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自己打个分吧!虽该片让我最近这四年都处于一种负债几十万的状态。但电影《矮婆》作为我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想要的故事,感觉,风格基本都有了。虽过程痛苦,也有快乐,梦想已了,所以给了四星,三星是电影本身,一星是给自己的鼓励和认可。感谢幕后支持我的亲友,还有家人。 - 蒋能杰 |
|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和走丢的黄牛告别,和喜爱的代课老师告别,和溺水而亡的伙伴告别,和外出打工的哥哥告别,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告别,和曾经的自己告别,于是简单的小云洁便成长为装满心事的「矮婆」。PS喜欢影片另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并且希望片方换一个好看点的海报。 |
|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
|
没有达到个人预期,有一种隔靴挠痒之感。蒋能杰拍纪录片出身,这为首部剧情片,多多少少带着纪录片的感觉去走。作为一个湘娃子来说,也许这种点到为止的风格是他的本意,也许去掉了某些为了拿龙标而妥协的素材,不得而知,对这点,他在深圳首映点映场里也没做正面回应。语境禁锢下,太多无奈。Let it be。#深圳海岸影院20180717导演见面会场 |
|
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云洁默默的看着同龄的男孩子逃离乡村去打工,默默的接漏下来的雨水做家务,默默的与奶奶日常相伴,默默的随父母到广东又回到家乡,她经历着这一切,在其中,又仿佛不在其中。 |
|
个人生命体验的完整纪录,散发着木头味的房屋,路边摘来即食的“pao”,项上铃声清脆的水牛,以及美丽但噬人的池塘。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呈现了方方面面。PS,摄影真的超赞! |
|
1.一部质朴、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片,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同时还涉及空巢老人、乡村教育(村镇学校留不住老师)、进城务工潮(连少年与代课老师也无法免俗)与矿工职业病问题。2.固定机位长镜头贯穿全片,中远景为主,冷静克制,同时也让影片仅有的抖动镜头(孩子们坐上卡车离开家乡)与寥寥几处特写(如在奶奶葬礼上啜泣不已的云洁)显得更为动人。3.众位非职业演员实名本色出演,朴实可感,两姐妹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4.西南云雾缭绕的淡青图景让我想及[面纱][那山那人那狗],乡野山水的空镜太美,室内戏布光也绝不粗糙,廖庆松的剪辑与林强的配乐更是品质保证。5.打弹珠,放炮仗,被同学集体扣留扔传作文本与起绰号,令人忆及童年往事。6.生活是苦涩的,故乡终归要离去,在都市中也注定漂泊,所幸,总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花儿也会再开。(8.0/10) |
|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
|
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整体来讲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还是做不够好,说方言都没免得了尴尬,然后剧本还是太重了,调色也略过。廖桑和林强这两年在内地青年导演的片子里出镜率真是高啊。 |
|
沉默的云洁也是成熟的矮婆,故乡与远方都摆在眼前,命运的牵绳左右摇摆,她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和一群留守儿童的日常,戏剧性较强,但表现自然加上真实人物,是有很抓人的点。几处相对轻松的乡间儿童群戏,略有日影的格调,不过整体色彩偏艳。北影节百老汇 |
|
特色的“青春残酷物语”,是历史进程里的阵痛与个体的命运定型,与个体的成熟、变化几无关联,毕竟中国的孩子太早熟,又必然要认同命运的安排,过早的见识到了庞然大物,太可悲,电影是这段特殊时期的有力见证。 |
|
周浩老师说纪录片是自己长出来的
《矮婆》是从纪录片里长出来的
二刷于2019.10.27包头
三刷于2021.09.07贵阳 |
|
远离故乡的车窗,最后又成为无奈的归家之旅,然而对于「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我的母亲」的女孩而言,家已经不再为家,奶奶的房间作为一个留守的空间在剧情中的不断变化颇有深意,收尾相当之好。影像非常之克制,所有的最大信息量的部分,皆是点到为止,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小说。 |
|
3.5。纪录片的形式风格拍的剧情片,与导演本人有关。去情节化的叙事和去戏剧性的表演,但事件足够紧密,整体较为流畅。大致是散文电影的语法,结尾惊艳。乡村生活,留守儿童,死亡,离乡务工,亲情疏离,现在这种题材有点多啊 |
|
