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幻现实主义属于所有第三世界人民。 |
|
盐海静如草原,色调如印象派,海天旷远的孤岛式乡愁,永远被放逐的无脚之鸟,念天地悠悠,何处是我家;把心声密封在罐子里,把大海涂成红色,把少女献给海神,承载人类欢喜与悲伤的眼泪,洗涤罪恶、祈愿求福,神迹并未发生,苦难仍在人间蔓延,一首充满隐喻的流动诗歌。 |
|
这造型和构图,比第五代厉害多了。海水越来越咸,是眼泪的缘故吗? |
|
人被自己造的神绑住 呼天抢地 祷告自由 |
|
美丽神秘而残酷的盐海上,每个故事应该都是对伊朗政治环境的隐射,据说导演和剪辑随后都被捕了。 |
|
震撼人心的杰作。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继《浮城记》再造一完美的影像喻体(一座座孤岛),较之前作明晰的政治影射,本片显得更为宏大和不动声色,也更具野心,企图将神话、宗教和政治纳入一个写实的虚构故事中。 那些肃穆沉静、仪式感十足的大全景镜头,宛若安哲附身。漂浮于大海的浮木,最震撼人心。 |
|
政治层面作为隐含的大对体在最后才有所揭露,但拉索罗夫讨论的主体却是海——即社会本身,平民的苦难在男主的引导下有了象征的后续从而得以逃避,却在这种象征中加深了生活的苦难本身,一个社会的困境,远不止是其掌权者的冷漠所致,悲哀的平庸之恶也是直观且沉重的因素。
拉索罗夫或许没想到,他拍的那个画家,最后竟成了他自己。 |
|
這部傑作的剪接師是"Jafar Panahi"~! |
|
海水淌着盐味
是鲸鱼和海鸥沉淀的眼泪
祂们一直在啜泣
从潮汐,到朝晖
人类啊~从星辰滑向汪洋,从蔚蓝爬上土灰
斩断了翅膀,自缢了纯粹
在海天一线,无间着愚昧 |
|
美如安哲!将神话、宗教和政治具现化,并化繁为简的影片,哪怕你不得其意,也会被影片中过分美丽的画面迷得如痴如醉。比处女作好很多。 |
|
中东电影有根 |
|
贾法·帕纳西是这部杰作的剪辑,每个人的眼泪汇聚成了大海。 |
|
戛纳补片共39部结束 |
|
饱含民众疾苦的眼泪变成权贵的洗脚水最后倒进盐海,这片白草地又美又残酷。 |
|
你不一定非得看出政治隐喻才能欣赏这部电影 |
|
愚昧的百姓和冷漠的权贵组成了一副荒诞的图景。乍看虔诚的百姓在需要牺牲他人时毫不犹豫,把“恶”包装成“以神之名”和“以集体之名”。而百姓那些因恐惧、懊悔、痛苦流下的“神圣”眼泪,不过是权贵的洗脚水。这个隐喻和讽刺的力度,难怪把导演和剪辑直接送进了监狱。。。 |
|
在今年的silk screen festival上看的!美丽得有些不真实的盐海,收集眼泪的男人,坚持海是红色的画家,以及眼泪可以变成珍珠的许诺。电影里有太多的符号,不能完全明白。 |
|
如果你稍微了解伊朗,那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魔幻现实。 |
|
影片最吸引我的是在一种非常民俗的氛围中展现了人的愚昧。风俗与祭祀原本是文化财富,片中却被用作政治上的消极隐喻。当然也可以认为导演这么选择是为了取悦西方观众,其更深层次上的精神违和是巧合。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的故事都是很独特的。 |
|
贵瓣要高分就拍点美术生狂喜的东西就行哩!我早看出来了。老老老your boat~~栓Q~~~ |
|
強烈諷刺的政治寓言 |
|
3.5 帶點安哲范兒 |
|
一声“大家还好吧”,惊醒了我,,,这是美丽的的盐湖,更是一片白色草原,上面生活着麻木沉默的羔羊,羊儿自私盲从冷漠,间杂着凶恶的牧羊犬,还有农场利益的代言人,我一度以为带有上帝视角的主角是悲悯而无力的,其实他也在用群羊的苦痛为农场真正的主人渥足。除了或死或残的“牺牲”,这里无人不恶,这是一个外表美丽,内里无比丑陋凶狠的世界,这是一片白草地。 |
|
苦海 |
|
這部電影要和《再見伊朗》連起來看才能理解。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非人的生存方式,少女成為祭天的祭品,畫家不能畫紅色的海,因為海只能是藍色的,這麽說畢加索,莫奈都得燒死。最後那個人說出他fed up,能感覺到這是導演自己的心聲,所以才有《再見伊朗》那麽不顧一切地奔向自由。 |
|
deep sorrow,fairly beautiful |
|
伊朗总是能出这种简单又冲击力十足的片子,单纯从视听语言来看就充满了魔幻现实的味道,结尾实在是极具讽刺,一切为疾苦恐惧、病痛折磨所做的祈祷,也根本不值得上层的人物去多看一眼。 |
|
那些你认为早已在人类生活中消失而只会在古籍中读到的民俗、迷信、愚昧没想到还存在于伊朗的底层人的生活中。一部罕见而优秀的文化人类学电影。 |
|
