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认真真看了头两集。北京台制作的纪录片有一个特点,特爱展示主持人。主持人站那儿表演式讲述看过没有100遍也有80遍,你老老实实画外音让观众好好看正片不知为啥就很难。这部《紫禁城》挺期待的,一集下来无聊的不知讲些什么也就算了,还是没躲过拍的跟MV主角似的主持人又来演了。我声明我对具体的个人没一点意见,就是接受不了这个风格。想拍纪录片就好好拍,不用花里胡哨音乐风光走位地一通整,不伦不类,就差从盘古开天开始讲了,前比不了《故宫》《故宫100》《故宫六百年》后比不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新事》,知识也没咋涨镜头还都似曾相识,给4星实在是太爱故宫。片名叫《我在故宫讲故事》比较合适。 |
|
以紫禁城为载体,讲述明清故宫的大历史。视觉上还不错。 |
|
在叹息与感叹中了解了很多知识。 |
|
很好看 除了人声曲真的没必要 |
|
近几年关于紫禁城的纪录片、节目等越来越多了,我觉得应该往专题方向去做了,以小见大,不该再这么泛泛而谈了。 |
|
文案好!看了整部,被最后保护文物的“典守精神”所感动!凝视600年的故宫,见证中华风云变幻的600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
巍巍紫禁城,见证了明清的权游往事,历史不过是一次次地轮回与重演。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要是苍天有眼,大概也会说:我还是给中国太多机会了...预算很足啊,每集都有不一样流量明星或实力歌手唱主题曲,就是摄影比较马虎,各种辗转腾挪加速减速的,比较坏气氛。 |
|
长使英雄泪满衫 |
|
1.明朝皇都积胜图。北京八景图卷。香山帮的匠人2朱棣.天子守国门。主动出击。姚广孝和永乐大典。朱瞻基宣德年间瓷器。3.郑和。4.王振宦官专权,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于谦之死。5.万历年间,利玛窦来传天主教,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南浔湖丝。6.万历立储问题不上朝,其父隆庆帝放开海禁,福建月港。7.清。改紫禁城为和和安。雍正住在养心殿,上千万字批文。康熙不修长城建围场,乾隆普宁寺,小布达拉宫。8.乾隆四库全书,郎世宁的画作。9.道光帝,恭俭惟德印章。咸丰帝30岁死在了避暑山庄。10.1901年日本摄影师拍摄空紫禁城。10.李鸿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1.五大臣出洋。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12.文物南迁乐山。五牛图等文物回归。72年尼克松访华。 |
|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心之故宫。@2021.12.11 |
|
中规中矩的介绍紫禁城~ |
|
开播啦!追。看了三集,历史视角记录一座城背后的风云翻涌,格局太大了。每集下课铃都换首新歌,风格迥异。可以承包这一个半月的周末时光了! |
|
好看 |
|
北京卫视之"档案"之"紫禁城" |
|
推开一扇门,两朝三世六百年,紫禁城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故宫仍旧在那里,见证了六百个岁月流转,沉淀了六百个寒来暑往,不悲不喜,威严如旧。 |
|
主创者的思维可能还是《档案》栏目的延展,主持人也“习惯”性地走来走去摇头晃脑装腔作势自说自话,看似满腹经纶实则外强中干。紫禁城在北京但不仅仅是北京的,北京台如果把自己一直定位于地方台,那就只能呈现出地方台的格局,哪怕再多的外景也是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哪怕再宏伟的主题也是看似“锦衣”实则“夜行”。 |
|
1到11集应该叫明清简史,入门级科普,讲得还不清不楚的,散乱无纲。 |
|
难得有明史的全景呈现,600年的紫金城见证了中华大地的荣辱与崛起,只是按正史且略显泛泛的叙事有些不过瘾。同样,影像的多样性也稍有欠缺。 |
|
紫禁城是线索,内容是600年历史,不过由于篇幅有限还是比较浅,但也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 |
|
借紫禁城之名,行所谓加强文化自信和勿忘国耻之实。犯了纪录剧集最大的忌讳之一:几乎完全照本宣科,几乎完全按照史实的顺序与角度。总体几乎毫无影视加工创作的痕迹。题材的精彩与丰富不是创造平淡的流水账的理由。 |
|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编《永乐大典》
郑和七下西洋
于谦与北京保卫战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万历皇帝与张居正
天启皇帝与魏忠贤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起义
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盛世
乾隆时有《四库全书》
道光和林则徐
咸丰对英法联军
慈禧光绪对八国联军
慈禧六十大寿与中日甲午战争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与袁世凯复辟帝制
故宫博物院成立与战时文物南迁工作 |
|
