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觉!朋友们 不要被豆瓣点评骗了 这不是一部正常的喜剧片 这是一部巨tm实验的文艺片 根本没打算好好讲故事也没打算让你看懂 抱着这个预期去看!!! |
|
7分,陈建斌果然是舞台剧经验厉害。影片在舞台剧部分非常厉害,力量,状态和台词都很好。不过,日常部分也会有些夸张和放大出了舞台感。或者,可以将之理解为黑色幽默吧。这种夸张处理,未必谁都喜欢。不过,想到今年电影整体状态,这部还是想鼓励下 |
|
我终于知道迅的演技到底神在哪里了,所有人都在演的时候,她没有演,她就是。 |
|
笑到爆炸!没想到陈建斌这么会拍电影,春夏有了一种没见过的媚和狠,非常高级。 |
|
“你不仅是个杀人犯,你还是个强奸犯,灵魂强奸犯!” |
|
红包红布红印章,红血红雨红机车。白豆花白幕布配白烈酒,白幕布白证明得白忙活。刹车要踩,倒车难停。假孩子就是真枕头,真亲情却需假死亡。我不是杀人犯,马福礼想翻案。律师屁哥两头难,老苟大闹话剧团。拜得了西帝东佛求心安,分不清豆花是咸还是淡。章回叙事长,剧情故事满。女儿设定太勉强,角色很多略凌乱。三星半。题外话:电影中的台词反复出现了“俩字”,观众看到演员的嘴型确实是“这俩字”,而听到的确实却是“那俩字”。看来在我们的电影里,你可以反复说“那俩字”或“其他俩字”,但就是不能说“这俩字”。而最讽刺的是,这一驴唇马嘴的现象也恰恰说明,这部电影的“灵魂”被“那个谁”给“这俩字”了。老马连被污蔑为做“灵魂俩字犯”的资格都没有,只配做“乌龟王八蛋”。 |
|
自我沉溺和泛滥无度的文本创作是电影创作中的毁灭性自恋,恰好是姜文的反面,毕竟电影终究不是戏剧。 |
|
看过不同时期的三个版本,陈建斌早年的舞台经验赋予了电影皮和话剧骨,戏谑地探讨了真假虚实的问题。戏外的纠葛带进入戏内,戏内的角色也影响着戏外,这就构成了戏剧上的反讽。事实上,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而不是那么在乎真相,因为人人都患有“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最后的舞台是历史的现场,马福礼倾听历史的回响,是他审视自我的法场。影片一直强调信念,舞台演出被各种人打断,信念就断了,现实中要有信念,生活才能继续。豆花咸了就是to be,没盐味就是not to be,这是个终极question. |
|
我无法接受春夏和大鹏演吻戏。 |
|
舞台剧风格太过明显,表达欲极其旺盛,掉书袋式的台词。这是很学院范儿的陈建斌作者电影,却并不是很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窦靖童在旋转木马上的镜头太像她妈了,灵气。 |
|
找来郭达明做摄影指导,陈建斌在影像上的高诉求有了质的突破,大量的文本喻体投射在了有形的意向上,十分值得玩味。陈建斌对话剧的热爱,也让整部影片有了非常文学性的气息。尽管与《一个勺子》的体感完全不同,但精神内核上却一脉相承。这也使得那些文邹邹的词藻落地之时溅出了别样的火花。周迅在有限空间里拿出了近年来个人最异质化的表演,算是不小的突破。 |
|
挺有意思,又挺没意思,羡慕陈建斌,一把年纪还沉溺于表演系毕业大戏的氛围,摇头。 |
|
你们这个戏价值导向非常危险,得改 |
|
这片子告诉了两个道理,第一,看来我真的对戏剧不感冒,第二,永远远离文艺逼。 |
|
现实和戏剧的虚虚实实,做得特别精致且玩味。主角之外的所有人都操着一嘴不讲人话的台词,这种设计在这部电影里荒谬得很和谐。看完之后,你觉得陈建斌只是在讲爱情吗?好像又不止,到底是什么呢?也没明白,但反正很爽。(窦靖童好几幕真的太王菲了,周迅也是贡献了她近几年最接地气、最质感的演技,春夏也重新让人信服她会演戏。陈建斌选角导戏真好! |
|
陈老师说把这部影片的第一次献给了我们。很好!绝对不是灵魂强奸犯! |
|
国产电影能这么玩,已经是影迷的福利了,毕竟在当下要做自我表达的东西太难了。多一星鼓励陈导。 |
|
