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拍片咋跟我写文一个样:脑子里有一个绝妙的idea,然而写的时候就是在组织结构、行文叙事、人物描写等各个环节不遗余力地把故事搞砸,最后再加一个自以为是的反转结尾。要我说电影最大的恐怖,是把人一辈子浓缩成两天来告诉观众,活着就是恶心。 |
|
神乎其技的调度!那几次360度、平移和跟拍长镜头运动看得起了好几层鸡皮疙瘩。摒弃CG电脑特效回归传统电影技艺,仅通过充满未知的调度方式把人类面临衰老的不同情感层面全部展现出来(从惊悚/惊吓到浪漫动人时刻),事件主体常被阻隔到镜头之外,用角色反应镜头去放大观众想象。主题上则是对《探访惊魂》做了一次全面升级。(最后两场戏有点废,感觉是硬加上去的,结束在和男孩的对视就挺好 |
|
导演这个概念里吧,没有考虑到月经的存在,30分钟对应12个月这么个走法,该区域的女性每150秒都会来一次月经,女角色都甭干别的了,只专注经期防汛工作就可以了……十分钟机体机能年华老去这个理念挺好,不过这么个不严谨的拍法,着实有些糊弄的感觉。有些段落的运镜横移设计不错,不过在时间加速流逝的段落采用镜头逆时针旋转也是没谁了。 |
|
类型趣味在如此的高概念下竟未得到满足,然而从侧面看,作为沙马兰客串戏份最多的沙马兰电影,本片也许反向解构了他过往所钟情的那个朦胧世界。旋转的运镜成为钟表指针般直白的时间隐喻,巨大岩壁下的海滩上演着一个在鬼扯的科学阴谋与感伤的哲学命题间尽力保持平衡的家庭剧,遥望远处的山峰上,“沙马兰”监视着这一切——关于电影制作的绝妙类比,而在这盘被“导演”的“试验”下,最终生还却已经老去的姐弟,同沙马兰明确给出的这个无法周全的解释性收尾,又何尝不是一体两面的心结:年轻的心的保持,是对既定现实结局的最好缓释。于是,无需再在电影中谱写神话,以自信而纯真的创作心态,沙马兰终于将支撑自己幻想世界的强大感性逻辑带出了“珊瑚洞”,尾声直升机上姐弟的反问,观众对真相的质疑,殊不知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走出了影院,向着生活挺进。 |
|
笑死!像极了旅行团把你关在购物点,白白浪费你的生命…… |
|
一日一生的概念肯定不是第一个,但沙马兰能借此既玩好恐怖惊悚又能玩好家庭温情就相当不容易了。全片让人叫绝的运镜与构图数不胜数;不靠CG全靠化妆展现变老,明年如果不提名奥斯卡就是冤案 |
|
从追跑停的游戏进入,再从堆沙堡的游戏退出,摄影机加速、骤停、滑行、旋转,既有来自海面、洞穴、山崖的长焦镜头如野兽般在阴森的暗处等待捕猎,也有温柔的目光抚过皱纹、伤口、并坐或相拥的身体。乐园般的恐怖电影,天真如孩子一般的沙马兰。 |
|
看完预告片基本等于看完整部电影 |
|
一本伪装成恐怖片的回忆录,时间的晶体化,在这个“不可能”的情境里,沙马兰继续证明,电影是必须被亲眼见证的:摄影机在不同距离间“捕捉”不同的年龄、不同层次的体态与褶皱,时间的变化不仅通过那些致人眩晕的旋转和波浪来体现,又是因为被细细注视才方可被看到;宿命论并没有令它走向虚无,影片中纷至沓来的死亡与离别非但没有麻痹我们的神经,令我们屈服于命运,反而,当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愈加敏锐,影片开始渗透出其最浪漫的情绪。 |
|
概念很高,剧情很垮。一个让人极速衰老的海滩,本以为可以看到一段段不同的人生,让人很期待能够浓缩出意想不到或深刻的东西。但角色呈现出的,却是和其他套路惊悚片一样的歇斯底里和愚蠢至极。整部影片和里面的角色一样,仅仅是”肉体衰老,心智未全”。 |
|
“Life's a beach and then you die” |
|
他有很多好的想法,拍摄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好的想法,但成片就像下了降头一样 |
|
想法挺好,可是细节经不起推敲。 |
|
台词真的好烂,结局也有够落俗。这么有趣的概念却浪费掉了,只有摄影值得一看。 |
|
整体概念很好,中间父母一个聋一个瞎,说着情话,莫名很感动。结局有点广电执笔的味道。 |
|
