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算很不错的一部。 |
|
蒋恐怕是想重复抗日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占据西南腹地,但人心已失全线溃散,只落得仓皇逃离。底下的国军将领反正打不过,抵抗不如起义,晚投降不如早投降。唯有胡宗南和宋希濂等少数还还负隅顽抗。因为大多没怎么打,这一部里的战争戏是最少的。
刘邓从1938年开始合作,直至1950年足足十三年时间,历经抗战、解放战争从鲁西南鏖战的大转折开端、大进军直打到四川家乡,真正的衣锦还乡。 |
|
”此人够得上我党最优秀的党员了““尚未入党””为什么?“”地主家庭出身,没人敢介绍“
”有两个人愿意当他的入党介绍人,一个是军阀出身的刘伯承,另一个是洋鬼子出身留学法国的邓小平 |
|
刘邓大军打到老家,解放成都。刘邓的情谊从1938年1月开始,难以放下一个顿号。
小平真好玩,和铁路专家一顿酒,将成渝铁路15年通车谈到了2年半。
小平原来叫邓先圣,老师说只有孔子才能叫圣人,遂将之改名为希贤,小平自嘲为屁的贤人,渺小平凡,遂改为小平,有点意思哈哈哈。
至于刘伯承,我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写他不上麻药动眼睛手术的课文,今天在百度上深入了解了一下,刘伯承的一生,是修身平天下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终身学习的一生,36岁年纪还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两年半就能翻译俄语军事书籍了,实在佩服这种破釜沉舟拼命学习精神。 |
|
课上看了刘邓离别的片段,笑得我,哦不,是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教室起哄必备佳品啊! |
|
高魁元给蒋介石拜寿一场戏,先是收音出问题,后面话筒也穿帮了
。胡宗南换人了,彭德怀怎么出来俩,还不是大进军第一部《解放大西北》的吕晓禾? |
|
开国领袖和将帅不说方言了,感觉很不适应,没了气势和风度~~ |
|
国军衰哦 |
|
也是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啊 |
|
手足相残不值得称道,给民族留元气才是为人民建设未来。 |
|
炊事班长出身的连指导员了不得,有正义感有原则能做得了政治工作,又有智慧能开动脑筋做得了工兵的工作,还能做俘虏的工作。行军锅做船筏,人民的智慧真无敌。
宋希濂:(总裁)说了一辈子空话,打了一辈子败仗。
刘文辉:蒋先生对我们杂牌是打死敌军除外患、打死杂牌除内乱。
邓小平:自讨苦吃是共产党人的“劣根性”。
刘伯承:刘邓之间是放不下一个顿号的。 |
|
制作上还是《大决战》更精致更有代表性,《大进军》系列没有什么大场面,主题也太直白,但在细节上的一些表达还是挺打动人的,和《红星照耀中国》一起看,能明白为什么是我军取得了胜利。ps.刘邓这对儿太可爱了!观影于2020年10月1日,祝福祖国,感谢先辈。 |
|
演邓的同志表演痕迹太重。
有些话,由刘邓本人说,就显做作,不如做旁白,会自然很多。
这部比前两部要差劲哦! |
|
打过长江后,解放全中国! |
|
查了下,发现李文投降后居然还偷跑到了香港,最后甚至辗转回到台湾。这一路从北平到西南再到台湾,也算得上独一无二了吧。 |
|
制作精良,神还原历史人物。战争场面宏大残忍,真不容易也太伤国家资源了,都是国民党的老蒋的错。刘邓13年好基友,胡宗南逃跑了。现在看来唯有起义才是解放台湾省的最好方式。 |
|
文戏依旧充满话剧腔~ |
|
加的小兵有点多余。起义的和二野刘邓令人印象深刻,中原已定,南方不过就是传檄而定了,果党人心散了。没有方言有点出戏。 |
|
棒棒丢了狗咬人 |
|
1.要感谢民间字幕组,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天使的宝藏B站up主。2.这简直两口子。。这是我在2015年9月18日的评价,嗯,不收回,真的拍得就像是两口子,这段情谊肯定有艺术化的成分,但也让人动容。3.这一部的同期声是一个大飞跃,很能见到各位演员真实的台词功力。4.这个片子可能是整个系列里最有小心思的一部,实际上说了很多邓政委建国后的政策和风格。重视建设,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不要反攻倒算,不要作践人,要给中华民族多留一分元气,这也是整个系列里让人看着最舒心的地方,解放战争功绩再大,终究是手足相残,一昧地宣扬流血还是让人不适,该花时间说说止血了。另外,毛主席的指示有一些还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比如重庆就不是上海,刘邓就不完全是林彪。5.要是彭县那个火灾如果是为了拍电影又重烧一遍,在这个时代还是不太可取 |
|
刘邓两个字,是多少先辈们一辈子的回忆,抹不去。我刘伯承不是李逵,不会丢下老娘自己离开。16 岁就留学法国的邓公,开了眼界,所以才有后来的改革开放吧。 |
