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一个时代作结!跟导演聊过,其实整部片子还是不完整,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嘉禾时代的电影记录。
因为导演说邵氏的版权太贵买不起 |
|
非常纳闷为什么可以绕过张彻导演不提,也完全没有带出唐佳师傅,源流有些没交代清楚。但是如今能看到这么一部电影,还是感到了一丝慰藉。
10.13二刷理清了电影脉络,后半段过渡是很顺畅的,问题还是在于李小龙之前的标杆式人物都未被提及。
P.S推荐一下B站up主“-食目-”的《1920-2020百年武打影史》 |
|
看了这片子才惊觉,连小侯、小熊、元德这些人脸上都已经有老人斑了。熟悉批判视角的人当然可以指出,龙虎武师是资本主义加传统男性气质孕育出来的不健康的搏命电影文化,可鄙人和无数的同龄人一样,很荣幸地躬逢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那些激动人心的名作里学会了血性、义气和尊严,这些在当年的大陆电影里几乎已经绝种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连小学都没上过的电影民工们教会了我传统的人情美和英雄气。感谢老魏为他们留下了这一曲挽歌,但愿一个时代的落幕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
|
把我看得可真是…百感交集 紀錄片技術和手法絕對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音乐毁了很多 但人訪內容太令人唏噓和感動了 香港武行精神可不就是香港精神嗎 在夾縫中求變、求存的拼搏、努力 Never say no to your job 哭著也要上 我想這也可能是大家都沒提到的當年香港動作片風行的原因 香港人能在裡面看到自己 能不受歡迎嗎 僅僅是聽受訪者憶當年 都已經是一種享受 講到如今的局面難免伤感 成功上位的武术指导北上 为内地影坛培养了很多武术指导 将香港技术输出到内地乃至好莱坞 但同时香港电影式微 在香港的普通武行生活艰难 这何尝不是整个电影业的转变 钱嘉乐和工会培养年轻武行固然好 但听到一个人打几份工才能生存 这种整个香港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又令人难过了 是不是绝望之中尚有希望呢?竟然有台湾女生特地来香港做武行 佩服…… |
|
那个香港精神已经离我太远了 每每回光返照般瞥到一丝 仍能热泪盈眶 |
|
看到弹幕里都在说“6块钱就给我看这个”“骗子,纪录片还要钱”“骗我6块钱”……我就知道,那个时代彻底过去了。 |
|
7分。即便自诩半个港片迷,在这部纪录片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内容。这部影片主要还是可以让这些平时没那么受关注的武替,可以成为主角,让大家去关注他们。虽然,因为篇幅有限,纪录片还是有不少缺憾。但,终究是对那个时代的点滴记录。也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那时候的香港武侠或动作片那么强,因为,他们真的是在搏命。 |
|
真的要存钱,不要赌博,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存够了钱早点退休安享晚年,别被人利用了还帮别人数钱。 |
|
从南下的戏班子发迹,经历无数人血泪和多次革新到达巅峰,再慢慢被时代淘汰,又北上回到原初的地方,令人唏嘘。是在大陆比较难得的关于幕后职业的非电视纪录片,也是香港电影一个时代的挽歌,现在很难再有这么拼命的电影人,他们值得被记录。 |
|
看这部电影你会感慨:原来那些年我们在港片里看到的每一场精彩绝伦、真实刺激、天马行空的功夫动作场面,背后大多是由这些武打替身演员用命“博”来的。“你能从八楼跳进水里,我就能从九楼跳进火海。”在那个没有特技的年代,这些担任替身或龙套的武师们,在没有任何保险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个危险的动作场面。给观众带来刺激冲击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满身伤病。魏君子不单通过这部电影记录了香港动作电影的兴衰史,更是表达了对这些具有香港精神的龙虎武师们的敬意。无论你是一个港片爱好者,还是普通影迷,相信你都会笑中带泪的看完电影,并被这群人的专业拼搏精神所感动。做为一个港片迷,没法不给五星并锁定个人年度十佳,我爱港片! |
