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上一直听把老师在吹 什么堪比金棕榈的摄影(真是够了) |
|
记一次迟来的月经。前面太散太弱,摄影亦显得过于混沌,最后30分钟扳回一城,手术台及祭献式直指人心。告别少女,迟疑地迎向未知的少妇往复。 |
|
「雞蛋與石頭,有如人心寫照,時而脆弱,時而剛硬。」 |
|
把血盆经包好纸巾垫在内裤里的你。光脚站在瓷砖地上一下下用力捶打小腹的你。被下药半夜疼得躬下身来大出血的你。十四岁的沉默的你。 |
|
整个观影过程都是混混沌沌的,结尾的确震撼,但之前的情绪已经被支离破碎的剧情消耗的差不多了。 |
|
三部曲之一,其实有许多人都没看懂,没有关注到片子真正的内里。在讲述少女成长的同时,远远超过了狗十三,在描摹伤痛之后,更加关注了现实层面中的性乱象,片中的姑父在暧昧表达中,渐渐显现“恶魔”本色。 |
|
没有字幕,都听不懂一部中国方言电影在讲什么,还好中国人的悲欢是相通的,南方一片潮湿,少女默诵黑暗传 |
|
比《笨鸟》还要好,很可能是新千年来最棒的一部华语电影处女作。 |
|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回七楼」毕业学生作品展之「鸡蛋和石头」放映活动:5月12号(星期六)下午1:30在北京电影学院中放放映。本片讲述了一个留守少女处于无法解决的女性困境之中的故事。映后主持人:杜庆春@cinekino ;嘉宾:黄骥、大塚竜治。不用票,但座位有限,请早点入场。
|
|
长有内地独立电影的胎记。 |
|
#BIFF# 嗯……..开头二十分钟都很有力量⋯⋯然后就停电了 T T |
|
我说可以被称为一场漫长等待终于到来的月经,叙事上很克制,更多想忠实于女孩的内心,导致有些沉闷,推进力也不强,摄影很有想法很棒,特别喜欢两个小孩去外婆家,推门进去风吹过来的时刻,山野的气韵一下生动起来。总之我觉得本片所讲述的东西还是很勇敢的,值得鼓励。 |
|
时隔多年,《人鬼情》后中国最优秀的女性电影,终结了近二十年的空白,为黄骥姐和大冢感到骄傲。 |
|
青春残酷物语啊····前面压太久了,看到打胎那真心太难受。。挺好的电影,不想看第二遍 |
|
比起后面的《笨鸟》,情节和手法略显笨拙和生硬,不过就是这种笨拙和生硬,让导演找到了现实表达的骨与血,也找到了姚红贵这个韧性十足的女孩,非职业演员,但可以一直用下去。 |
|
全非职业演员,能有这样的呈现真是太了不起了!几乎没有戏剧化因素,甚至也很少有情绪的流露。一些评论中屡次提到导演之“勇敢”,反过来说,这也要求观众足够勇敢去直面这样一个生命,如此真实。检查经血屡次褪下的内裤,洗澡洁净身体,镜子,血盆经,妇科手术台上的刮宫手术…… |
|
《鸡蛋和石头》★★★:虽然我与他们的生活差异蛮大,但他们的居住环境却与我的农村家乡存在好些相似之处。——《石门》★★★☆:现实生活中也有了解过与之类似的事情,只是很少看到它们被拍成电影。& 和谐的情况见多了已经有些习惯,但再次遇到还是有些不习惯,可能自己心里也不希望自己真的很习惯。 |
|
原生态电影,比较残忍 |
|
想起不知流行在何时,又是在何时被提出的一句话:黄蜀芹的《人鬼情》是中国唯一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如果真是如此,那《鸡蛋和石头》就是终于出世的第二部。 |
|
#real asian film festival#这题材真好。不在国内所以不知道国内对于留守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影片声音处理很好,整部影片很慢。题外话,每次看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些题材就感觉特别难受,大概是亲情的链子过于脆弱吧! |
|
好恩爱 |
|
沉稳、坚硬、细腻的女性导演作品。 |
|
演员都挺好的,不过这么冷酷的镜头和色调让人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进而感觉一切都是伪关怀。 |
|
误导设置的不好,前面更像是在拍和,而和本身就是个逻辑性的东西,这种不在意开关闭合的不是不行,导演自己也讲了拍的时候在意的是每一场的状态,那就一开始就讲明白大家都是鸡蛋好很多 |
|
原来798现在已经变成那么火爆的黄金假日景点了 |
|
摄影比导演好,对白很少,画面很真,当地群众演戏生动自然,就是探讨留守儿童问题不够深入 |
|
20221108 对比《石门》来看,《鸡蛋和石头》的镜头更近,试图呈现的东西也更小、更亲密,但对于女性身体、创伤和痛觉的直面和关怀一以贯之。月经的在与不在同样让女性忧虑,羞耻不仅作用于它在的时候,因为当它不在,就意味着有什么别的东西(往往是由男性暴力造成的)侵入了它、取代了它。留守女孩的生活里有诸多 absence,父母的关怀、对叔叔之暴力的承认和惩处、尊重女性的医疗条件、言说的欲望和能力、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希望,当然在乡村,一个女孩本身就是一个 absence的注释,她的存在意味着儿子的 absence,因而也永远处于阴影之中。鸡蛋和石头在影片中具有巧妙的多义性,而朋友为她画像的段落犹如黄澄澄软乎乎的蛋黄,巧妙的嵌在石头的挤压里,折射着弹性的光芒。 |
|
啥玩意,根本听不懂 |
|
