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散点映。“光语者”一名会被认为是北极科考与极光研究题材,其实用访谈结合人文记叙,更偏向对当地人处世哲学和生活状态的表达,主题有些不定。佩服于在那样极易孤独的环境中生长或留下,并持续洋溢热情与坚定意志的人。 |
|
一般电视片的水准,景色绝美。 |
|
由摄影和人物故事带来的高审美愉悦段落还是不少,但整体的影像质感欠佳,和央十的很多科教人文纪录片无本质区别。全程看下来有几处略犯困,配乐略饱满,极光的延时摄影那一段衔接感略怪异,有点浪费这么好的素材了。但无论如何批评,仍不损其真诚,最后80岁老奶奶的登场和离开更是妙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由地选择接受,自由地选择离开」,赞爆! // 影片的中文名《光语者》是很到位的,但是英文名《Light Chaser》(追光者)总感觉可以更好 |
|
我查了一下,去斯匹次卑尔根的永夜之地看极光,滑雪橇,玩北极熊至少需要38000元。幸好还有电影院可以去,一趟只要38元🙄 |
|
1219不散观影团广州天环百丽宫提前观影。没有太大期望,结果却很惊喜。大概是在大屏幕上看的第一部纪录片,讲述了真实存在却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在一个四个月见不到太阳的地方,每个人似乎都是积极的。而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阳光,对他们而言,却是神圣的。喜欢后面的主创交流,对影片的认识又加强了。 |
|
“蓝色,是这里最美的颜色” 这是一个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朗伊尔城的故事。城市英文名就很有寓意,Longyearbyen,一年很长,时日很短。关于它的极地科考、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判定死亡违法的城市等,我都不关心,因为通过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光有故事、房子有感情”的地方,跟随镜头和主角们经历一场4个月的极夜生活,将会是一段更新鲜曼妙的旅程。北欧有个传说,极光可以把人的灵魂吸走,片中那段长达5分钟各式各样的极光曼舞,伴随大气的音乐,大饱眼福,必在大银幕上看!而3月8日的太阳节,我甚至第一次听说,你能想象在经历漫长极夜后,人们对于期待太阳回归的热情会有多高多神圣。“这里没有树,所以我们把感情给了太阳” 当第一缕阳光直射在教堂的第二台阶上,我仿佛置身人群当中,一起欢呼、迎接新的生活曙光。 |
|
极光画面出现的眼眶突然一瞬间湿润了。见过这样的风景,人生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养哈士奇的夫妻和80岁的奶奶,彷佛是平行时空在世界尽头生活的另一个我 |
|
当结束了四个月的极夜生活准备离开时,尽管有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告别,但他依然显得那么平静,而银幕前的我反而生出了诸多不舍,这大概就是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区别吧。一个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带给你的,不止是也不应该只是风景和平静,更应该是学会接受,接受相遇,更要接受离别,因为我们终究是要离开了的,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人,离开彼此,离开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趁现在,好好爱吧。 |
|