许久未看中国古代历史纪录片。和之前拍故宫多从文物入手不同,本片虽讲紫禁城但不局限于此,而是以紫禁城为载体,以城讲国,回顾明清两朝大事记(是快速了解这两个朝代不错的科普),在国运的起伏变迁中感受历史沧桑,唏嘘不已。以后去故宫会更有感触。 |
|
五星。 |
|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
8集弃 |
|
像一本画了重点满是干货的历史笔记,画面虚实结合唯美大气,解说严肃深刻充满人文情怀,亮点是每一集结尾的“下课铃”,导演文韬武略值得点赞。 |
|
22.12.22
作品只能打4星,最后一星献给伟大的紫禁城。
以紫禁城为核心点,讲述了明清到现代故宫的风风雨雨的波澜壮阔历史,也许是十二集太长了,导致素材不够用,反反复复就那些空镜放来放去,这不算合格的纪录片,最闹心的是,讲述人走来走去的空镜填素材也就算了,被采访者也要整几个在故宫走来走去的素材,莫名其妙。
如果这部片子,浓缩成8集,我相信是刚刚好的效果。 |
|
紫禁城× 明清史皮毛概述√ 第三到第四集甚至还很跳跃的直接从天顺到万历,成化嘉靖那些又不是没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以为少看了一集,以及经典康乾忽略中间那位。总之,虽然主题是“变局”但历史不是用“后悔药模式,如果xx的话”这么学的。还有个不知算不算bug的地方,南迁文物并没有全部回到北京,不知是不是避讳台北故宫和内战史,明明可以讲顺便许下一个早日回归团聚的借喻不是更符合旋律…咳咳 |
|
说实话前两集我真没看进去,甚至算是弃了。只因作为纪录片还用低劣的CG,甚至是一副《真三国无双》游戏的那种既视感。简直是痛斥。不料过了半个月,这纪录片的音乐居然火了,而且是每集一首歌。开始只当是噱头,结果发觉音乐人都很专业,词也很好。当周深的《光亮》释出后,更甚!那么第二阶段作为尝试继续看了下去,却发觉一集比一集好。我承认鄙人狭隘了。
对于此系列纪录片,内容形式完整。紫禁城的来龙去脉讲解详尽。从明朝开始到民国陷落再到今天,600年光景淋漓尽致。
源于很喜欢《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西南联大》等综艺或纪录片,所以看它压力不大。但其它作品,皆只侧重故宫的某一点,而此片让我们再一次亲历了一次历史,看到了创伤与沉重。表达了历史的厚重,这是沉淀的瑰宝,是一次有意义的“影像文创”! |
|
历来说,如何如何读懂中国的,都是一场骗局 |
|
有几集看得心碎了💔 |
|
紫禁城只是个引子,这是部朝廷政治史论。 |
|
献礼故宫600周年,摄影画面精良。基本讲的是明清史,中间穿插紫禁城,对紫禁城的宫殿楼宇、文物器皿介绍甚少,当然对台北故宫也会避而不谈。 |
|
历史爱好者怎么可能错过紫禁城的纪录片。讲述人居然是谭江海老师,精气神儿和紫禁城太相衬了。取名字就能看出这部片子的野心,要说紫禁城势必要说到明清史,所以 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明清史的大事件纪录片。12集的片长,按照600年的时间线,从朱棣定都一直说到丹宸永固的百年大展。靖难之役、朱棣建紫禁城、郑和下西洋、于谦北京保卫战、崇祯殉国、多尔衮进京、八国联军进北京、洋务运动、溥仪退位——这其中的大部分事件,可以说和紫禁城有关、也可以无关。一部欠缺新意的600年流水账,没有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那样找一个小众的切入口讲述紫禁城历史,也没有像《上新了,故宫》那样沉浸式的走进故宫不对外开放的宫殿满足好奇心。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 我看了之后不但没有荡气回肠感觉、甚至一度想不起来有哪些重点或者知识点的纪录片了。 |
|
主持人有点尴尬 |
|
紫金秋黄 把酒飞歌 |
|
3ing 看得时候没过几天再看就要会员了 那就弃了吧 这种纪录片还是不太抓到我的兴趣点 很适合学生和研究者看 |
|
摄影很美。第一次看到明朝的紫禁城。最后一集总感觉每一句都是结束,可都还没有结束。 |
|
喜迎xxx命题作文,中国特色电视专题“纪录片”,并不是严肃的紫禁城纪录片,也不是紫禁城历史纪录片,因为本片并没有一个科学或者理性的视角,也没有从拍摄主体本身去剖析内在,有的只是浮光掠影、夹带私货,借题发挥。可能科学精神理性视角还没在这个领域受到认可,更不用说普及。光鲜的外表、花哨的形式,也掩饰不了,它就是个主旋律政论片或者说伪综艺片。想从社科角度,或者建筑学、历史学层面探究紫禁城的人,完全没必要看这部片,读读初中历史教科书、读读地摊野史故事会就行了。另外,搞笑的是,本片的最大噱头是12集12首主题歌曲12名歌手演唱,压轴的是第十二首,但上映后,这首歌的歌手突然被曝有了污点,连带他唱的歌也被下架。然后本片的高潮也是立意的第十二集结束时,却没有主题曲了,污点歌手怎么配给x歌功颂德呢?对吧?呵呵 |
|
四分给故宫本身,拍的非常一般,文案写的也一般 |
|
听听老故事 |
|
同意最高赞短评 |
|
前面还不错,最后两集有点空泛凑集数了 |
|
这些故事都知道但每次出一部都会再看,也不觉得无聊。 |
|
好想拥有一个仙人骑🐔啊……嘤嘤嘤
以时间为轴叙事,可惜内容有些杂乱。 |
|
实拍➕演绎➕主持人讲解➕旁白讲解
内容说不上来的有些空。近50分钟的片,干货没那么多… |
|
补了点近代史 最后两集... |
|
一般 |
|
把中国近代的落后完全归罪于满清是不公平的,闭关锁国,中国前进的脚步落后于世界的节奏应该由明朝负责,而把明朝的过错完全怪罪在宦官也是不公平的,帝制时代的首要负责人,应该是明朝皇帝。 |
|
全劇最搞笑和諷刺的台詞是: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軍事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