山寨姜文复兴蜂巢,感觉在电影院看了一部蜂巢剧场的戏,据说四郎给孟京辉演了小半辈子话剧,总之灯光配乐无一不是那个味道,从呈现上来看果然戏剧灯光舞美做好了也很合适银幕。讲是生活和戏剧、戏剧和电影、导演与演员、创作与被创作的关系,甚至利用与剥削,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有思辨意味。按理说这样的表达会很喜欢,但只能喜欢到这个思辨性这儿了。好几次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想问到底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电影,看的到底是什么?这种电影是,作为创作者会欣赏其中部分表达和处理方式,作为观众无法感受到作者通过电影和大家进行情感交流,作者把电影变成酒桌,举着酒杯小嘴叭叭一个劲儿地说个不停。 |
|
陈建斌蛮有想象力的,就是有点乱了。大鹏竟然给我整出了许知远的感觉 |
|
一部能让昆汀看嗨的电影,恋足癖必须要给陈建斌打钱。 |
|
大妈烫的周迅依然美得滑不溜手,她用泼辣又舒展的表演在荒诞、混乱的舞台世界里大放异彩。导演用冤假前事的烦恼和生活不断制造的困境让我们深陷阵阵思绪,粗鄙平凡的金财玲也将成为周迅演艺生涯中的里程碑式角色。 |
|
陈建斌一定是被姜文附身了,这又拍脚,又姓马的。 |
|
▫️39/100 好明显的个人风格啊,糅合了很多元素,但最终消化成了自己的。演员也是棒,陈老师让人看爽了。 |
|
从《一个勺子》到本片,陈建斌的创作野心非常明显,在拿手的舞台剧风格拓展上也更进一步,文本复杂度更上一层,影像控制也有较明晰的诉求;然而弱项短板亦一如之前作品一样呈现,表达欲过溢造成的冗余与高姿态,频繁掉书袋在讽噱之外的尴尬,符号设置的消化不良,多层镜面映照的贴合度,整体观感基本与前作持平。
不过仍属独特的国产片,剧作花了心思,镜像人物在现实/舞台两个空间的游走(高度形式化),顺利串起旧案新事,类似罗生门式的事件考验测试着人性的荒唐与生活的荒诞。王学兵终于可以正面露脸,对应片中那不可说的“那什么”,果然还是现实高于戏剧啊。 |
|
苟也武不是北野武、胡昆汀不是昆汀塔伦蒂诺,傅团长不是副团长,被判刑的不是杀人犯,出了轨的不是小三,大肚子的不是孕妇,当事人也并不知道真相。舞台上发生的都是真事,生活中的人却都在演戏,拖拉机杀没杀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做什么样的自己………感谢陈建斌导演,他强烈的表现欲和独特风格让我们知道电影还可以这么拍。从《一个勺子》到《第十一回》,总有一个拧巴的人在追求真理。 |
|
为什么不好好去拍一部话剧呢…… |
|
有点意思又有点无语,章回体、戏剧腔、“那什么”的台词什么的,但就是 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赵凤霞和李建设/贾梅怡和胡昆汀的爱情也不是什么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啊,很难有共情。还有《甜蜜蜜》的歌和这片子完全不适配!我想到的只能是张曼玉和黎明。只能说是个有意思的电影实验吧 |
|
會導戲,在限制內也有足夠反叛和強烈的諷刺與表達,在國產電影中已難得可貴。戲是黑色喜劇,劇本話劇意味濃厚,劇場段落戲劇性強烈而密集,相反家庭戲則在對比下顯得寡淡而分散,但也算瑕不掩瑜。最喜歡的表演是劉金山演出的苟也武。 |
|
陈拍摄的实则是某种私藏,这种私藏的本质是在充满绝对才华的优越之下对戏剧与生活间创作关系的极其个人却又极其浓稠的理解和思考,而这种性格表达又是建立在对演员与文本的精准调教和打磨的基础上的。然而,大多数的观众似乎并非是这部充满无数妙笔的作品的指向受众,它阐述的议题所引起的共振,实际是对创作者自身的某种自我论证和肯定,在电影结束后,作品的使命也随之闭合。陈将一种隶属于以戏剧从业者为代表的小众精英意识共振在大银幕上放大宣讲,但观众移情的,仍是其中的普世情感和生活之味,一种无法寻得深入角度的不关心和无经验。但还是有着足够令大部分创作者羡慕和嫉妒的才气与运气,对“胡昆汀”们不仅仅停留在调侃,陈用一场戏剧拼贴真的完成了昆汀式的后现代狂欢演出。“勺子”给了他可能的娴熟的方向,他在短时间内还会继续任性和成功。 |
|
男性规训说教救风尘这一套,既不性感,又不可爱。 |