#年度佳片#因为私心喜欢极地与极光的缘故,情感上给四星半。从纪录片的客观角度来看并不算出彩,基本是国内纪录片的平均水平,从国内极地科考队员的个人视角,去诠释北极小城风情以及环保的议题(看着日渐消融的冰层与皮包骨的北极熊实在痛心哇),日记体的形式拉进了观众与镜头的距离,再融进辉煌壮丽的极地风光,在大银幕上欣赏就真是无比震撼。因为持续的极夜不见阳光,所以人们对太阳的感情愈加深厚。当地人之间那种淳朴友善的关系令我很羡慕,理想的乌托邦生活啊,那个在极地从年轻一直生活到90高龄的德国老太太给我印象最深,她喜欢登山旅行,说过人应该有自由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有那位深爱蓝色的版画家老伯与他的狗狗,在极地生活过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对生活哲学的感悟也与众不同),最后许巍的片尾曲《无尽光芒》也是可听性极佳的。 |
|
人类终是自然的过客,但后者却给了前者更加珍贵的东西 |
|
极光部分绝美,映后交流得知刘杨拍了四五个月,他是真正的light chaser。导演镜头下有着不少鲜活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可惜全篇流水账叙述,少一个将众人众故事凝聚的主题。最后,北极狐真好看。 |
|
如果不是《光语者》,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了解离北极点最近的城市和小镇,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刘博士虽然在独自在极夜寒冬里守卫着黄河科考站,但因为有无可比拟的迷人夜色和单纯可爱的当地居民,孤独的日子却也没有那么难熬。生存环境再艰苦,大家也有期盼太阳再次到来的虔诚希望。 |
|
可算是看上这部片子了还是附近的影院太不容易了!像天助我也昨天发现今天突然掉下来似的排了3场!客观地说,作为纪录片,平淡而中规中矩(而且怎么感觉还有政府背景),只是简单呈现。给4星当然是因为题材,毕竟中国没有什么极地电影包括第三极的。朗伊尔,这个不允许有生死的城市,从采矿开始(“为了面包他们把生死交给命运”)80岁的Freya老太太真棒!斯瓦尔巴、新奥尔松…冷且风大!真的很想在这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但人家也是不喜欢游客的。中国黄河站的男科学家其实在里面存在感不高都没记住名字,而且似有点自卑,比北欧人还内敛的样子。狗狗们真棒!在这北京大风降温极冷的天气里,看这部影片真是相得益彰了!外面冷影厅也冷就5个人!一天碰到俩抖腿男也真是奇葩了!回来等车没冻死!天幕新彩云4号厅 用融给的聚优福利卡买真不禁使 |
|
人文纪录片,挺好看,不是那种源于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亮极光的美景,而是在这个永冻土地区、四个月极夜的居民生活状态的描写。整体结构有点散,但好在视角广泛,有科学站、旅游者、更有永久居民等多个视角。电影观点也比较冷静,主要还是提供了了解如此特殊生活状态的机会,很难得。说到猎奇,其实更想看看西伯利亚雅库茨克、诺里尔斯克这些地方的人文类纪录片 |
|
非常难得的极地题材纪录片,也不知道此生有没有机会去一次极地 |
|
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命题作文,它展现了科考人真实的生活和这个奇妙又令人神往的小镇 |
|
不散抽到的点映。这个纪录片和想象不太一样,还是挺不错的,能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那里的极端气候和美丽自然,一直想去看一看啊!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那儿生活了50年,令人印象深刻。那与世无争的平静小镇生活,与自然对话的感觉,极夜黑暗中的火,天空的绚丽色彩,是我非常向往的。希望可以有机会去看看,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这类似的纪录片。 |
|
“如果重新活一遍,我还会如此选择人生,包括所有的错误。”啊,我的错误也可以被这样看待吗?前几天夜里上厕所完了睡不着,刚刚深深地后悔过人生。影片中,极光那一段开始的一刹那,有那么几瞬我真的打开了好多。庄子的大鹏和南冥,宇宙的广博和深远…我的目光是否局限,我的思维是否狭隘。这部电影,给我力量。哦对,我也要有个挪威人的小木屋。融化的冰让我想起站在一块不断融化的冰上团团转的北极熊。第一缕太阳出现的时候。自然的辽阔,个体的意义。 |
|
这里的人怀着各种目的来到这里,因为自己、因为他人、因为国家、因为世界,有人因为这里的改变而担忧,有人要离开,人们在这里相识并分别。不管人来人往,还是世事变迁,永夜里总会有极光相伴,永夜结束也总会有阳光照耀。 |