“不自由”的儿童电影,这是最好哭的,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人群是特殊的,被动的矮婆,在这个年龄被动的成长着,写我的妈妈的作文才知道她的身份,被奶奶教育,被同学戏弄,她的生活谈不上选择,是看的人还要比她更要先明白,然而她的心眼落在了那些无望的地方,出去打工的同学,告诉妹妹还会回来,最后感受到了奶奶,很好哭。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用孩童的世界展现了世界带来的灰色,还有奶奶过世的一场戏,从病到奶奶深夜托付再到离开,这是很难“创作”出来的真实情感,令人落泪。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
|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米花之味》,另一种是《米花》以外的全部。 |
|
心疼矮婆,想到我奶奶哭得很惨T_T。20210929周三晚黄金场@佛老汇 |
|
比预想的温情理性的多——无奈但不绝望,批判但不指责。所有人物、环境的着墨都很有纪录某一个时代地域切片的意义。然而还是要先解决成年人的困境啊,不然ta们是没有能力支付多有的情感和陪伴给孩子们的。9月7日上映,希望有条件的朋友们能去院线支持,鼓励在表达的创作者们。 |
|
在對非職業演員的指導和調教方面有所缺欠,但同意惠子的觀感,影片於“糙”中有余華小說般的利落的力量。2021年9月8日(農曆生日)20:50於百川荔灣3號廳,當日全市僅此一地放映。 |
|
看见 |
|
懂事的孩子真让人心疼。
「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
|
蒋导是真的不容易,《矮婆》能够公映也算是一个里程碑了,永远支持蒋导。现实比电影更为沉痛,希望多一些像影片里一样那些有童趣的片段吧。去剧情化的叙事,廖庆松的剪辑真棒。 |
|
挺像纪录片的剧情片。打工风潮,留守儿童,超生户口,教育资源匮乏,性教育缺席,尘肺病,新旧问题都叠加在这个再典型不过的乡村家庭里。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告别的矮婆,就连作文题目都在烧心。底下是混沌,外面是刺激,不知所向的世界里,唯独多肉带来一点自己都不敢轻信的喜悦。那种落寞与忧愁,很入心。意义大于影像,处女作至此,支持下。三星半。 |
|
这也许是一个好“作品”,但它绝不是一部好“电影”。不,应该说根本不是电影,这就是导演用过剩的自我与没来由的愤怒和自信产出的一部毫无意义的片子。但这种愤怒来源于在体制社会前暴露出的渺小自我所显露出的无能,自信来源于对电影不了解的自负。给一分我都觉得多,因为它在“传统”意义上烂到家了 |
|
三星半//纪录片式剧情片 素人的表演生涩但真切 仿佛日常看到的那些村子里的人多少带了点尴尬的羞怯//剧情流畅也自然 留守少女经历了分别和死亡又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变化 云洁被唤为矮婆 她的生活只能是被流动地安排着//大概是因为在做后期的关系 廖庆松的剪辑太抓我眼睛林强的音乐太抓耳朵了 |
|
看过后完全理解当初蒋能杰导演给我《擦一擦》的短评中“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所说、、其实不单是角色吧、片子的结构与我的《擦一擦》也很是相同、希望更多的能人能去大银幕看这部电影 |
|
一副留守儿童的生活画卷,质朴的影像中透露着生活的无奈,平淡的叙事里掺杂宿命的轮回。 |
|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还是挺敬佩蒋能杰的,除了愿意掏出家底去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关注边缘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在这样一个文艺片、纪录片极为艰难的市场困境下,开展自救行动。包括早先主动发布自己的网盘资源,然后进行销售,成为豆瓣乃至整个电影圈中的热门事件,再是这次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电影送上大银幕,利用各大城市众筹点映的模式让想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即便排片票房非常有限,也已经非常不错,值得鼓励和敬佩了。如果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工作者们都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开拓市场,我想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也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蒋能杰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拍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电影吧。 |
|
又一部非职业演员出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力作,导演半自传的形式兼利用拍摄纪录片时积攒的故事撰写了剧本,沉稳长镜头下,故乡,儿童历历在目,实在很难得。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林强音乐创作,也让本片加分不少。这样的片子多一点出现在大荧幕上吧。 |
