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很多画面是找专业演员进行搬演完成的,但是因为是二战以后丘吉尔著名政治受挫个案,所以显得很具体,引用的内容,既有料又有新鲜感。能让我们了解到在普通工人阶级那里,丘吉尔其实一直不受待见。他的广泛树敌,也让他在政治上罕有盟友 |
|
这个纪录片也侧面反映了BBC在记录,历史所具有的偏见性 |
|
可以跟《拯救不列颠:温斯顿·丘吉尔与他的战时内阁(1940-1945)》对照着看,纪录片中关于1945年竞选之事在书中也多有记载 |
|
有瑕疵的伟大,人们总是乐于期待一种完美无瑕的伟大,可是根本上来说,是环境选择出的英雄,英雄本质上就是普通的人而已,是机遇和对手造就了它的存在。丘吉尔也一样。换句话说,选择一个管教严厉还是理解你处境的老师来教授你,你的选择也会因为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
|
感觉下坡路一走就停不了,X起X落都是传奇 |
|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如片中所言丘吉尔输在和平,可丘吉尔的功绩同样也是不可磨灭的!想到一点:时评只能是认识一个人的唯二纬度,因为可能在你死后,后世评价可能会把你掀个个儿——仅仅是为政治服务的需要……如此只管做当下对的事,何苦费心“修祠堂”呢?!再说,功成弗居,是以不去,丘吉尔都七十五了,功成身退未必不好! |
|
成在演讲败也在演讲。 |
|
看完之后,丘吉尔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丘吉尔很崇拜林肯,写过关于林肯的书,又是二战中的反法西斯领袖,令人自然而然的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在各方面都不错的人。可惜跟林肯相比,丘吉尔简直就是愚昧、自大、守旧、道德观和品格都大有问题。理所当然,这个靠贵族身份上位的二流人才无法达到林肯的高度。丘吉尔和林肯都是战时参加选举的领导人,区别不只是林肯竞选连任的时候第二次革命战争正如火如荼,而丘吉尔的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更重要的是,丘吉尔是被工党逼迫参加的,林肯是主动要求进行大选的,林肯对建议暂停大选的人说,如以战争为由暂停大选,则等同于我们为之奋战的正义事业受到挫败。结果是,丘吉尔被唾弃,林肯以史上最高票连任,民众以投票的形式支持林肯,同意继续把他们的孩子送上战场——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战。 |
|
对英国历史感兴趣的初学者难免对这样的选举结果感到讶异,因为在流行的神话中,丘吉尔被看成是伟大的战争英雄以及民主自由的捍卫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敬佩的丘吉尔很可能只是被后现代某些流行观念塑造出来的偶像,真实的丘吉尔更像是一位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老派贵族,心里只有上帝和女王,他从未真正了解过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他所代表的是对旧贵族制度的回归,所以战争结束后,他想让工人重新回到战前的样子,可这并不是英国人打一场世界大战的目的。丘吉尔低估了英国民主的程度,大部分英国人期待的未来是丘吉尔从不关心的。丘吉尔的失败,让如今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唏嘘,在我看来,这正是英国民主的伟大所在。 |
|
0.影片由历史重现(较差)和访谈组成。1.如果没有二战,丘吉尔应该只是一个二流的政治家。"He was the man of the hour, but not before then, n not after then." 2.丘吉尔毫无远见,但死心眼、一根筋的性格缺陷,使他不计代价和德国开战,奇迹般以少胜多,使他成为战争英雄。3.丘吉尔是保守党,代表贵族富人,这是他的本质。他不了解百姓的生活,战前战后,他都始终如一地要维持旧秩序,富人剥削穷人。他认为白人至上,认为印度、非洲人是低等人,不应该被平等对待,他制裁甘地。 |
|
战争结束曾经的精神信仰不再不可替代,人们各自为营随意攻讦,竞争对手的策略、广播电台的臆断解读、没有判断力的群众……
如果说当时时代的人受制于时代局限性为了自己的利益被煽动去质疑甚至攻击丘吉尔是合理的,不过是过度个人崇拜的反噬以及媒体言论自由过度的自然问题,那2016的纪录片里对曾经的战争英雄毫无辩证性用一些看似客观评价实则恶意满满诱导性的话语和剪辑的人的嘴脸简直不要太难看,不过起码没崩底线对于丘吉尔对英国二战胜利的重要作用多有强调
and确实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丘吉尔,和其他书籍纪录片结合一起看有利于形成对丘吉尔更全面的认知
“他的一个缺点是确定一件事时就会不停追逐,哪怕周围人都不赞成”
中学课本都可以告诉你民主不等同于科学,用这种讽刺的口吻随意谈及一位伟人的果决,不可理喻 |
|
比起电影里的丘吉尔,我们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英国民众对他的看法。确实,他是战争时代的伟大领袖,却不一定适合和平年代。 |
|
客观的讲述了一个右到骨子里的老牌政客的起起落落~ |
|
刚毅、坚强、偏执……,为啥使用败和赢?格局太小了,像是仅仅从权力角度去论成败。 |
|