|
老实说从技巧还有形式上来看就也不见得就拍得有多好,因为基本上还是在以一种相对比较笨的口述史的方法来记录,但还是看得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香港功夫片或许落寞了,但曾经的辉煌是一个又一个“无名英雄”用命搏来的,这份精神永远不会消亡。纪录片看得人太疼了,多次看到我不由攥紧拳头,一个时代逝去了,我会一直怀念它。献给香港,献给香港电影。 |
|
一部扎实的纪录片,数十位大咖现身讲述,回望了香港武行从鼎盛到没落的岁月,看得人热血、感动又怅惋、唏嘘。不在低谷时转身离去,且身体力行地抢救着历史,魏君子和荣超这几位老港片迷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成龙洪金宝袁和平,那些默默无闻的武师晚年很多都贫困潦倒、病痛缠身,而大众记忆里只有以一敌百的主角,没有那些被主角揍倒在地、摔出楼外、豁出命给主角做危险动作替身的无名英雄们。可能不止武行圈子是这样,残酷的游戏规则令人心疼无奈。映后徐克上台,叹了一口气说,哎,能怎么办呢?我们几个都白发苍苍了。 |
|
如果打开我的书影音档案,按照豆瓣的分类统计,我看过的动作片多达571部,在所有标记的2112部影视作品中占比高达27%,仅次于剧情片,可见我对动作电影的钟爱了。因此这部龙虎武师的确让我多有触动,百感交集。华语动作电影已经断层多年,作为动作片影迷实在难过。本片是一首香港动作电影的挽歌,也是一次在如今港片集体式微年代对香港动作电影时代的一次深情回眸。有辉煌也有彷徨,有荣耀也有血泪,有巅峰也有反思,数十位曾经摸爬滚打过来的武师亲自出镜讲述构成一部香港动作电影的微缩影像史,不夸张地说确实有很珍贵的史学价值。可是由于鸡肋的宣发和观众影院普遍对纪录电影的偏见,这部电影经过平淡的首周末后就会不声不响地从院线中消失,实在有些可悲可叹,唉。 |
|
成龙永远的神!拼音缩写yyds 表达不了我对他的崇拜 |
|
可以说是一代香港武行的血泪史,从龙虎武师的发迹到人物志,再从片场追忆到武行如今的生存现状,有逸事也有旧闻,追忆片场的惊险片段最让人触动,生存现状则最让人唏嘘,不过每个受访者忆往昔时眼神里满是对这一行的钻研和热爱,言语中又有一份坚守和遗憾。曾经的七小福、洪家班、刘家班、袁家班、邵氏、嘉禾……无不让人感慨,唯有祝福香港武行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仍有用武之地。 |
|
两处痛点:当年看得热血沸腾的动作场面是真打,以及武师们人到中年后的无奈。如今功夫电影有些“青黄不接”的味道,受技术、类型发展的影响,一些“大哥”的作品也难有原来的味道了。未来很难再有这样的真功夫了,多以致敬为主。尽管本片在功夫片的梳理上不是很全面,不过重点还是把情绪渲染出来了。 |
|
片子拍的很有诚意,开头看到魏君子和竹聿名的id感觉青春回来了。。。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背后,是这样一群“影帝影后”,极少数出了名但更多是籍籍无名甚至离去。短短几十年之前的事情已经需要记录怀念,虽然很惋惜但也是时代巨轮前行的结果,人才断层也难以避免,即便如此也有人一路坚持,或是因为爱好或是出于责任感。导演能坚持十几年来钻研那个年代的港片实在令人感动,另外钱嘉乐也太棒了吧。 |
|
无比怀念那个拳拳到肉、昙花一现的香港武打片鼎盛时代。没有特效绿幕,只有以命搏命的敬业精神,拍完不是喊收工而是喊救人。武行里出头的不过三五人,更多人永远活在幕后和镜头边角落,然而正是他们扛起了“东方好莱坞”大旗。当初京剧的没落成就了武打电影,而如今武打电影的没落只催生了一堆视觉垃圾,我无比痛心... |
|
“为什么叫我影后,是影我后面,不是影我前面嘛。”几多闪光,几多辛酸。一部在2021年连100万票房都不到的电影,感谢有它出现。 |
|
一帧一画,故人故事,一招一式,硬桥硬马,很多掌故已飘散。想起录像厅年代,想起露天电影,以及今天DL重温的很多修复老片,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自信阳光、消费能力极强的70、80年代,这群草根出身的拼命三郎赴汤蹈火、飞高爬低、捷如闪电、拳拳到肉,多为幕后,却保证了香港电影打得好看、看得过瘾,每一个看港片长大的人都会感慨万千,虽然授权等原因,邵氏等没收进去,但留下这样的影像真的很珍贵了。 |
|
比较像一个口述类的纪录专题片,从结构上还达不到记录电影的水准,结尾有点仓促了,感觉可以做成一个剧集的。如果能有成龙和李连杰就好了。 |