|
98年,全国各地城镇都在大建设,拍大战片再也没有完整的真外景可以用了,大西南的城、市、镇,连条完整街道的镜头都没有,看得好憋屈,不过呢,哪怕只是一个街角,一处院落,也好歹都还是真古迹,看着还是舒坦。 |
|
8.5/10.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部的主角是邓小平,我觉得本片是大进军系列中最好的一部。
人物塑造更饱满更丰富,战争场面更宏大更激烈,对刘邓之间的搭档关系描写得更深入。什么叫摧枯拉朽,就是起义已经成为热门词,稍微犹豫一下就只能算投诚了。 |
|
292 |
|
看过 |
|
大进军中最好的一部,毕竟是描述刘邓主打的 |
|
大进军四部曲让我最烦的就是,演员总是换,而且我看的还没有字幕介绍谁是谁,搞得很晕 |
|
毕竟是20多年前的影片,又是当年的技术水平和意识,战争大场面几乎没有,主要突出我们高瞻远瞩,高层运筹帷幄,步步紧逼,团结分化,夺取全面胜利的伟大历程;反动派则是一触即溃,仓皇逃串,仍逃不掉被彻底歼灭的历史命运!无可奈何花落去,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
|
电影明显是为了突出刘邓二人,其它二野将领几乎没有刻画,太过生硬的桥段(邓和专家喝酒确定成渝铁路通车时限)只会适得其反,还不如照着史实(刘送邓照片)拍更能打动人心。不过导演也算是把刘“举轻若重”“儒将”、邓“举重若轻”“钢铁公司”的特性表达了一下,而且也隐隐表示了“戴高帽示众”这种行为是作践人。3.5星 |
|
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再大的天灾人祸,都不能把刘邓分开,现而今刘伯承葬在河北,邓二撒入大海,死后没能凑一块。宋希濂欲举枪自尽行为原来事实如此。 |
|
四星:红色经典,cctv6 |
|
好看 |
|
开头的排座次让我忽然对元帅们感兴趣了,查看了十大元帅的历史发现,五个有留学历史,三个大学毕业于讲武堂(有重合),两个黄埔军校,除贺龙仅念五年私塾外,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高等学堂毕业生。一可见家世都还不错,二可见智商都非常高
谈判:
e:十五年(从民国2年14%保守推断)。d:头发都白了。
e:你说多少年。d:我们喝酒。
e:八年怎么样。d:抗日战争才八年。
e:需要熟练工。d:给你一个军和师。
e:你说多少年。d:要一项项精打细算,先喝酒。
....
d:军令状。e:修不出来火车从我肚皮上压过去。
...
e喝倒了。d:打了一个大胜战,两年半通车。
实际上:1952年6月竣工,耗时仅两年,加上重庆解放正好两年半。
批斗一场戏也很精彩。首先是不针对于结果下结论。而是寻求谁下的结论,为什么下结论 |
|
其实想一想,我还是很喜欢看战争片的。前提是在电视上,而不是买碟特意来看。 |
|
没有大决战好 |
|
我印象特深刻就是军训的时候放这个大家都看睡着了……
|
|
也许是因为邓公的地位,明显比同系列用心了很多,但有些用心未免有些刻意了。 |
|
“大进军”系列电影之一,主要聚焦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地区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解放成都、重庆等地的军事行动。60万大军席卷大西南,当年的军阀纷纷倒戈卸甲以礼来降。胡宗南:“这些年,我们唯一的经验就是,从来没有预料准过共军的行动!”宋希濂:“当务之急,一要脱离共军的包围,二要脱离国防部的指挥……必须脱离总裁的指挥”。“刘邓之间是难以放进一个顿号的” |
|
没想到是1998年的片子,成片质量超高 |
|
作为四川人看这片挺激动的。很多熟悉的地名不断出现。但这片的剪辑不好,发生在一地的故事还没讲完,下一个镜头就跳转到另一地,时间也挺混乱,上一秒还是黑夜,后一秒跳转就成了白天,情节衔接不畅,我方还在进行战略部署,下一刻镜头就转到敌方战斗前线。而且央视版将字幕提示给去掉了,看得更加混乱 |
|
起义连台,刘邓分别。 |
|
剑阁峥嵘而崔嵬。 |
|
c6 |
|
陈赓大将挺有意思的,兵贵神速。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
这一部用了同期声 加上胡、宋二角演得鲜活 显得尤为有质感 战史也叙述得清晰明了 最后从38年开始并肩作战十三载的亲密战友一号和二号自此要分手 “君在长江头 我在长江尾”“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分手词写得令人感慨动容 |
|
南方风物啊,旧时代拍出来旧时代的样子,湿漉漉,倒有思乡感受么。血债血偿到底有道理。民国像三国。 |
|
大进军系列中最让人轻松的一部,这里没有太多的悬念,我们一直在前进,一直在胜利 |
|
大进军系列最好的一部,好在真实,好在深度 |
|
5还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