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似的题材,有人是在给你讲述一个故事,有人却是在给你洗脑 |
|
3.5 不要去歌功颂德或者粉饰太平,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生活都改变了而且再也回不去了。这样就是这样。 |
|
这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国”为中心的电影的区别。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和紧张,每一个镜头都是为了人这个个体。又摆脱不了个人在国家、社会、体制面前轻如鸿毛。最后无奈的质问镜头问的绝不仅是英国! |
|
当中那段“No one's coming”的崩溃戏道出了一种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普遍的心理创伤。这样一部戏,虽然质问的是NHS,但对于那些只允许存在胜利叙事的地方,反而显得更弥足珍贵。可惜结局处理得太刻意、太跳脱了,大大削弱了整个故事的现实感染力。 |
|
同样是讲新冠疫情 中国的拍成了主旋律式国家荣誉感高度集中的热血片子 援助则用一个小护理中心的状况来映衬他们新冠疫情的形势严峻 像《泰坦尼克号》那样以小见大的模式来叙述大事件 有一说一 后者更接地气更让人动容。精华在于中间Herc病发那晚的长镜 把Sarah手足无措的那种茫然却又因为职责所在而坚定且义无反顾的勇敢拍出来 她也害怕啊 害怕自己被传染害怕Tony被传染害怕Herc会死去 但她爱这份工作啊她也爱这几位早已是朋友的住客啊 我想 这是面对新冠疫情的最真实的反应。朱迪科默是个好演员 我以前错过了她 但我以后会记住她。 |
|
2020年2月24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曾客观地写下:
等疫情结束,差不多就是夏天了。
我想穿上那件超帅的背心通宵蹦迪。
我想在路边的脏摊儿撸串啤酒吐到天亮。
我想在迪斯尼一个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藏着到曙光。
我想在海边光着身子跑来跑去等待朝阳。
2021年9月22号,已经一年半了,疫情仍然像数码宝贝的盲盒一样,不知进化成什么样,不知何时到谁家
除了没有在海边裸奔,基本完成。
但我越发明白,不只疫情在消耗这个世界,你也无法知晓是否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可我依然乐观
赤条条的躺在沙滩上,日日 |
|
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方向,不是吗?同样的背景和题材,一些人在反思我们哪里还做的不够好,一些人告诉你没有我你会更糟糕。 |
|
真实到以为再看纪录片,那段20分钟左右的长镜头看的人全程仿佛被扼住喉咙一样窒息,片子好几处浅焦镜头,给女主怼脸拍的特写你能清楚的看她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而急促的呼吸声仿佛就在你耳边回响一样,浅焦镜头虚化的部分更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把那种无助慌张怜悯的情绪也渗入你的骨髓达到共情。女主演技炸裂!!!从此也爱上朱迪科默~☺️ |
|
唯有人性,才有机会超越体制 |
|
为了啾迪啃生肉,利物浦口音真是有点funny。Care home这个新冠的切入点不错,镜头灯光的运用很有压迫感。 |
|
影片的动机和科莫的表演都令人尊敬,中间那个照料临终病人的长镜头尤其。不过最后逃离疯人院的段落显得过于跳脱,男女主角之前的情感累积感觉没有到这个份上。 |
|
有的影像拍摄庞大的群体,有的镜头聚焦渺小的个体。某些在新闻报道里简化的数字,在现实世界中却是由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组成的,他们都有各自亲身经历的故事。—— Sarah:我需要你的帮助,听我说,他已经被隔离12天了,几乎已经安全了。…用对讲机告诉他们不要把他带回护理院,麻烦把他带到别的地方,求你了。……对,从来都不是你的事,都是别人的事。这就是这个国家现在运作的方式。对不该我们管的事情视而不见。如果我们看到人们在食物赈济处前排着队,如果我们看见人们躺在大街上,如果我们看到残疾人被遗弃,我们只会为他们感到遗憾。我们无法应对这些,我们对付不了保守党,我们不行,再也对付不了了。当国民的健康得不到保证的时候,他们做了什么?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命变得不再平等了? |
|
一个疫情大爆发,并且现在还是捉襟见肘的国家拍的抗疫电影,让部分zg键盘感动得不行。还反过来嘲笑《zg医生》,我笑了 |
|
越来越讨厌所有的宏大叙事。 |
|
前大半内容我愿意给4星的,从看护院的角度看新冠,表现了小人物面对新冠的焦虑和崩溃等等都很优秀。但是从他们跑出看护院以后的剧情就感觉很突兀,就非要来点感情戏……jodie的演技我真的没话说,结尾的那段独白真的很厉害,这部戏所有人的演技都在线,就这个剧情,我不理解…… |
|
首先不能拿电影标准要求这部剧,但是对标中国医生,后者连个剧都比不上…格局缩得足够小,虽然感情塑造问题很大很空,但个人的情感要比家国更容易打动人,还更能反映问题。一场呼救无援后的自救长镜头,一场警车质疑,这两场戏撑起整个故事,大灾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个笑话。 |
|
NHS算是英国人的骄傲,Tory就是拿民众的命根子做了文章成为脱欧的政治筹码,欧盟医疗人力的减少导致NHS人员短缺更加恶化,the first wave of Covid-19 几乎让NHS无计可施 |
|
is it getting better or do you feel the same?
