熟悉的香港黄金年代的经典手绘海报,从好奇到崇拜真挚的感情贯穿始终,让更多影迷了解到它们都出自于这位不为人知的大师之手,而他的为人谦逊勤奋和才华与艺术品似的画作一样珍贵。百老汇见面加长版 |
|
一份滑蛋虾仁饭,一杯雪糕,赛神仙啊~实在可爱的老头子,和徐氏家族零星的口述历史,带出了港片黄金时代的点滴温馨。就纪录片手法来说其实挺糙,但其中的真诚让人感动 |
|
严格意义算是访谈录吧。人物魅力加分。大概就是香港的匠人精神吧,非常健谈可爱的老爷子,来者不拒,找不到结婚证,抱狗狗出来见客,爱吃叉烧,站着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爱画画。如果出作品集,一定要买。 |
|
主要还是因为对电影海报师的记录,还是人物选取让我喜欢,而且里面也了解了不少趣事。 |
|
8.6/10 |
|
看的重点基本在人身上了,第一次拍纪录片的许导却很成熟。这个为香港电影工作了五十年的老先生令人钦佩的不仅是技术,重要的是技术背后那份匠心。 |
|
关键还是许思维能有这样的资源与生长环境。所以他说不会再拍了,够了 |
|
题材不错,拍的无聊,简直像是一个画集和画展的宣传,像是自己的小集会和商业互吹。 |
|
狀態,大勇 |
|
70分钟长,多访谈,偏花絮类“纪录片”。倒凑成一段姻缘,也是不错。这些幕后的幕后不知有多少,在风云际会的七八十年代随社会浪潮涌起又伴随政经变迁淡出,都是一身好故事 |
|
致敬阮先生 |
|
虽然导演手法还显稚嫩,但胜在记录的对象有魅力带情怀,就已经很有意义了,听到阮大师家里播着越剧,还是尹桂芳的粉,真是无比亲切,中西文化吸纳得好,输出的就是杰作,被感动到了。想买一本阮大师的作品集收藏,再去HK收一副手绘海报,最好是带签名的。PS:幕后英雄系列这个iead不错。 |
|
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商业电影实在太过强大,以致于作为周边的海报行业都能出大师 |
|
大匠!!! |
|
对艺术家的尊重香港做的几好,想吃叉烧和虾仁滑蛋饭了 |
|
落寞的香港,孩子们靠父辈的余光续命。 |
|
画功了得 |
|
跟导演和阮老师和他的朋友们在四个城市共同渡过了几天,一群非常可爱、非常体贴的人们,每次来都会给观众准备很多礼物免费派发,每次看到展览都兴奋不已,也总赞叹内地观众在提问和热情方面都大大超过港众。每个人看后收获不同,于我,他们本身的人格魅力已经大于一切内容,真诚是最珍贵的礼物。 |
|
海报的历史,电影的历史 |
|
题材不错,稍微糙了点 |
|
把海报大师推到大家面前,感动。毕竟我在电影海报仓库长大的。 |
|
阮大勇先生的海报艺术见证了香港电影兴盛到衰落 |
|
想法不错,导演功力欠火候 |
|
许冠文的儿子拍的纪录片,且不论影片本身质量与否,但海报师阮大勇的质朴、专注、匠心,五十年不变,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
|
许冠文长子许思维导演,作为纪录片没啥可说,最大价值是让人知晓阮大勇这位港片黄金年代海报名家,其笔下明星形象惟妙惟俏过目难忘,75年以许冠文《天才与白痴》海报出道,91年周星驰《漫画威龙》封笔,去年获得金像奖专业精神奖,今年复出最新作是谷德昭的《卧底巨星》。 |
|
从香港回京的飞机上看了一部分,今天补完。内容大过于形式,片子本身的纪录价值太高。我只是在买A计划等几个成龙老电影的蓝光盘时被封面的漫画惊艳到,后来才知道不是为了出蓝光新设计的而是真正当年的电影海报,也才了解到阮大勇这个名字。很厉害的画,很厉害的人。 |
|
三星半吧,太多感情分加给那些逝去的港片“影像”与回不去的港片岁月。 |
|
影片的记录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导演在致敬阮大勇先生的同时,也感叹了香港电影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年代。 |
|
2017-04-15 |
|
拍攝可能有不足之處,但記載的卻是活生生的電影史、文化史;其實可以剪得再長一點,不足70分鐘始終篇幅太短。 |
|
不疯魔的艺术家 |
|
黄金时代的平面影像见证。 |
|
成为纪录片有点勉强了,像个访谈而已 |
|
天才插画家,每张海报都是艺术品! |
|
真是几代人的回忆啊。不谈手法技巧,有心去记录这样的人和事就很不错了。 |
|
阮大勇是牛的,片子拍得是差的。水平类似于一个大学三年级学生。“没故事,全采访。”纪录片课的老师估计会这么骂。 |
|
香港电影海报界“一代宗师”阮大勇的亲身经历;讲述每张电影海报背后的故事;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历史见证;很轻松、很难得的访谈式纪录片。
在观看同类型的《梦与狂想的王国》会有一种“夕阳挽歌”的感觉;而本作给人的则是轻松惬意、“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 |
|
与其说是纪录片,倒不如说是一期访谈节目,又认识了一位幕后英雄,值得敬佩,但也仅此而已。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收藏电影海报,大概是从2014年左右,我看过的电影必定要收藏一张尽可能清晰的海报,相较于电影动态的精彩,海报静态的浓缩也是别样的美,只不过,近些年看到的海报怎么看都是大同小异,简单的名气演员大拼贴,毫无设计感,更谈不上艺术了。所以看到本片讲述的手绘海报,确实不简单,时间长了,完全可以独立于电影之外成为艺术品。记得小时候看电影,从最初的看个热闹,到看明星的演绎,再到关注导演、编剧,再到剪辑、配乐等等各个领域的了解,电影真是当代最了不起的发明,是不同发工作人员分工合作、集体创作组合的成果,不能因为大荧幕上少数人的光彩而忽视幕后更多工作人员的心血。片中出镜了不少老面孔,尤其是钟镇涛,快认不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