|
献给香港动作电影、献给龙虎武师的一篇祭文,无限怀缅。 |
|
概略纵观功夫片史,此片让我回想起从小看到大的——不单单是香港的,而是傲立于世界电影之林的华语电影特色——功夫电影。入戏剧学院,唱念做打,一进去就是尝尽人生百态。看洪家班、成家班、刘家班、袁家班,那些精彩绝伦的荧幕动作戏,都是人家拿命博出来的。于占元说得对:“你们将来是拍电影的,戏是没得唱的”。在上海长宁参观成龙电影艺术馆的时候我就想,如果不是当年赶上了娱乐工业时代东方动作功夫电影需求的火车,戏曲只能是留给七小福们最大的舞台空间。电影在致敬,也在哀悼,往后随着电脑特效的发达,也不知道武行这种职业,将何去何从。 |
|
相当扎实的一部纪录片。不仅采访了数十位当年的武行大佬,每位都讲得诚诚恳恳;还穿插了大量港片片段,有几个桥段剪得挺有心思的。一群年轻人没有读过书,没有其他出路,被逼得只能去片场用身体、玩命来赚钱,确实非常不容易。说起来香港电影几乎各行各业都是这么被逼出来的。如今武行式微,也是时也势也。其实挺认可八爷说的:“拍电影不一定要搏命的,不危险但是能拍出危险的感觉才是真的厉害。”当年那一套就留在当年吧。不过《省港旗兵》里那个从三四楼摔到溜冰场的镜头实在印象深刻。 |
|
聽過太多港產動作電影背後的殘忍秘辛,火星、元武等人用肉身的慘痛成就了「大哥」們的輝煌事業,他們是真正的幕後英雄,應該被銘記。「他跳下來死不了就我來」———一直號稱不用替身的元樓是因為怕打臉所以沒受訪? |
|
走煽情路子,当情怀之作可以看看,输出都挺常识的,特辑花絮混剪加解说的样子,香港动作片还是特技演员?脉络始终不是很清晰,说是龙虎武师受访的还是当今业界大佬,或者观众仍有记忆的人物,片中提到后来开的士的、需终生就医的、铤而走险做贼的,全都没看见。 |
|
作为一个看着港片长大的孩子,看着影片里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面孔伴随着港片的没落一起变老,真的是百味杂陈。就像影片里说的,当年香港电影界同类型的片子不停地重复,随着经济那种畸形的发展,地产霸权,要拍戏没地方,要租写字楼又贵得要死,所以种种问题让香港(电影)现在很艰难。衷心希望香港龙虎武师这个行业和敬业的精神能得到传承吧,更希望港片粤语片能再次绽放光芒。 |
|
2021-08-28,SFC上海国际影城重固店6号激光沙发厅,包场,片尾曲还是正宗的九〇年代胡伟立合成器味道,看的时候:哇,连他都采访到了!看完久久,越想越不对劲:太短,只是偏心洪家班。邵氏版权贵,也不该短成这样。依稀还记得08年的暑假后半,每天傍晚停下奥运会等着看六公主的《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其实人都不认识,就爱看他们打架、看他们说话(听不懂)。 |
|
江郎才尽。 |
|
魏君子将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向港产动作片的幕后功臣致敬。有了「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工会」的大量素材,得以古今贯通。以不可磨灭的动作场面,辅以群像式口述完整组合,以故人故地重游的临场感和后继者的余晖,描绘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既增添了受访者的个人经验,也有创作者的情思,以剪辑带出因果,产生一种观察和思考。当多位口述者诉说着同样一件事时,镜头拉近至更加微观的层次,有了局部的放大。版权原因,少了邵氏部分,刘家良、狄龙的镜头只得用其他版权方的作品替代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
搏命文化的另一面是工厂制似的压榨文化,整部电影却完全不提。全篇香港动作电影式微之后的自我感动。而香港文化就是如此一体两面,一面搏命,一面压榨。如果只看一面,只剩下也不过是狮子山下的自我感动。传承何其重要,但式微也是从内核开始烂起,致命的因素并非外力,缺乏自身对本地工业体系的反思,才是香港电影一落不起的根源。 |
|
丝路电影节首映看的。感觉导演挺克制,除了少数几处字幕解释,全程都是在让角色讲话。片子很好,宏观微观都有呈现,很实在,就挺唏嘘感慨的,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逝去做了一个小结。 |
|