生者依旧习惯地擦去泪水,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 |
|
与歌功颂德类的医护片背道而驰,这是在书写普通人的善良与责任,同时在斥责社会运行机制的失效,影片多次运用失焦的手法表现女主的无助与迷茫,最后的出逃像是一种发泄,结尾对镜头开炮也是相当直接了。 |
|
结尾啾用近乎哀求的语气求警察不要把tony送回疗养院,不要毁了她来之不易的12天的努力,坐在警车上的明明是她自己,她却在担忧另一个人的人生轨迹。tony最终还是走回了疗养院阴森森的通道,一点点的被吞噬知道再也不见。影片把痴呆症和新冠捆绑在了一起,早就奠定了悲剧的结果,却也映射出了人性的光芒,就像Sarah最后在警车上轻蔑又绝望的嘶吼,我们都在自私的海洋里,我们只会把怜悯留给那些最不需要它们的人。今天是世界第28个阿尔兹海默症日,特意把这部电影留到今天来看,真的好沉重,沉重到坐在车上的啾那么像305里的V都缓解不了 |
|
上海,2022.03.15开始居家封控,明天就满月了。看到这部电影,内心五味杂陈,Sarah最后在车里的凝视,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疑问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可能这就是国家的运转之道吧。回归电影本身:剧情减分,Jodie加分。 |
|
第一部关于c-19+AD的电影,Sarah的表演惊叹!那段长镜头,黑暗中亮起的那束光,只有你一个人。你听够了TA们的敷衍,受够了TA们的虚伪,根本没有人会来,只能等死,没有急救车,FK,而这些人连成为一个数字的资格都没有,就这么死去了。无助绝望无能为力。
where is my mask? 根本就没有!
从来不是你的事,一直是别人的。
Never is, It's always someone else |
|
疫情下的生活不易,很虐心很治愈的观影体验。“小变态”朱迪科默演技不得了,基本上是素颜出镜吧,几次情绪上的爆发太让人心疼。影片以小见大,细节做得非常真实可信,与《中国医生》完全相反的路子,更突出个人,小环境 |
|
当新冠侵入疗养院后,剧情变得压抑起来,各种怼脸特写和长镜头加重了这份窒息感,男女主都贡献出了精湛演技。就是不太喜欢结局,女主行为已经越过了职业边界,因此制造出的冲突和控诉反而显得跳脱和生硬。 |
|
时至今日再看,还是能回想起当时弥漫在整个世界的夹杂着彷徨无助和自我麻痹的末日气息。我想面对疾病束手无策的绝望感我是明白的,Judy值得一个奥斯卡。 |
|
两个人物设计的很有意思 先是被家庭“抛弃” 又再次被社会抛弃 孤立无援的恐惧感拍的很生动(英国人写工薪阶层有一手 很多时刻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 强过大部分美剧 |
|
m21271:小人物的善,大国家的“公正公平”!人类就是这样! |
|
所以别说“战胜疫情”,太妄自尊大和避重就轻。那么多撕心裂肺,那么多人永远不可能回去,那么多不计数不具名的逝去,都真实地发生过,我们已经输了。人类没有战胜困难,人类只是习惯了习惯。 |
|
疫情背景下的片子里,这部片子显得格外真诚朴素,用简单的视角和技巧就把人与人在疫情下的艰难和信任展现出来,朱迪科默的脆弱无助感也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但从剧作本身来看,对于男女主之间的情感铺垫以及女主家人这两部分处理得有些潦草,导致后半段男女主感情递进的突然。为创作组真诚的表达初心所动容,希望国内有朝一日也会有这样气质的疫情剧情片。 |
|
没有歌颂,没有恐慌,有的是崩溃、惊惶、无奈、愤怒……大光圈与大特写聚焦疫情之下人类个体的面部表情,声泪俱下,是社会边缘对政府的控诉。人与人之间发自真善的情感关怀,是help最真实的意义。淄博封控的第三天,再次感受新冠的真实面目,这次与真理更近了。 |
|
提供了与主旋律相反的救援视角:非号召的、非规训的;本能的、甚至盲目的。叙事摆烂,转而用状物的方法填充影像。远景的虚焦像眼眶里噙着泪水,在曲折的走廊中来回奔走,如通向地狱之路。急切的结尾可看作莫大的讽刺:左派的愤怒必须由一无所有的人发出,只有这样才显得像在恳求、呼救。 |