|
至少能看到周迅、宋佳、春夏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灵性,而且在片里的角色还分别叫彩玲、曼玉、梅姨。 |
|
是我不配吗…仿佛上了节各大咖教我的基础戏剧课…我只想把“你这是在强奸我的自我,你这是在强奸观众”这句话送给您… |
|
由于审查原因,台词中所有的“强奸”都被重新配音成了“那啥”,反而让影片形成了跨越了电影本身的三重冒犯,故事中的他人冒犯当事人,当事人和各路牛鬼蛇神冒犯着戏剧,而在电影之外,审查又冒犯着创作,最后呈现出全方位的荒诞与癫狂。现在与过去、现实与戏剧、自由与束缚、塑造与反塑造,人生哪儿有分寸,生活哪儿来真相,每个人的认知偏差和有色眼镜都在造成一切的混沌与混乱,没有人是自由的。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挥洒着创作激情和导演创造力的作品实在是观众之幸,相比《一个勺子》,陈建斌的进步实在是太明显了,颇有一种中国库斯图里卡的味道。最后,年度十佳华语电影大鹏居然占了两个! |
|
这个电影如此“戏剧”,到处都看得出对“话剧”的热爱,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如此,而这出戏剧又如此“电影”,连人物名字都野武、昆汀、曼玉的谐音梗。这戏剧感是陈建斌作品的一种特征。这一次比《一个勺子》更明显罢了。这故事充满映照,镜像和互文,当下和当年的两起“破鞋事件”对应,金多多和妈妈都有一个逃跑的男人也对应,当年的拖拉机和当下的电三轮都在对应,一切都在映着那句台词“和三十年前有什么区别?”这话理解起来可浅可深,浅是片汤话,深就不可测了。有些东西看起来向前了但其实还是原地踏步。这故事在探讨真相,但真相一直被人涂抹,这是戏核,但这戏核也由于各种外部处理的涂抹油彩而显得有点不清晰,算是遗憾之一。有些台词也有些刻意。相较于《一个勺子》稳准狠的人性挖掘和拷问,《第十一回》在形式上更飞,但内核有些失真。 |
|
2019北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这俩奖都好谜)……居然是个实验话剧底儿的片子也挺意外。不少地方还是挺好笑的,但是真的浓浓的90年代味道……一堆符号在那儿走来走去,为数不多算得上是电影的东西就是当那台“真实”的拖拉机两次出现的时候(一次梦境,一次彩蛋或第11回后半段)。语焉不详地cue了一下“30年前”,红布,血雨,真是有意思。所谓“穿过历史的迷雾寻找真相”,跟[一步之遥]其实是同题作文,但是这么一看姜文电影化程度还是高太多了……(准备去给姜文改个分……) |
|
当商业片看似乎缺乏明确的类型,当艺术片看又太恭维导演了。是不是做成话剧更好呢? |
|
知道是陈建斌导演的时候就抱着不少的期待,没想到比《一个勺子》还要再出色几分,精准踩中迷影者的软肋,钝刀子割肉,看的又爽又疼。影片仔细分割起来杂糅的元素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是人性的“财色”两欲。混乱不堪的生活中未必就没有真心相待,看似体面安稳的状态下隐藏着蠢蠢欲动的汹涌暗潮。生活的drama把戏剧衬托的反而浅薄,你在笑马福礼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笑自己。目前豆瓣评分8.4,我觉得有潜力成为今年的口碑神作。 |
|
好的地方是非常想说啥,不好的是我根本听不进去 |
|
真的特别喜欢!戏中戏,跟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所表现主题甚至还暗戳戳呼应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章回体地运用又不断推进着剧情发展,剧本雕琢尤见苦心。视听语言同样也非常值得细究,马福礼和屁叔有三场在豪车里的戏,前两场一到屁叔开始胡掐洗脑的时候,就有着极为明显刻意的跳轴,第三场则没有。一家人互不理解矛盾重重到妥协及理解的发展过程,主要通过几场吃饭的戏就完成了。而且特别难得是吃饭那几场戏还特别精彩,谁能想到只是吃个饭还能吃出这么多层次感。细节实在太多,值得N刷!每一个演员都很好,春夏湿漉漉的眼神简直戳到我心里去了!以及,就连片尾曲都还是陈建斌作词作曲,怎么能不说一句导演牛逼呢! |