1、以为会跟着老人到最后的少年,突然死去。
2、河伯的新娘。
3、大海是红色。
“只要说是蓝色,到时候随你说什么颜色都行”
“今天它是另一种颜色”
4、沉下的尸体,浮起的木桩。
5、白色,全是白色。
6、瓶子终于满了,里面全是伤心、恐惧、孤独,没有一滴喜悦的泪水。
7、泪水洗脚,用他人苦痛换来生机。 |
|
如果你真的了解伊朗是如何从巴列维过度到霍梅尼时代,你就应该明白这种舔狗拍的电影的幽默之处,虽然影像的制作还是合格的,但能把最后幽默嘲讽理解为是伊斯兰政权的问题的估计也是脑子沾点不会以为“民主”不这样吧? |
|
很特殊的電影,繼石榴的顏色後挺讓人驚豔的 |
|
原来这世上有专门搜集眼泪的人,或许他的最终目的是给自己汇集一片海。当然,我知道这种浪漫化的想法是离题的。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另外的东西,指向的是政治,信仰以及疾苦。但我无法让这种想法离开我,幸好私自把一部电影的面貌换成另一种面貌的行为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所以我今晚才可以畅快做梦。在梦中,我将代替他,成为收集眼泪的人。然后,某时某刻,我也将会得到一片海。并且,我也确信,我将在那里与你们相见。 |
|
191109 HKAFF2019 @ HKBC | 今天看的两部拉苏罗夫都十分精彩。看的时候确实也想到过一秒安哲但比安哲痛也比安哲容易入口(……)父子不相认的处理简直神了我好喜欢。十分幸运是大银幕观影,剪辑是帕纳西据说也因为这片蹲班房了(?)错过了今天的导演作品主题座谈会 |
|
HKAFF2019 |
|
1.画家所说的红色的海,那是民众不可言说的血泪。2.为了祈求淡水,将侏儒沉井,将少女祭海,再底层再苦的民众,都能迫害更底层的人。3.眼泪收集者,表面倾听民众诉说疾苦,实际是吃人秩序拥护者。4.汇集了无数民众疾苦的眼泪不过权贵的洗脚水,最后咸的眼泪又复归于越来越咸的大海。5.大海上飘着的每一块木桩,都代表一具下沉的尸体,谁说海不是红色的。 |
|
海里都是眼泪。都是人间疾苦 |
|
2024.05.28
太无聊了。人看起来都好脏。比看()小众粗糙电影更痛苦的是看外国小众粗糙电影。知道想表达什么了,谁不知道那些破事有问题啊,但这么简单的表达方式实在太无聊了好吧。 |
|
对思想的禁锢、盲目的顺从,只是为了将人们困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 |
|
太残酷的美丽 |
|
画面命合人物 戏里映衬戏外 |
|
看画面有点安哲罗普罗斯的味道,导演不熟悉。伊朗电影类型太多了 |
|
剧场感 |
|
哭泣处女成海神妻、背忏悔的人碎一地,泪成海水不咸也咸。白草地,白草地,一整片全无生机;蓝色就是代表悲伤啊,除非白草地真能看到画家说的红色海洋。
ps:《流浪者之歌》伊朗版。 |
|
流泪吧,会减轻你的痛苦
看到后面有点看不明白了,为什么那些人都在那个房子里,是说所有人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共犯?
不过别人的眼泪是我的洗脚水真的妙
一开始就在想这眼泪的用途,想着导演肯定埋了一颗炸弹…… |
|
这部电影可以媲美安哲的《哭泣的草原》了,构图既诗意又唯美,背后却充满了苦涩。只是这部影片的隐喻很浅显,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导演也因为暗喻伊朗政治而被判监了。
海水为何越来越咸,那是因为百姓在哭泣。 |
|
美得惊心动魄的地方,看着像梦境,实则为地狱。被无边无际的大海所困,被整座荒芜的白色盐碱岛屿所俘,天真脆弱愚昧盲目。这出政治宗教隐喻暗戳戳却透心凉,伊朗特产,的确牛逼。 |
|
7.5/10。以男主游览各岛屿四处收集当地居民的眼泪为线索展示各个岛屿充满魔幻色彩的事件(这些事件是政治隐喻,意在批判伊朗的现实)。影片运用舒适的音响、美/诗意/荒贫的摄影、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缓慢克制的表演/叙事节奏营造了静谧/meditative的诗意氛围。但作为主情绪电影却用群像叙事(问题同质于《河流》)&作为情节主导型电影主题表达不够清晰明确统一。 |
|
这才叫电影,看到的才是重点。主人公像是行走再人间的天使,工作是收集人间的悲苦,同时也会带走被遗弃之人,将他们交给死神,最后将悲苦交给他的主人,剩下的全部归还人间。电影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去翻阅一出出人间悲剧,什么也不触碰,什么也不留下。 |
|
跟贾法帕纳西一样的问题,批判意识盖过了一切。 |
|
2010伦敦伊朗电影节开篇
非常震撼的长镜头 |