沙马兰每次都是靠超凡的点子取胜,但电影本身实在够无聊,每次都是。沙滩生孩子那个长镜头是可以的。马龙白兰度和尼科尔森合作的那部电影叫《大峡谷》,好像没资源 |
|
了不起的幻想(fantasy)和恐惧(terror)作品。这辈子没看电影看得这么害怕过,也是因为沙马兰抛弃了原著的诙谐因素,只注重传达时间的恐惧本质(电影表现和黑白漫画当然也是不一样的)。剧情上和原著最大的差别是对沙滩提出了“现实”的解释和出路,而原著则是用寓言故事让所有人接受死亡。很难说两种处理哪种更差……不过因年老而忘记自己为何要离开沙滩,确实是沙马兰改编的亮点。 |
|
怪异、抽象、处处留白,压缩的时间让情感变得凝聚、让日常变得恐怖,可能是第一次,沙马兰式的“媚俗”结局让电影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升华,评价这部电影“极简”(情节、场景)、“繁复”(主题、外观)都说得通。或许可以这么认为:希区柯克死后,“纯悬疑片”作为类型已经灭亡,直到《灭顶之灾》之后的沙马兰才将它彻底复活——注定的死亡,是生命的桌下炸弹。 |
|
為什麼說唱歌手頭天晚上就進去了卻沒變老,所以說黑人真的老得慢吧=_= |
|
我们无法在他的电影里倚仗某束将自身具体化的视线,我们也无法通过它获得将对象具体化的凝视,因为在孩童眼里,一切事物各居其位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目光,而并不存在某个原初的、在万物开始前就在观看着一切的视线。早在《灭顶之灾》《天兆》《水中女妖》我们就见识过那些顽皮而狡黠的视点游戏,而当幼稚的游戏被迅速催熟,我们见证了沙马兰电影中最剧烈的一场布朗运动,礁石、海水、沙砾、玩具、尸体、肿瘤,甚至光、水、风…所有的事物都在投出目光,并源源不断地,在空气中碰撞,缠绕,化作生成-观看之流。“观看”从未变得如此平等:分明是它们在看着我们。而观众则需要一场冒险,这趟坎坷的旅途并不是为了夺回我们的目光,而是为了将它还给世界,连同我们的血肉,骨骸。那些认为沙马兰自恋的人一定是不相信沙堡里装着一整个宇宙的人。 |
|
按照this old bitch时间 沙马兰浪费了我三年半的生命 我特么宁愿去看一个三秒的沙滩防晒霜广告 |
|
A / 生与死两条线缄默而奇异地相向而行。“衰老”是时间的凝缩,同时也是人物生命的加速复苏:获得超出功能性叙事的“视”与“听”——捕捉愈发模糊却珍贵的面容,在无言中捧起歌声的抚触,并置身于在海面与山崖间回荡飞旋的宏阔之“波”。导演既是镜头背后的控制者、观察者,将所有人物揪向死亡,却也是意图布局的错谬者。这种几乎可以说是主动的错谬恰恰给予人物自主的空间,逆着监视与命运的巷道重回新生——这不就是《阮玲玉》结尾那样沉郁而坚决的新生吗? |
|
千万不要观看此片!刚刚我看完这部电影,发现自己老了三岁半。幕后黑手沙马兰。 沙马兰真的拍出了一转身你身边的人就老了的恐惧。真正的恐惧不是看到自己变老,而是在某一瞬间突然看到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脸上的皱纹。 |
|
其实一日之内变老不是什么幻想中的事情,而是每天回望一生的时候都会经历的伯格森意义上的时间(比如我们不是经常会感叹:时间过得好快啊,年轻时候做什么事就像昨天一样)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很惊悚的嘛,突然就老了的那种恐怖感时时袭上心头,看起来沙马兰把这么酷的镜头调度用在了一个幻想的沙滩上,但其实他就是有捕捉到我们日常恐老的内心。 |
|
电影中比比皆是的诡异视点又岂止是来自对面山顶导演的遥望呢,是沙石的视点,是水的、风的、骸骨的、取出的肿瘤的视点,一切死物在沙滩上复活,悄然绕着人群运动,然后在某次叠化中完成了不经意的对望。 |
|
小孩的表现吧,一会儿幼稚得啥都不知道,一会儿不可思议的成熟稳重,是有点离谱,但是这个电影的概念我个人非常喜欢,把老去的时间浓缩,一下子就体现出了速朽的可怕,最后也尽职尽责地象征性圆了一下,搞了点阴谋论啥的,管杀管埋。FYI医生一直叨叨的马龙白兰度和杰克尼克尔森合演的电影是《大侠谷》,咱观众就别为了这个想破脑袋变神经病了。 |
|