|
少了一星得调色师背锅。影片舒缓,虽然演员不是专业的,但不得不说那两个小演员非常专业。 |
|
过于“云淡风轻”了 |
|
用纪录片的手法拍的剧情片,重在反映现实,电影美学无从体现。我觉得既有条件下更适合拍成纪录片,省钱又直观。
可能是我太浮躁了,看不下去,抱歉。 |
|
温柔的云与山野,还有小姑娘独自上学放学走过的乡间小路,走丢的牛可以找到,离开的人却永远回不来。平实的演绎,但还是缺一些更深入我心的感动吧。 |
|
少女“矮婆”的留守故事,纪录片质感,贵在自然、平实。 |
|
用过于“电影”的镜头企图表达非常“现实”的记录,在我看来就是充斥着调和不当的生硬和尴尬。 |
|
有纪录片的质感,也因为纪录片的基础,所有非职业演员都没有抗拒镜头的捕捉,肢体和表达的僵化并不意味着情感的停滞。第一次接触死亡,第一次背井离乡,留守儿童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飞速成长。无奈、委屈、沉默,他们把她唤作矮婆。廖桑剪辑,林强配乐,实打实地把成本都用在制作上了。比不上《米花之味》的轻松自然,好在拍了苦但没有拍苦大仇深。蒋能杰对儿童演员的调教,与是枝裕和《无人知晓》也还有肉眼可见的差距。 |
|
映后座谈会。蒋导很接地气,很率真,“保持愤怒,但不去仇恨”。一个小时的谈话,从电影到社会,从社会到个人。受教。 |
|
矮婆一家人在广州给矮婆找学校无门,电视上则是歌舞升平的某大型晚会。
有句诗怎么写来着? |
|
包裹着纪录片影子的“四不像”剧情片。看之前以为是讲老婆婆的故事,原来“矮婆”是一个小姑娘的绰号。拍的很真诚,但同时也能看出很稚嫩、很笨拙,另外一个层面讲,很难得。乡村留守儿童是个大问题,这么多年也没看到什么解决方案。好像他们活下来就够了,国家没有那么多精力再保证他们个个成才。城市欢迎你们来出力,城市却不欢迎你们真正留下来。 |
|
从山村到广州六百公里,却是一道永远也打不破的厚障壁。在外的人不敢回家,在家的人拼了命想出去,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都有触及不到的幻梦——年青人于城市,中年人于故乡,只有抵达才会发现残酷,梦破碎了才能继续成长。《矮婆》更像是纪录片的延续,拥有与《村小的孩子》相像的真实。蒋云洁的人生就是电影的剧本,肆意生长又道阻且长,在一次次告别中成长,在少女初潮里蜕变 。导演似乎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展现个通透,而水准却不允许。繁枝末节的对话重复的过于无意义,只有呈现未见剖析,故事片需要推动与把控,社会意义并不能掩盖节奏与镜头单一的致命伤。 |
|
野生思想放映@ 纵横君尚|提醒我要补《三姊妹》 |
|
留守儿童……很艰难但至少片子里那个时候还是在没有出现新冠的时代…… |
|
看得emo |
|
素人演员的本色出演一度让人以为是纪录片。片末隐喻矮婆月经初潮的设计意味深长。 |
|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大潮之中,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变得越加模糊,事实上,影片的制作逻辑便是复杂纠缠的一块而非单调纯粹的一枝,仿佛交响乐。就导演掌控能力来讲,如此多的要素却不显杂乱,已属难得。计较审美层面乃至表意层面的构建,试图比拼如《四个春天》《别告诉她》《吉祥如意》则过于苛求。在记录时代、贴近乡土、抚平鸿沟这件事上,创作者可谓时代的纤维,执着而坚韧。或许其短途的人生多遄,或许其时运并非功利,然而你富或穷,喜或悲,老或幼,惘或达,他/他们就在那里,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爱与力量。 |
|
观影时最吸引我的是小演员的脸,走出电影院之后我也有意观察路人的脸,尤其是和主人公差不多年纪的小朋友,我觉得他们很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也许就是清楚自己在何种环境下,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和不清楚、不知道之间的区别。从始至终矮婆和镜头都没有什么交流,虽然镜头一直在看着她。有种虽然看见了,但并没有真正看到的感觉,对观看的双方来说都是。 |
|
一部再次让我冒出「冷门好片少人问津,热门烂片票房大卖」感慨的电影。全片基本都是使用固定镜头拍摄,有些许侯孝贤的风格,不过影像质感还是逊色一筹。虽然故事情节有些松散、结尾收得令我略感仓促,但蛮多内容勾起同样成长于农村的我的相似童年回忆,部分剧情甚至与我曾经写的故事存在异曲同工的之处,真是让我有些惊喜的巧合。影院公映不易,票房收益挺低,后续如果可以在电影频道播放,或者像《树上有个好地方》在视频网站上线,应该能赚点版权费吧?祝好运!……附注:贱熊2019年于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矮婆》后在朋友圈推荐过这部电影。 |
|
导演是挺不容易的,但这部电影还是更适合纪录片,没有人物,空有架子挺没意思的。当然还是很有意义的 |
|
确实是比较难得的生活流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但整体比较流于表层事件的组合、罗列,碍于审查更深层的问题的纰漏也无法有效的批判。 |
|
太苦了,是那种克制的苦,习惯了的苦,看不到希望的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