左派的观点 定义了丘吉尔。而他确实是赢在战争,败在和平。论对错是小孩子的游戏,儿大人的游戏是坐下或者滚蛋。战争时代的王者,怎么知道底层的苦难,底层的抱怨总要有人接盘。丘吉尔应该感谢民选制度,不然又会留下多少骂名呢? |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
|
怎么说,我还是觉得政治最无聊。比我还无聊。 |
|
时势造英雄 |
|
丘吉尔的评价毁誉参半 |
|
和至暗时刻搭配着看 |
|
看完至暗时刻顺手就想起这部mark的纪录片。英雄受制于历史规律,而关于英雄的讲述和理解则进入了传播学的范畴,到最后还需要这样的纪录片来“祛魅”,试图还原出一个战争时期一流政治家、和平时期二流政治家的面貌。历史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
|
乱世枭雄 |
|
一名二流政治家 |
|
挺倔强的一老头儿 |
|
20世纪战争英雄&19世纪思想家
贵族出生注定无法承认平民阶级主张的权利 |
|
讲得很让人感动的故事 |
|
政治上的数次失败并没有让他湮没,而一次顽固坚持的成功让他名垂青史,贵族生活的丘吉尔或许并不具备成为一位能够平衡多方的杰出政治家的素养,但他极富特点的个人品质使其能够在时势下成为英雄。战争结束,英雄落幕。 |
|
多面丘吉尔,时势造英雄 |
|
这个纪录片不错,颠覆很多传说, |
|
伟大的演说家,二流的政治家。 |
|
所以他输在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低头看百姓,不能放弃按皮肤颜色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能放刻薄的专横践踏他人的尊严。 |
|
补记 |
|
很客观 |
|
提到丘吉尔overrated 历史功绩,30y对Hitler爱国功绩的羡慕,被广泛认为战事像英国大众broadcast的encouraging deliver事实上是战后在床上录制的。 |
|
这个记录片有些地方好像是为了贬低而贬低了,不过还是蛮有意思的,为观察丘吉尔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丘吉尔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固执己见、好战分子、精力旺盛、可能多少还有点社达主义。。。从政一生几经起伏,每次放光彩的时候都与战争挂钩,从军生涯、一战、二战、冷战。。。
不管是1945的落选还是1951年重新当选,只不过是民众的需求在变化而已,对未来经济充满希望的时候就得让贤,在经济萧条需要对外转移矛盾的时候就出山,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社会和时代需要你,你就是英雄。
以及和英国其他那些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对纳粹采取绥靖政策的“伪君子”来说,丘吉尔即使喝大酒粗鲁了点但却是唯一一个在二战中一直站在反法西斯这一侧的,还有些真实的可爱。 |
|
老派而且固执己见的家伙,哈哈。 |
|
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贡献,丘吉尔的演讲,丘吉尔的回忆录……都足以让他站上神坛——然而这部纪录片就是拉下神坛上的丘吉尔,他是20世纪社会的逆行者,反对社会主义,与工人阶级始终对立,誓死维护大英帝国在世界版图的统治……切入点是战后选举,但呈现了丰富立体的人物! |
|
如果历史重现做得这么糟糕的话为什么不干脆把它做成彩色的呢……作为纪录片对政绩列举客观评价就好了,找出来发表评论的人未免也太主观了 |
|
时势造英雄,天才有超凡的能力,也就会有致命的弱点。 |
|
一个倔强的贵族老头,一个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铁人,一位不入流的政治家,丘吉尔,被时代的大潮推向浪尖的伟人,却难逃被汹涌波涛所击倒,战争成就了他的高度,性格的缺陷让他在和平到来之时,显得格格不入。 |
|
这个纪录片有很多客观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很多不客观,偏激的语言也出现在纪录片里,是不太恰当的。评价历史人物要尽量的客观真实,而不是先预设立场。我个人觉得评价丘吉尔二战后第一场竞选首相失败的语句应该是“Thanks,Churchill,goodbye !”。 |
|
极其的不客观 丘吉尔当然不是完人 甚至个人性格上也不太讨喜 但这世界就没有完人 找几个本质上非常讨厌他的人各种贬低他不好的一面对好的一面只字不提还真的很BBC 如果他真的那么差 1951为啥又重新当选首相了 英国人又疯了吗
西方的这种搞法最近疯狂蔓延 类似还有美国人抨击杰弗逊甚至华盛顿是奴隶主 呵呵 也不看下年代背景
翻案成风的风气是病得治 我国现在也有了 翻案啥隋炀帝就算了 秦桧也有人洗 现在WJW都有人敢洗在曲线救国了 得治 |
|
展现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时势造英雄 |
|
在“工党误国”已经成为调侃的今天,世界人民都将丘吉尔看作伟大的领袖,而英国人却用选票告诉我们他是第一位输给工党的保守党领袖,也是被工人阶级深恶痛绝的老顽固。BBC的这部纪录片从不一样的角度告诉我们英国人眼中真实的丘吉尔,在英雄不断被神化的同时,天才性格中的偏执、傲慢、慢热、短视是否被人所遗忘呢? |
|
全片都偏向性太强,想把BBC拉黑的一部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