沙马兰又找回了自己的感觉:“老去”是一种感觉,变焦、前景失焦的横移镜头、在不同人物之间游移的推轨镜头都是一种眩晕的感官模拟,现象背后既是生理性的也是心理性的(正如“老去”在几个儿童角色身上产生的不只是身体的成熟);尾声喜闻乐见地锁定在了美式商业集团阴谋论,个体救赎历程的终点。希望不要拍续集继续讲政府阴谋论,让电影保持改编原创的完整故事模样。 |
|
1.既是关乎存在本质的思想实验,又是令人颤栗悲欣的视听盛宴,还是聚焦电影内核的自我呈现——恰似老塔所言,时间是电影基础的基础,奔流时间的张力与可视性,亦在凝缩为一天的银幕人生中达到极致。2.时间既能催诱疾病、蚀魂腐骨,又能疗愈肉身、复生心灵,一如蔓延弥散的癌瘤、破伤风与渐冻症,一如合拢的创痕与重爱的夫妻——夜晚海滩篝火旁的相依相伴动人如斯,遗忘了所有,唯独记得爱,执手一起迎接生命终结。3.堆沙堡一段令人泪如雨下,恍若重回安哲[永恒与一日]:“时间是一个小孩,在海边玩沙包”,即刻溯至尼采与赫拉克利特“时间是玩骰子的儿童,王是儿童”。4.影片在沉静留白与跃动观视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既不断使用限制性视角与画外空间激发观者惊惧想象,又大量运用往复摇移、变焦、旋转环绕与主观镜头揭示和直面生老病死。(9.0/10) |
|
3.5,沙马兰构建了真实的诡异感,导演自己客串的角色感觉可以更有深意,不可确定性融入可确定的长镜头里,很多上帝俯视视角,可惜败在剧本还是有些缺陷,也许为了商业权衡,这个设定没能玩得很嗨。 |
|
这剧情也太傻了吧?三十分钟等于一年,从石头缝里逃跑就会晕过去。好吧,告诉我这个海滩在哪,我要用一天的时间度过我的余生。 |
|
沙马兰一直是好莱坞最会拍的导演,他完全可以不做希区柯克迷弟,不痴迷于玩概念,拿着他的这身硬功夫去拍点不一样的题材,做点更艺术化的尝试,他其实有能力应对任何题材。 |
|
【A-】某种程度上更像《灭顶之灾》,是沙马兰对过往作品的一次再演绎和升级。上一次危机来源于「空气」,这一次则是「时间」,视觉上的不可捕捉让恐惧产生,却又必须通过视觉来让恐惧显形。长焦、虚焦、裂焦和滑动变焦,其余感官被视觉切入,随后又在各种摄影机的推摇中把核心事件隐藏,画外空间的未知感做的比《天兆》更高级(大概是因为我们能看见表演)。而沙马兰客串的角色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个不易被察觉的裂焦镜头(前景镜头后景沙马兰)是最好的诠释。最后姐弟俩因为他的疏忽得以逃出沙滩,便是导演意志的最佳体现,一如既往的自恋。 |
|
希亚马兰又疯批了,写了个什么JB剧本?什么狗屁不通的情节和台词,演员得多有信念感才能演得如此助眠,和当年的《灭顶之灾》一个破德行。导演好不容易脑子正常了两部片子,现在又开始破罐子破摔,感觉就是因为希亚马兰在拍摄现场发癫,片子才拍得这么抽风! |
|
奈特·沙马兰有种魔力,总能把好点子拍成烂片,就像片中得了精神病的医生一样,拍着拍着思维就混乱了…… |
|
3.5;一个迷人而惊惧的概念——加速老去的人生会变得怎样,是更好或更坏,拥有各自缺陷的人们能否藉由时间的快速流逝而解决问题;然而这些其实远非影片最主要的诉求,摄影机运动流转的角度与形成的诡异视角,无一不在暗示隐匿在暗处的无形凝视,及至结尾拉回镜头的“回归”主观视角,再次佐证“时间”是电影的本质。 |
|
被时间操控的我们,无论时间长短都浑噩一生,没有解药,无法救赎,靠着偶尔一瞬的“一个眼神就到老”的浪漫残喘于世 |
|
用心吃饭,按时睡觉,认真凝视每一棵树,仔细阅读每一页文字,聆听每一声鸟叫。在宇宙的遐思里将生命消磨殆尽。 |
|
设定有意思,最后居然还是个现实意义的结尾。导演M·奈特·沙马兰(《第六感》《分裂》《不死劫》) |
|
狭长的海滩上真的很适合这些水平向或者旋转游移的运动镜头,它们也确实营造了空间上的走投无路之感。但“老去”作为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用大量的虚焦或者找不到视觉中心的奇怪构图、想借画外空间来使力是不够的。“老”是需要被看到(容貌、身高、体态的变化)或者直接感受到(视力、听力和智力的减退)才有效的。因此大概只有不到一半的镜头让我get到了,其他的更多的时候都在觉得这些设计也太故弄玄虚了吧。 |
|