香港动作片独步全球影坛的秘密,正在于动作设计和搏命特技,时隔多年回看那些被载入影史的作品,仍能感受到视觉的和谐与实在的痛感。当年的龙虎武师,出身梨园,重情义,好挥霍,甘做大哥身后的无名英雄,经年之后,一身伤病,无人知晓,积蓄寥寥。不禁想问,那一个镜头的成就感,入火海,下钟楼,足让人撑过漫长零落的一生吗?无论有否选择,他们终究是黄金时代的缔造者。本片也算是某种抢救性记录,武行的北上和没落都是大势所趋,但任何一个影迷都不会说出“港片已死”这种混账话,于是你可以看到魏君子最后把镜头给了特技协会青训班,仍有“不怕死”的年轻人入行来,仍有坚守本土的特技人传道授业,哪怕无从谈起希望和梦想,还是有热爱的星火散发微光。 |
|
肯做就非常宝贵、值得敬佩,但品质是另一回事。前三分之二以武行的搏命精神、土法炼钢,彰显当时港片的蓬勃生命和创造力,大致分为李小龙、刘家良、洪金宝、袁和平四个人物,线性叙事+风格介绍。
激昂、壮烈、感动之后,也延伸了议题。
思辨性地看待“搏命”——一个武行说当时不好意思戴护具,因会被嘲笑。甄子丹说那种风气不健康。
武行晚景凄凉——挥霍、不会理财、学历低难有好的转行机会、一身工伤。
香港武指没落——北上教会了内地徒弟、本土缺少机会、新人水平有限不再搏命。
但这些都浮光掠影,在大段追寻旧日时光中偶尔提及。重心集中在港片黄金期,新时代时装动作片、枪战片、叶问系列没提及。戛然而止的时间线和反复的追忆情怀,导致重复感很强。后半段充满散碎的细节、疑问,难以收束。以一眉道人做结,糟糕。 |
|
编排结构甚至断裂、反复,但依靠丰富的素材保证了可看性,龙虎武师,自然是极伟大的。 |
|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有幸观看此片,从头看到尾没有一秒可以移开眼。好看,还是好看,荷尔蒙的电影江湖,值得每个华语影迷看。 |
|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胜在场面和特效,而是胜在创意和搏命的工作态度。没钱怎么办,只能拼命,所以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之下,人们的压力实际上是很大的,以至于现在的一些成功人士认为当年的制度确实十分内卷(不如现在舒服,可以用特效)。但是现在在资本高度运作化的香港,整个电影行业也在萎缩,早年的那些武师年纪大了,出现了年龄和资金的双重断层,没钱捞,没人干,这不仅仅是香港功夫电影的缩影,更是香港电影的缩影。 |
|
原来以为的假动作都是真搏命,而大多数武行最终都寂寂无名,满是唏嘘。当年的京剧南下造就香港电影第一批武行,到后来的港人北上,再带出现在内地的一批武指,像是画了一个圆圈。他们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但绝对不会被遗忘。 |
|
比较幸运的是,那个年代即使不读书,不靠家族关系,只要肯吃苦,任何行业靠自己也能闯出一片天地。而现在最残忍的是,不论在中国哪里,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和运气了。8.25@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 |
|
落日余晖,看着还是挺伤感的 |
|
“你扮超人吗?”“我说不是啊,我们拍戏。”
“无名之辈”的血泪史、正名及呐喊,电脑特效逐渐替代了“龙虎武师”的空间,各种慢动作分解、特写摆拍以及“气功大师”莫名附体已成为动作戏万金油,动作片演员已经断层。
这一届的流量娘炮不行,大都是些刷脸兼混刷奶的货色;拳拳到肉是不可能的,钱钱到账才是真爱。然而,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一年下来却也烧不出几部像样的动作片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挽歌,而另一个时代则尚未来临...... |
|
那是一个真正内卷的年代,值不值得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
|
纯粹靠个人情怀作为基础的影像纪录,缺乏结构编排上的逻辑性和递进性。 |
|
听了硬核电台魏君子的那期节目,本想去电影院看,但排片实在太少,平时上班也没有合适的场次,周五一看干脆下线了,好在爱奇艺有了!!想着在平台看看弹幕也不错,结果谁能想到简直是大型秀下限现场,以为是电影被骗进来痛骂骗钱的,觉得纪录片没资格收钱骂片方穷疯了的,居然还有煽动香港大陆对立情绪的,你们香港人怎样怎样…各种狭隘心理简直看呆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下沉市场,什么是网大受众,什么是知识茧房!