|
肯定有人没看到彩蛋 |
|
舞台剧,章回体,最后一个画面是致敬《甜蜜蜜》吧?(按内卷话术,当年的爱情经典也只是个搞破鞋故事,越想越难平...) |
|
我好像看懂了,但好像又不知道讲了啥,但好像又明白想讲个啥,但我又说不出来……这就是没文化话剧小白的痛苦吗。(三星半) |
|
中国导演界需要陈建斌 |
|
周迅奉献了近5年最好的表演,没有之一。大银幕下纤毫毕现的情绪,连皱纹都看着让人觉得可亲可爱。市井小民的母亲泼辣带感,但真疼起女儿她能付出的比谁都多。结尾车里和马福礼相依讨论为谁活着,生活苦熬,甘之如饴的笑容既酸涩又真实。很意外,她和窦靖童竟然有这么强的母女感。 |
|
有点难看,整部电影恐怕只有周迅的表演在处理“真实”这件事,但那段打脚底板十分尴尬,且整个故事不在她身上,春夏活在剧场里,唯一一场在房里的戏和宋佳对质时露了底,是她发现的拖拉机,虽然十分草率,但这个角色反而成为最强女主,颇有王佳芝式的巧妙,扮演“异我”时找到“自我”,电影宁愿花时间在掉书袋式的台词缺乏行动上,也不想去塑造真实一点的人物,胡昆汀为什么一定要拍,马福礼的人生经历,都显得十分苍白,这类电影不愿意去关注人的本身,而是要去关注潜在的(引发受众哄闹)的戏剧点,我不太喜欢。第三回时已经落了下乘,它是一种奇葩说辩论电影,你把屁哥和白律师调换角色也没有差别,第六回我已经不太被故事吸引了,整部电影有一些和《一个勺子》互文的地方,只可惜已经不如前作那样的淳朴大方了,也数次让我想起《平原上的夏洛克》。 |
|
D+/ 还是挺美妙的。美妙在马福礼似乎意识到:那个在拖拉机底下的场景与他的“尊严”或“忍耐”漠不相关,更与那个时代的规约漠不相关。而戏剧自以为与现实能有着自如的距离,却总是陷入这种不可能之关系的搭建中。只是全片的尴尬却在于,这种非关系的奇异感逐渐被覆盖为简易的求真意志。后半程这种意志的显露让人物运动的姿态与节奏不再具有疏松的喘息空间,只有一个接一个需要用所谓“真相”填补的洞。最终他们的状态反而过于轻盈释然,哪怕一场血雨也无法衍生出丝毫新层次。 |
|
艹 我还真挺喜欢这部的
疯疯癫癫神神叨叨 又极端具有风格和艺术性
结构玩的太好了 太高级了
虽然没完全看懂 但我真的大受震撼
结尾的第十回和第十一回以及彩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遮羞的红布 被随意篡改的历史
无人在意车底的真相
后溜的车何时才能前进
搜寻的手电光,照过电影,照过真相,照到现在的我们。流动的时代,一些不变,一些变了。 |
|
电影还不错啊,这排片是得罪谁了吗? |
|
有些时候,觉得像在看一个更加荒诞版的《我不是潘金莲》;又有些时候,觉得这片子什么都没有,只有嘴炮抖机灵;还有些时候,觉得陈建斌不是好导演也是好的表演指导,能把演员身体里的能量二次激活,灵魂横冲直撞到仿佛要脱离躯壳。最后,我想看贾冰演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毛毛虫 |
|
是我超级喜欢的类型!绝对9-10分,一年内看过最好看的国产片。这个片子太好看了每一秒钟都不是多余的!而且这里面的笑点也好有意思,不土也不俗,就是简简单单的快乐,因为看的人少,我直接笑到跺脚。
甚至有读当代文学的感觉了,是质朴简单的生活。我真的好喜欢看普通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过普通人自己的日子,每个人也会因为无足轻重的琐事烦恼。大家不过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渺小一粟罢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怕独身一人,也离不开这些繁杂。
事实证明没有高于生活的艺术,只有不会拍戏的导演。
且命运都是轮回,男欢女爱,情爱过往,冲动怯弱,大悟大彻,人什么时候能踏破自我这层红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