经验被抹除了,情感与智力像身体一样可以无意识地随时间推进而变化,而温情与依赖感恰恰是非经验不可得的。不可信,不可靠,闹剧,尤其当概念至上的电影要倚赖温情牌时。 |
|
伤口瞬间愈合、沙滩一天相当于过了五十年,此类不可思议再怎么夸张离奇,也是能够被叙事体系逻辑自圆的。可形影不离的姐弟两人要靠与陌生人的猜年龄互动才意外发现彼此长大了许多?这是任何自设叙事体系都难圆的严重逻辑漏洞!……沙马兰过去这些年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不是他在前者上的天马行空敢想敢拍,而是自设体系分明到处破洞,各种逻辑失控与喜趣外溢(比如女孩“大肚子”),而他全然不予理会只照着自己一贯紧张严肃终镜催泪煽情的单一风格路线埋头狂奔!于是难免让人再次想起灭顶之灾就有评论戏称沙片,“可怕的愚蠢践踏了作品本身的一本正经故作深沉,反而使其成为一部真正搞笑的B级片。至少对于那些倾向于并且也能够以此角度去观影的观众而言。” |
|
預告有多期待看完就有多失望,這麼一個有趣的設定也看得出沙馬蘭前半部在氛圍細節上想要做出的詭異感和時間快速流逝的恐懼不安,但之後發生了什麼??? 一切變成了走流程夾帶家庭狗血溫情,珊瑚出現的那一刻我特麼以為這主題是個環保片,轉頭就為了不脫掉紗巾把珊瑚掰斷WTF???? |
|
让形色各异的人们在缩小维度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人生,多么惊悚又思辨的主题,生生拍出了廉价感,咋咋呼呼的表演和强行现实强行反转的结局,完全抹杀了高级运镜,希亚马兰老是让人又爱又恨,心比天高,命比手潮。 |
|
海滩是一个舞台—剧场,而在影片中,沙马兰总是将摄影机放置在一个陌异的“他者”一侧,并让影片中的人物以各种方式直面观众,并省去某个令人惊奇的瞬间,正如同影片最后的反转所见,《老去》是一部元电影,它们都在向观众确定某种理性的,绝对他者的主体凝视的在场,这样,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向某个任务投射情感就很困难,却又不得不和那个神秘的观察者形成认同。而在影片内部,沙马兰区分了好莱坞功能性的连贯剪辑以及纯粹电影影像的长镜头,后者的出现总是不详地投入到时间的凝缩之中,当我们提及”电影将人生延长了三倍”时,一个维利里奥的质疑产生了:究竟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在作为军事视觉复合体的影像催化之中,我们老了三倍?电影之爱是否是这种消相癫痫的眩晕症? |
|
浪费时间的国产鬼片 |
|
概念和调度都好,但执行下去基本都在意料之中,这个结尾其实有点多余,如果拍得更意识流点,说不定也会是部不错的艺术片。(当然沙马兰还是会走商业路线) |
|
好好看,这么个高概念强设定的疯批故事,被拍的好有魅力,赏心悦目,调度的太舒服了,片尾曲一出竟然有点感动. |
|
24.07.2021 | @ Regal Majestic | 扎实的四星。各种镜头调度太厉害了,故事也讲得很圆(有点太圆了……)。就连各种恐怖片里会有的低级趣味也能用科学的方式融入进来,就,没什么好批评的。 |
|
最后制药公司利用海滩地质特殊性质开展非人道实验的设计,将这个故事由恐怖变为一种科幻惊悚,从而与斯蒂芬·金喜欢写的那些超自然力干涉的故事区分开来,例如《高草丛中》。当然这个处理非常见仁见智,也许确实让神秘感打折了,但也抛出了电车问题和一个照应开头的小孩间通信的泪点。核心设定是细胞程序性凋亡加速,而非时间流速变快。但拍摄过程中有时会弄混两者。另外,只是细胞代谢加速不能实现里面的一些场景,而严格对时间轴也比较困难。排除这些无伤大雅的问题,就这个点子而言很有意思。其实现实就是这片沙滩,而人都会死亡。但我们却好像有许多时间。真是个矛盾的想法。另外,忒休斯之船在沙滩背景下的演绎没有更出彩,是个缺憾。最后,不由得想看一个在这样快速流逝下持续生活的、封闭的、百年孤独式家族故事,沙滩可以换成一颗外星球。 |
|
年度佳片候选。感受沙马兰带给你的静态恐惧,以视觉为切入点,调度上也是以视觉传达为主。导演沙马兰,司机沙马兰,玩弄(掌控)时间的沙马兰最终败给了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