|
全片拍摄于极夜,高潮却在最后的太阳节,当然还有极光延时那段。只有真正经历过黑暗的人,才能明白光明是什么。纪录片整体四平八稳,主题有点散,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原住民和外来访客的融合,人与自然特别是环境问题,人与自我的相处和和解,离乡与思乡,民族与国际等等的杂糅一锅烩,光语者的主题反倒没那么聚合,全片合格但不够惊艳,7.5分 |
|
永夜城中客,极地与光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
在那个连极光奇景都司空见惯的北极圈,人们的处世态度也如同雪野天空一样空旷 |
|
个人感觉片名是败笔 |
|
真的太让人动容了,我觉得这么真诚平和中立的美容,这么美而且还饱含情感的镜头在国际大片都很少见吧。没有任何的卖弄没有任何煽情和刻意歌颂,你所讨厌的套路都没有,然而泪水还是情不自禁从你眼中流出,那不是因为难过,也不是因为感动,是一种久远到你有些模糊掉的触动,它回来了。你去看吧,不需要做功课,简介都写偏了。当然它也是个赔钱的片,我想让你去电影院看它不光是为了支持这个匠心独运的作品,也是因为想让你去感受它最好的状态。 |
|
电影的气质就像它所拍摄的那群北方科考人员一样,朴实,自然,慢热,礼貌中有一点距离感,新奇中也免不了一点枯燥……但真的融入之后,就会被它的真与美深深吸引。 |
|
特别有共鸣,也有许多时刻觉得很感动。从开始的好奇期待,到后来的麻木迷茫,然后踏上另一段新的旅程,再反复一遍这样的心理过程。足矣证明自己依旧用心的活着。每个时段的空白和独处,都是生活中一些放松的片刻,最后让我们回归到生活,热爱身边的人们。因为活在长期的黑暗中,因为活着的时间有限,所以才更用心的活着。修炼自己平静的接受相遇,也平静的接受离开的过程。 |
|
片子比简介好看得多,配乐也好,片尾加汽车广告可以李姐但确实扫点兴,打工日迟到20分钟,还好没错过极光,北极村,绿光,不说话就很美好。 |
|
拍摄题材相当不错,拍摄条件可能确实有点艰苦,但是客观的说,被荷索那部世界尽头相遇爆到外太空去了。当然永夜城还是有永久性居民,这点从人性来说没有南极那么决绝。但是挖掘的地方太少,深度也太浅了,实在可惜。 |
|
极光好美 |
|
尊敬自然,向往自然 |
|
和艺术与人有关 和科考反而关系不大。很浪漫的片子,摄影很不错。 |
|
适合在这样时间的节点上看 |
|
《挪威北極城鎮遊記:朗伊爾城與新奧爾松》。ps:據片中一個德國科學家說他來島上這些年,朗伊爾城年平均氣溫貌似已經從-6℃漲到了17年的約0℃。可怕。 |
|
不管是激光,极光,太阳光,月亮光,灯光,自然的光,人造的光,他们交相辉映,编织故事。 |
|
以为来看南极科考队员的日常
结果竟然是北极圈的人间烟火
在独自一人的影厅远离城市76分钟
"If I would live my life once again, I would like to live as I once did, with all the faults I've made. "
被『自然地接受到来,自然地接受离去』的Freya打动
三分钟延时摄影(在激昂配乐下穿插着星空特效)的极光镜头是最大的败笔了吧
P.S. 原来3月8号还是☀回家的日子
2021.1.14 @海上明珠(大宁) |
|
2021年第一部,很高兴中国有越来越多这样讲述人类、地球和宇宙的片子。虽然进过北极圈,但偏偏没见过极光,也没到过朋友圈好几个都去过的朗伊尔。关于极低小城,生活更多是安静甚至乏味的,远没动画《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那样的刺激传说,于是对光而语就是极夜里的生活常态。 |
|
泰和 冷酷的美 |
|
朗伊尔城,世界唯一一座不允许生死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 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绚丽的极光,给人以特殊的感受和领悟。临时跟友邻一起去看了不散的点映。感恩~ |
|
曾经在某篇公众号文章里看到过一个城市,标题是“不允许出生和死亡的城市”,当时我就一直很好奇这是怎样一个地方,可惜文章没看却又意外的看了这部电影,朗伊尔和新奥尔松从此走进我的视线和大脑里,有些地方虽然这辈子也未必能够抵达,但是它的名字一旦被标记在了你的心里,远方变得更远又近,世界也又多了一重丰富的层次。 |