一边看一边吃惊为什么一部处女作的摄影和镜头可以如此老道,回来一搜原来女导演的老公是实战多年的日本导演大冢龙治,他也是本片摄影。这类女性电影比的是细腻,比的是气氛营造对内心的刻画,从这个角度说,制造出压抑绵长窒息感的摄影在本片中居功至伟。 |
|
煙火綻放之下,一片殷紅的血,都是黃驥的冷與熱。黃驥很冷,冷眼旁觀地呈現角色們的遭遇,固定鏡頭像監獄一般,將角色們囚禁在命運的牢籠中,如同凝望深淵一般,目之所及是如此無能為力。黃驥很熱,讓觀眾感受角色之痛,血才會再次熱起來,那些通過旁枝末節未在故事中直言的,“姚紅貴”內心渴望著被關註、被陪伴、被關懷,都是她身為女性導演的敏感與細膩,是透過“姚紅貴”的個體遭遇,發自內心得心疼被留下、被拋棄的女孩群體。 |
|
葬礼那一段镜头的虚实和晃动与背景声仪式上的经文咒语在节奏上非常match,很惊艳的一小段。摄影大冢龙治。将疏离感拍出来,将实实在在的身体与肌肤的质感拍出来,但隐藏不住的是那克制着情欲的目光。 |
|
在鹿特丹看的。导演很勇敢。 |
|
誠品映後 |
|
艺术从何而来?一些致力于投机游戏的艺术家固执地认为,艺术从《泪女》的子宫里来。显而易见,这种先将概念放进去,然后再拿出来的神仙操作令特别想「红」的艺术家们屡试不爽。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杀鸡取卵」式的艺术方法论也只能生出《鸡蛋和石头》以及《笨鸟》来。这些被电影技术带偏了的电影和被奖项惯坏的电影人的基本叙事能力太差,事实上,中国学院派几乎都是从「文学」身上汲取营养,而眼下这个极具文学性的题材到了文学系学生的手里反倒「符号学」化了。殊不知除了导演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之外,观众对于这个神秘的古老村落一无所知。本该引领我们观察「what」探讨「why」求索「How」的摄影机却拒绝承担起它的责任,该给光的段落漆黑一片,该「留黑」的地方却异常惨白——只能去猜。这是电影啊,大哥,不要为了「红」而瞎来好吗?! |
|
蛋黄全部被用来摇酒了 |
|
「月经」和「生育」是女性的两大特征,但是究竟对于女性的「价值」是「加持」还是一种男权力控制下的「凌辱」始终是一个谜团。在「非可见世界」中,「女性贫困」并非只是一种经济状态,而是一种女性自我的「内卷」。 |
|
确实厉害,观感像一张纯色拼图,远看一团颜色平平无奇,近看才发现其实精雕细琢。作为可以共情的人物肖像而非character study,还蛮不学院的。烟花一幕很好地达到了情绪和表意之间的平衡。 |
|
66主创映后交流。再次为摄影大冢打电话,当然导演的调度也是相当不错的。因为现场技术原因画面太暗,连主演看到一半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很多细节我们都看不到,有时候甚至全黑。整体好慢,看的注意力涣散。印象比较深的是刮宫那个长镜头和视角,女同学都看不下去的。 |
|
前重看《Sátántangó》30± |
|
到最后,真的力挽狂澜,而是真的回归少女身上看到整个群体。闪光点:肚子疼流产+烟火、最后久违的月经。 |
|
乡音万分亲切,可惜英文字幕已经把方言里很多涵义或情感色彩给忽略掉了。 |
|
111 |
|
[3] 冷靜(aka沉悶)的鏡頭慢慢鋪到最後的結局的確震動心靈,導演要拍女生的壓抑、農村社會的面貌的反思,但…前大半真的很悶著… |
|
自己堕胎的手术台视角有独立电影生猛的力量。除了留守亲戚家和月经迟迟不来的部分,其余很多信息都像是在凑时长,因为有些线索在后半部都放弃了。
益阳老乡的处女作长片,安化方言需要很认真的才能听懂,但是也是熟悉的乡音。3.5。 |
|
三星半。压抑过度,节奏过慢,但瑕不掩瑜。极喜欢这位少女的侧脸。有一幕是她朋友为她作画,红贵侧脸对着摄像机凝视前方,美得让我几度忍不住想要拿出手机拍下作为纪念。此外,手术台的过程令人难忘。没有血淋淋的场景,没有惊悚地尖叫,有的仅是冰冷器械所发出的刺耳声却足以震撼人心。 |
|
如果文学系的校友好好学习视听语言和剪辑,我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 |
|
我没看完••••该死的拉闸限电 |
|
迷H(2019)★★★ 3.12 23:40
同H吸(2021)★★★★ 3.10 01:41
登L叹(2021)★★ 3.11 15:30
石M(2022)★★★ 3.16 17:16 |
|
作者的长片首作。为数不多的让我觉得是很有收获的高质量映后交流。特别是黄老师关于在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过程中不自觉对记忆加以美化的阐述,我觉得颇受启发。女性成长中需要面对的太多鲜血淋漓,特别是在边远乡村无人看顾的留守少女们,她们所经历的暴力尤甚。那被垫在身下继而撕碎的《血盆经》让我感到心惊肉跳。现场一个女生说,旁边的男朋友能感受到鸡被斩的痛,却无法理解少女遭遇的生理和心理痛。哈。哈。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在愤世嫉俗中我似乎在逐渐失去愤怒的惯性,只剩下了讽刺的那一部分尖刻,就是,挺想笑的。 |
|
非常有“触感”的处女作,倒也不完全是痛感,结尾的小鸡和和风都让人的情绪找到了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