从片子本身来说是很好的,龙虎武师的起源、变革、兴旺、没落,以及传承和精神,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从这一大命题来看确实也有些简单了。龙虎武师承载着武打片这一最成功的类型,甚至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其实可以延伸出的内容和访谈到的人还有很多。当然这个纪录片做起来是有很多难处的,做成这样也实属不易了。 |
|
看得还是挺澎湃,虽然访谈穿插电影片断对于八卦的影迷来说没有太新鲜的材料。火星可爱,刘家良资料太帅,看到小侯。有一位打女,李晖,她也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算是符合我期望的女性角度:除了几位大哥还在做贡献,那些伤的死的都没人知了。也是我觉得不满足的地方,那些死的伤的人也没有机会出镜讲述他们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他们的折堕被代言“不懂储蓄爱好赌博”。知道了一些危险动作是谁做的,但还是不知道《老虎出更2》那位是谁。以搏命对立电脑特技在我看是马后炮或族群口号,真的和好莱坞正面对抗应该是94年之后,没有几年光景了。梁小熊说得对,没工开就没的练。真的不光是武行,整个业内全面衰落。除了留下一片光辉回忆,还建立了工会公会,比以前班底“我养你”有一点保障,内地目前只见资本起伏,作品和制度却都未见起色。林正英彩蛋 |
|
所谓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龙虎武师,起点是一群没上过几天学的孩子,只要不怕死就能赚的多,正好赶上动作片蓬勃发展,热热闹闹地参与进来。而90年代中期随着香港电影衰落,开工拍戏的机会锐减,原有一批武师到了四五十岁不容易转型,新一代电影有了电脑特效忽视实战动作,自然形成人才断层。
当一个时代里大家拍电影比的是挖空心思比拼场面刺激,武指能力自然水涨船高。当一个时代里敷衍着拍戏也能赚大钱,技术水平势必江河日下。
当然希望拍戏时要特别注重身体安全,可是新的影人应该思考的是怎样用创新的手段来代替,而不是省略惊险刺激的场面。 |
|
以前没机会上学或讨厌上学点,才来学做武行。现在是学霸腻烦了一眼到头的人生轨迹,出来锻炼身体。时代随着技术变了,还好有有心人去记忆并梳理那个并不健康却蔚为壮观的年代。只是觉得还是贪心地让过来人七嘴八舌了,没精简地抓出几个核心点,更没被打动到的金句时刻,配乐轰炸更是难受。 |
|
能将镜头对准这些无名英雄实属不易,没有他们的搏命演出就没有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时代,用low tech对抗好莱坞特效,现如今真是难以想象,从邵氏到嘉禾,从套招到拳拳到肉,可以说也是一部功夫片发展史,最后说到龙虎武师现状还是有些唏嘘,青春饭属性加没有理财计划让部分人过得有些落魄,不是谁都可以当袁和平和董玮这样的武术指导,好在还有钱嘉乐这样的人没有放弃对后辈的提携,结尾落脚在新人身上,也算薪火相传。 |
|
随着功夫片和武侠片的没落,以及电脑特效的发展,武师成了一个日渐式微的行当。但当年这些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撑起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并确立了传承至今的香港动作片美学,这是永远值得铭记和尊重的。 |
|
工整又有情怀,几度看得人想哭,可惜能访的人和能用的版权有限,没能拍得更全,但也已经能让港片爱好者和路人简略地看懂香港动作片的兴衰史,最后延伸至港片没落的唏嘘。用血肉之躯的low tech抵抗好莱坞high tech的他们,无论怎么样,都值得一张电影票。最后别急着走,彩蛋绝对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