|
大家因为各种目的来到这里,又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 |
|
#2028# |
|
难得一见的华语极地纪录片,带着人文关怀介绍了整个朗伊尔城的历史以及城内人们的生活处事态度。关于中国极地科考员的那一段有些刻意,处理得似乎是开始没有融入,然后慢慢的打成一片,有些cliche。但是难能可贵的看到了许多罕见的美景,也带给了观众很多思考,事件千千万万的生活方式,我们普通人的归宿就真的只有认真工作然后结婚生家生子度过忙碌又平凡的一生吗?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一生。 |
|
要说逐帧看过18遍一点不夸张。人物故事画面其实都还不错。那个年过得太不堪回首。 |
|
# 不散观影团# 刘杨说,当他亲眼看到极光时,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话来;当我看到极光时,仅仅是银幕上的极光,眼泪也忽然就涌上来了。都是对自然美的敬畏、受到了震颤吧。才知道原来极地地区也有村镇,那里的人们随性旷达,并对生活有近乎哲理的感悟。一起去看太阳、做版画、唱颂歌,艰苦的环境丝毫未减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不允许生与死,这里有数月的极夜,可正因为黑暗,才体现光明的可贵,又因为光明,才体悟黑暗的确幸。冰川融化,狐鹿现迹,背后危机,引人心悸。不知道这样的美还能留驻多久,“有一天我们也会消失”吧。 |
|
原本是冲着极光来的,但只闪现了几分钟,多少还是有种被骗了的感觉。不过通过影片,第一次了解到了极夜城市(新奥尔松、朗伊尔城)及其中人们的生活,还是十分有趣的,也让人更加向往去南北极生活一段时间。看的时候,听故事里的人谈论的时候,我总会想到踏在漠河北极村雪地上时的以及在珠峰大本营下方看一整夜银河时的喜悦,好想再出去走走,去那些受现代化影响小的地方,感受最质朴的风景与生活。
那么该去哪儿呢? |
|
国内难得的极地纪录片,在极昼与极夜的漫长时间里思索体会人生的宁静平和。 |
|
跳跃式叙事,其实完全可以抛开“光语”,更像是由人物拼贴起的朗伊尔城的那些人与事。北极风光安静而宽广,山脚下的人们纯粹而温良。光在天上,也在身上。
北极版画家、居住北极50年的80岁奶奶、黄河站科考队员的日常……这座城注定没有出生与死亡,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是一种选择,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
因为自然,所以很多感动涌来时更加纯粹,看极光翻涌,看日光爬升,每一种来自于自然的馈赠都会激起骨骼中最原始的感动。震撼于自然的同时,也被这奇观治愈。这种疗愈感,不仅来自于纪录片选题所带来的纯粹,更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用他们对生活的状态传达给更多人:人生可以有更多的生活方式,为一次日出而欢欣雀跃,也是一种幸福。
“如果让我再年轻一次,我选择将过去的生活再过一遍,包括那些犯过的错误。” |
|
看完影片,想起来人们常说的那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其实不知道该不该用纪录片来定义,因为影片本身很有故事性。像是一个遥远之地的传说,人类在大自然的局囿中依然可以活的这么自在。这当然是一种双向友好的结果——当地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回馈。
除了科考人员,影片中选取的采访对象都很有意思,他们的话语中全都透着一种哲理性,这也是影片之所以没让观众感到乏味的原因。同时,影片的教育意义也得到凸显:气候升温,永冻层解冻......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
最后,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提供提前观影的机会。 |
|
“地球的边缘”小镇生活,一段旅程既是出发的路,也是回家的路。 |
|
景色是还行 采访了一些小镇里的居民 看十分钟就够了 太乏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