|
还不错的疫情题材影片,朱迪·科默是个好演员! |
|
噢这么简单的故事 伪纪录片拍摄 直面镜头骂政府 能不五星? |
|
所谓的英雄主义,就是当我看到,我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光明。 |
|
Comer搭Graham,戳穿心的组合。 |
|
与上海当下高度重合的电影,更加表现出此时此景绝不只有在3月上海疫情时才会发生,任何地方都会成为电影中的场景,任何地方也都会成为3月的上海。人类在大环境下始终是渺小的个体,纵观历史大事件、灾难、战争,从无个人利益高于国家的可能。个人视角永远无法看到全局,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只能以自己的身份角色去思考问题,站得越高才能看见越多。庞大的需求量是导致援助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任何事以“不公平”来判定始终是没有语境没有因果的片面认知。危机之中能够扛下去熬过去的人只是多了一点运气,所以自救远比就地等待援助更重要。 |
|
科妹演技认证。用HELP的几层意思分段有意思 |
|
这事不归我管。。。。。。 |
|
怎么说呢,像芳芳这种人就应该直接定居国外吧。 |
|
我其实还蛮钝感的,看到前面我想啊奥兹海默故事,听到车上讲covid的广播也没意识到,直到有人被送过来才发现原来是拍covid背景下的healthcare center. 虽然剧本的情绪走向非常模板化,但是好的演技确实有一些说服力。 |
|
希望这场全属性的灾难早点过去 |
|
从有疫情以来,看过的最棒的讲述新冠疫情的影视作品,导演有着非常成熟扎实的以平淡细节见真情的功底。看似平淡的生活,处处打动内心,我几乎从头哭到尾,可能曾经历过照顾垂危的亲人,感触特别深。Jodie comer的演技真的不错,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她还原自己的利物浦口音。什么时候我们歌颂医生的影视作品也能像这样深入真实的以小人物去探讨呢?这电影的摄影很有特点,都是中景之后特写,特写后还一直拉景别,一直拉伸到景别模糊,再慢慢回。挺大胆的。 |
|
表演稍微有点过 |
|
看完这片想起了保罗·沃克的遗作Hours,同样是灾难下的机构停摆,同样是人性的坚守... |
|
结尾女主对着镜头不断质问,在某些程度上,世界也差劲得如此大同。无法对抗病毒、无法对抗体制,有时候甚至连身边的人都无法拯救,绝望层层坠落,最终掉在每一个普通人得头上。又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电影。 |
|
个体命运的孤立无援对国家躺平的一场无奈控诉,属于以小见大了,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戴口罩这一个最基本的防护概念都不清楚,这就很看得出问题),甚至说各方无暇顾及、事不关己的态度,其实无一例外告诉我们,大事面前,根本做不到众生平等,有的是得不到救治的人,在一片片咳嗽声中尽数茫然,但一切起因,正是ZF官方的不作为。这波定体问我是服的,不过有一说一看短评区对《中国医生》的“歌功颂德”一场批判感觉又大可不必了,其实归根到底不是歌不歌颂的问题,而是影片本身就有太过滥情的地方,尬喊口号,结尾浓厚的宣传意味又使其表露出格外严重的浮于表面,没有让这个故事产生说服力,其如果多一点真诚实感,来点接地气的,我想就算颂的怎样都好,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
|
到没人回来的夜晚都不错,之后的戏剧化处理大败笔,结尾说教大败笔 |
|
前80分钟可以给五星 后面剧情确实有点意外。很多细节都引起共情,2020年2月还在伦敦做care assistant的我,如果三月没有回国,这也许就是我的故事… |
|
某狗头军师干啥啥不行,跑路最第一。 |
|
英国版中国医生+飞越疯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